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为探索大胡子异形鱼的饲养和繁殖技术,于2008年购进30尾6~8月龄的大胡子异形鱼,在水族箱中进行了亲鱼培育,自然繁殖和仔、稚鱼培育试验,统计了亲鱼的生长速度、产卵次数以及仔、稚鱼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试验结果显示,使该鱼在水族箱中自然繁殖较为容易,但仔、稚鱼的成活率较低,生长较慢.45d内仔、稚鱼的成活率最高仅40.9%,生长最快的组平均体长仅25.7 mm.  相似文献   

2.
为了把海水中(盐度20‰以上)的鲻鱼苗种进行淡化培育处理后,转移到半咸水或淡水水域进行养殖。我们进行了三年的研究,基本上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合理和成熟的技术,总结出成活率在90%以上可供操作的淡化培育方案和采用单养混养、达到高产的一种养殖模式。一、苗种淡化培育该项目研究的内容和重点是把繁殖于高盐度海水中(一般20‰以上)的鲻鱼幼苗转移到淡水或半咸淡水中进行养殖,必须进行淡化培育处理。经过两年的鲻鱼苗种淡化培育,整个苗种淡化时间约一个月,出售规格平均4厘米以上,成活率达到75%以上,达到或超过项目要求的技术经济指…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杂交石斑鱼)仔、稚鱼阶段的摄食与生长变化状况,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27.5~31°C条件下,对人工培育的杂交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及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摄食发生率为40%,之后的仔、稚鱼摄食发生率均为100%。仔、稚鱼摄食量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可用二项方程式表达。消化道饱满系数为0.95%~11.26%。仔、稚鱼在1.5 h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0.5~1 h和1~2 h,稚鱼对桡足类成体的消化时间为1.5~3.5 h。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9.85%(5日龄)、22.55%(10日龄)和15.72%(24日龄),可将其作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日投喂量参考依据。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5日龄和10日龄仔鱼均出现2个摄食高峰,分别为9:00和18:00;24日龄稚鱼仅在中午12:00出现摄食高峰。3~30日龄的仔、稚鱼平均全长日增长率为7.96%,平均体质量日增重率为28.73%。全长、体质量分别与日龄的关系均可用指数方程表达,体质量(y)与全长(x)的回归方程为y=0.037 3x2.537 8,b值接近3,表明杂交石斑鱼仔、稚鱼为等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4.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asenbergii(deMan)又称淡水长臂虾,是珍贵水产品,可生长于淡水或半咸水域。我所1994年在连江浦口敖江边进行大面积池塘半咸水试养,10口计68.4亩虾塘内,5月29日开始投放0.7cm淡化苗,经过130-150天饲养,收获成虾7,035公斤,平均亩净产虾102.9公斤,亩创收1,400元。现将试养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由湛江市科技项目“卵形鲳鲹开口饵料研发及产业化”资助,主要探讨使用大黄鱼微囊饵料替代桡足类对大黄鱼仔稚鱼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11日龄开始逐渐替代桡足类,在总替代水平为69.1%的条件下,对大黄鱼仔稚鱼体长、体重及成活率均未造成显著影响。该结果对生产及下一步的研究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美白对虾淡化标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静  吴格天 《内陆水产》2004,29(6):17-18
在江、浙、沪地区,大部分的养殖户都是利用半咸水或低盐度的淡水进行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仔虾培育池的盐度(27‰~32‰)与养殖池的盐度(2‰~15‰)差异很大。因此,从南方育苗场购进的虾苗必须进行淡化标粗,其操作的正确与成功对养殖的最终效益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现将南美白对虾苗淡化标粗的关键操作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2018年6月(夏)和9月(秋),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的14个站位点的表层,运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1.3 m,网目0.5 mm)水平船拖10 min采集仔稚鱼,实时采集水柱环境参数包括温度(SST)、盐度(SSS)、浊度(TUR)、深度(DEP)和叶绿素a(SSC),探讨该水域仔稚鱼的分布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8网次共采集到仔稚鱼10 925尾。其中淡水型鱼类22种(42%),河口型(半咸水)鱼类19种(37%),沿岸型鱼类7种(13%)和近海型鱼类4种(8%)。鲤科为14种(27%);虾虎鱼科12种(23%);鳀科及银鱼科均为5种(10%)。以大于5%为优势种,凤鲚占总渔获量的21.51%、刀鲚(18.11%)、贝氏?(16.34%)、银飘鱼(10.82%)和斑尾刺虾虎鱼(9.38%)。在采集的所有仔稚鱼中,前弯曲期仔鱼数量最多,约占总数量的76.49%,弯曲期仔鱼11.94%,后弯曲期仔鱼8.01%,稚鱼3.43%,卵黄囊仔鱼仅出现在6月,占总渔获量的0.13%。前弯曲期仔鱼与弯曲期仔鱼的密度随着季节的更替呈下降趋势,后弯曲期仔鱼密度呈上升趋势。夏季仔稚鱼的物种数、个体总数及密度都比秋季多。研究表明,长江口崇明东滩鱼类可以分为两支,淡水种生态群落和半咸水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8.
半刺厚唇鱼胚胎与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us(Lissochilichthys)hemispinus]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详细描述了从受精卵到稚鱼期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半刺厚唇鱼成熟卵圆形,卵径1.74~1.97 mm,黄色或桔黄色.在25 ~28℃水温条件下,孵化时间为62 h,刚出膜仔鱼全长5.6~7.2 mm.在26~28℃水温条件下,出膜后仔鱼7日龄初次摄食;9日龄时卵黄囊完全消失;15日龄时,进入稚鱼期:25日龄时,鳞片形成,进入幼鱼期.仔、稚鱼体侧都具有7条明显的黑褐色横向条纹,成鱼条纹消失.  相似文献   

9.
池养广东鲂仔、稚鱼的生长和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饲养的广东鲂,其仔、稚鱼的体长与日龄呈直线相关;体重与日龄、体第和体重均呈幕函数相关。它们的生长与水温及放养密度的关系亦相当密切。初步提出生长的最适水温范围和适宜放养密度。此外还对仔、稚鱼阶段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育苗生产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仔稚鱼的消化道、投喂饵料和养殖水源中的可培养细菌进行了菌群结构分析和优势菌株的16S rDNA同源性比较,揭示其形成过程和演替规律。结果显示,在大菱鲆仔稚鱼5?36日龄的不同发育时期,消化道中的细菌数量呈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7?26日龄期间,仔稚鱼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数量级在105?106 CFU/g以上,并且与其他时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弧菌总量呈现先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17日龄之前与之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至投喂颗粒饵料期,细菌总量和弧菌总量均稳定在104 CFU/g数量级,弧菌成为大菱鲆仔稚鱼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种。本研究发现,大菱鲆仔稚鱼发育早期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群变化明显,并且生物饵料中的细菌对消化道中的菌群结构影响较大,其中的Vibrio ichthyoenteri最终成为仔稚鱼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