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解决绿盲蝽严重为害春茶、防治指标空缺的问题,根据田间绿盲蝽若虫为害特征,对若虫的田间计数方法进行研究;利用田间试验,测算在不同绿盲蝽虫口密度下,茶鲜叶的经济损失率,并结合日照茶区绿盲蝽防治费用和茶鲜叶收益分析,确定日照茶区以虫口密度为测度的绿盲蝽防治指标。结果表明,绿盲蝽在茶丛的活动范围,受到鲜叶密度的影响。鲜叶密度大的茶园,一般在小范围内取食;鲜叶密度小的茶园,在略大的范围内取食。但是无论哪种茶园,其取食活动的茶丛横向范围都在一个不超过直径70cm的圆内。采摘单芽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0.99头/千梢;采摘一芽一叶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1.08头/千梢;采摘一芽一二叶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1.48头/千梢。以田间绿盲蝽虫口密度为测度的防治指标,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为防治费用和茶鲜叶收益与日照类似的茶园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由于绿盲蝽若虫田间一般呈聚集分布,且刚孵化若虫虫体较小,而且生活较隐蔽,不易被发现,应采取多次观察计数的方法,确定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2.
等离子体处理玉米对化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2004年在吉林省桦甸市桦郊乡进行了等离子体种子4种不同剂量、6个处理区的试验。经过在拔节期、成熟期干物质的化验分析和测产,结果表明应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1.0A×2和1.5A×2的剂量能促进玉米吸收养分,(N+P2O5+K2O)总量比CK1提高10%以上;比CK1提高化肥利用率即提高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为7.4%~8.2%、 11.3%~19.7%和 15.7%~23.5%。明确了等离子体种子处理1.0A×2的剂量,比CK1增产8.2%,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孔有利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451-451
以江苏省垫湖村为例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如今,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农业生产的目的也转变为增收。小规模分散经营与规模经营相比,一方面生产成本高,商品化生产能力差,不利于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困难,农村基础设施难以改善。合作组织弥补了分散经营的部分制度缺陷,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减施化肥配施生物菌肥和黄腐酸对番茄生长发育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在设施栽培条件下,以番茄‘园艺504’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CK处理为常规施肥、基肥减40%处理为基肥施用化肥减40%、追肥减20%处理为追施水溶肥减20%、追肥减40%处理为追施水溶肥减40%,空白处理为不施用任何肥料5个处理。结果表明:番茄株高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减低,CK、基肥减40%和追肥减20%处理间不显著。基肥减施40%处理对番茄茎粗影响不大。叶节数和果穗数CK、基肥减40%和追肥减2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化肥减施提高了番茄肥料利用率,肥料农学利用率以基肥减40%最高,与追肥减20%差异不显著。肥料偏生产力以基肥减40%最高分别比CK、追肥减20%、追肥减40%高17.1%、9.4%和16.4%。产量以CK处理较高,但与基肥减40%和追肥减20%处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在适当增施生物菌肥和黄腐酸的条件下,减少基施化肥40%或者减少追肥20%对设施番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能利用效率( RUE)的提高是增加玉米产量非常重要的因素。夏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和RUE均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如何通过改善RUE进而提高玉米产量,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种植对玉米产量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于2012年在中科院栾城试验站进行,选用该区域普遍使用的先玉335和郑单9582个品种,设20 cm+100 cm,40 cm+40 cm,60 cm+60 cm,40 cm+80 cm 4个行距水平,除了40 cm+40 cm密度为6.2×104株/hm2,其他密度均为7.5×104株/hm2。结果表明:郑单958的叶面积系数在60 cm+60 cm处理下比其他3个处理高5%~20%,先玉335高5%~17%;整个生育期内两品种60 cm+60 cm行距处理RUE高于其他处理10%~30%;在整个生育期内先玉33560 cm+60 cm行距处理总干物质量比其他3个种植模式高15%~22%,郑单958高17%~25%;两品种60 cm+60 cm的行距处理玉米收获指数、干物质量的转移率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而利于提高产量。分析表明,太阳辐射和积温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而夏玉米光能利用率明显受到积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大气CO2浓度对大豆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大气CO2浓度控制试验,分析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光合生理因子的影响,探讨了大气CO2增长状况下大豆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大气CO2背景浓度350μmol/mol相比,CO2浓度550μmol/mol水平下大豆开花期日平均光能利用率提高18.95%,当大气CO2浓度升至750μmol/mol时,提高幅度增大到33.79%。但在不同生育期光能利用率提高幅度存在差异,在大豆分枝期和开花期提高幅度较大,而在结荚期和鼓粒期提高幅度相对较小。大豆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大气CO2浓度升高而大幅提高,二种高CO2浓度下大豆开花期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4.08%和46.90%。  相似文献   

8.
太和县夏玉米新品种的产量性状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5个夏玉米新品种在太和县的产量性状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安隆4号和鲁单981较对照郑单958植株高大,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较高,叶片的功能期较长,籽粒灌浆期较对照延长5~7d,单穗重增加56.0~76.8g,籽粒产量增加13.11~20.58%。安隆4号对玉米大、小叶斑病、锈病和螟虫等抗性优势明显;蠡玉16号和鲁单981适应性和抗病性较强,对玉米锈病具有显著抗性;中科11号轻感锈病,滑单986严重感染锈病,影响籽粒产量。因此,在太和县生态环境条件下,安隆4号和鲁单981的综合抗性较好,增产潜力较大,应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生物菌肥对库尔勒香梨腐烂病的发生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研究生物菌肥对库尔勒香梨腐烂病的发生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探索防治腐烂病的新方法和改良土壤提供理论依据。笔者采用田间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腐烂病发生率,测定土壤矿质营养含量,并与对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光合元生物菌肥,香梨腐烂病发病率较对照降低了78.8%以上;0~20 cm土层的N、P、K分别提高了5.7、61.8、40 g/kg,B、Cu、Fe、Zn、Mn分别提高了1.24、0.94、6.64、3.22、0.16 mg/kg;20~40 cm土层的N、P、K分别提高了50.6、28.3、26 g/kg,B、Cu、Fe、Zn分别提高了0.32、0.45、8.63、0.76 mg/kg。因此,施用光合元生物菌肥可有效降低香梨腐烂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不同土层的有机质和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系统了解稻田种植豆科填闲作物紫云英后氮素流通的变化情况,笔者综合阐述了紫云英对稻田土壤系统中氮素的输入、输出的影响,整体评价水稻-紫云英种植体系中氮素的平衡,结论主要包括:(1)紫云英能高效固氮并替代部分化肥、提高氮肥利用率;(2)通过提高水稻产量和氮含量,紫云英可以增加水稻收割携走氮量;(3)紫云英能够有效降低土壤氮素的径流损失;(4)紫云英可能具有降低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潜力,但是支撑数据较少;(5)紫云英能够显著减少稻田NH3挥发,但是对N2O的影响尚存争议。综上所述,紫云英在保障水稻产量的基础上,能够降低氮素损失所带来的环境风险,有效改善稻田土壤系统氮素平衡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阳春砂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同工酶的活性及酶谱变化规律,为阳春砂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生理调控机制的分析探讨奠定基础.[方法]以赤霉素浸种前、浸种后、培养10 d、种子露白、胚芽长至1 cm时各阶段的阳春砂种子为材料,测定其种子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研究建立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酯酶(EST)同工酶的电泳酶谱.[结果]阳春砂种子在休眠和萌发过程中,POD、SOD、CAT和EST同工酶的活性及酶谱带的数量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POD和SOD同工酶活性均呈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CAT同工酶在萌发前期变化不明显,后期酶的活性增强,且酶的种类也增加;EST同工酶的酶活性呈先减弱后增强再减弱的变化趋势,且在种子露白时活性达到最强.[结论]阳春砂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同工酶谱的变化特点一定程度上可反应出种子休眠与萌发不同阶段的生理特性,这些同工酶基因的差异表达导致了阳春砂种子打破体眠和最终的萌发.  相似文献   

12.
砂仁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优质食材,含有大量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通过综述砂仁品种及特征、基于提取物组成的砂仁品质鉴定技术、砂仁提取物化学组成与生物学功效,对砂仁提取物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应用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砂仁提取物的利用推广提供理论基础与创新源泉。  相似文献   

13.
为创建砂仁及其主要混伪品益智仁的ISSR分子鉴别方法,以UBC818为引物,对影响ISSR-PCR反应体系的引物、dNTPs、DNA模板、Taq DNA聚合酶和Mg2+浓度进行5因素4水平正交优化试验,并在此基础上筛选阳春砂ISSR引物及砂仁正伪品的鉴别引物.结果表明,20 μL阳春砂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包括引...  相似文献   

14.
转录因子可有效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本研究从姜科药用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中克隆获得两个WRKY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AvWRKY 40-1和AvWRKY 40-2。两个基因的编码框分别为852 bp和885 bp,分别编码283和294个氨基酸。Av WRKY 40-1和Av WRKY 40-2编码的蛋白序列一致性为75%,在GenBank中均比对上拟南芥的WRKY 40,且均含有WRKY转录因子家族所共有的WRKKYGQK七肽序列及CX5CX23HNH锌指结构域。系统发育进化树表明:Av WRKY 40-1和Av WRKY 40-2与菠萝(Ananas comosus)的AcWRKY 71亲缘关系最近,且与单子叶植物的WRKY聚为一支。两个基因在阳春砂果皮和种子团中的表达有差异,并且与阳春砂转录组中筛选出来的萜类合酶基因表达相关性也存在差异,AvWRKY 40-1表现出与萜类合酶基因更高的相关性。成功构建了两个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DEST 17-Av WRKY 40-1和pDEST 17-Av WRKY 40-2,经诱导表达得到其融合蛋白。本研究首次克隆阳春砂的WRKY类转录因子基因并获得其融合蛋白,为后续Av WRKY 40-1和Av WRKY 40-2的功能鉴定及其对萜类的代谢调控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广藿香种植业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给广藿香种植业的政策制定和科研方向提供参考,通过调查分析广东省内阳江市、茂名市、湛江市、肇庆市4个产区内广藿香的生产现状,指出产区内广藿香种植业存在种质来源混杂、病虫害严重、栽培管理粗放、销售价格不稳定、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导致生产逐渐萎缩的问题,结合现代南药发展趋势,提出发展广藿香种植业的策略。最后指出建立大型广藿香栽培基地、明确市场容量以引导生产、突破连作障碍技术等,是广藿香种植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对推动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旨在为政府指导和玛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调研结果,从玛咖栽培区域、加工企业、科研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阐述了玛咖产业发展现状,并对玛咖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发布适宜种植区域,合理规划,适度发展;明确政府职能,建立和健全玛咖产业标准化体系,着力推进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本土自主品牌;构建市场营销体系。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的种子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九五"实施"种子工程"以来,在中央和省的大力支持下,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按照"创特色、调结构"的发展思路,加大良种的引育力度,加快良种的推广速度,利用优势资源,开发杂交油菜品种和对外制种,使种子产业逐步成为我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突出贡献.但面对西部大开发和农业发展的新形式,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就必须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我省的优势资源,促进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回顾了新中国玉米生产形势和消费形势,尽管新中国玉米生产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未来继续提高玉米生产能力的难度加大,玉米消费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国内玉米供求关系将由供大于求逐步转向供求平衡甚至供应偏紧,玉米有效自给的压力增大,玉米产业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加大。在剖析农业资源紧缺、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等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中国玉米产业发展提出了科学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品种与区域布局、促进机械化发展等对策建议,旨在引导人们认清国内玉米产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国玉米产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藜麦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藜麦营养全面,其抗旱、抗寒、耐盐碱的生物学特性符合甘肃气候及生态特性,值得加大力度大范围推广。通过分析甘肃不同地区试种藜麦表现的植物学特性和藜麦所具有的营养价值,结合甘肃省自然条件优势,对甘肃省藜麦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旨在探讨甘肃藜麦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