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菜园土壤对铅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菜园土(青紫泥)对铅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铅在青紫泥上的吸附平衡均可采用Langmuir、Freundlish和Temkin等吸附方程来拟合,由Langmuir方程求得对青紫泥对铅的最大吸附量为14285 mg/kg。土壤吸附态Pb2+的解吸量随着Pb2+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油母页岩及其废弃物对氮磷钾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明油母页岩(尾矿和贫矿)及其废弃物(灰渣)对氮、磷、钾离子的吸附及解吸特性,为进一步拓展油母页岩及其废弃物在农业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采用平衡法对氮、磷、钾离子的吸附及解吸特性展开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油母页岩及其废弃物对氮的吸附量和解吸率以尾矿最大,其最大吸附量和平均解吸率分别为1429mg/kg和73.72%,是灰渣和贫矿的1.86、1.04倍和2.29、1.09倍;尾矿对磷的吸附量和解吸率均最大,其最大吸附量和平均解吸率分别为909.1mg/kg和13.86%,是灰渣和贫矿的1.27、2.67倍和2.45、1.22倍;对钾的吸附量和解吸率也以尾矿最大,其最大吸附量和平均解吸率分别为2500mg/kg和87.20%,是贫矿和灰渣的2.00、1.03倍和4.25、1.22倍。由此可见,油母页岩尾矿对氮、磷、钾的吸附解吸能力均最强,具有作为土壤保肥物质开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角度初步揭示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的高产机理,对福建省尤溪县超高产示范田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和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相比较,前者的水稻田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种群数量均获得较高水平。尤以10月11日(烤田之后)取样的差异最为明显,分别比CK高出5.65、4.96、3.13、15.6倍。而且氨化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分别高56.7、10.90、4.23、7.02倍。土壤酶活性总体差异显著,其中差异明显的是蛋白酶和脲酶。说明超高产栽培模式更加有利于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提高微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了干旱冷凉区红芸豆施肥效应及红芸豆养分吸收状况。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红芸豆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以N2P1K1处理的红芸豆产量和产投比最高。施用氮、磷、钾肥增产率分别为16.4%、8.6%和12.7%,对产量影响依次为:N>K>P。三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氮(N)、磷(P2O5)、钾(K2O)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99.0、140.6、108.0 kg/hm2。红芸豆生育期地力贡献率为75.7%,供试土壤肥力中等,施肥效果明显。合理施肥可促进红芸豆对N、P和K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湖南主要植烟土壤对磷的吸附与解吸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湖南烤烟主产区土壤对磷的供肥潜力,为烟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湖南烤烟主产区5种主要成土母质发育的常年植烟土壤对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并拟合了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结果表明:石灰岩母质土壤具有最大磷库和最大的缓冲容量,第四纪红土母质土壤吸附结合能最大,紫色板页岩具有最大的磷吸附饱和度;吸磷量之间的差别为:石灰岩>板页岩>第四纪红土>紫色砂页岩>紫色板页岩;石灰岩、第四纪红土、板页岩、紫色砂页岩、紫色板页岩母质土壤的标准需磷量分别为209.50 kg/hm2、188.76 kg/hm2、146.58 kg/hm2、122.28 kg/hm2、77.21 kg/hm2。土壤固磷作用强烈,以第四纪红土母质土壤的固磷能力最强,解吸率最低;紫色板页岩土壤的解吸能力最强,解吸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晋北高寒区不同燕麦品种生长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中国燕麦品种生长特性的整体表现,收集了近年来国内燕麦主产区7 个燕麦样品,比较了其重要营养组成及品种间的差异,并初步筛选了燕麦优良品种。2014 年在山西大同地区,对7 种燕麦品种的物候期、株高、分蘖数、产量等考种指标等进行比较研究。综合分析各指标可知,不同燕麦品种在大同试验点的饲草和籽粒产量差异较大,其中‘坝莜13 号’籽粒产量为3.22 t/hm2,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除‘坝莜14 号’外)(P<0.05),最适于进行籽粒生产;‘燕科2 号’和‘白燕11 号’的干草产量分别为51.96 t/hm2和49.54 t/hm2,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最适于进行饲草生产。  相似文献   

7.
芦根表面铁氧化物对水体中五价砷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苇是多年生湿地植被,其根系具有向根际环境释放氧气和氧化性物质,并在根表和根际形成铁氧化物膜状包被的特性。笔者针对芦苇根表生物成因的铁氧化物具有两性胶体的性质,以直接和高温炭化得到的芦根表面的铁氧化物为吸附材料,采用等温平衡法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外部溶液中五价砷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芦根根表获取的铁氧化物对五价砷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中性及碱性条件;两种方式获取的铁氧化物材料对砷的吸附性能如下:随着外部介质溶液中砷添加浓度的增加,铁氧化物材料对砷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当外加砷浓度为200 mg/L时,砷吸附量最高分别达(17.00±3.25)mg/g和(12.82±1.01)mg/g。两种处理方式下,铁氧化物对砷的吸附均可以较好的拟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得到砷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7.72±1.09)mg/g和(21.94±6.74)mg/g。由此可见,生物成因的铁氧化物材料对五价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综合考虑芦根根表铁氧化物对砷的吸附能力及其对处理砷污染水体的可行性,该生物材料的高温炭化处理方式优于直接获取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以航片等资料为基础,借助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延安生态建设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并且首次引入退耕指数、退耕弹性系数等指标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评价。揭示了该区各类用地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退耕还林的强度和规模。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退耕还林的关系特点,为区域水土保持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氯吡脲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及有机质对该过程的影响,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氯吡脲在有机质含量不同的2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拟二级动力学能够最好地拟合吸附动力学过程,且R2为0.9999。在2种土壤中氯吡脲的吸附解吸等温线均呈非线性,Freundlich方程可以对吸附解吸数据有着较好的拟合,且高有机质土壤的吸附容量远大于低有机质土壤,但解吸过程中存在迟滞现象。通过比较表明,有机质存在时以有机质吸附为主,无机矿物吸附很弱,且有机质能够显著增加氯吡脲的吸附容量。同时,高有机质土壤解吸过程存在显著的迟滞行为,平均为0.6273,而在低有机质土壤中迟滞系数存在负值,表明有机质能够加强对氯吡脲的固定,降低其继续迁移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不同喀斯特苗木的抗旱能力,并建立一个简便、适用的林木抗旱评价指标体系,笔者利用水力结构理论,研究苗木的水势、水力结构、保水力和苗木耗水量等一系列相关参数,探讨苗木的吸水潜能、水分运输与分配效率、保水能力和耗水强度等4个方面的差异,并综合评价不同苗木的抗旱能力,并比较了“隶属函数法”和“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值累加法”2种不同的苗木抗旱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应用隶属函数累加法对6种树种苗木的综合抗旱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为:香樟>滇柏>侧柏>刺槐>构树>杜英。且不同树种苗木不同水分运转过程对树种抗旱性的贡献率不同;应用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法对6种苗木抗旱性的综合评价,其结果为:刺槐>侧柏>香樟>构树>滇柏>杜英。在被评价树种数量较少的情况下,采用多维坐标综合评价法适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等温吸附热力学方法,探讨针铁矿单独存在以及富里酸-针铁矿共存体系对重金属镉吸附-解吸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针铁矿对镉的吸附能力较强,在富里酸存在下其吸附能力有所增加,同时也改变了吸附镉的解吸特性。因此,针铁矿-富里酸共存体系对于控制重金属镉污染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批平衡实验法,比较研究了重金属镉在针铁矿、腐殖酸及针铁矿—腐殖酸复合胶体中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三种吸附剂对Cd2+的等温吸附特征均可用Langmuir、Freundlich和Linear方程加以描述。其中以Langmuir方程的拟合效果最佳,线性相关系数为:0.991、0.996、0.999,由此得出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1.67、38.46、45.46 mg/g,表明腐殖酸与针铁矿复合胶体较两者单一体系的吸附力有所提高,且所吸附的镉均难以解吸,平均解吸率分别为5.871% 、5.918%、1.068%。三种吸附剂对Cd2+的吸附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吸附开始4h内的快速反应阶段和此后的慢速反应阶段,在前4h的快速吸附阶段,吸附量可达到平衡吸附量的90%-95%  相似文献   

13.
不同腐殖酸用量对烤烟生长及产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2005年在昆明宜良做了不同腐殖酸用量对烤烟生长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一定量的腐殖酸能促进烟株生长和增加烟叶产量。在所有的处理中,产量提高最多的是施用腐殖酸8g/株,增幅15.8%,其次是施用12g/株,最低的是16g/株。对于烟叶产值和上中等烟比例,施用腐殖酸12g/株>16g/株>8 g /株>4 g /株>对照。尽管施用12g/株的产量和产值均不错,但烟叶中糖份和淀粉含量偏高,对品质不利;而增施腐殖酸到16g/株不但产量产值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烟叶的质量。综合烟叶产量和品质,效果较好的是施用腐殖酸8g/株的处理。总之,施用腐殖酸能促进烟株生长和增加烟叶产量,但不是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不同土壤环境下选育出低镉(Cd)积累型花生品种以提高花生品质,以‘白沙1016号’品种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为供试作物,棕壤和潮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2种类型土壤对花生籽实Cd积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类型土壤条件下的花生籽实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在供试土壤Cd处理范围内(≤10.0 mg/kg),籽实生物量均随2种土壤Cd处理浓度增加呈“低促高抑”现象。花生籽实对土壤Cd的生物富集系数均随2种土壤Cd处理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且土壤类型间差异不显著。花生籽实Cd含量和Cd生物富集量均随2种土壤Cd处理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但两者在棕壤介质中均显著大于潮土(P<0.05)。土壤类型对花生籽实Cd积累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籽实Cd含量和生物富集量方面。而土壤pH、氧化还原电位(Eh)等均是影响籽实对Cd积累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苯唑草酮是玉米田新型广谱苗后除草剂,为了评价苯唑草酮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苯唑草酮在5 种土壤中的吸附特性,以及腐殖酸对苯唑草酮吸附影响。结果表明:苯唑草酮在5种土壤中的吸附规律符合Freundich 吸附等温方程,吸附系数分别为农安黑钙土9.44、永吉白浆土8.98、梨树黑土16.02、前郭苏打盐碱土7.83、柳河灰棕壤29.37。苯唑草酮在灰棕壤中为中等易吸附,在其余4种土壤中较难吸附。自由能绝对值ΔG变化小于40 kJ/mol,属于物理吸附。土壤对苯唑草酮的吸附性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与阳离子交换量也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与pH呈明显的负相关。腐殖酸吸附系数为177.40,说明腐殖酸对苯唑草酮有很强的吸附性。在黑土和盐碱土中添加腐殖酸后,吸附系数为17.98和9.80,说明腐殖酸对苯唑草酮在土壤中的吸附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柠檬酸与土壤磷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柠檬酸在土壤形成、物质循环等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综述了国内外近些年来柠檬酸与土壤磷素相互作用的一些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柠檬酸的分泌及其分泌机理;(2)缺磷促进分泌柠檬酸分泌状况;(3)柠檬酸对土壤磷吸附的影响;(4)柠檬酸对土壤磷解吸的影响;(5)人工添加柠檬酸减少磷肥投入的效果。在实际生产中柠檬酸对土壤磷素及磷肥的作用研究有待于加强。  相似文献   

17.
杨树根际土壤磷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滨海脱盐土壤上11年生1-69杨根际、非根际土壤磷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69杨根系活动能抑制根际土壤对磷的吸附,抑制能力与培养溶液起始磷浓度相关,当培养溶液起始磷浓度为30 mg/L时,抑制能力最大,根际、非根际土壤磷吸附量之差为-15.57 mg/kg;I-69杨根际、非根际土壤磷恒温吸附数据都能很好地用一元 Langmuir方程、Freundich方程和Temkin方程拟合,其中一元Langmuir方程拟合最好;根际土壤磷吸附容量参数Xm,k, k1,k2的值明显低于非根际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它们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南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针对南方土壤酸性的问题,通过盆栽试验,选用了8种土壤改良剂并以此作为改土措施,研究了不同土壤改良剂对高粱生长特性、土壤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的影响,根据高粱、土壤和改良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改良剂的作用机制,揭示了酸性土壤在改良剂作用下各项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XP2、脱硫灰改良剂和有机肥对高粱生长有较好的作用。酸性土壤施用腐植酸、腐植酸+石灰、XP2、有机肥和脱硫灰改良剂,分别较对照土壤容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石灰、XP1、市售改良剂分别较对照土壤容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经Duncan多重比较,除石灰处理外,其余施用改良剂的处理与不施改良剂(对照)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XP1处理和含有石灰的处理土壤pH较对照处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达到2个单位左右,差异呈显著水平(P<0.05)。施用改良剂还可有效缓解酸性土壤铝毒的危害,红壤、赤红壤石灰处理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8.0%、18.7%,XP1处理降低了16.4%、16.0%。  相似文献   

19.
As a low‐cost strategy, the cultivation of certain salt‐tolerant crop species on calcareous saline‐sodic soils, i.e. phytoreclamation, has enjoyed great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A lysimeter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whether a phytoreclamation approach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some booster dose of either gypsum or sulphuric acid, is sufficient to reclaim a calcareous, moderately saline‐sodic soil. Four crop rotations, rice (Oryza sativa L.)–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sesbania (Sesbania aculeata L.); rice–berseem (Trifolium alexandrinum L.); Kallar grass (Leptochloa fusca L.)–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and sesbania–berseem were tested against three treatments: (T1) control, (T2) sulphuric acid application 25 % of soil gypsum requirement (SGR), and (T3) application of gypsum 25 % SGR. To decrease the sodium adsorption ratio of the saline‐sodic soil well below the threshold level, especially from deeper depth, a booster dose of gypsum or sulphuric acid 25 % SGR was quite effective. Rice–berseem and Kallar grass–alfalfa rotations were more promising in combination with inorganic amendments than the rest of the rotations. The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better yields of wheat and rice crops can be obta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norganic amendments like gypsum or sulphuric acid. However, Kallar grass yield was somewhat suppressed with these amend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