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冬小麦与天蓝偃麦草属间远缘杂交的回交世代中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小麦~天蓝偃麦草属间杂种 F_1的不育性,采用普通小麦通过一次回交即可得以克服,而且在 B_1F_3中可分离出大量育性较高的植株;(2)天蓝偃麦草所特有的抗病、大穗多花等优良性状可直接传递给杂种后代;(3)杂种后代具有明显的超矮亲遗传现象;(4)杂种后代的变异类型极为丰富,为小麦杂交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麦黄矮病新抗源中5为抗性亲本,经过多年的杂交选育,育成了忻1070、忻4079、夏1、夏2、夏3、夏4等一批中间材料.新品种选育已进展到四代.聚合杂交,杂种幼胚无性系培养等多途径抗黄矮病育种也相继开展.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普通小麦晋麦20号,晋麦31号,晋麦32号,鲁麦5号、临远7069、85—60065、76—153—6—6-1;野生二粒,硬粒小麦,园锥T36茹可夫斯基小麦,提莫菲维小麦,Phib突变体,八倍体小偃麦中3、中4、中5为母本,以羊草(legmuSChinesis)为父本。观察了各组合杂交结实性。结果表明:小麦属不同种与羊草远缘杂交当代结实率低,出苗差,难以成功。八倍体小偃麦与羊草杂交,不仅当代结实率高,而且易出苗成株,用普通小麦回交可明显提高杂种结实性,认为八倍体小偃麦可作为小麦与单草远缘杂交研究中的桥梁亲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比较分析了小麦、天蓝偃麦草和小偃麦的酶酯同工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质。结果表明,不同属的酶谱是不同的。小麦和天蓝偃麦草的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质具有属的特异性。小偃麦兼有小麦和天蓝偃麦草的酶带,是不同于小麦和天蓝偃麦草的八倍体新类型。5个小偃麦划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中_1和中_2属于第一种类型,中_3、中_4和中_5属于第二种类型。酯畴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以做为研究种属间关系和分类的一项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小麦 — 天蓝偃麦草二属杂种花药培养基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TA培养基的建立,并分析了TA培养基在小麦与小麦 — 天蓝偃麦草中间型杂种花药培养上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TA培养基上花粉愈伤组织和绿色花粉植株的诱导频率大大超过在W14培养基上的诱导频率。  相似文献   

6.
从小麦一天蓝偃麦草-簇毛麦三属杂种的F1幼穗及BC1幼胚诱导出愈伤组织,建立了体细胞无性系,获得了大量再生植株并全部移栽成活。再生植株普遍分蘖力强,功能叶时间长,高抗黄矮病和白粉病,从再生植株中看到了大量的无性系变异。在BC1的一个无性系再生植株中,选到一些理想的植株。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TA培养基的建立,并分析了TA培养基在小麦与小麦 — 天蓝偃麦草中间型杂种花药培养上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TA培养基上花粉愈伤组织和绿色花粉植株的诱导频率大大超过在W14培养基上的诱导频率。  相似文献   

8.
远缘杂交遇到的关键问题是可交配性和不育性,为深入了解远缘杂交的可交配性和不育性,探讨了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当代的可交配性和F1~F4的不育性表现。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当代的结实率为10%~39%,F1当年不结实,二至五年生结少量种子,结实率有逐年恢复的倾向;F2~F5分离世代不同类型结实率不同,普通小麦类型、小偃麦类型结实率可达70%~100%,中间偃麦草类型40%~50%,种子饱满度逐代改进。  相似文献   

9.
10.
11.
比较不同NaCl浓度(0、0.4%、0.6%、0.8%、1.0%、1.2%)(盐浓度)下,中间偃麦草和偃麦草苗期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低盐浓度下,对中间偃麦草和偃麦草的生长没影响,盐浓度大于0.6%时,株高、分蘖数、存活苗数和生物量随浓度的增高呈下降趋势,中间偃麦草所受的影响小于偃麦草;中间偃麦草能抗1.2%的盐浓度,而偃麦草在0.8%的盐浓度下严重受到盐害,植株已枯黄死亡。2种牧草相比,苗期的耐盐性中间偃麦草高于偃麦草。  相似文献   

12.
张李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16-5717,5767
综述中间偃麦草的生物学特性、染色体组成及其优良基因向小麦中的转移、利用与鉴定等,并展望中间偃麦草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已经建立了3个抗条锈病小偃麦二体附加系,分别编号为A1,A2和A3。它们衍生于铭贤169与中4的杂交后代。铭贤169是一个普通小麦品种,它对我国现有全部条锈菌小种均高度感染。中4是人工合成的异源八倍体新种,含有全套小麦染色体和7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对目前我国所有条锈菌小种均免疫或高抗。将铭贤169与中4杂交、用铭贤169回交、回交后代自交及抗病性鉴定得到了A1,A2和A3。为了搞清这3个附加系所附  相似文献   

14.
15.
16.
在小麦育种中利用偃麦草抗病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为利用中间偃麦草的抗性基因改良普通小麦的抗病性,以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为桥梁亲本,与小麦杂交、回交,通过异源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操纵,将偃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转移给普通小麦,育成一批抗病性和农艺性状均已稳定的小偃麦易位系,并采用染色体分带和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对它们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准确鉴定。抗病性的异地评价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它们高抗我国小麦条锈病优势小种和新的流行小种。此外,还就防止或至少延缓抗病性丧失的有效途径、染色体小片段异源易位的诱导方法和外源基因的利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小麦与堰麦草属间杂种的幼嫩叶片、茎节、叶鞘和幼穗为外植体进行了离体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外植体之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及分化率都存在明显差异,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及分化率均以幼穗外植体为最高,余者较低。最终,建立了各种供试基因型的体细胞无性系。  相似文献   

18.
矮败小麦与小偃麦亚远缘杂交育种研究通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矮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亚远缘杂交的方法,以多生态环境为选择条件,优质、高产、多抗型和广适性为选择目标,将中间偃麦草的优异抗病基因导入具有丰产性遗传基础的矮败小麦中.育成了强力优质小麦-晋春14号,特异性矮秆小麦晋偃301-11,高产与抗倒性材料91096-1-14-4.  相似文献   

19.
用花粉母细胞分带和端体研究小麦与偃麦草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PMC MI(花粉母细胞中期I)染色体显带表明,1B~7B、4A染色体能根据带纹特征加以辨认,可以直接判断这些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对于A组和D组染色体,则采用端体作为配对标记,并结合PMC MI染色体显带技术,对其在杂种F#-1中的配对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中,小麦的A组、B组、D组染色体的平均配对频率分别为24.59%、18.68%、28.67%,每个花粉母细胞平均有5.03条小麦染色体参加了配对,其中A组、B组、D组分别占1.72条、1.31条和2.0条。在杂种中至少有10个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同亲配对形成5个二价体。这一结果表明:中间偃麦草中无A、B、D中任何一染色体组,但存在小麦染色体与中间偃麦草染色体配对。中间偃麦草自身可能有两组部分同源。采用花粉母细胞分带研究普通小麦中国春与长穗偃麦草的杂种F#-1代配对表明,小麦染色体1B~7B和4A在花粉母细胞中的配对频率平均为21.5%,1B~7B和4A 8条染色体平均有1.7条染色体参加配对。在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代中有一种不配对的减数分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期I两条染色单体可辨别清楚,从这种减数分裂中可获得不减数配子。  相似文献   

20.
以六倍体小簇麦为母本,天蓝偃麦草为父本,经杂交获得小簇麦─天蓝偃麦草三属杂种F1。杂种自交不孕,形态上呈双亲中间型,并保持双亲所具有的优良抗性。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2n=6x=42,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30.75Ⅰ+5.24Ⅱ+0.22Ⅲ+0.03Ⅳ。讨论了克服F1不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