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人工控制光照时间,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处理对西葫芦幼苗生长、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周期的延长,除光周期10 h株高、茎粗、地上部鲜重、根系鲜重和光周期14 h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外,西葫芦幼苗生长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光周期14 h时最大;叶绿素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蔗糖合成酶(SS)活性、硝酸还原酶(NR)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IAA和ZT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光周期10 h处理时最高。分析表明,光周期10 h时有利于促进西葫芦幼苗的生长,可通过调控酶活性和激素含量来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通过人工控制光照时间,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处理对西葫芦幼苗生长、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周期的延长,除光周期10 h株高、茎粗、地上部鲜重、根系鲜重和光周期14 h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外,西葫芦幼苗生长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光周期14 h时最大;叶绿素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蔗糖合成酶(SS)活性、硝酸还原酶(NR)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IAA和ZT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光周期10 h处理时最高。分析表明,光周期10 h时有利于促进西葫芦幼苗的生长,可通过调控酶活性和激素含量来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以青饲玉米为主要例子,结合有关资料,阐述了光周期性与营养体生长节律的相关规律.光周期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影响,光周期可能通过光受体这个“门”重调植物昼夜节律钟的时相,达到对数百种基因表达的调控.光周期可以影响玉米对养分的吸收及利用.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的不同元素养分浓度受光温相互作用的强烈影响;有人认为光周期能够改变植物生长调节物的浓度,而这些植物调节物能够影响植物根系对营养的吸收,认为光可能通过改变光敏色素系统来改变细胞膜对离子的渗透性,也可以引起植物营养器官形态变化,并提出假设:光周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能部分归因于改变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如果假设成立,人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影响营养体农业,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光周期对小麦穗分化的影响。[方法]以泰山9818、泰山21、4133J、30等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进行不同时间日照的光周期处理,研究光周期对冬小麦穗分化的影响。[结果]J30是光周期敏感型品种,泰山9818、4133、泰山21是光周期不敏感型品种。光周期敏感型品种的生长短日照时受到抑制,护颖至小花分化期的天数最小,二棱期的出现、通过及雌雄蕊的出现受到的抑制最强烈。光周期不敏感型品种受8 h短日照的抑制程度要明显小于光周期敏感型品种,二棱初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及雌雄蕊-抽穗期受到的抑制最强烈,其次是二棱初期-护颖分化期。大穗型品种泰山9818受短日照的抑制程度明显大于多穗品种泰山21、4133。[结论]穗分化的某一阶段不能作为小麦通过光照阶段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出适宜尼罗罗非鱼生长及性腺发育成熟的最适光周期,为其工厂化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雌性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设12L:12D、14L:10D、16L:8D和18L:6D4个不同的光周期,饲养30d后比较分析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尼罗罗非鱼生长阶段的形态指标、体内激素水平及性腺发育差异情况.[结果]尼罗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随光照时间的延长呈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在16 L:8 D光周期条件下达最大值;体长相对增长率随光照时间的延长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而体宽和体高的相对增长率随光照时间的延长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尼罗罗非鱼血清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雌二醇(E2)和褪黑素(MT)3种激素含量随光照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且在18L:6D光周期条件下达最大值.适当延长光照时间能有效促进尼罗罗非鱼性腺发育,在16L:8D光照周期条件下促进作用最强,而在18L:6D光照周期下其性腺发育受抑制.[结论]16L:8D是尼罗罗非鱼生长及性腺发育的最适光周期,在实际生产中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提高罗非鱼产量并促进其性腺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6.
通过3个对光周期不同敏感型的玉米品种进行光周期试验,研究了光周期对玉米的营养生长及其N、P、K养分吸收及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光周期对敏感型青饲玉米品种华农1号的地上部营养生长、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显著的调控作用,而对相对不敏感型的青饲玉米品种粤农9号的调控作用则不显著。华农1号在长日照条件下根干物重较短日照条件下增幅为390.38%,光周期相对敏感型品种大暑麦的增幅为119.34%,粤农9号的增幅为45.47%;华农1号与粤农9号吸收的N总量分别增加了42.42%和12.38%,吸收P总量分别增加了171.76%和12.23%,吸收的K总量分别增加了319.27%和62.42%。试验结果还表明,随着光照时数的延长,光周期敏感型品种在长日照条件下的N养分利用率提高了,而P、K养分利用率却与光周期敏感特性无显著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光强、光质和光周期三个因子对一品红生长的影响。其中光周期对一品红的开花有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玉米光周期反应及一个相关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玉米的光周期反应,克隆出玉米中的EMF同源基因并研究其表达模式。【方法】以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和温带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在9 h和15 h光周期处理后的反应和热带自交系CML288在不同时期两种日照挪动处理下的光周期反应。通过RT-PCR法克隆到一个玉米上的EMF同源基因,并检测了该基因在经过不同光周期处理的自交系CML288、黄早四及其F1的不同生长时期茎尖中的表达。【结果】 CML288对光周期的反应非常敏感,黄早四相对不敏感。CML288在短日照条件下7片叶时期是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在长日照条件下9片叶时期是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推测新克隆的cDNA序列含有完整的1 88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条约71kD的多肽,包含626个氨基酸残基,编码的蛋白质有一个C2H2型锌指结构区,两个核定位信号区和一个酸性区,可能是DAN结合蛋白,Northern杂交显示,其在茎尖和叶片中均有表达。经不同光周期处理后,该基因在2个自交系及F1不同生长时期茎尖中的表达情况不同。【结论】克隆到的基因其功能可能与促进营养生长和抑制生殖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豆GmGBP1-i植株开花后光周期反应及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是典型短日照植物,对光周期反应敏感。利用GmGBP1-i干涉植株与光周期反应敏感的大豆品种DN50为试验材料,通过短日照和长日照两种不同条件光周期处理,明确不同基因型大豆植株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同时分析其农艺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条件下,GmGBP1干涉大豆植株均表现为植株矮小、节间距缩短、不同程度减产,且光周期反应敏感度较野生型低。说明GmGBP1基因在大豆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欧洲云杉不同种源补光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光周期、光源、光照强度对欧洲云杉不同种源1 a生实生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光处理对欧洲云杉幼苗各生长性状均有显著促进作用;阳光灯下,不同光周期以补光8 h时苗高生长量最大,各生长性状对光源的反应依次为阳光灯>碘钨灯>镝灯,3种光源对欧洲云杉幼苗促进作用最佳光照强度分别为3~6、8~16、8~11μmol·m-2·s-1;采用夜间补光处理,欧洲云杉幼苗当年生长期达到170 d.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植物光温反应理论模型。它把植物的各种光温反应现象,包括短日植物的光温反应与长日植物的光温反应,定性的光温反应与定量的光温反应,光周期反应与温度反应,以及温度反应中的低温反应(包括春化反应)与积温反应等统一了起来。应用这一模型可对小麦生长发育中常见的各种光温反应现象和水稻光敏不育系的低温可育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短日照诱导对小豆花芽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短日照诱导对小豆花芽分化的影响,以早熟品种白红2号、中熟品种冀红9218和晚熟品种唐山红小豆为材料,分别设置SD-12 h-1 WK(12 h光/12 h暗处理1周)、SD-12 h-2 WKS(12 h光/12 h暗处理2周)和SD-12 h-3 WKS(12 h光/12 h暗处理3周)3种短日照处理,研究不同短日照对小豆生长、开花特性以及不同部位花芽分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短日照诱导降低3个小豆品种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地上部干质量,降低程度为唐山红小豆冀红9218白红2号。短日照诱导缩短小豆的生育进程,且诱导时间越长,生育进程加速就越快,同样,小豆的花芽分化进程加快。3个品种相比较:白红2号冀红9218唐山红小豆。不同部位分析发现,顶部花芽发育速度最慢,中部次之,基部较快。以上结果说明,短日照诱导抑制小豆植株生长而促进小豆的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品种糜子各性状指标对光周期的反应,通过遮阴棚处理,设置6、9、12 h光照和自然光照(对照)4个光周期环境,调查15份糜子材料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短日抽穗促进率的光反应特性,以11个性状指标的相对敏感度值分析各性状指标的光周期敏感度,并采用2种综合评价方法对15个糜子品种的光周期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糜子在三叶期进入光敏感期,12 h光照处理为糜子短日处理标准。与自然日照相比,短日处理缩短了糜子抽穗期,株高、分蘖数、穗长、主穗小穗数、千粒质量、主茎节数和产量随着日照时数的缩短整体上呈递减趋势,日照时数低于6 h或高于12 h均会减少糜子叶片数、缩短糜子穗颈长度,降低糜子有效穗数,短日出穗促进率相对较低的品种表现为更强的适应性。11个性状指标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值在-0.7~1.6之间,株高和主穗小穗数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最强,其次是有效穗数、生育期、主穗长,叶片数和千粒质量的敏感度较弱,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和主穗小穗数可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主穗长和生育期可作为参考评价指标,千粒质量和叶片数不适合做为评价光周期敏感性指标,光周期综合指标评价D值显示‘赤糜2号’和‘固糜21号’为光周期低敏感型糜子品种。  相似文献   

14.
 采用10h和16h两种光照条件对紫苏进行处理,观测光周期对紫苏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短日照条件下的相比,长日照条件下生长的供试材料叶片数增加,叶片增大,茎增粗,植株增高,开花延迟;花芽分化从萼片原基形成开始,到雌蕊形成为止,持续3~4d。以该时间段的花芽为试验材料,运用RT-PCR方法,克隆得到1个445bp的 LFY同源基因cDNA片段,命名为PLFY。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与彩叶草的FLO1,花椰菜的BOFH ,鼠尾草的FLOA2,拟南芥的LFY,金鱼草的FLO同源性依次为90%,67%,91%,67%,80%。  相似文献   

15.
对华农1号青饲玉米组合的父、母本和F1、F2代杂交种以及2个对照品种共6个品系进行光周期敏感性测定,并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长日照盆栽试验,研究光周期对营养生长的影响.光周期敏感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 6个玉米类型存在显著光周期敏感性差异。以最终叶片数(TLN)变化为指标,可将6个玉米品系划分为光周期极敏感型、敏感型、相对敏感型、相对不敏感型等4个类型.(2)长在内蒙古自治区日照条件下,幼苗期(5叶龄),敏感型和相对敏感型的杂交F1、F2代品系在株高、茎粗、地上部干物质量方面指标都较低,收获期叶片较多,上述指标均显著上升;光周期相对不敏感型品种在幼苗期阶段的上述指标较高,收获期阶段显著降低;而光周期极敏感型品种在全生育期受长日照抑制,植株生长较慢.光周期敏感性可以在F1代表达,在F2代出现分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光周期对糜子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为糜子光周期遗传调控网络及相关基因定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盆栽试验设置4种光周期处理,选用光敏感性差异不同的3个品种(N1-光钝感-内糜1号,N2-光中间-内糜2号,N3-光敏感-宁糜14号),调查不同处理植株的物候期,测定不同处理抽穗期内源激素含量、成熟期株高、籽粒蛋白质...  相似文献   

17.
Growth forms controlled by the photoperiod are modified by temperature and gibberellic acid. Gibberellic acid changes leaf orientation and prostrate growth habit of the short-day plant to that typical of the long-day plant and modifies leaf shape in both types of plants. Low temperature resembles short days in its effect on leaf shape and stem orientation of long-day plants. Geotropic responses of the stem appear to be modified by photoperiod, temperature, and gibberellic acid.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自20世纪20年代光敏色素被发现以来的研究概况及进展.主要包括(1)光敏色素作为主要光受体在调节从种子萌发到器官衰老的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2)光敏色素的5种不同基因型及基因同源性和主要的反应方式,尤其是光敏色素的主要分子基因PhyA和PhyB在反应方式上的区别;(3)从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阐述了光敏色素的生理功能,其中包括光敏色素对细胞生长的调节,光敏色素是如何通过调节光周期反应进而调节了生长和开花的,光敏色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光敏色素与植物激素协同作用于植物生长和育性等;(4)虽然迄今为止人们极少研究光敏色素和植物激素在苜蓿秋眠中的作用,但对此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