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之上,以农业生产活动的4个环节(投入、利用、产出、效应)为切入点,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搜集到的黑龙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数据,对黑龙江省1991—2005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得出黑龙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改变当前中国县域农业经济粗放型发展的现状,实现生态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寻求一种适合县域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为依据,以山东省东阿县为例,探讨了农业循环经济思想在农业上的应用;从该县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等条件出发,论证了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初步构想了东阿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相关对策和建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构建循环型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转型的必然发展趋势;笔者所做的初步研究期望为县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循环农业综合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实践,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文章根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构建了北京市循环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计量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北京市循环农业发展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循环农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4.
浙北平原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选择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浙北平原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种典型模式:如“生猪-沼气-沼液、有机肥-蔬菜、林果”循环农业模式;稻草、谷壳、河泥-种植蘑菇-蘑菇渣泥废弃物-种植大棚芦笋(或西瓜、蔬菜、黄桃等)”循环农业模式;“水稻-桑枝条培养黑木耳-废弃菌棒还田(或桑果园)”循环农业模式等,最后就加快发展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何鹏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9):137-142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循环经济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面源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尤为突出,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极为迫切。以BPEIR概念模型为理论基础,根据四川农业发展特点,结合德尔菲法(Delphi)与主层次分析法(AHP)对筛选的17个因子进行综合发展指数和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处于总体不断上升的趋势;影响当前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因素为资源减量投入,单指标障碍度大小依次为化肥施用强度、农膜使用水平、农药使用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复种指数6个因子。结合研究结果提出4点建议:把握良好势头,对接国家政策制定本土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围绕制约生态循环农业的障碍因素,补齐资源减量投入等短板;加大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力度,稳定农业用地面积,提升耕地地力;加强农民培训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创新农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6.
日前,循环农业科技发展研讨会在安徽合肥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的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循环农业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循环农业体系建设理论原理、我国不同区域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关键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循环农业不是技术复古,而是依靠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新产品支撑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对于农业生产条件薄弱的山西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介绍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循环经济与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指出了山西省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阻碍,进而提出山西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廊坊市第一沼气示范村安次区农村沼气的利用状况,揭示了其地位、存在的问题和全面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赋权重、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廊坊市安次区进行了循环农业的利用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廊坊市安次区的农业循环处于比较循环阶段。该区资源环境安全水平具有较好的条件,农业生产基础好,农产品产值较高,具备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基础。但是该区农业的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仍处于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农业发展阶段,资源过量投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低、科技投入力度弱等成为制约该区农业循环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保障安次区循环农业持续利用的途径:全面推广沼气工程建设;财政补贴与技术培训相结合;全面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聊城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英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403-406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掌握山东省聊城市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以聊城市下辖的8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对聊城市各县市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提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议。获取2009年聊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选取10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聊城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聊城市各县市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差距较大,由高到低依次是高唐、茌平、莘县、东昌府区、阳谷、东阿、冠县和临清,同时制约各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因素也不相同;聊城市各县市区应当因地制宜,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漳州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及存在问题,阐述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性,提出应对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主成分的河北省地级市城市生态安全预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泽娜  周伟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4):118-123
为了对河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准确地发现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其对综合发展潜力的影响程度,对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修正,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对河北省的11个城市的生态安全进行了预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廊坊市得分为0.55,处于理想安全与临界安全之间,而其他城市均在临界安全与较不安全之间,其先后顺序为:秦皇岛市、保定市、承德市、邢台市、唐山市、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沧州市、邯郸市、衡水市。总体上,河北省生态环境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生态环境压力强度较大,全省城市生态系统的状态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应提高响应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ARMA模型的河北省农村金融融量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促进河北省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河北省农村金融融量问题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首先,利用戈德史密斯理论测算了河北省农村金融的理论融量和实际融量,得出河北省农村存在巨大的金融缺口;其次,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中的ARMA模型对金融缺口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得出河北省农村金融缺口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河北省农村金融缺口形成的经济与体制根源,进而提出优化农村金融供给机制、消除金融缺口、完善河北省农村金融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确定城市合理用地规模的方法上进行了多角度探索,本研究有益借鉴这些成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2种较成熟的预测模型,选取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市人口数、年末道路面积、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商品房平均售价为观测指标,分析预测河北省邢台市的建设用地规模。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并不理想,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始终存在,并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深入分析预测结果产生偏差的原因,即忽视了非理性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影响。建议引入行为金融学理论,将研究对象具化到个人,研究土地市场管理者和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偏差,分析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蔓延的非理性动力,应用行为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模型对传统研究范式进行有益补充和修正,进而更科学地把握城市用地空间形成机制及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茶树在阜平山区的引种适应性和扦插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4个不同茶树品种(‘龙井43’、‘龙井长叶’、‘茂绿’、‘鸠坑早’)在河北保定阜平山区通过塑料大棚栽培,对其越冬抗寒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茶树在该地区引种的可能性,同时对抗寒性较强的‘龙井43’进行了扦插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在河北保定阜平山区海拔200~2000 m、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680.5 mm,无霜期约180天的地区,不同品种的抗寒性和适应性存在较大差异。‘龙井43’在塑料大棚内能安全越冬,越冬率达95%以上,生长发育正常,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其次为‘龙井长叶’、‘茂绿’,‘鸠坑早’抗寒性最差。由此可见,在阜平山区,采用塑料大棚保护,选择合适品种进行茶树栽培是可行的。扦插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基质对‘龙井43’的扦插生根影响不同,泥炭+珍珠岩效果最佳,生根率达86.2%;另外,不同激素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5.
基于ELES模型的天水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对比分析天水市城镇居民的基本需求支出、边际消费倾向、消费结构现状及变化特征,以2004—2010年甘肃省和天水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为依据,利用Eviews软件,采用ELES模型对甘肃省和天水市城镇居民各项消费结构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处于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过度的阶段。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在该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仍然居于最重要的层次,但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开始更多的注重休闲娱乐以及养身、出行的方便及舒适、通讯的方便快捷、居住环境的好坏及子女受教育层次等一系列问题,此类消费具有较大市场及空间。提示天水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但旅游、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及其他消费等构成部分消费潜力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掌握河北省收获玉米质量情况,为承储企业收购粮食、加工企业选择优质玉米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对2014年~2019年河北省收获玉米质量进行调查。分别对容重、不完善粒含量、水分、淀粉含量、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百粒重等指标从不同年份变化、不同城市间平均值比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2019年河北省新收获玉米质量均处于较好水平。2018年为玉米质量最好年份,容重最高,不完善粒含量和水分最低;13个市的玉米质量进行比较,容重、不完善粒均达到一等要求,水分均控制在安全水分以下。秦皇岛市、辛集市容重为各市最好,并且不完善粒和水分含量最低;而且,秦皇岛市新收获玉米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为各市最高,淀粉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7.
崔志伟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35):160-164
截至2020年底,全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当前乡村经济,尤其是山区乡村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农民发展观念落后、生产方式单一、缺乏发展思路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山区乡村经济的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政府和社会聚焦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共同携手建设和发展好乡村经济。本研究以河北省F县为例,结合河北其他脱贫山区的农村情况,分析现阶段乡村经济,尤其是山区的乡村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乡村振兴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措施下冬小麦灌浆模拟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1994年在河北省衡水市邓庄中加合作试验站 ,结合田间试验对不同管理措施下冬小麦的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粒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灌浆时间和灌浆强度 ,小麦子粒的灌浆过程可用Logistic函数描述。小麦生长前期的水分胁迫有利于加快其发育过程 ,促使早抽穗灌浆。灌浆期较好的水分状况可延缓小麦的灌浆进程 ,但较大灌浆速率持续的时间较长 ,千粒重的潜力值较大。小麦的群体密度是影响收获千粒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穗密度的增大 ,灌浆速率和千粒重逐渐降低。随着施N量的增加 ,小麦的千粒重降低 ,这主要与施N的增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各区域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提供参考,以便促进甘肃省区域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笔者根据2012年《甘肃发展年鉴》的统计资料[1],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并对各市州在甘肃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经济依然是甘肃省国民经济的支柱,由于各区域不同的自然和经济因素,甘肃省县域农业经济整体显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河西地区处于优等水平(1类区),中部和陇东地区处于中等水平(2类区),南部山区处于差等水平(3类区)。灰色关联分析与聚类分析法的结合,能够为农业经济评价提供一种科学、客观的理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河北水稻地方种质品质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揭示河北水稻地方种质资源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采用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收集的109份河北水稻地方种质15个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河北水稻地方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5个品质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3.03%,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92。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蛋白质含量、米饭硬度5个性状多样性指数大于2,表明这些河北水稻地方种质在这些性状上遗传变异丰富。根据主成分分析,15个品质性状可归纳成为4个主成分因子,其累积贡献率包含了15个变量83.04%的信息。米饭食味、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垩白度是影响河北水稻地方种质品质的主要因素。采用4个主成分因子欧式距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D=16.5处,可以将109份地方种质分为4类,但不同来源的河北地方水稻种质交错分布聚类。本研究为河北地方水稻种质的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