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依据降水的时空分布,结合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将全市分为4个区域,并在每个区域中选取了一个代表站。在分析了晋中市秋粮产量与关键期降水关系的基础上,确定出干旱关键期,并设计出旬降水距平百分率和旬降水量距平等级这两个气象因子来确定干旱指标。通过对大气环流特征量、500百帕高度场、西太平洋海温场、地面气象要素等因子的分析,利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了全市各区域的干旱指数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2.
利用江苏省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日降水资料及冬油菜产量逐年数据,计算了春季10个类型的降水指数,并探讨了春季降水异常与产量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1)近50年该省大部分地区春季的降雨量、降雨天数、强降水事件场次、连续降水的强度及持续性均呈现出较弱的减少趋势;(2)不同类型降水指数中,春季降水总量被筛选为指示产量波动的关键指标,其对冬油菜产量的负效应最为显著;(3)各站点的产量对春季降水总量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南部地区冬油菜种植对春季降水异常更为敏感;(4)近50年江苏大部分地区春季降水量的减少趋势给研究区冬油菜产量带来了一定幅度的增产。  相似文献   

3.
利用江苏省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日降水资料及冬油菜产量逐年数据,计算了春季10个类型的降水指数,并探讨了春季降水异常与产量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1)近50年该省大部分地区春季的降雨量、降雨天数、强降水事件场次、连续降水的强度及持续性均呈现出较弱的减少趋势;(2)不同类型降水指数中,春季降水总量被筛选为指示产量波动的关键指标,其对冬油菜产量的负效应最为显著;(3)各站点的产量对春季降水总量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南部地区冬油菜种植对春季降水异常更为敏感;(4)近50年江苏大部分地区春季降水量的减少趋势给研究区冬油菜产量带来了一定幅度的增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得出湖南省油菜开花结荚期湿渍害指标,为油菜湿渍害监测预警业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湖南省南县、怀化市、益阳市、衡阳市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多年油菜产量实测资料,结合同年开花结荚期气象数据,分析油菜相对气象产量和减产年开花结荚期气象因子关系,得到油菜湿渍害的致灾气象因子;对油菜减产年相对气象产量和同期致灾气象因子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油菜湿渍害指标,再用独立数据对该指标进行检验。【结果】过程降水量和过程降水天数是湖南省油菜开花结荚期湿渍害的主要致灾因子。湖南省油菜开花结荚期轻度湿渍害指标是:40 mm≤降水过程雨量75 mm,降水过程持续天数为5 d;中度以上湿渍害指标是:降水过程雨量≥75 mm,降水过程持续天数≥6 d。【结论】经独立数据检验,本研究提出的油菜湿渍害指标基本准确,可用于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  相似文献   

5.
利用江苏省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及单季稻产量逐年数据,计算了生育期(5~10月)的连续降水指数,探讨了连续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及与产量的潜在联系。结果表明:(1)该省单季稻生育期内连续降水事件呈现出一定的降水集中性,雨天和雨量均主要分布在持续2 d的降水事件。与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的中长期历时连续降水事件发生的频次明显较高。(2)近52年来单季稻生育期内长历时连续降水事件的减弱,而中短历时连续降水事件则有所增强,其中苏南地区历时5 d连续降水事件的减弱趋势尤为显著。(3)中长期历时连续降水事件对江苏省大部的单季稻产量有着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历时6 d以上连续降水事件的总雨量(P6d)对产量的负效应最为显著,而苏西南和苏中北部地区的产量对这一指标的波动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利用江苏省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及单季稻产量逐年数据,计算了生育期(5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及单季稻产量逐年数据,计算了生育期(510月)的连续降水指数,探讨了连续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及与产量的潜在联系。结果表明:(1)该省单季稻生育期内连续降水事件呈现出一定的降水集中性,雨天和雨量均主要分布在持续2 d的降水事件。与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的中长期历时连续降水事件发生的频次明显较高。(2)近52年来单季稻生育期内长历时连续降水事件的减弱,而中短历时连续降水事件则有所增强,其中苏南地区历时5 d连续降水事件的减弱趋势尤为显著。(3)中长期历时连续降水事件对江苏省大部的单季稻产量有着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历时6 d以上连续降水事件的总雨量(P6d)对产量的负效应最为显著,而苏西南和苏中北部地区的产量对这一指标的波动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莱州湾沿岸作物产量与降水通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对作物气候产量与光、温、水进行统计分析,证实降水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再对各作物气候产量与其不同生育时段降水进行通径分析,得到其不同时段内丰产需水指标。对发展节约型的灌溉农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直线滑动平均模型对中国各省区1950—2006年旱作和稻作的趋势产量进行了模拟,计算出历年的气象产量,并采用减产率指标、减产率浮动性指标、高风险概率指标3个评价指标以及综合性指标进行了气象产量的气候变化减产风险评价,同时采用变异系数对我国各省产量波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将各指标与年平均降水变率、年平均气温变率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旱作高减产风险和波动风险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南地区,而稻作则体现为由南向北风险逐渐增加。年平均降水变率和年平均气温变率高的地区,其水稻气象减产风险较大。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中国农业面临着应对气象减产和保证粮食增产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9.
选取杨梅采摘期易对产量造成影响的降水因子作为保险设计的气象致害指标,定义连续降水影响日数作为杨梅降水指数;经杨梅产量分离和去趋势化处理,分析1995—2015年产量损失率和降水指数的关系,建立杨梅产量灾损模型;利用长序列历史降水资料,选用韦伯分布模型计算不同等级降水指数的风险概率,设计不同赔付触发条件下的保险纯费率和杨梅降水气象指数保险产品,为杨梅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该指数保险产品具有可操作性,可为宁波地区杨梅降水保险业务提供参考,以便在降水灾害发生后客观、便捷地开展保险理赔工作。  相似文献   

10.
文中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和大气降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玉米产量丰歉预报数学模型。 分析表明:温度和大气降水对玉米产量的关系极为密切,但各发育时期的反应程度不同。玉米产量的高低,与前一年10月份降水,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的水、热条件的变化相关显著,并成线性关系。 当温度和大气降水的阶段性分配,与玉米该期的生理需要相一致时,才能获得高产。 本文建议用玉米重要发育时期的阶段性积温,代替≥10℃活动积温,作为衡量玉米丰歉的温度指标。  相似文献   

11.
近50 年江苏省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对单季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江苏省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及单季稻产量逐年数据,计算5~10月各生育期的极端降水指数,研究区降水变化与产量的潜在关系。各站点降水指数的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站点6、7、8月的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增强的趋势,其中8月1日最大降水量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而大部分站点5、9、10月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减弱的趋势,其中9月总降雨日数的减少趋势尤为显著。单季稻产量与各月降水指数的相关分析表明,在7、8、9、10月中,大多数站点的产量与降水指数呈负相关。诸多指数中,7月最大连续7 d降水量和8月总降雨日数对产量的负效应尤为显著,而苏南地区的单季稻种植对这两个指标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济源县二十五年(1961~1985)来夏谷产量与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降水量不足和降水时间分配不合理是影响该县夏谷产量的主要原因,其中,九月上旬降水偏少对产量影响最大。该县夏谷全生育期内总积温和总日照时数能满足夏谷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六月下旬因降水不足致使日照时数偏多是影响产量的又一主要气象因子。夏谷生育期内各时段气温分布比较合理,不存在限制产量提高的温度因子。依据逐步回归和积分回归原理,建立了夏谷产量预报方程,对产量预报的准确性作了检验;同时,还将各气象要素对产量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县夏谷栽培管理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该区地势较高,气候温良,海拔高度500米以上,降水分配不均匀,热量资源较好,适于春玉米生长,面积较大,产量较高。然而近年来受到几种主要病害的侵扰,玉米种植遇到瓶颈。  相似文献   

14.
<正> 用生物指标测定烟田施肥,方法简单,便于推广,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供参考.一生物指标与烟田的关系(一)生物指标的确定可供选择的生物指标很多.我们选用群众熟悉、产量稳定的小麦产量作为烟田施肥的考虑指标.即小麦产量分为200-300斤;300-400斤;400-500斤;500-600斤四个标准.这四种小麦产量的土壤氮磷钾含最如下:  相似文献   

15.
依托锦州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科研试验基地国内先进的大型移动式遮雨系统和人工模拟降水系统平台,通过对不同处理间的大田降水控制,探讨不同降水总量和降水强度减少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总量减少和降水频率降低均不利于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降水频率小幅度降低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较长时间的降水间隔会对产量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降水的季节分布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因素的主次,6月降水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提出了丰产的降水分布为4月23.8~32.3mm,5月50.6~58.7mm,6月94.7~103mm,7月161.2~172.8mm;分析了边际产量效应,各月均是在干旱时灌水边际产量效应高,超过适宜水分后为负效应。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节水灌既提供科学依据。模型也可用于省内地区降水对小麦产量影响的测报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安徽省近年来黄山站、九华山站(高山站)及其周边站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高山站和周边站降水特征指标、风场分布,使用正交经验分解(EOF)分析安徽省暴雨高度场特征。结果表明,高山站的降水指标均高于周边站,降水多集中在6—8月,黄山、九华山多年平均降水量(降雨日)分别为2 290.3mm(197.7 d)、2 077.6 mm(187.7 d),多年平均暴雨强度(暴雨日)分别为83.3 mm/d(8.5 d)、79.6 mm/d(7.7 d),其中主要影响高山站暴雨为700 hPa偏西风,一定海拔内的地形对降雨起到促进作用;对500、850 hPa高度平均场进行EOF分析,黄山、九华山500 hPa第一模态主要分别呈纬向、经向型分布,850hPa第一模态均呈经向型分布,其中500、850 hPa环流形势分别对黄山、九华山暴雨影响更大,因此通过探讨高山站与周边站降水、大气环流等特征研究,以期为山区降水预报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渭北旱地冬小麦生产中底墒肥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合阳县28年降水资料,根据冬小麦生产年度,将降水划分为旱年,一般年,丰水年。按氮磷和底墒三因素试验对旱地小麦产量影响的回归方程,明确了氮,磷肥和底墒在旱地小麦生产中的作用及肥与底墒的交互作用,模拟了不同产量下氮,磷肥和底墒的指标,为“麦收隔年墒”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榆林市各县长年气候整编资料,对榆林气候资源(热能、降水、光照)在马铃薯各生长期影响产量指标和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马铃薯生育期内积温随时间有增加的趋势,热量条件变好,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有利;块茎膨大期内降水量随时间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自然降水不能完全满足马铃薯生长需求;通过综合分析马铃薯产量各指标发现,榆林市马铃薯种植北部风沙草滩区气候条件优于南部丘陵山区各县,尤其西北部的定边、靖边两县气候条件优越,但降水略偏少,大面积推广马铃薯种植业时需充分考虑人工灌溉及人工增雨,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针对濮阳市小麦生育期内降水偏少的状况,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规律、干旱指标、土壤贮水和自然降水情况,提出小麦优化灌溉技术。并着重介绍了小麦优化灌溉技术在推广应用中的技术工作,如土壤水文常数的测定、土壤水分和小麦苗情监测、土壤水分预报方法。优化灌溉技术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确保有最佳的灌溉效益,提高了小麦产量,是一项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