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和四川红原牦牛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牛支原体病遍布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地区,使全世界养牛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83年,我国黎济申首次报道从乳腺炎的牛乳中分离到了牛支原体。2008年之后,湖北﹑重庆﹑贵州﹑宁夏等多地区报道了传染性牛支原体肺炎疫情,以坏死性肺炎为主要特征,发病率为50%-100%,病死率高达10%~50%。笔者于2014年3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西藏和四川红原地区牦牛进行了支  相似文献   

2.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在2013年间采自西藏的195份黄牛血清进行支原体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检出阳性血清46份,阳性率为23.59%。统计数据表明西藏黄牛群中存在支原体的感染。该研究旨在摸清西藏黄牛群中支原体的感染情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15,(9):136-137
<正>蓝舌病是由呼肠弧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成员蓝舌病病毒引起的,由库蠓传播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平均为29%。19世纪后期南非就有蓝舌病发生,但直到1905年,Spreull经过系统研究确定蓝舌病这个病名。1943年前,该病仅发生于南非。此后,世界各地都有蓝舌病的报道。自1979年我国云南首次发现绵羊蓝舌病以来,湖北﹑安徽﹑四川等地相继报道该病。  相似文献   

4.
<正>新孢子虫病呈世界性分布,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韩国等30多个国家都有发生。在美国,42.5%的牛流产是由新孢子虫病引起的,英国12.5%的牛流产是由该病引起的,韩国19.5%的牛流产是由该病引起的。新孢子虫病给畜牧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危及到养殖业的发展。殷铭阳等(2014)将犬新孢子虫列为牦牛的主要寄生虫,  相似文献   

5.
为调查副结核病在西藏地区牦牛群感染及流行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2012~2014年采自西藏部分地区的468份牦牛血清进行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结果检出9份阳性血清,2份可疑血清,总体阳性率为1.92%(9/468);2012~2014年阳性率分别为1.27%(2/157)、2.42%(4/165)和2.05%(3/146)。结果表明,西藏地区牦牛存在副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在牛群中呈较低的流行率。该调查结果可为当地的牦牛产业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流行病学和血清学方法对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牦牛主要传染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口蹄疫感染率7.4%,冠状病毒病感染率100%,牛副流感感染率85.0%,传染性鼻气管炎感染率81.9%,牛病毒性腹泻感染率52.0%,衣原体感染率44.0%,牛呼吸道胞合体感染率20.0%,附红细胞体细胞变形率20.0%,布氏杆菌病感染率12.8%,支原体感染率10.4%,结核病感染率2.7%。巴氏杆菌(牛出败)、大肠杆菌等环境致病菌随气候环境变化亦经常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7.
采用剖检法在2008年9、10月份检查牦牛皮蝇1、2期幼虫;采用触摸法在2009年3、5月份临床检查未使用药物防治的牦牛皮蝇幼虫,采集成熟3期幼虫,进行牦牛皮蝇蛆病感染情况调查与病原形态学分类鉴定。结果显示:2008年剖检牦牛皮蝇第1期幼虫平均感染率为63.93%,平均感染强度30.6条;2009年3、5月份触摸检查牦牛背部皮下皮蝇幼虫寄生形成的瘤疱和成熟第3期幼虫脱落形成的皮肤虫孔,4个调查区平均感染率63.91%,平均感染强度5.45个;1岁、2~3岁、成年牛的感染率分别为81.65%、63.16%和31.88%,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7.8、4.9和3.5个,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水平呈下降趋势。调查地区牦牛皮蝇蛆病的病原虫种有中华皮蝇蛆、纹皮蝇蛆和牛皮蝇蛆,其比例分别为82.35%、11.77%和5.88%。  相似文献   

8.
在影响牦牛饲养业的诸因素中,牛皮蝇蛆病的危害是主要原因之一,该病是由皮蝇属的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组织内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调查显示,寄生于牦牛的皮蝇蛆病病原有中华皮蝇蛆、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西藏当雄县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现状,2019—2020年在牦牛养殖较为集中的5个乡镇,采集存栏2 000头以上的2个养殖场以及存栏30头以上的56个牧户未免疫牦牛血清1 124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牛巴氏杆菌血清抗体检测,并使用R软件对不同年龄、性别、饲养方式牦牛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雄县牦牛巴氏杆菌个体阳性率为11.57%(130/1124),群体阳性率为89.66%(52/58);养殖场牦牛个体阳性率(12.96%)与牧户(10.92%)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公牦牛个体阳性率(10.07%)与母牦牛(12.45%)无统计学差异(P 0.05);3岁以下牦牛个体阳性率(5.08%)与6岁以上牦牛(22.81%)有统计学差异(P 0.01,OR=5.52)。结果表明,巴氏杆菌病在该县牦牛群中流行普遍,无养殖模式和性别差异,但老龄牦牛感染率较高。结果提示,当雄县需要加强牦牛饲养管理和巴氏杆菌疫苗免疫,及时淘汰老龄牦牛。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牦牛弓形虫病流行情况,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数据,本次调查采用间接血凝法对该地区12个乡镇的397份牦牛血清进行了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牛群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18%,最高和最低的两个地区分别是赛什斯镇和毛藏乡,不同乡镇间的牦牛血清弓形虫抗体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牦牛的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略高于雄性;不同年龄比较,年龄小于3岁的牦牛阳性率最高。结果表明,该地区牦牛弓形虫病流行较为普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西藏部分地区黄牛蓝舌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在2013年间采自西藏的191份黄牛血清进行蓝舌病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阳性血清28份,阳性率为14.66%,表明西藏黄牛群中存在蓝舌病的感染。该研究旨在摸清西藏黄牛群中蓝舌病的感染情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对在2013年间采自西藏的197份黄牛血清进行犬新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检出阳性血清14份,阳性率为7.11%。数据表明,西藏黄牛群中存在犬新孢子虫的感染。该研究旨在摸清西藏黄牛群中犬新孢子虫感染情况,为制定该病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调查西藏不同地区牦牛新孢子虫病的流行情况,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西藏四个地市(拉萨市、林芝市、那曲市、昌都市)牦牛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用SPSS 21.0软件对不同地区的抗体阳性率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牦牛新孢子虫病抗体总阳性率为14.95%(68/455)。其中昌都市阳性率最高,为29.12%(53/182);其次是林芝市,为16.48%(15/91);拉萨市和那曲市未检测到阳性样品。从不同地区来看,西藏牦牛新孢子虫病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说明新孢子虫病在西藏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红原县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是一个由山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3500米(3200~4800米),年平均气温1.1°,(-33℃~23.5℃)。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有天然草场面积1158.0289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120.83万亩。地势开阔、平缓、水资源丰富,河谷地带多小沼泽。草场植被有沙草科,禾本科及少量豆科,具有发展牛羊资源优势。是一个藏族聚居区,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牦牛是当地牧民衣、食、住、行的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属于原始畜种,生产性能低,难以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生活要求。利用杂交优势,用有限的饲草饲料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畜牧改良工作  相似文献   

15.
牦牛球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集甘孜州气候、生态环境迥异的半农半牧区康定县和纯牧区色达县不同乡镇的共计500头份牦牛粪样,对牦牛球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球虫平均感染率为30.00%(150/500),其中康定县的平均感染率为31.95%(54/169),色达县的平均感染率为29.00%(96/331);公牛粪样球虫阳性率为26.38%(43/163),母牛粪样球虫阳性率为31.75%(107/337);成年牛(3岁以上)粪样球虫阳性率为16.22%(42/259),犊牛及青年牛(3岁以下)粪样球虫阳性率为44.81%(108/241);从牦牛感染球虫的种类来看,单一感染(62/150)小于混合感染(88/150);共检出9种球虫,分别为牛艾美耳球虫(24.00%)、柱状艾美耳球虫(12.00%)、邱氏艾美耳球虫(16.00%)、亚球形艾美耳球虫(18.03%)、巴西艾美耳球虫(8.27%)、加拿大艾美耳球虫(6.67%)、椭圆艾美耳球虫(9.33%)、怀俄明艾美耳球虫(3.30%)和奥博艾美耳球虫(2.40%)。  相似文献   

16.
牦牛结核病不仅是牛业大敌,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结核病仍然是影响我国劳动力的主要疾病之一。推广应用牦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将有助于牦牛结核的净化和控制,为预防牦牛结核疫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技术保障,进而保障人民的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减少动物疫病流行对畜牧业的损失。对提高肉品质量,增强肉业综合实力,保持养牛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的发展势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内容、目标、范围、方式、抽样监测等来调查及掌握本地区牦牛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的基本规律,为制定防治、控制及消灭本病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四川省九龙县牦牛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其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的感染情况。采集牦牛体表的蜱,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后,提取蜱总DNA,PCR扩增蜱ITS-2基因及SFGR omp A、omp B基因,并对扩得的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构建进化树分析,从而确定蜱及其携带SFGR的种类。在九龙县3个乡镇共采集到蜱585只,其中微小扇头蜱占52.65%(308/585)、卵形硬蜱占32.99%(193/585)、锐跗硬蜱和西藏革蜱分别占8.89%(52/585)和5.50%(32/585)。所有蜱中有374只检出SFGR,总感染率为63.93%(374/585),其中半农牧区(70.60%)的感染率极显著的高于纯牧区(45.10%)(P<0.01)。本研究首次对九龙县牦牛体表寄生的蜱虫种类及SFGR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蜱传SFGR感染率较高且感染的SFGR主要为饶氏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4,(9):132-133
<正>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一种人和多种动物易感的人畜共患病。主要经粪-口传播,常因饮用水源被污染导致暴发流行,散发病例呈全球分布。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50余次HE暴发或流行,临床上超过50%的急性肝炎为HEV所致,孕妇感染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鸡群中鸡毒支原体的流行现状,对该病防控措施的制定及药物筛选提供科学依据,从潍坊地区76所肉鸡场的疑似病料进行鸡毒支原体分离。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及PCR鉴定等方法,共鉴定出鸡毒支原体33株,分离阳性的病例多数在临床中都出现了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剖检时可见不同程度的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对支原体分离株进行测序,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抑制杂菌的生长是鸡毒支原体分离成功的关键因素,流行病学数据证实鸡毒支原体感染目前在养鸡场中仍然非常普遍,混合感染的发生导致鸡群死亡率上升。  相似文献   

20.
正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以腹泻、繁殖障碍和免疫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1-2]。BVDV进入机体后可造成免疫抑制和持续性感染。BVDV持续感染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