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天清晨,在黑龙江省红旗岭农场的居民小区,人们都会看到一位没有双臂的女人背着铁篓来到一栋栋楼门前,用脸部和右肩上残存的一点肌肉紧紧夹住铁钩子,沙里淘金似的在垃圾筒里的探寻着,如果发现了可以回收的物件,她就用铁钩子颤颤抖抖地拣出来,艰难的放进背篓里.每当这个时候,她的脸上就会露出一丝笑意……  相似文献   

2.
<正>小时候,每次父亲发了工资,母亲都会拿出大部分存到银行,仅留少许部分作为生活开销和我们姐妹的学费。有时候不够用,母亲就采摘自家园子里的蔬菜,或自己做一些手工艺品拿到3公里以外的集市上去卖。看到母亲这样辛苦,我们心疼她,但更不理解她。当时父亲的收入在我们队上是数一数二的,人家都说我们家有钱,可母亲却总是勒紧裤腰带,一分钱都想掰成两半花,她这样吝啬何苦呢?  相似文献   

3.
爱需要表达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那时家贫,凡有什么好东西,母亲总是让给孩子.一次,亲戚送给她一条鱼,煮好后,母亲习惯地将鱼身夹给了孩子,而将鱼头放在了自己的碗里.许多年后,孩子长大了,过年时他回到家乡,母亲煮了一锅鱼.餐桌上,孩子孝顺地将鱼头分给了母亲,并说,我知道妈妈最爱吃鱼头.母亲一脸愕然,没想到孩子完全没能理解自己对他的爱.  相似文献   

4.
衣装的故事     
正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可不是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啊。我想起母亲对我说过的一件关于衣服的往事。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年仅16岁的母亲就已经在农场工作了,那时,她总是乖乖地把工资全部上交给外公。18岁那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她花几元钱给自己买了条裙子,外公知道后,追赶着她跑遍整个连队,硬逼母亲将那条裙子退还给卖主,把钱拿回来贴补家用。没办法,那时外公一家有十几口人,上有老下有小,日子实在艰难。  相似文献   

5.
怀念母亲     
<正>母亲已离开八年了,但我还是常常在梦中见到她,总感觉她仍然在自己的身边,醒来之后却泪如雨下,思亲之苦无法表达。母亲永远定格在56岁,没有白发苍苍和衰老的容颜,只有发福的身材和曾经秀美过的脸庞。母亲年轻时很漂亮,"佐证材料"就是在她读书的年代里所留下的照片便可以清晰地看到,还有上山下乡时人们对她的评价,善良、热情、贤惠和文气。那时,别人都以为她是教书先生,都叫她"老师"。这个称谓后来被我实现了,母亲别提有多高兴。  相似文献   

6.
我的老家是出产茶叶的山乡。家乡有个忠厚善良的熊婆婆,她的故事很多。每逢夏天的夜晚,明月当空,凉风习习的时候,她家门前院坝的黄桷树下,总是围着一大群孩子,听她摆龙门阵。我的儿童时代,也听她讲了不少的故事。有一次,她讲了两个《前娘后母》的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是“后娘疼爱前娘的儿”的故事。这个后娘先他人后自己,高风亮节。出门在外总是背着前娘的儿,手牵着自己的儿子赶路,刮风下雨,总是先照顾好前娘的儿子,有好吃的也是给前娘的儿子先吃。她的行为感动了上天,好心得到了好报。两个儿子后来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她的美德传为佳话,受人崇敬。另一个故事则相反,是后娘虐待前娘的儿子,遭到了报应。  相似文献   

7.
<正>母亲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女人,但她却是对我的成长教育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人。儿时的记忆里,母亲对我的管教总是严于对三个哥哥。母亲常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女孩子将来长大了不能靠男人生活"。那时年幼,我并不能理解母亲常挂在嘴上的这句话对我有什么实在的意义。每当学习成绩下降被母亲责骂时,我的心都很受伤,不明白母亲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三七 《百姓》2004,(9):38-39
结婚六七年以上、当了母亲的几个女人聚在一起小酌时,话题通常可想而知:工作和孩子带来的巨大压力,忙碌又疲惫的生活,婚姻和丈夫的失望与不满.如果这时酒至酣处,就可能有人像电影中洛杉矶40多岁的妇女伊琳一样,向同伴披露自己的"新生活"--背着丈夫与其他男性约会、调情和亲吻.结识新男人带来的刺激,让她无法停止……  相似文献   

9.
李尕 《农家顾问》2014,(3):20-21
<正>她个子娇小,为修建村委会办公房,却和男人一样肩挑背扛;她个性要强,为村民修路,却四处求人练就了一张"厚脸皮";她敬老孝顺,为建活动中心,却让出自家利益,气病了自己的母亲;她思路创新,为村民解难,却把委屈压力留给自己,这就是四川省蒲江县大兴镇米锅村的女支书吴雪芳。  相似文献   

10.
《百姓》2001,(6)
谁说“笑比哭好”?我就最怕母亲笑。母亲一笑,就露出那嘴里孤零零的最后一颗牙,让我看了心酸。要知道,母亲还不到50岁呀!母亲常常说:“我爹我娘什么都好,就在牙上对我不好。”母亲把过早脱牙玩笑地归咎于外公外婆——她认为那是遗传。她开完这个玩笑后总是笑,一笑又露出那颗让我难以接受的牙。每逢此时,我心里总是  相似文献   

11.
<正>她不是一位教师,却肩负了教师的责任,她也不是一位母亲,却付出了母亲的爱,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袁琛祎。袁琛祎是上海市崇明县绿华镇土生土长的姑娘,2012年大学毕业,她本可以选择留在市区。她的父母也希望她留在市区发展,因为她的同龄人大多都留在了市区。可是她心里非常清楚:自己  相似文献   

12.
正清晨的大山被白雾环抱,富宁县木央镇木令村委会大冲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光分就背上背篓出门上山了,她要赶在太阳出来前给自家的刚下了仔猪的母猪找回一天的猪草。杨光芬一面麻利的割下一把把猪草,快速在手中绕成一个圈打成捆放进背篓里。"早上的割回来的猪草水分多,嫩,下过小崽子的母猪喜欢吃。"用手臂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她继续在山间穿行。不到三个小时,杨光芬就背回了满满一大背猪草,经过切碎、煮熟和饲料添加,热气  相似文献   

13.
她,是一名园丁,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浇灌着满园的蓓蕾并让他们吐蕊芬芳;她,是一名母亲,她把自己全部的母爱献给了那些她深爱着的孩子们、让孩子们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健康成长;她,又是一位歌者,她用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在农场教育改革浪潮中奋勇拼搏、唱出了自己的最强音.她,就是农垦八五二农场小学校长刘旭东.  相似文献   

14.
周飞 《新农业》2014,(2):58-59
<正>秋风是一把巨大的扫帚,一阵一阵不知疲倦地清扫着大地,把庄稼扫熟了,把树叶扫落了。大雁开始南飞的时候,庄稼人磨光镰刀,开始秋收了。童年秋天的记忆,总少不了一群拾树叶的孩子。大人们忙着割稻子、收黄豆的时候,孩子们也在放学后拿起扫帚、竹耙子,背起背篓,去村南的树林里拾树叶去了。  相似文献   

15.
牵手     
正傍晚,牵着母亲的手,陪她散步。路上偶遇朋友,我便停下闲聊几句。再寻母亲,发现她站在不远处的云桥上,眼睛凝望着远方。风吹乱了母亲的白发,夕阳笼罩着母亲落寞的剪影。此时的母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风渐渐大了,担心母亲着凉,我大踏步走上前握住她的手:"妈,想什么呢?天冷了,咱回家吧。""这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冷了吧,快来,妈给你捂捂手。"母亲扭过身,用粗糙的大手  相似文献   

16.
当牛做马     
<正> 冬冬结婚以后,对自己的老母亲越来越不象话。每天让母亲干所有的家务活。只给她吃剩饭,穿破旧衣服。母亲年纪大了,经常累得直不起腰。 一天,趁媳妇不在家,母亲唏嘘落  相似文献   

17.
<正>母亲是绍兴人,从小就有吃饭配腐乳的习惯。母亲不仅喜欢吃腐乳,还会做一手好腐乳。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十分困难。母亲因地制宜,在屋后开垦出一小块菜地,种上黄豆,当黄豆成熟后,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用小石磨磨成浆,做成豆腐。用刀划成规则的条块状,放在缸里,撒上  相似文献   

18.
<正>1案例解析今天的话题从三个案例说起。案例一:有一天和同事聊天,她问:"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爱、母爱哪个多?"我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母爱。"的确如此,父亲虽为教师,可是在我儿时记忆中,他很忙,很少在家,每周只是周六很晚才回来,在家待一天周日下午就返回学校,在家的一天和父亲也很少交流,他也很少过问我的事,因此父爱很淡。而看到母亲总是日日忙田作、夜夜灯下缝,自己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全是母亲辛劳操持,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母爱。  相似文献   

19.
<正>母亲结婚那年才18岁,父亲26岁。婚后的几十年里,父亲憨厚的脸上总是布满笑容,眉宇间藏着满足和幸福。而母亲却时常戏谑父亲:"想当初,我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嫁给你这个二婚茬子,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气。"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既老套又浪漫。当年,父亲的一名战友很欣赏父亲的人品,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我父亲。当时母亲是村上有名的生产积极分子,人又长得秀丽端庄,是许多年轻小伙追求的对象。当听说哥哥给自己介绍的对象不仅年  相似文献   

20.
正母亲21岁下乡来到北大荒,一辈子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想来也是桃李满天下了。可她总说自己很平凡。确实,母亲是平凡的,平凡到她留给我的"传家宝"中,除了一些教学书籍和已经泛黄的论文手写稿外,只有一支"工龄"和我年纪差不多的钢笔,还依旧陪我工作在教育岗位上。那是一支普通的包尖钢笔,通体的黑色里飘逸着几丝红色线条。几十年来,它书写过无数批语,审阅过无数试卷,成了母亲和我教学生涯的接力棒。和母亲一样,我21岁时也成了一名教师,但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