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地玉米免耕秸秆覆盖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年多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旱地玉米免耕秸秆覆盖适宜的覆盖量为500~800kg/亩;在亩产300~500kg的地块,其秸秆量就是适宜的覆盖量。 相似文献
2.
4.
<正> 屯留县58万亩耕地,旱地面积占80%以上。20万亩小麦,其中水地和半水地只有6万亩,大部分种在旱地,长在旱季,这是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屯留县农业局技术站在同中国农科院驻屯留旱农攻关组和山西省农科院等单位的密切配合下,于1987~1990年进行了麦秸覆盖栽培试验示范,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将屯留县进行麦秸覆盖的示范情况、增产原因及覆盖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棉田覆盖麦秸技术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落实农业部“沃土计划” ,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同时也为了减少因麦收后焚烧麦草而引发的环境污染 ,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小麦秸秆资源 ,变废为宝。近年来 ,我们在部分植棉乡镇开展了以实施棉田覆盖麦秸为主的作物秸秆还田试验、示范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总结如下。1 棉田覆盖麦秸技术每年 6月下旬 ,麦收后 ,先将麦秸铡成 3~ 5cm长的小段 ,然后将棉花小背行浅锄一遍 ,按每亩 4 0 0kg碎麦秸的用量均匀覆盖于棉花的小背行内 (麦秸覆盖厚度为 8~1 2cm) ,随后在麦秸上撒入 5kg/亩尿素 ,调整C/N比 ,然后覆细土 1~ 3c… 相似文献
6.
7.
1988~1990年我们在临猗、万荣等县采用麦收后留高茬覆盖少耕浅耕技术,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培肥了土壤地力,提高了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和水分利用率,是小麦高产稳产、持续增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旱地免耕不同秸秆覆盖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0年和1991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旱地免耕条件下,每亩整秸秆覆盖500~1000kg 均有增产作用,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土壤蓄水和玉米产量均有增长趋势。但从增产效果和生产实际的可行性看以每亩覆盖500kg 为宜。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连续2a麦秸覆盖还田,对冬小麦产量提高和经济性状改善具有明显效果。连续覆盖3a后冬小麦可增产325.0kg/hm2,增产率11.9%;穗粒数增加1.7粒,千粒重增加1.5g。而且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速效磷,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空隙度。麦秸覆盖的适宜时期是冬小麦播后2~3d,覆盖秸秆量3750kg/hm2;采用麦秸覆盖时应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以弥补秸秆腐解过程中对氮素的消耗,此项技术可在旱作区土壤改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麦秸覆盖对土壤温湿度变化和夏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大区对比方法,研究了麦秸覆盖对土壤温湿度变化和夏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夏棉采用麦秸覆盖.出苗后0—50d,5,10和20cm土层的平均温度均有降低,5cm土层温度在8:00,15:00和20:00时均低于CK.土壤温差减小.出苗后0—30d,覆盖处理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CK分别增加0.13%-2、56%和0.06%-1.96%.07—19.08—31,株高比CK增加2.3%-9.0%;LAI比CK增加0.047-0.802,07-31-09—13棉花群体光合速率比CK提高16.6%-28.2%.棉花单株结铃增加6.9%.铃重增加5.7%.皮棉产量比CK提高13.5%. 相似文献
13.
季节性干旱丘区稻田麦秸覆盖的节水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5在季节性干旱的丘陵地区对麦秸覆盖稻作的节水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生态区采用旱育秧技术,培育多蘖壮秧,旋耕后采用宽窄行移栽,田间苗数达到225×104.hm-2时用等面积的小麦秸秆全量覆盖宽行的技术模式,可节水30.04%,增产5.88%,水分生产率提高0.52 kg.m-3,灌溉水的水分生产率提高1.24 kg.m-3;全程节本增效1129.70元.hm-2。稻田麦秸覆盖的节水效果与秧苗栽插方式有关,与麦秸还田量成正相关;翻耕比免耕节水、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休闲期不同覆盖条件下施氮量对旱地小麦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从而通过改革耕作技术,达到提高旱地小麦品质的目的。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在地膜覆盖和纸覆盖条件下显著增加;籽粒GMP含量的峰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结果还表明,3个不同施氮水平,在灌浆后期籽粒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以地膜覆盖最高;籽粒蛋白质产量均表现为地膜覆盖>纸覆盖>不覆盖>尼龙网覆盖,且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施氮量可较大地调控籽粒游离氨基酸、花后25~37 d籽粒GMP含量、籽粒灌浆后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对不同覆盖材料的响应。总之,休闲期采用地膜覆盖,施氮量为15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 相似文献
16.
<正> 麦秸覆盖直接还田是有机肥投入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将传统的有机肥田外堆沤变为田间自然沤制腐熟。这一技术,不但保持了传统有机肥的优点,而且还具有省工省力、简便实用的特点,同时还有蓄水保墒、保护土壤结构、抑制杂草生长、提高田间二氧化碳浓度等独特的作用。麦秸覆盖直接还田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有机肥积施存在的“脏、累、臭”的缺点,因而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17.
免耕覆盖中补灌量和秸秆覆盖量变化对叶片生长有较大影响,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79—2019年历史气象数据为基础,运用APSIM模型对补灌量与覆盖量耦合变化时旱地春小麦的叶面积指数进行模拟,并采用方差分析、二次多项式回归、单因素分析等方法,研究补灌量和覆盖量对旱地春小麦叶面积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旱地春小麦叶面积指数随着补灌量变化在分蘖—拔节期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先增后减变化,补灌量在252.09 mm时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出现最大值为1.83,其他各个时期均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递增变化。随着秸秆覆盖量变化,叶面积指数在出苗—分蘖期,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先增后减变化,试验设计范围内秸秆覆盖量为2397.09 kg/hm2时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出现最大值为0.59,分蘖—拔节期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递增变化;其他各个时期均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递增变化。相同阶段下,补灌量每增加50 mm,春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增幅13.95%;秸秆覆盖量每增加1000 kg/hm2,春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增幅3.7%。补灌量对春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旱地小麦深松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91~1993年,对旱地小麦少耕覆盖栽培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原旱作区,以深松后麦秸覆盖为最佳,能较好地调控土壤水热状况,0~100cm土体蓄水量提高18.8~26.3mm,高温季节土壤温度降低1.4~4.2℃,耕层土壤3大类微生物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能培肥土壤,每亩地增产小麦12.0~26.0kg,增产幅度12.29%~19.38%。 相似文献
20.
旱地小麦少耕全程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麦田少耕全程覆盖栽培体系比常规耕作土壤含水量提高1.97个百分点以上,有机质增加0.2个百分点,速效磷增加1.7mg/100g土,速效钾增加2.5mg/100s土,速效氮增加1.15mg/100g土,光合速率提高9.2mgCO2/dm2·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