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为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和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mq的供体, 采用回交育种的策略, 改良武育粳3号的抗性和食味品质。在连续回交和自交的过程中, 利用与Stv-bi和Wx-mq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跟踪检测, 并结合条纹叶枯病的田间抗性鉴定以及农艺性状的系统选择, 在BC3F4世代中筛选到10个具有Stv-biStv-biWx-mqWx-mq纯合基因型的改良系。性状分析表明, 这些品系保留了受体亲本武育粳3号农艺性状, 条纹叶枯病抗性得到明显改良, 同时,食味、外观品质也大幅提升。综合分析, 最终筛选出K01和K04两个优异品系。 相似文献
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武育粳3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Dular进行抗性基因定位的基础上,以它为抗性供体亲本,武育粳3号为抗性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和回交,从BC1F1开始利用与条纹叶枯病抗性QTL qSTV 11b和 qSTV 11c 紧密连锁的4个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改良武育粳3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和选育抗病新品种。对检测到抗病基因的回交后代进行主要性状的聚类分析,分别有9个抗病基因纯合的BC3F2单株和31个抗病基因杂合的BC4F1单株与武育粳3号聚为一类。经进一步纯合稳定,有望筛选到抗性得到改良、性状回复到武育粳3号的株系。对18个抗病基因纯合的BC2F3株系进行鉴定,其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均达到抗的水平,有5个株系丰产性较武育粳3号有明显提高,其中2个株系外观品质也较武育粳3号有了明显改进,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 相似文献
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和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苏高产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母本,具有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和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的日本粳稻品种关东194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聚合育种。利用与Stv-bi基因共分离的SCAR标记及与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紧密连锁的CAPS功能标记对其分离世代进行标记位点的检测,结合田间多代选育、抗性鉴定和籽粒胚乳外观鉴定,将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和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同时转育到高产品种中,筛选、培育出优质、抗病、高产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水稻新品系宁9108。利用与水稻优质及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不仅初步建立了优质、抗病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也为水稻优质、抗病、高产育种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选择方法和重要的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宁恢8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良宁恢8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以含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的品种关东194为供体,通过杂交、回交,利用与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和恢复基因Rf1a共分离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将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导入宁恢8号,结合田间抗性和性状鉴定,至BC3F3育成10个条纹叶枯病抗性显著提高、农艺性状优良的改良系。选择其中4个综合性状较优的株系分别与不育系A25、A19和A70进行配组鉴定。结果表明,改良系-2所配组合的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对照宁恢8号的相应组合。 相似文献
5.
施硅量对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迟熟中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硅肥水平对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基施硅肥0~450 kg/hm2范围内,随着施硅量的增加,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先增后降,精米率、回复值有增加的趋势,整精米率显著增加,RVA谱曲线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到达峰值黏度时间呈下降的趋势,消减值则先下降然后上升。施硅对出糙率、透明度无明显影响。适量施硅可以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施硅能提高稻米胶稠度、崩解值,有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的趋势。综合产量和品质性状,以施硅肥225 kg/hm2的处理较好。 相似文献
6.
7.
8.
风情2号与14个水稻粳型标记系及6个初级三体所配组合的F2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风情2号对我国湖北省的白叶枯病菌江陵691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抗病基因Xa-j控制的;Xa-j与所用的25个标记基因中的短穗基因sp连锁,重组值为23.2%,属于第Ⅷ 连锁群;三体分析推断出Xa-j与三体G(KTG)的额外染色体(即第9染色体)有关,与连锁分析的结果相印证。抗病基因Xa-j被定位于第9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9.
10.
以Moroberekan和Tetep为稻瘟病抗性基因供体,镇恢084和IRBB21为白叶枯病抗性基因供体进行杂交和复交,通过系谱法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病性鉴定等方法,选育出5个农艺性状良好且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水稻新品系08F039-7-2、08F039-11-2、08F014-2-1、08F017-15-1和A6-20-2。对这些品系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聚合Xa4、Xa7和Pi157的08F039-7-2和08F039-11-2高抗白叶枯病,08F039-7-2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分别为抗和中抗,08F039-11-2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分别为中抗和抗。聚合Xa21和Pi-ta的08F014-2-1和08F017-15-1中抗白叶枯病,08F014-2-1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分别为高抗和抗,08F017-15-1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分别为抗和中抗;聚合Xa7、Xa21、Pi157和Pi-ta的A6-20-2高抗白叶枯病,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均为中抗。 相似文献
11.
晚粳城特232白叶枯病抗性基因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城特232与其抗源品种对水稻白叶枯菌系W1、P1和T1的抗性基因及其等位关系。结果表明:城特232对个菌系的抗性受2对重复显性基因控制,等位性测定表明其中的1对基因来自农垦58,与Xa-3等位。而Tetep的抗性基因未导入到城特232中去,城特232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强,抗谱广,在抗病育种中可作为为抗源亲本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13.
机插秧不同育苗技术处理对武育粳3号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播种密度、叶龄、壮秧剂、多效唑、营养土配比等处理对武育粳3号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密度的增加,武育粳3号秧苗成苗数、叶龄显著增加,苗高、假茎宽、地上部重量、充实度显著下降,每盘3 700~4 000出苗数可较好地兼顾秧苗素质和盘根效果;壮秧剂喷施18 d、22 d后,适宜的壮秧剂浓度对秧苗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充实度、苗高、叶龄、假茎宽等性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0 mg/kg多效唑在浸种时施用能较好控制秧苗的株高,避免高浓度造成秧苗株高偏低的现象;用J1N8营养土配方(每盘施尿素8 g,腐熟鸡粪与土壤重量比分别为1∶9)培育的秧苗综合素质突出,育秧时间缩短,是在茬口紧、时间短的情况下培育高质量秧苗较为理想的床土培肥方案。 相似文献
14.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聚合3个稻瘟病基因改良金23B的稻瘟病抗性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以C101LAC和C101A51为稻瘟病抗性基因的供体亲本,金23B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复交及一次回交,在分离世代,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结合特异稻瘟病菌株接种鉴定和农艺性状筛选,获得6个导入Pi 1、Pi 2和Pi 33基因的金23B导入系,其中导入系W1对稻瘟病的抗病频率为96.7%,明显高于携带单个基因的C104LAC(Pi 1)、C101A51(Pi 2)和北京糯(Pi 33)。基因聚合后抗病频率提高,说明基因聚合是培育稻瘟病持久抗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花药培养相结合快速聚合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以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白叶枯病抗性的五丰占2号和主基因[i]xa5[/i]控制的IRBB5为材料,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花药培养和回交技术研究了主基因与微效多基因聚合的途径。经查阅GeneBank中RG556的序列,利用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3设计了一条新的R引物:5′CCAGACACCACTGCACATTC3′,克服了原引物Tm值相差太大,扩增效率低的缺点,使PCR扩增效率提高了近10倍。采用病斑长度与五丰占2号相近且携有xa5基因的五丰占2号[sup]2[/sup]/IRBB5 B[sub]1[/sub]F[sub]1[/sub]植株进行花药培养,获得30株二倍体植株,其中16株携有[i]xa5[/i]基因。携有[i]xa5[/i]基因的植株的平均病斑长度仅0.1 cm,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双亲。成功地聚合了白叶枯病抗性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从配组到获得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聚合材料仅用两年时间,比常规育种方法缩短1~2年。 相似文献
16.
条纹叶枯病是水稻(Oryza sativa L.)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STV11是从籼稻Kasalath中鉴定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根据Kasalath型条纹叶枯病基因STV11 KAS6个碱基缺失的功能性多态性序列差异,设计基于PCR的功能性分子标记qstv11。利用此标记对299份试验材料[5份抗病品种、5份感病品种、41份辽宁省育种材料、17份日本粳型材料、142份秋光/七山占重组自交系(群体A)、85份笹锦/Habataki//笹锦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B)、群体亲本4份]进行基因型分析并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qstv11能够较好区分抗感基因型,而且在测试材料中与条纹叶枯抗性整体呈现共分离。41份辽宁材料中鉴定出含有STV11-R(抗)材料1份;日本粳型材料该位点均为STV11-S(感);群体A和B中分别筛选出粳稻背景STV11-R型材料24份和6份。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0种除草剂对水稻生长及对“小粒穗”形成的影响。 在土壤处理中,用药处理后10、20 d,乙草胺225、337.5 g/hm2处理和乙草胺225 g/hm2+苄嘧磺隆22.5 g/hm2混用处理显著地 (P=0.05)抑制水稻株高,但并不影响分蘖发生,到用药后40 d,土壤处理药剂处理的水稻株高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处理后10、20 d, 氯磺隆0.375、0.75、1.5 g/hm2处理可显著(P=0.05)影响水稻株高,而甲磺隆0.75、1.5 g/hm2处理在用药后30、40 d仍显著影响水稻株高,氯磺隆1.5 g/hm2和甲磺隆0.75、1.5 g/hm2在药后10、20 d也显著地影响水稻茎蘖数,但在药后40 d两药剂处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茎叶处理中,药剂处理对水稻株高、分蘖产生无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 除草剂处理基本上不对水稻结实性产生影响,并未发现典型的“小粒穗”,表明稻田使用除草剂不是引起水稻“小粒穗”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纯氮0、90、150、210、270 kg/hm2)和种植密度(30 cm×18 cm、30 cm×14 cm、30 cm×10cm)互作对优质食味水稻盐粳93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盐粳939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低密高氮依然是产量显著提高的手段;在兼顾产量的前提下:在密度30 cm×18 cm、施氮量10 kg/667 m2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外观品质;在密度30 cm×10 cm、施氮量10 kg/667 m2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食味品质。低氮条件下水稻的氮素利用率等指标会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