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绿量是定量化研究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它更加准确的反映了植物的冠层结构,并且大大增强了城市绿地建设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合理配置园林植物、改善绿量结构以及城市绿地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因此,三维绿量的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近年来绿量及城市生态效益的研究进展做了阐述,并针对中国今后量化生态效益产生的问题及研究趋势进行了讨论。最后指出完善三维绿量的测算方法、构建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模型是未来量化生态效益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柳州市主城区滨水绿地植物景观效益数量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园林植物景观效益的数量化是今后园林绿化的一个发展趋势。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唐东芹等人的AHP模型与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柳州市主城区滨水绿地植物景观效益进行数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绿化树种丰富,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群落多样化,观花和其他观赏特征并存,季相变化明显,植物配置将美观与实用结合起来,真正实践了“以人为本”的植物景观设计理念。但地方文化树种、特色树种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应用,滨水绿地的养护管理与生态建设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相似文献   

3.
石羊河中下游河岸植被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石羊河中下游的河岸植被结构和功能对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恢复的意义,依径流量将研究区域分为丰水河段和干涸河段,调查距河床不同间距的植被结构与空间分布,进行植被分类和空间格局分析,讨论其功能。石羊河中下游的河岸植被带宽约200~500 m,分布区域内植物群落类型的80%以上的建群种,拥有18个群丛。河岸植被类型依河床间距呈梯级分布,河岸植被盖度随河床间距增大成指数下降。河岸植被带不仅拥有乔木和沼泽植物组成的隐域性植被类型,是区域特有种栖息地;而且形成景观廊道,连结斑块,稳定区域生态系统,保护河岸、稳定河床、防治水流和风沙灾害,为当地人们提供多用途的娱乐场所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城市绿化绿量方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进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360-363
该文应用绿量、容量、景观质量(视环境)、使用频率(耐踏率)等绿化评价指标,研究植物群落(种群)空间分布、结构特征与生态效应的关系,探讨了区域范围内生态效应优先,人性空间优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希望通过绿量的探索,寻找植物优化设计,发挥绿化最大综合效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潮白河上游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氮、 磷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充分了解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采用人工模拟地表径流的方法,在不同污染物浓度条件下,对北京潮白河流域内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立地类型的河岸植被带中,随着植被带宽度的增加,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草本缓冲带对磷污染物的削减效果最好,平均去除总磷率达到80.63%;草本缓冲带对氮素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次之,对总氮和铵态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71%、62.18%;而灌木缓冲带对总氮、磷的削减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2.08%、65.56%.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大小顺序依次为:草本缓冲带>草灌缓冲带>灌木缓冲带>对照地.结果表明,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各有差异.在对受污染的河流进行生态植被修复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河流水质污染特点和地表植被特征,从而充分发挥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深圳市创富时代·俊景园景观规划的屋顶花园方案Ⅱ自然式设计为研究对象,借助CITYgreen 5.0软件,对该方案绿地建设当年以及二十年后在减少大气污染以及碳汇和碳吸收方面能够产生的部分生态效益进行了数量化、货币化分析,并对该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快速评价,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屋顶花园绿化与管理建议。结果表明,研究范围的绿地2007年在清除大气污染物以及碳汇和碳吸收方面的生态效益总价值为8 537.09元人民币。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将会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
植被培育抗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气候的演变,植被培育面临严峻的干旱缺水形势。为进一步增强抗旱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主要以作物栽培为背景,重点论述了有关抗旱的基础问题。通过分析干旱的特点、表现形式、区域差异、相对性、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状况、应对干旱的策略等,以明晰抗旱的依据。认为土壤水分亏缺是干旱的主要表征;土壤干旱的滞后性,也即和大气干旱的非同步性,是抗旱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对抗旱途径的讨论,细分出避旱、御旱二个方面,并且认为御旱应当是正常的生产方式。抗旱具有高效、节约用水的特征,直接抗旱和间接抗旱都是必要的。最后,还补充阐述了水文干旱、降水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绿僵菌在土壤中宿存的数量及产孢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MA4、JF842、JF86C、JF883和JF813E五个绿僵菌菌株在土壤中宿存情况,结果表明,绿僵菌在土壤中宿存两个月内,成菌落数呈波动状态,下降较慢,自第3个月起,成菌落数下降较快,最终除JFJF842外土壤中的成菌落数维持在103~104CFU/土样水平。其中JF86C、JF883的宿存能力相对较强,比较适合用于田间应用;而绿僵菌在宿存过程中,其产孢能力的稳定性有利于害虫的持续控制。 关键词:绿僵菌;成菌落数;产孢量;宿存  相似文献   

9.
博斯腾湖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植被覆盖变化对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生态水文响应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博斯腾湖流域2001—2013年16天合成MODIS NDVI影像及30 m分辨率ASTER DEM数据,对博斯腾湖流域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流域植被生长季开始于4月下旬,结束于10月下旬。2001—2013年植被生长季内流域植被NDVI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且891~1500 m、3501~4000和4001~4808 m范围呈增加趋势,1501~3500 m范围植被NDVI呈减少趋势。(2)博斯腾湖流域2001—2013年植被NDVI以减少趋势为主,占流域面积的61.80%,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占流域面积36.60%。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南部焉耆盆地、博斯腾湖的东南侧与西北侧,以及流域西北部的中部部分区域,其他为减少趋势分布区域。增加区域分布在891~2000和3501~4808 m范围,其他高程范围呈减少趋势。(3)博斯腾湖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但高海拔区域植被覆盖变化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低海拔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居多。  相似文献   

10.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地区)处于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是西北荒漠区的典型代表,是大风的主风道,是重要的风沙策源地,生态比较脆弱。本研究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矩阵转移,分析2005—2020年博州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植被覆盖度及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博州地区的主要地类是沙地、草地、裸地和耕地。沙地面积增加1447 km2,增长率为18%;草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1638 km2。2000—2015年博州地区有大量的沙地、林地、耕地转为草地,建设用地也在微弱增加。(2)2005—2020年博州地区低植被覆盖度面积占比相当高,超过了60%,较低植被覆盖度的实际比例均在10%,中覆盖度植被呈现增长的趋势,而较高和高覆盖度的植被呈现出先大幅增加后缓慢减少的趋势,植被的覆盖度伴随坡度的提高先降后升再降。(3)由驱动力的研究发现,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首要影响因子,其次是道路和GDP,再次是降水和温度,最后是人口密度、水系和坡度。  相似文献   

11.
京郊园林绿化废弃物数量测量与地区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加快北京市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鹫峰实验林场国家森林公园、西山林场卧佛寺分场、延庆四海镇西沟里村、大兴林场,对北京市14种主要树种进行实地试验,估计乔木、灌木等生物量模型,进而测算北京市郊区园林绿化废弃物的数量。结果表明,北京市郊区园林绿化废弃物总量为406.395×104 t,主要分布在密云县、怀柔区、房山区、延庆县;按树种计算,乔木产生的园林绿化废弃物最多,经济林次之,疏林地和苗圃产生的废弃物较少;乔木产生园林绿化废弃物主要分布在延庆、大兴、怀柔,四旁树分布在顺义和房山,经济林则主要分布在密云县;影响园林绿化废弃物数量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园林抚育修剪规则、林区抚育规则和采伐任务、自然灾害等。园林绿化废弃物数量的科学测量为后期布局消纳点提供了理论量,是进行园林绿化废弃物利用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生态型香蕉品种青果皮的功能活性物质,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联用法(UPLC-MS/MS)对各香蕉品种青果皮的主要酚酸类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使用Agilent ZORBAX Extend-C18色谱柱(2.1 mm×100 mm,3.5 μm),甲醇(A)-0.2%甲酸水溶液(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进样量5 μL,柱温35℃;在负离子扫描模式、多反应监测模式下,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种酚酸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奎尼酸、原儿茶酸、儿茶素、绿原酸、阿魏酸和芦丁)分离效果良好,质量分数分别在1~200、1~2000、1~200、1~200、1~200、2~200、1~500 μg/L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r2>0.9992),平均加标回收率(n=6)84.37%~92.17%,RSD≤10.96%。试验所建立的UPLC-MS/MS法具有准确、灵敏、快速、重复性好的特点,可用于同时测定香蕉青果皮中7种酚酸化合物的含量。不同生态型香蕉品种青果皮中主要酚酸含量差异显著,非鲜食蕉的青果皮酚酸含量显著高于鲜食蕉,尤其以非鲜食蕉中‘Pahang’青果皮酚酸含量最高,达到2.12 mg/g。  相似文献   

13.
早春覆盖对长江中下游绿芦笋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不同覆盖方式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芦笋早春生长的影响,促进嫩茎提早萌发,以芦笋品种‘井冈701’为试材,研究了地膜、小拱棚、稻草、草木灰等覆盖方式对芦笋嫩茎萌发、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拱棚和单层地膜均能显著提高地温,促进嫩茎提早萌发与采收,并能大幅提高前期产量和春季总产量,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其中小拱棚处理效果最佳,可提高地温2.1~6.7℃,比对照提早20天采收,产量比对照提高18.57%,每666.7 m2收益比对照提高了136.67%。稻草覆盖对芦笋的生长、产量和效益的促进作用较小,而草木灰则不能显著提高相关指标。试验筛选出了一种能使早春绿芦笋采收时间大大提前,且产量显著提高的简便农艺方法,对于促进本区域甚至全国的芦笋均衡供应以及提高芦笋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城市化流域-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为例,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特征基础上,引入生态风险指数。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采样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插值,生成生态风险程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图,以揭示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变化规律及形成机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风险水平。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生态风险主要以中等程度为主,高生态风险区的比例最小,较高、较低生态风险区面积变化量最大;建成区和城郊过渡带为高、较高生态风险的分布区,低、较低生态风险集中分布于植被覆盖度高的林地和水域、草地及灌木林地等,高、低生态风险存在着明显的过渡地带;耕地→居民工矿用地和耕地→林地是略微变差型和略微变好型的主要土地利用转换轨迹;较低生态风险区的重心偏移量最大,高生态风险区最小,分别为12.31、0.57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