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以玉米叶脉判断叶龄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玉米展开叶的中脉两侧分布着对称的纤细叶脉。单侧叶脉数,不包括中脉,随叶龄的增长而相应增加,有一定的规律性。玉米出生的第一叶,单侧叶脉数为3条,第二叶单侧叶脉数为4条,第三叶为5条,第四叶为6条……依此类推。即单侧叶脉数=n+2(n为叶片数);反过来  相似文献   

2.
玉米穗分化与叶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春、夏、秋和晚秋玉米的各个播期中,以春玉米的全生育期最长,出苗至穗开始分化所需日数最多,穗分化经历日数最多。穗分化时期与展开叶两者之间表现出较稳定的同伸关系。叶龄指数与穗分化时期之间相关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玉米据叶龄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玉米不同节位叶片和叶组的生理功能,在玉米生产管理上非常重要.这样可以通过观察玉米叶片的伸展进程,判断玉米各生育阶段的营养需求,从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促进玉米各器官的生长发育,以达到科学管理,使玉米获得优质丰产高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玉米新杂交种出叶速度叶龄及穗分化解剖观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为了制订我县玉米亩产500公斤高产模式,采取“白箱”研究法,对我县“85”、“95”期间将要推广的川农单交9号、掖单51号、成单13号、成单14号良种的出叶速度,发根速度,叶龄与雌雄穗分化关系,叶面积动态进行系统观察,摸清其发生、发展及同伸规律,作为制订模式栽培技术的依据,特进行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5.
麦茬水稻高产栽培叶龄模式及其应用李取贤,赵崇魁,王新华,徐启景,徐凤文,潘淑庆,徐保钦(国营南阳湖农场生产科济宁272177)(济宁农校)为了实现水稻生育指标数量化,栽培技术规范化,持续稳产高产,我们借鉴国内外有关水稻的出叶与分蘖、发根、拔节和穗分化...  相似文献   

6.
7.
玉米叶龄促控栽培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叶片生长同其他器官的生长发育明显相关,根据叶龄的不同差数期,即可判断植株体内器官的发育进程,利用叶龄差数指标确定的促控栽培措施,具有直观、准确和易被生产接受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以影响玉米产量较大的肥料和密度两个因子为对象,在中等肥力旱地上研究了农大60玉米的增产潜力和肥密综合效应。结果表明:亩产750~800公斤的肥密优化组合为亩施氮素17.3~20公斤,磷素(P_2O_5)8.7~10公斤,密度3500~4000株。还就肥密与产量的关系配置了二元二次效应方程,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肥料>肥×密>密度。  相似文献   

12.
水稻叶龄增长动态的模拟与叶龄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京郊春稻和麦茬稻品种叶龄进程的田间观测,利用水稻叶片出生与温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开展了水稻叶龄增长模拟试验,讨论了模型结果的可用性,认为模拟结果适合于指导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3.
<正> 为充分挖掘玉米生产潜力,潜江市推出了玉米叶龄促控高产栽培新技术,力争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全年粮食增产挑重担。玉米叶龄促控高产栽培方法,是根据玉米的外部长相(叶片生长)与内部分化(穗部发育)的关系来确定栽培措施的一项新技术。近几年来,通过对紧凑型杂交玉米叶片生长规律的系统观察和研究,发现玉米叶片生长与根、茎、叶、节、穗和粒等器官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同伸关系,在栽培上根据叶龄的不同差数期,既可判断植侏体内器官的发育进程,又可将不同差数期的形态指标,作为促控管理的诊断标志,采取相应的农艺措施,实现促控器官的相应效益。自1991年以来,潜江市在春、夏和秋种玉米生产上,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8万公顷,平均单产9772公斤/公顷,分别比常规栽培方法增产25.3%。1996年,笔者与王场、高石碑、张金等镇农技站举办的1033.4公顷春、秋玉米连作示范样板,平均单产11250公斤/公顷。与园林办事处举办的春玉米高产田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谷子间苗期与叶龄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吉林省水稻主要品种叶龄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1989~1990年根据全国水稻叶龄模式研讨会的精神,在省内前郭县红光农场开展了水稻叶龄模式研究。初步明确了在吉林省条件下水稻叶片生育进程与水稻其它器官生育进程的相关关系,叶片生育进程与栽培管理的关系等问题。现将有关问题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不同叶龄追肥效应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