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明鱼类恒定链类似蛋白(Iclp)能否作为免疫载体,提高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以拟态弧菌OmpU蛋白的黏附功能域(OmpU_(AP))为疫苗靶点,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OmpU_(AP)和基于草鱼Iclp的pcDNA3.1-Iclp-OmpU_(AP)。用2种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分别免疫草金鱼,同时设置空质粒pcDNA3.1(+)对照组与PBS对照组。于免疫后不同时间(7、14、21、28和35 d)采用PCR和RT-PCR方法检测重组质粒在鱼体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与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并于免疫后第35天进行攻毒保护性实验,检测其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免疫后第7天在肌肉、鳃、头肾、肝脏和脾脏中均有重组质粒分布,并在35 d内持续表达。pcDNA-OmpU_(AP)免疫组草金鱼的血清抗体水平缓慢上升,除第21天外,其余检测时间点的抗体水平与空质粒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cDNA3.1-Iclp-OmpU_(AP)免疫组草金鱼在免疫后7 d即有血清抗体产生,随着免疫时间延长,抗体水平不断上升,至28 d达到峰值,随后抗体水平开始下降;除第7天外,其余各检测时间点的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pcDNA3.1-OmpU_(AP)免疫组与空质粒对照组。攻毒后pcDNA3.1-Iclp-OmpU_(AP)和pcDNA-OmpU_(AP)免疫组草金鱼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别为46.7%和20%,而空质粒对照组和PBS对照组的实验鱼全部发生死亡。表明Iclp可以作为免疫载体,提高鱼类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正确评价灌区的干旱状况,利用泾惠渠灌溉试验站1953—2011年的降水资料,分析了降水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降水Z指数三种干旱指标在灌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三种指标均能较好地体现降水的年际变化趋势,但SPI对于降水变化的反映比降水Z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更准确。在干旱出现年份的判定方面,三种指标得到的结果一致;在干旱程度的判定上,在发生中旱及以上干旱的1969、1986、1993、2000年,SPI和降水Z指数比降水距平百分率判定准确,在发生重旱的1977、2000年,SPI的判定比Z指数更符合实际。分析泾惠渠灌区SPI变化趋势发现,灌区在1990年后干旱发生次数占研究期内总干旱次数的55.6%,干旱程度也有增加的趋势,采取合理措施抗旱将成为灌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喷雾助剂对氟呲呋喃酮防治西蓝花桃蚜的增效作用.采用浸虫浸叶法和喷雾法测定了3种喷雾助剂与氟吡呋喃酮混配对桃蚜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室内毒力表明,3种喷雾助剂对氟吡呋喃酮的增效作用为:强力源>纳米网构控失剂SC108>激健.氟呲呋喃酮对桃蚜48 h的LC50为7.67 mg L-1,添加强力源、纳米网构控失剂SC108、激健分别降低到2.64、2.82和3.45 mg L-1.田间试验表明,添加强力源可使氟呲呋喃酮减量40%,而分别添加纳米网构控失剂SC108、激健可降低使用量20%~30%.药后7d,各处理对西蓝花桃蚜的防效达到最高,其中,氟吡呋喃酮减量20%添加强力源对西蓝花桃蚜的防效高达94.95%.药后14d,氟吡呋喃酮减量40%添加3种喷雾助剂对西蓝花桃蚜的防效仍保持在57.78%~81.43%.因此,建议在生产中使用减量40%的氟呲呋喃酮添加强力源防治桃蚜.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机制,以单株结果数差异较大的辣椒材料XHB(P1)和B14-01(P2)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家系即P1、P2、F1、F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辣椒单株结果数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2MG-ADI)。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da、db分别为-16.33、-13.05,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ha、hb分别为-10.02、-2.51。2对主基因间的加性×显性(jab)互作效应和显性×加性(jba)互作效应的效应值分别为8.69和12.93,加性×加性上位性(i)互作效应值为6.86,显性×显性(l)的互作效应值为7.23,主基因间的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加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68.10%,环境引起的变异占比31.9%...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陇南道地中药材纹党和红芪加工废弃物中活性多糖对衰老小鼠的抗氧化作用,用低糖低脂饲料适应性喂养小鼠15 d,以剂量为500 mg·kg-1颈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D-galactose)溶液构建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纹党多糖(Codonopi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s, CPP)、红芪多糖(Hedysarum polybotrys polysaccharides ,CHP)剂量处理组和阳性(VE170 mg·kg-1)处理组。连续灌胃给药28 d,研究两种多糖对衰老小鼠体重及动物脏器指数、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变化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经过测定,提取的纹党多糖和红芪多糖得率分别为16.52%和13.96%,纯度为 99.65%和99.38%,剂量在400 mg·kg-1时纹党多糖对衰老小鼠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红芪多糖,其心脏和脾脏指数、血清中的SOD、CAT和GSH-Px活力均高于模型组,血清中的MDA含量均低于模型组,对衰老小鼠具有缓解体重下降的作用。结果表明,纹党多糖和红芪多糖均能提高衰老小鼠的抗氧化作用,且纹党多糖和红芪多糖联用后抗氧化和抗衰老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的致敏方式建立中国龙虾食物变态反应Balb/c小鼠模型,探讨中国龙虾食物变态反应体外鉴定与评价方法。[方法]将4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卵清蛋白(OVA)阳性对照组、Coca’s液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以OVA、中国龙虾粗提蛋白,加氢氧化铝佐剂腹腔注射免疫Balb/c小鼠,建立食物变态反应小鼠模型。ELISA法测定第二次致敏激发后血清中IgE与组胺水平并进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确定特异性IgE抗体滴度,同时观察脾指数、小肠组织学变化及激发后的食物变态反应症状。[结果]末次激发后1 h采血,中国龙虾粗提蛋白组血清IgE含量为236.75(±73.39)μg/L,与阳性对照OVA组无区别,与阴性对照Coca’s液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中国龙虾粗提蛋白组的组胺含量406.55(±232.79)μg/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PCA反应中国龙虾粗提蛋白组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滴度达到1/16;中国龙虾粗提蛋白组和OVA致敏组小鼠脾指数明显大于Coca’s液或正常对照组(P〈0.01)且前两组小肠粘膜固有层皆出现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建立了一种中国龙虾食物变态反应小鼠模型,通过ELISA测定血清IgE和组胺以及PCA确定特异性IgE抗体滴度可作为一种鉴定与评价中国龙虾食物变态反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曼氏血吸虫童虫代谢分泌物免疫 Balb/ c小鼠 ,制备了 2株单克隆抗体 ,经鉴定均为 Ig G1.免疫沉淀分析结果显示 ,两株单抗都识别曼氏血吸虫童虫抗原中的 2 0 k D分子 .间接荧光抗体分析表明 ,两株单抗都与曼氏血吸虫 3h龄和 48h龄童虫及成虫表膜呈强阳性反应 ,而不与毛蚴、肺期童虫及虫卵肉芽肿中的虫卵反应 ,并且也不与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和牛血吸虫童虫反应 .结果显示两株单抗具有阶段和种的特异性 .  相似文献   

8.
稳定性是一个评价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指标,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据林分地上部分指标建立稳定体系,对苏州近郊4种人工林分,应用数学生态学方法,分析冬青针阔混交林、栎树针阔叶混交林、湿地松林和木荷林的林分稳定性。结果表明,多样性并不完全能够代表稳定性;4种林分群落稳定性主要因林分密度不同而异;稳定性依次为湿地松林>冬青湿地松林>栎树湿地松林>木荷林。其中湿地松林可能会发展成为针阔混交林;木荷林中在生长过程中会因竞争产生限制,可能演替形成栎树—木荷混交林;2种针阔混交林在未来演替也可能向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发展;该地区木荷林密度过大,稳定性较弱,应采取适当的抚育措施,提高其林分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用重组的PCV2Cap蛋白免疫Balb/c小鼠,从免疫小鼠脾细胞中提取总RNA,经反转录后,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利用Overlap PCR方法将VH基因和VL基因组装成单链抗体(ScFv)基因,将ScFv基因克隆到噬菌粒载体pCANTAB-5E中,并将重组载体转化至感受态大肠杆菌TG1中,获得PCV2Cap蛋白的单链抗体文库,经测定抗体库库容为3.58×106。通过辅助噬菌体M13K07拯救,构建鼠源PCV2Cap蛋白的噬菌体单链抗体库。4轮生物淘选后,经ELISA方法检测,最终获得3株能与Cap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克隆。  相似文献   

10.
分泌抗BVDV McAb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MDBK细胞,将感染细胞培养物冻融后离心取上汪经PEG沉淀浓缩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血清抗体效价高遥免疫鼠的脾细胞与SP2/O细胞在PEG作用下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用间接ELISA法检测杂交瘤细胞生长孔上清,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以有限稀法克隆2-3次,得到8 泌抗BVDV的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株。8株McAb对BVDV,猪瘟均呈阳性反应。杂交  相似文献   

11.
为鉴定化脓隐秘杆菌的新抗原,对被抗血清识别的化脓隐秘杆菌膜蛋白进行质谱分析,采用免疫印迹分析抗原性, ELISA方法测试被免疫小鼠的抗体水平,通过化脓隐秘杆菌攻毒测试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铁ABC(ATP结合盒,ATP binding cassette)转运体的底物结合蛋白是化脓隐秘杆菌的1个新保护性抗原,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驼源重链抗体文库,并鉴定抗体文库的多样性,为筛选抗BVDV特异性重链抗体奠定基础。利用灭活的BVDV免疫双峰驼,多次免疫后测定血清抗体滴度,采集免疫后的血液并分离其外周淋巴细胞,抽提RNA,用RT-PCR法扩增重链抗体可变区(VHH)片段;将其克隆至载体pCANTAB5E,电转大肠杆菌TG1获得VHH抗体基因库,检测抗体库库容量,随机挑取克隆测序验证抗体文库多样性。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抗体文库的库容量为4.32×105;测序和聚类分析表明,抗体文库多样性丰富。利用辅助噬菌体救援后,得到噬菌体展示文库,测定滴度达1.3×1012 cfu/mL。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mcr-1耐药基因流行情况,及其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ESBLs)共存和共转移的特征,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检测菌株mcr-1,以及mcr-1阳性菌株中ESBLs基因类型;采用质粒接合转移试验分析了mcr-1ESBLs基因共转移的耐药机制。结果显示:190株大肠杆菌的mcr-1检出率为36.84%,75.71% mcr-1阳性菌株中同时检出ESBLs基因,主要以blaTEM-1、blaCTX-M-55和blaCTX-M-14为优势基因;mcr-1阳性菌对氨曲南(ATM)、头孢噻肟(CTX)和多黏菌素E(COL)耐药率极显著高于mcr-1阴性菌(P<0.01);质粒转移率为47.14%,其中获得mcr-1ESBLs基因共转移的接合子表现出与供体菌相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综上,在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中,mcr-1ESBLs基因共存现象广泛存在,且耐药基因易发生水平传播,对菌株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O8后小肠结构和免疫相关细胞的变化,用试验观察小鼠感染后的患病症状,采集小鼠小肠组织样品,HE和PAS染色后观察其病理切片,测定小肠结构中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肌层厚度及免疫相关细胞肠上皮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的数量。结果表明,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E.coli O88~12h出现患病症状;24h出现明显患病症状,个别小鼠死亡;36~48h小鼠患病症状更加严重,死亡小鼠增多;72h不再出现死亡小鼠,未死亡小鼠精神状态和行动能力全面好转。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E.coli O8后,小肠肠绒毛长度、V/C值、肌层厚度、肠上皮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先减少后增多,隐窝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E.coli O8后0~72h小肠各指标出现规律性变化,其中,36h小鼠感染最严重,72h开始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生物钟基因MtTOC1a的蛋白结构,探究MtTOC1a在生物钟系统中的生物学功能,比较其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tTOC1功能相似性和差异性。【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了TOC1在蒺藜苜蓿中的同源基因。构建MtTOC1a基因的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引入到拟南芥野生型Col、及相应的功能丧失突变体toc1-2中,进行遗传互补分析。【结果】Mt TOC1a和MtTOC1b均具有保守的功能结构域和三维结构。遗传分析表明,在早期光形态建成中,外源转化的MtTOC1a完全恢复了toc1-2的下胚轴伸长表型,但对toc1-2的提前开花表型没有显著影响。在引入CAB::LUC报告基因的株系中,外源转化MtTOC1a在连续光照下使短周期突变体toc1-2的近日节律周期延长,但仍不能完全恢复至野生型水平。【结论】MtTOC1a和拟南芥AtTOC1的功能存在相似性,但在不同的下游调控途径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MtTOC1a基因的功能,利用MtTOC1a基因改造苜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为鉴定黄瓜YABBYs家族及对CsYAB1a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探究,通过BLASTp比对鉴定黄瓜YABBYs基因,并对其进行基因、蛋白质水平分析和染色体定位,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在黄瓜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在拟南芥中异源过表达CsYAB1a基因,对转基因株系进行表达量分析和表型观察统计;通过外源喷施脱落酸和生长素处理检测CsYAB1a基因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黄瓜YABBYs家族包含8个家族成员,所有成员均包含C2C2锌指结构域和YABBY结构域;大部分YABBYs基因在生殖器官有表达,CsYAB1a基因主要在花瓣原基和子房外果皮中富集,并呈现出远轴端表达的极性模式。2)在拟南芥中异源过表达CsYAB1a基因导致雌雄蕊发育畸形且果荚变短、叶片细长并向远轴端卷曲等表型;CsYAB1a基因调控拟南芥果实和叶片的发育,并对果实发育基因AtSPL、AtIND、AtHEC以及叶片极性基因AtAS1和AtKANs的表达量有影响。3)黄瓜YABBYs基因启动子包含5种激素响应元件,CsYAB1a和CsCRC基因对外源脱落酸和生长素喷施处理均有响应。综上,推测黄瓜YABBYs...  相似文献   

17.
将茶氨酸为母体合成的茶氨酸衍生物茶氨酸溴香酰胺(TBrC)与茶氨酸作比较,评估茶氨酸溴香酰胺对人宫颈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抑制作用与其分子机制。应用MTT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BrC对人宫颈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运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解析这些人宫颈癌细胞中与凋亡和生长密切相关蛋白的表达和药物可能的作用靶点。此外,通过建立动物肿瘤模型,评价TBrC对荷瘤裸鼠人宫颈癌生长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显示,TBrC抑制人宫颈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活性超过其母体化合物茶氨酸多倍,对小鼠生长无明显毒性;TBrC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可能与抑制VEGFR1-Bcl-2/Bax信号传导通路相关。研究结果提示,TBrC具有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或)辅助治疗人宫颈癌和其他癌症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生长激素对浙江红山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最佳扦插技术,采用不同扦插时期和不同植物生长激素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浙江红山茶的夏季和冬季扦插无显著性差异,而植物生长激素处理对浙江红山茶的成活率、平均生根数、平均根长、新梢长有显著影响(P<0.05)。10种激素处理中,效果最好的是 0.5 g/L 混合植物生长激素组合(80%IBA+20%NAA)。植物生长激素组合扦插效果优于NAA和IBA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啤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F-box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全基因组数据库进行Blastp分析,找到一个与之同源的、具有典型F-box结构域的蛋白编码基因,命名为Mofbox。采用同源重组原理,将构建的基因敲除载体转化稻瘟病菌,获得该基因缺失突变体2个。研究表明,在稻瘟病菌中,Mofbox缺失后可导致稻瘟病菌生长速率显著下降,分生孢子产孢量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降低,对外源过氧化氢敏感,改变细胞壁完整性,同时降低对大麦和水稻敏感品种CO-39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DH)对实验小鼠的急性毒性,经腹腔注射实验小鼠不同浓度梯度的TDH(42.0、19.5、9.1、4.2和1.9mg·kg~(-1)体重,对照组设为PBS),连续观察14d,记录各组小鼠的死亡情况及生理反应。实验终止时进行大体解剖,摘取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观测脏器指数,断尾采血并计数血细胞。结果表明,TDH对昆明种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11.0 mg·kg~(-1)体重,小鼠的死亡主要集中发生在注射TDH后的72 h内,并且伴随着腹泻现象。各组存活的实验小鼠在注射TDH后的第5天后,精神状态基本恢复,正常进食进水。各组小鼠脏器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小鼠血液中红细胞与白细胞数量也未见统计学差异。TDH的毒性靶器官是心脏、肺、肾脏、脾脏、胃和肠。TDH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和毒性靶器官及病理学表现可为TDH的进一步实际应用及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