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掌握规模奶牛场寒冷季节犊牛腹泻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课题组选择了6个奶牛场2月龄以内的1135头犊牛进行调查;分别从临床症状、发病情况和血液、粪便生化等4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经调查:犊牛腹泻年均发病率为28.63%(325/1135),淘汰率为12.31%(40/325)。10月至来年5月期间,发病犊牛数占全年发病数的96.15%(325/338);寒冷的12、1和2月份间发病率最高,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79.69%(259/325),1月份犊牛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32.30%(105/325);在冬春季节,饲养管理性腹泻占28.62%(93/325),传染性腹泻占71.38%(232/325)。血液生化血糖显著降低(P0.01),血钾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2.
寒冷季节,为了研究环境控制对犊牛肺炎发病情况的影响,提升垦区寒冷季节荷斯坦犊牛育成水平,分别从控制圈舍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等方面进行工作;结果发现,犊牛肺炎平均发病率由控制前的32.78%(372/1135)极显著下降至9.09%(54/594)(P0.01);犊牛育成率由控制前的68.02%(368/541)显著提高至92.26%(548/594)(P0.05);90日龄断奶时平均体重平均增加9.2kg(88.6-79.4)。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冬季垦区犊牛腹泻率逐年上升的问题,对6家奶牛场饲养的2月龄以下的1 165头犊牛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冬季的寒冷和圈舍污浊的环境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全年犊牛腹泻平均发病率为27.30%,冬季犊牛腹泻占全年发病的86.16%;良好生活环境的犊牛死淘数极显著少于较差环境;发病犊牛血糖极显著低于健康犊牛,发病犊牛血钾显著升高。通过改造冬季犊牛舍,改善犊牛生活环境,勤换垫草,加强消毒,及时治疗等综合措施的应用,大幅降低了犊牛腹泻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牧区季节因素对犊牛初生重、成活率和日增重的影响,本试验从内蒙古地区32个奶牛场收集了11.2万次产犊记录、5.5万头母犊牛的实际生产数据,整理、分析得到该地区犊牛初生重、成活率和日增重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温暖月份(5、6月份)犊牛初生重最高,寒冷月份(12、1、2月份)犊牛初生重最低(P0.05);2)寒冷月份(1、2月份)的接产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月份(P0.05);3)11、12月份犊牛哺乳期发病率显著高于410月份(P0.05);2月份发病成活率显著低于310月份(P0.05);4)710月份日增重显著高于12月份到次年4月份(P0.05)。综合上述结果,冷应激对犊牛的影响大于热应激,犊牛冷应激的临界温度为10℃。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寒冷地区牛舍环境控制对犊牛肺炎发病情况的影响,提升垦区寒冷季节荷斯坦犊牛育成水平,本研究分别对圈舍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等方面控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环境未控制牛舍犊牛肺炎平均发病率为35.89%(290/808),环境控制牛舍为9.38%(82/874)(P0.01);未控制牛舍犊牛育成率环境为67.97%(917/1349),环境控制牛舍为92.11%(805/674)(P0.05);90日龄断奶时,环境控制牛舍犊牛平均体重比未控制牛舍高9.2kg。  相似文献   

6.
2012年1月~2013年8月,笔者对石河子地区12个规模场奶牛蹄叶炎发病情况进行了调研。奶牛蹄叶炎平均发病率为9.12%~19.78%,淘汰率为8.1%~15.3%,犊牛、青年牛发病率为0。临床调查结果发现蹄叶炎发病有品系间差异,体重较大的加拿大系荷斯坦牛发病率高于澳大利亚系荷斯坦牛(P0.01);1~2胎奶牛发病率最高;发病时间多在产后3~19日内;发病季节在冬季的12月~次年5月间。临床病牛产奶量显著下降(P0.01),患病牛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组胺水平较健康奶牛显著升高(P0.01)。高精料低粗纤维饲养是发病的重要因素[1];运动场凸凹不平、无牛床的奶牛场病牛数量有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兰州地区犊牛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甘肃省兰州地区犊牛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动态,从该区的3个大型奶牛场采集1月龄以内的犊牛粪便样品19份,利用轮状病毒酶标诊断试剂盒检测技术对粪便进行检测,并对粪便特征和防治药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犊牛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率为36.84%;腹泻犊牛粪便颜色多为黄白或浅黄绿色水泻样;防治药物以抗生素为主(占60%),辅助治疗药物占24%,中药制剂占16%.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饲粮中添加复合特异性卵黄抗体(Ig Y)探究其对18~28日龄犊牛生长、腹泻和免疫力的影响。选取初生中国荷斯坦公犊牛20头,10日龄之前饲喂鲜奶,之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IGY)组在基础饲粮中日添加45 mg/kg BW的复合特异性Ig Y。预试期为犊牛11~17日龄,期间进行代乳品过渡,正试期为18~28日龄。分别于犊牛18和28日龄晨饲前称重,每天记录犊牛采食量并进行粪便评分。试验结束当天(28日龄)晨饲前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以及免疫球蛋白、一氧化氮(NO)、溶菌酶(LZM)浓度。结果表明:饲粮添加复合特异性Ig Y虽然对犊牛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却有助于降低犊牛的粪便评分和腹泻率,作用显著(P0.05);IGY组较CON组极显著提高了犊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M(Ig M)和免疫球蛋白A(Ig A)的浓度(P0.01),分别提高7.19%、5.71%和8.50%;IGY组T-AOC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而NO浓度却显著低于CON组(P0.05);IGY组血清LZM浓度极显著低于CON组(P0.01),复合特异性Ig Y对血清AKP活性却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复合特异性Ig Y通过提高犊牛免疫球蛋白浓度和抗氧化能力以及发挥Ig Y本身抗原抗体反应,增强犊牛免疫能力和抵抗外界应激能力,降低了腹泻率,促进了犊牛健康。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巴州地区犊牛腹泻的流行情况,分别抽检114头腹泻犊牛(本地杂交黄牛、黑白花奶牛、新疆牦牛)的脏器、血清和粪便样品共342份,对脏器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采用ELISA方法对血清进行副结核抗体检测,对粪便进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的病原检测和寄生虫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沙门氏杆菌阳性率为42.1%,大肠杆菌阳性率为38.6%,病毒性腹泻病毒阳性率为24.6%,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1.9%,冠状病毒阳性率为14.0%,球虫阳性率为13.2%,隐孢子虫阳性率为14.0%。肉牛、牦牛细菌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和寄生虫(P0.05),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轮状病毒阳性率显著高于细菌和寄生虫阳性率(P0.05)。说明巴州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由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引起,不同犊牛品种感染的病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北疆某规模化奶牛场近2年的犊牛腹泻发病情况及可能诱发犊牛腹泻的主要风险因素。试验通过整理该牛场2020—2021年犊牛腹泻临床病例记录及其背景调查,同时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法对该牛场犊牛腹泻发病情况及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奶牛场近两年的犊牛腹泻发病率分别为19.80%(80/404)和10.74%(48/447)。对该牛场处于不同饲养阶段的犊牛的腹泻发病情况进行χ2检验,发现该牛场2年的处于不同饲养阶段的犊牛腹泻发病情况差异性显著(P<0.05),其中处于常乳哺乳期的犊牛和处于“常乳+开口料”的犊牛的腹泻发病情况均明显高于初乳哺乳期、“常乳+犊牛料”和断奶期的犊牛。从部分犊牛水样粪便样本中初步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结果表明,该奶牛场近两年的犊牛腹泻发病情况有所好转,结合其饲养背景及细菌培养鉴定,初步分析认为犊牛母源抗体下降、常乳饲喂模式不精细、感染环境致病菌等情况可能是诱发该牛场犊牛腹泻的主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平复合酶制剂在断奶仔猪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酶制剂组合(葡萄糖氧化酶和β-甘露聚糖酶各占50%)不同添加水平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和消化率的影响,试验将120头初始体重为9.5 kg左右的杜×长×大仔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2,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酶制剂组合200,400,600 mg/kg,试验期为28 d,测定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和消化性能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2组平均日增重均提高,试验2组显著提高(P0.05),试验3组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1,2组平均日采食量提高,试验3组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1,2组料重比降低,试验3组极显著提高(P0.01);试验1,2组腹泻率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3组极显著提高(P0.01);试验1,2,3组粪便中乳酸菌数提高;试验1,2,3组粪便中大肠杆菌数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试验1,2,3组前、中期粪便中沙门氏菌数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者),后期不明显,前、中期试验1组效果最好;除钙以外,试验1,2,3组养分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说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酶制剂组合能提高仔猪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微生物平衡和提高消化能力,其中以400 mg/kg的添加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郭思凡  曹杰 《中国乳业》2021,(10):61-66
选取健康新生荷斯坦母犊80 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40 头/组),试验组给予黄芪多糖5 g、银黄3 g,连用7 天,对照组不给药。第7天时测定免疫指标并观察3 周内母犊腹泻、肺炎发病情况。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犊牛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浓度提高8.4%、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降低13.7%;T细胞淋巴亚群分布改善,CD4/CD8值提高6.6%;试验组犊牛血清总蛋白(TP)、IgG浓度较对照组分别提高0.28 g/dL和0.24 mg/mL。犊牛疾病低风险牧场,用药7 天内试验组犊牛腹泻发生率显著降低15.0%(P<0.05);犊牛疾病高发牧场,8~21 天试验组犊牛发病率显著降低35.0%(P<0.05),肺炎发病率显著降低30.0%(P<0.05)。说明黄芪多糖、银黄联用可有效提高新生犊牛免疫力,降低腹泻及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蒙脱石对哺乳犊牛生长性能和腹泻的影响。选择1日龄体重相近的荷斯坦母犊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常乳不添加蒙脱石,试验组常乳添加80 g/(d·头)蒙脱石,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常乳中添加蒙脱石,哺乳犊牛的粪便评分和腹泻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全期,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16~30日龄,试验组犊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全期,试验组与对照组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16~30日龄、31~45日龄和46~60日龄,试验组犊牛料重比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犊牛(P0.0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蒙脱石极显著降低犊牛血清总蛋白的含量(P0.01)。研究表明,在哺乳期犊牛常乳中添加蒙脱石可以有效降低犊牛腹泻率,但对犊牛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芽孢益生菌剂Z-27替代抗生素的效果,试验将96头杜长大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抗生素组、抗生素+益生菌组和益生菌组。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仔猪粪便情况,最后计算腹泻指数。分别于正试期开始和结束时对仔猪空腹称重,并结算剩余料,计算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饲喂30 d后屠宰,测定回肠、盲肠内容物和粪便中的大肠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细菌数。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抗生素+益生菌组、益生菌组仔猪回肠、盲肠、粪便中大肠杆菌数均极显著降低(P0.01),且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抗生素组、抗生素+益生菌组仔猪回肠、盲肠、粪便中芽孢杆菌、乳酸菌、双歧杆菌数极显著下降(P0.01);而益生菌组对应的仔猪回肠、盲肠、粪便中芽孢杆菌、乳酸菌、双歧杆菌数极显著增多(P0.01)。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仔猪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腹泻指数显著降低(P0.05);抗生素+益生菌组日增重提高不显著(P0.05),料重比降低不显著(P0.05),腹泻指数显著降低(P0.05);益生菌组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腹泻指数显著降低(P0.05)。说明益生菌剂Z-27能替代本试验所用抗生素,使用后可提高仔猪生长性能,维护肠道微生态,减少仔猪腹泻。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探讨布拉氏酵母对犊牛腹泻率、血清免疫、抗氧化指标及粪便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选取了48头新生重(38.16±3.73)kg相近且健康状况良好的中国荷斯坦犊牛,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2头且公母对半。各处理组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1、3、5 g/(d·头)的布拉氏酵母。试验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1~21 d时,3、5 g/(d·头)试验组犊牛的粪便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1、3、5 g/(d·头)试验组犊牛腹泻率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35%、52%和42%(P0.05)。试验第21 d,3、5 g/(d·头)试验组犊牛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4(IL-4)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犊牛的血清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试验第21 d和42 d,3、5 g/(d·头)试验组犊牛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21 d,3、5 g/(d·头)试验组犊牛粪便的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42 d,3、5 g/(d·头)试验组犊牛粪便的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犊牛早期(1~21 d)饲粮中补充布拉氏酵母可以通过提高肠道有益菌的数量,抑制肠道致病菌的定植,从而降低犊牛的腹泻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3 g(1.38×10~(10)CFU/g)布拉氏酵母的添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犬子宫积脓,对西北农林科大西安动物医院2013年-2017年收治的犬子宫积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显示,患犬多为6岁~10岁(占70.84%)的小型犬(51.89%);每年的4月~10月份为发病集中期(占80.2%),开放型居多(占57.55%);血常规检查,患犬白细胞(38.89±9.82)×109/L、中性细胞数(26.06±7.89)×109/L、淋巴细胞数(8.46±2.18)×109/L均高于正常值;闭合型患犬的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肌酐极显著升高(P0.01),开放型患犬显著升高(P0.05);闭合型患犬的尿素氮和血清磷显著升高(P0.05);超声检查显示,开放型患犬以子宫内膜增生增厚为主,闭合型患犬大部分子宫壁变薄、液性暗区明显。表明西安地区子宫积脓患犬以6岁以上小型犬为主,常引起全身症状,以闭合型对机体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多种病毒、细菌、寄生虫均可导致犊牛发生腹泻。为了查明新疆某规模化牧场发生犊牛腹泻的原因,2020年12月采集该牧场48 份犊牛粪便及血液,通过血清学结合实验室方法进行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检测结果阳性率为8.33%(4/48);犊牛腹泻4联抗原快速检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阳性率为43.75%(21/48);BVDV病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阳性率为29.17%(14/48)。结果显示,该规模化牧场的犊牛腹泻主要由BVDV和大肠杆菌引起,本试验为该牧场的后续治疗和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用多重PCR方法对某规模化奶牛场进行了产志贺毒素类大肠杆菌(STEC)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流行情况调查,共检测95份粪便样品。结果显示,样品的大肠杆菌阳性率为26.32%(25/95),其中健康成母牛、腹泻成母牛、腹泻犊牛的大肠杆菌阳性率分别为23.29%(17/73)、25%(2/8)、42.86%(6/14);16份样品检出STEC,9份样品检出EPEC。  相似文献   

19.
犊牛腹泻病中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犊牛腹泻是犊牛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犊牛腹泻中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占90%,又称为犊牛白痢。临床表现为急性腹泻、脱水及虚脱,多发生于冬春季节。试验采集了新疆某奶牛场腹泻犊牛的粪便,经革兰染色、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确定了引起该奶牛场犊牛腹泻的病原菌,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1材料和方法1·1材料病料用灭菌棉拭子采取新疆某奶牛场,1月龄以内的犊牛肛门处的粪便(黄白色水样粪便)。家兔(2~3 kg/只),塔里木大学动科院实验站提供。1·2方法1·2·1细菌的分离培养挑取粪便接种于肠道增菌液中,42℃振荡器中培养18 h,将细菌培养液接…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放牧条件下正常与腹泻牦牛犊牛粪便微生物区系组成与基因功能预测,筛选出作为腹泻评价依据的细菌,为下一步牦牛犊牛益生菌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放牧条件下分别采集青海玉树地区正常与腹泻牦牛犊牛粪便样本各7份并提取DNA,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两组牦牛犊牛肠道微生物区系的OTUs聚类、门水平和属水平相对丰度差异性、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功能预测水平信息。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正常组和腹泻组的优势菌门有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且腹泻组的梭杆菌门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在属水平上,正常组犊牛粪便中优势细菌相对丰度从高到低为:拟杆菌属、拟普雷沃菌属和未分类的瘤胃菌属;腹泻组犊牛粪便中优势细菌相对丰度从高到低为: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未分类的肠杆菌属和未分类的瘤胃菌属,且腹泻组的梭杆菌属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在功能预测水平上,腹泻组的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运输和分解代谢、老化、分类和降解、脂代谢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的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细胞运动、遗传信息显著高于腹泻组(P0.05)。通过分析放牧牦牛犊牛正常组和腹泻组之间的优势菌群差异表明,犊牛腹泻是由梭杆菌属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