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牛流行热又称暂时热、三日热、僵硬病或流行性感冒。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病原为BEFV,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呈子弹形或圆锥状,成熟病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牛流行热病毒(BEFV)山东流行株G基因的特点,从临床病料中获得山东流行株牛流行热病毒的G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参考GenBank中牛流行热病毒的G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扩增G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目的片段,并克隆于pEASY-T3载体上,筛选阳性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用MEGA软件、NJ法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该流行毒株G基因与GenBank中其他BEFV株G基因的核苷酸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大于96%;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BEFV山东流行株与中国台湾流行株具有较高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将克隆到 p BLG中的牛流行热病毒 (BEFV)糖蛋白 G基因亚克隆到含有 CMV启动子和 Poly(A)信号尾的 p CR3- Uni载体上 ,获得 p CR3- G重组体 ,酶切后将含有 CMV、G基因和 Poly(A)的目的片段 (约 3.6 kb)插入通用转移载体 pd TK- CMB中 ,获得 pd TK- CMB- G重组体 ;再将含 SV4 0启动子的 L ac Z报告基因也亚克隆到该载体中获得表达 BEFV G基因的pd TK- L ac Z- G转移载体 ,为开发 BEFV/IBRV二联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牛流行热病毒TaqMan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中G片段保守区的分析,运用SnapGene设计探针、引物,并优化反应条件。运用最适条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进行试验,并检测临床采集的样品。结果显示,本方法特异性较好,其对牛蓝舌病病毒、牛赤羽病病毒进行检测的结果为阴性。该方法线性关系较好,在10~5~10~(10)拷贝/μL相关系数达到0.998。该方法较为灵敏,可检测到10拷贝/μL。批内和批间分别重复3次试验得到的变异系数平均值结果较低(3%)。使用该方法对广东省兽医临床重大疾病综合防控重点实验室收集的109份牛抗凝血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为7%。本试验成功建立牛流行热病毒TaqMan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将该方法初步运用于牛流行热病毒的临床检测,为BEFV在临床上的快速检测提供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牛流行热(又名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又名牛暂时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突然高热,呼吸促迫,流泪和消化器官的严重卡他炎症和运动障碍。感染该病的大部分病牛经2~3日即恢复正常,故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该病病势迅猛,但多为良性经过。过去曾将该病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该病能引起牛大群发病,明显降低乳牛的产乳量。  相似文献   

6.
牛流行热,又称为三日热,是由虫媒弹状病毒牛流行热病毒(BEFV)引起的牛和水牛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会导致牛发热、四肢僵硬、跛行,通常又会完全恢复.其会引起感染动物的死亡,母牛流产,致使奶牛产奶量下降、公牛体重和生殖能力下降.作者结合国内外对牛流行热病毒的研究,从发病历史、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症状、致病机理、诊断、防控等方面阐述了牛流行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牛流行热(BEF)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E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非接触性疾病。BEF发病率高,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严重阻碍了各国养牛业的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尚无针对BEF的有效治疗方法,检测和疫苗接种成为防控该病的关键环节。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在BEF血清学、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以及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不同检测方法和疫苗进行比较,旨在为快速诊断和有效防控BEF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可用来开发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疫苗和诊断试剂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针对BEFV糖蛋白(G)基因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扩增基因片段,PCR产物经Xho Ⅰ和Nde Ⅰ双酶切后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上,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480-pET-30、1107-pET-30)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培养阳性菌株D600 nm值为0.6~1.0,37 ℃下用1.0 mmol/L 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将其纯化之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免疫原性分析。同时,应用间接ELISA、动物免疫试验及交叉反应试验对目的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首次发现的1 107 bp基因片段是分段表达的,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和特异性,更适合作为开发疫苗和诊断试剂的候选基因,为今后建立BEFV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及疫苗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牛流行热(BEF)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E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高热流泪,口鼻有泡沫样分泌物,呼吸促迫,严重者可出现跛行、瘫痪。其发病率高而病死率低(1%)。对该病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直至90年代初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0.
牛流行热又称暂时热、三日热、僵硬病或流行性感冒。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病原为BEFV,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呈子弹形或圆锥状,成熟病毒粒子约60-90nm×160—180nm。病毒粒子有囊膜,囊膜厚约10~12nm,表面具有纤细的突起。病毒粒子中央有紧密缠绕螺旋样的核衣壳。  相似文献   

11.
<正>牛流行热的发病原因,是因为病牛受到了牛流行热病毒(BEFV)的感染,从而导致其出现高烧以及运动障碍等症状,该病发病较急、时间较短并且传染性很强,可以导致牛群大面积爆发该病[1]。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极为重要。1流行特点牛流行热主要感染牛,包括黄牛以及水牛等,疾病感染没有年龄和性别差异。3岁~5岁黄牛比较易感牛流行热[2]。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来自于带有病毒的病牛的血液,传播途径主要是蚊虫叮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阐明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在媒介蚊形成持续感染过程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利用白纹伊蚊幼蚊细胞C6/36从牛体传代抗凝血分离BEFV JT02L株,用geNorm和NormFinder软件分析感染细胞看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稳定性,筛选获得最稳定表达的...  相似文献   

13.
为比较哈尔滨兽医研究所(HVRI)研制的牛流行热病毒(BEFV)亚单位疫苗(简称 HVRI 疫苗)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工业组织(CSIRO)长袋实验室研制的 BEFV G 蛋白疫苗(简称 CSIRO 疫苗)交叉攻毒的保护力,于1991年9~10月在哈尔滨由两国科技人员共同进行了本项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牛流行热(又名"三日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引起的,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的特征,该病传染性极强,在多地都有发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四肢关节障碍、皮下气肿等,其病程短、死亡率低,大多是良性的.被感染牛流行热的牛会出现高热、四肢肿胀疼痛,并伴有跛行等发病特征,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该疾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对症治疗,由于致病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低,对紫外线、脂溶剂等比较敏感,因此,一般的消毒药物就能杀灭该病毒.  相似文献   

15.
1991年夏秋之交徐州市各奶牛场暴发牛流行热。为确诊该病,采集了发病高热期抗凝血,进行了病毒分离和鉴定试验。病料经处理后,直接接种于BHK_21细胞,传至第二代可见典型的CPE。电镜下观察到80—150nm弹状病毒颗粒。分离毒的理化特性、核酸类型及中和试验结果均与标准BEFV相一致,证实该分离病毒为牛流行热病毒。  相似文献   

16.
旨在解析我国牛流行热病毒(BEFV)分离株HN1/2012的基因组特征,为阐明我国BEFV毒株的演化规律提供数据。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BEFV毒株的全基因组信息,设计引物,以RT-PCR扩增11段相互部分重叠的DNA片段,克隆至pGEM T-easy载体,分别进行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拼接获得HN1/2012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根据BEFV编码基因的转录起始(TI)和转录终止/多聚腺苷酸化(TTP)序列分析获得各基因序列及其开放阅读框(ORF),与参考毒株比对序列相似性,并以G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其遗传演化关系。结果显示:HN1/2012株基因组全长为14 899nt,包含前导序列(50nt)、N基因(1 328nt)、P基因(858nt)、M基因(691nt)、G基因(1 896nt)、GNS基因(1 785nt)、α1α2基因(638nt)、β基因(459nt)、γ基因(400nt)、L基因(6 470nt)和尾随序列(70nt)。病毒9个基因分别由26、43、47、53、37、39、30、-21nt的基因间隔区(IGR)连接。在全基因组水平,HN1/2012株与我国2002年浙江分离株JT02L的相似性最高,但G基因与同期分离株LYC11、LS11相似性最高。重组分析表明HN1/2012株未发生基因重组。HN1/2012株的演化可能与免疫选择压力导致的基因突变有关。本研究测定了HN1/2012株的基因组序列,为我国BEFV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分子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一些学者用牛流行热含毒血液和含毒血液感染适应 BHK_(21)细胞的病毒液对牛以外的动物进行感染试验的结果表明,牛流行热病毒(BEFV)不能使马、绵羊、山羊、犬、家兔、豚鼠、大鼠、小鼠和鸡胚感染发病。1967年 Van der westhuizen 用1~3日龄乳鼠脑内接种可使之发病并分离到病毒。1969年,Tanaka Y 等对 BEFV 的理化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试验。翟中和等  相似文献   

18.
Berrimacb病毒(BERV)是牛流行热病毒(BEFV)的相关病毒。它对牛仅表现为亚临床感染,在血清学上与BEPV存在交叉反应。以纯化BERV与Quil A佐剂配成免疫制剂接种奶牛后,取得了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一种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国内BVDV流行毒株5’-UTR序列保守区域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并优化了反应条件,最终建立了一种检测BVDV基因1型(BVDV-1)的TaqMan探针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开展7省份BVDV-1型检测和流行情况分析。结果显示:所建立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出BVDV-1,与基因2型BVDV、猪瘟病毒、边界病毒、牛冠状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轮状病毒等病原无交叉反应;灵敏度高,最低检测下限为4.3 copies/μ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重复性良好。7省份规模化牛养殖场BVDV-1型平均阳性率为17.40%(161/925),序列分析表明我国主要流行的为BVDV-1a,BVDV-1c亚型。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良好的诊断BVDV的方法,监测地区优势流行毒株为BVDV-1a与1c亚型,为临床中BVDV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提供了技术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根椐GenBank中已发表中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中冠状病毒(BCoV)和中肠道病毒(BEV)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在建立单一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继续优化条件,建立上述3种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并应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计算符合率。结果表明,引物浓度分别为BVDV 0.5μL(20μmol/L),BCoV 0.25μL(20μmol/L),BEV 0.25μL(20μmol/L),退火温度为52℃时,可同时扩增BVDV的289bp,BCoV的458bp和BEV的732bp的特异性片段,对牛流行热病毒(BEFV)、牛轮状病毒(BRV)、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均无扩增。该方法最低能检出6.4pg的BVDV,1.28pg的BCoV和6.4pg的BEV的等量混合质粒模板。对24份临床腹泻病料进行检测,与单项RT-PCR检测的符合率为100.0%。本研究建立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具有准确、快速、特异的特点,可用于临床混合感染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