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速生人工林桉树木材高温热处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广西速生人工林桉树资源丰富,但其木材极易端裂、尺寸稳定性和耐久性差,为了提高其使用范围和产品附加值,笔者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对其进行高温热处理研究。主要探讨了热处理工艺对速生桉木材尺寸稳定性和化学基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在165~210℃,热处理时间在1~4 h范围内。随着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延长,木材平衡含水率逐渐降低,从木材的FTIR图可知,羟基吸收峰的强度明显降低,羰基吸收峰的强度略呈降低趋势;经210℃处理的试件的平衡含水率比未处理的降低了43.12%,方差分析表明,热处理温度对平衡含水率影响更显著。高温热处理对速生人工林桉树木材的改性效果显著,能够大大提高其尺寸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火灾高温后组合梁桥的基本材料力学性能与特征,共制作3片具有代表性的缩尺梁模型:简支T形梁、简支箱形梁及连续箱形梁,利用火灾试验炉进行局部三面受火试验,并给出详细的试验方案。通过受火后取样试件与未受火试件的材性试验结果对比,可以发现受火(最高温度在700~900 ℃)对钢板材料的屈服强度及极限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降低幅度为10%~20%;而钢板材料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略有变化,但变化值不大。火灾对混凝土强度材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对其冷却后的材料强度有一定影响,相对于常温混凝土其强度会降低5%左右。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日益增长的木材消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对矛盾,发展高产的人工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桉树(Eucalypts)是著名的速生树种,自然分布主要在澳洲,中国不产,近十年来桉树在中国华南地区的广泛种植,引起了科学界和公众对其生态影响的广泛关注。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金冬梅等和环保部生态环境评估中心黄勇合作,调查了广东和广西的46个桉树林样  相似文献   

4.
为了充分了解桉树林抚育过程中化学灭草(除草剂)使用情况,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合当地桉树林产业发展状况,对桉树抚育管理过程中的杂草种类和除草剂品种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探讨。桉树是我国目前的主要木材树种之一,也是重要的速生人工林种植品种,种植面积较大,草甘膦是目前桉树林抚育过程中的主要的化学灭草(除草剂)品种,桉树产业当前已经步入调整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人工不足的问题,桉树种植的专业化与大型化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除草施肥专业化队伍会不断增多,对于一些难除杂草的除草效果将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热处理对人工林杉木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人工林杉木为试材,对分别用热油和热空气为介质,在温度为180、200和220 ℃分别热处理1、3和5 h后试件的抗吸水率、抗胀率和表面接触角进行了测定,并用化学法分析了处理材主要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处理后试件的尺寸稳定性能均显著高于未处理对照材(p﹤0.05),且随温度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延长,木材的尺寸稳定性明显增加;在隔氧的油介质中进行热处理,试件的尺寸稳定性明显高于空气热处理材。对处理材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热处理使木材尺寸稳定的机理是处理过程中木材细胞壁组分尤其是半纤维素和少量的纤维素发生了化学降解。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水稻孕穗期高温对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降低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孕穗期高温对水稻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以‘泰优553’和‘隆晶优1212’为材料,在孕穗期幼穗分化Ⅳ-Ⅵ期利用人工气候室以29、32、35、38℃处理7天,以同时期田间自然温度条件作对照(CK,平均温度30.6℃),研究孕穗期不同温度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与对照相比,38℃处理显著降低了‘泰优553’和‘隆晶优1212’的可育花粉数和可育率,可育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60.2%、54.7%。随温度的升高,2个品种的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在38℃处理显著高于对照(CK)和其他处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2个品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但对有效穗影响较少。水稻孕穗期高温能显著降低可育花粉数和可育率,同时影响幼穗生理指标的变化,致使结实率和产量下降,不同品种对高温危害的表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杨剑平 《种子》1995,(4):60-62
玉米授粉后的10—12天是玉米籽粒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决定着籽粒以后的生长和发育。决定着胚乳积累干物质的能力,并且影响着形成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数目,在玉米的生殖生长期间,外界温度经常比它所需要的最适温度高,在最适温度(25℃)以上,每增加1℃将导致籽粒产量降低3%—4%,因此研究高温胁迫对玉米籽粒发育的破坏和限制机制非常重要。 我们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在玉米胚乳细胞分裂和淀粉体生物合成期间,高温胁迫使胚乳细胞的分裂速率和持续时间降低。因此,导致细胞的数目和淀粉体的  相似文献   

8.
花后渍水高温交互效应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渍水和高温是长江中下游麦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育中后期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子。2009—2011年连续2个生长季盆栽烟农19,在籽粒形成期(花后5~8 d)和乳熟期(花后15~18 d)分别设渍水(土表水层1 cm)、高温[昼(35±2)℃/夜(25±2)℃]和渍水+高温处理,探讨了渍水和高温双重胁迫对小麦开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渍水、高温、渍水+高温逆境均显著降低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增加胞间CO2浓度(Ci);同时降低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但对成穗数影响不显著。渍水和高温胁迫对旗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非气孔因素。从产量平均相对受害率看,其影响为渍水+高温逆境(37.7%)>渍水逆境(21.1%)>高温逆境(17.6%),而胁迫时期的影响为籽粒形成期(30.8%)>乳熟期(20.1%)。渍水和高温的交互效应显著,且籽粒形成期逆境不良效应显著大于乳熟期。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小菜蛾成虫繁殖和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发生为害的种群动态规律提供参考。研究了5种恒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存活,繁殖与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0、25、30、35℃的范围内,小菜蛾的产卵前期和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35℃高温下,37.5%的小菜蛾雌虫不孕,且正常雌虫的产卵量显著减少,仅为75.7粒/雌,说明持续高温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是不利的。小菜蛾的繁殖动态也随着温度不同而不同,小菜蛾雌虫的卵峰日都在开始产卵的3日内,累积产卵量达总卵量80%的雌虫日龄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小菜蛾雌虫的寿命也随着温度升高而明显缩短,两者呈显著性负相关(r=-0.981,P<0.05)。  相似文献   

10.
使用温度为65~85℃、相对湿度50%~90%的热空气,对不同规格和含水率的携带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板进行热处理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当木材中心温度达到56℃并持续30min以上,10cm×10cm×10cm木块、5cm厚度木板以及高含水率10cm厚度木板中线虫死亡几率值达到9的要求,验证了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第15号所推荐的热处理技术指标对杀灭松材线虫的有效性.试验中也发现10cm厚度含水率低于30%木板的线虫死亡率达不到几率值9的要求,其原因可能是中心温度或持续时间没有达到该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1.
水稻穗分化期高温胁迫对颖花退化及籽粒充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水稻穗分化期高温胁迫对颖花退化和籽粒充实的影响,选用耐热性品种黄华占和热敏感性品种丰两优6号进行人工气候箱盆栽试验,于倒一叶心叶抽出时(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进行高温处理(10:00-15:00,40℃) 1 d、3 d、5 d、7 d、9 d,并以同时段适温处理(10:00-15:00,32℃)为参考,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植株为对照(CK),分析不同持续天数高温对颖花退化、花器官发育和籽粒充实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高温加剧颖花退化,与适温处理及CK相比,高温处理9 d黄华占颖花退化率增加45.8%和62.9%,丰两优6号颖花退化率增加81.7%和136.1%,丰两优6号增加幅度大于黄华占。(2)高温处理1~3 d降低花粉活力,5~9 d抑制花药充实。花药发育不良,花粉形成受阻是导致结实率显著下降的原因,两品种趋势一致。(3)高温处理缩短颖花长度,降低籽粒充实性,使千粒重显著下降,热敏感性品种丰两优6号下降幅度大于耐热性品种黄华占,籽粒充实在5 d以上高温处理下降显著。研究说明倒一叶生长时期高温胁迫影响穗生长发育,生产中需加强相应栽培措施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轻玉米种传真菌病害的发生,需探索合理的种子处理方法以降低带菌率。以‘郑58’为试材,用PDA平板培养和滤纸发芽试验方法,测得不同温度处理后种子内藏真菌带菌率和发芽指标的数据。结果表明,30℃~50℃处理的种子均能带菌,带菌率在3.3%~23.3%之间,且随温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下降,真菌种类也随之减少。40℃和45℃(10~20 min)处理的种子带菌率为10%~13.5%,显著低于对照(P<0.05),45℃(30 min)和50℃处理的种子带菌率最低,为3.3%~6.7%。不同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30℃无影响,35℃和40℃(10~20 min)明显提高了种子发芽势和发芽指数(P<0.05),40℃(30 min)使发芽率下降,45℃~50℃显著降低了各发芽指标(P<0.05)。40℃处理10~20 min,能有效降低种子内藏真菌带菌率33.5%~50.0%,促进种子发芽,可用于播前种子处理。  相似文献   

13.
高CO2气调储藏对大米食用品质调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W45号大米为试材,定量控制储藏环境中的O2和CO2浓度,研究10℃和30℃条件下,高浓度CO2储藏6个月对大米不溶性直链淀粉含量及蒸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10℃、O2浓度8%条件下,高浓度CO2可有效抑制大米不溶性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CO2浓度作用效果20%10%2%,其中20%CO2气调储藏大米的不溶性直链淀粉含量与初始值相比仅增加了9.39%,显著低于对照(不充气处理);在高温30℃、O2浓度8%条件下,高浓度CO2调控大米不溶性直链淀粉的效应不显著;在10℃、30℃温度储藏条件下,高CO2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大米的蒸煮品质,抑制大米的加热吸水率,增加米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CO2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其中20%CO2处理在10℃条件下加热吸水率比对照下降了12.71%,米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了24.56%。  相似文献   

14.
灌浆期短暂高温对小麦淀粉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人工气候室控温,研究了灌浆期高温对弱、中筋两个小麦品种淀粉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从25℃升至30℃有利于籽粒总淀粉积累,当灌浆温度超过30℃时,温度升高,总淀粉含量下降,40℃时总淀粉含量最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淀粉的形成以花后第25~27天高温胁迫影响最大,花后第33~35天高温胁迫影响最小。当温度超过25℃时,随温度的升高,剑叶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和SPS酶活性呈下降趋势。40℃处理使SS、SBE酶活性最低,峰值在25~30℃之间。40℃高温胁迫下,弱筋小麦扬麦9号籽粒淀粉粒呈椭圆型,与蛋白质鞘结合较疏松,角质化程度低;中筋小麦扬麦12籽粒淀粉粒受到伤害,呈扁圆形,并出现裂纹,说明灌浆期短暂高温胁迫对扬麦12的影响大于对扬麦9号。  相似文献   

15.
赵辉  戴廷波  荆奇  姜东  曹卫星 《作物学报》2005,31(11):1466-1472
以扬麦9号和徐州26两个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灌浆期高温环境,研究了高温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和植株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及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但降低了谷蛋白含量,导致麦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降低。与适温处理相比,高温提高了地上部营养器官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了灌浆后期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表明高温下提高的营养器官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籽粒对氨基酸的快速利用是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的生理原因。此外,发现籽粒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形成所需的适宜昼夜温差随不同小麦品质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16.
高温对高羊茅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要:研究高羊茅“猎狗5号”(Houndog5)在适温(15℃、25℃)和高温(35℃、45℃)相对含水量(RWC)、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温下,以15℃为对照, RWC含量和CAT活性明显下降, MDA和Pro含量明显增加,导致细胞膜脂过氧化,膜结构被破坏,生理功能紊乱,抗性下降,这是其越夏困难、易发病的主要原因。相关分析表明,RWC 与CAT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RWC 、CAT与MDA 、PRO呈极显著负相关(r>-0.95),MDA与PRO呈极显著相关(r>0.95)。可选择测定相对容易的RWC和PRO两个生理指标作为选育耐热品种的重要参数,将大大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水稻开花期花粉活力和结实率对高温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张彬  芮雯奕  郑建初  周博  杨飞  张卫建 《作物学报》2007,33(7):1177-1181
采用远红外增温设施在水稻开花第1 d分别对4个水稻品种(南粳41、武香粳14、扬粳6号和汕优559)进行5 h(10:00~15:00)高温处理(40℃),然后转入常温,观测当天及其后4 d开花颖花的花粉活力及同期开花颖花成熟期的结实对高温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处理后各天颖花的花粉活力均显著下降(P< 0.05),但随开花日序的后移其下降幅度逐步减小。其中,下降最大为处理当天或其后1 d,花粉在柱头和培养基上的萌发率以及花粉I-KI溶液的可染率分别平均降低了16.00、25.85和11.74个百分点,而处理后4 d的降幅仅为8.49、6.63和6.02个百分点。相同的趋势也表现在同期开花颖花的结实特征上,高温处理的当天和其后4 d开花颖花的结实率分别平均下降了14.04和5.95个百分点;而高温处理当天的空粒率和秕粒率平均分别提高了10.06和3.98个百分点,处理后4 d分别提高了3.98和1.97个百分点。另外还发现,高温处理下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汕优559的花粉活力和籽粒结实受高温的影响最小。相关分析发现结实率、空粒率和秕粒率与柱头花粉的萌发率、花粉在培养基上的萌发率均呈显著直线相关,而花粉I-KI溶液的可染率仅与空粒率存在显著相关(P< 0.05)。可见,水稻遭遇短期高温后,随着开花日序的后移高温对颖花形成的潜在热害逐渐降低,在生产实践中花粉在柱头和培养基上的萌发率可作为品种选育和高温热害发生的几率、热害程度预测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8.
遮荫处理对丘陵茶园生态环境及茶树气体交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遮光率分别为75%、56%和30%黑色遮阳网为试验材料,以不遮光为对照,研究不同遮光处理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树叶片气孔气体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阳网覆盖可有效改善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与不遮光茶园相比,75%、56%和30%遮光率处理的茶园光合有效辐射明显降低,日平均气温分别比对照低1.7℃、1.1℃、0.7℃,日平均地表温度分别比对照低8.2℃、5.7℃、3.5℃,日平均5 cm土壤温度分别低5.4℃、3.4℃、2.3℃。空气相对湿度则分别比对照高2.7%、1.6%、0.9%。75%遮光率处理与空白达显著差异,新梢1芽3叶含水量比对照高21.8%,第3片成熟叶的平均叶面积比对照高8.96 cm2。75%和56%遮光率处理的茶园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程呈现单峰曲线,30%遮光率处理和不遮光处理的茶园为双峰曲线,各处理全天的净光合速率大小依次为56%遮光率>75%遮光率>30%遮光率>不遮光。同时,蒸腾速率随遮荫率的增加而上升,56%和75%遮荫率下气孔导度呈单峰曲线,30%和未遮荫处理茶园则呈双峰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