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用地集约利用是缓解当前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文以山东省潍坊市12个市区县为评价单元,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3个层面构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计算2009年潍坊市各市区县农用地集约度,分析农用地集约利用情况,以期为潍坊市农用地集约利用和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结果表明:土地投入水平对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最大,各市区县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家对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基于集对分析原理,通过构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探讨了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新方法.即通过建立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标值和等级划分标准值两个集合,由这两个集合构成一个集对,对构成的集对进行联系度分析,利用平均联系度评价农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并以潜江市为实例探讨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和过程,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为其农用地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农用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评价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此,采用资料综合分析和理论分析方法,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在分析农用地集约利用内涵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以期对我国农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发展与深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济南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等建立起综合评价模型,对济南市农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的10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济南市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在各准则层中,对农用地集约利用影响最大的是土地投入强度,其次是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土地利用强度影响最小。济南市农用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下降,今后在增加投入,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北省1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利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约度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探讨分析了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时空变异特征。结果显示,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在评价期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形成了东部以武汉市、西北以十堰市、西南以宜昌市为中心向周围地区递减的态势,区域差异较明显。基于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恋  李巧云  关欣 《湖南农机》2012,(5):98-100
文章根据远安县农用地的特点,从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对其农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从碳源、碳汇两方面对其农用地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进而依据综合评价结果阐明了该县基于低碳经济的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水平,并探讨低碳经济对农用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这种经济形式为我国县域土地低碳经济提供新的思路与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集约用地正成为重要的主题.为此,结合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用地实际情况,从产出投入角度详细分析了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用地集约利用的情况,最后依据所建立的灰色模型对其以后的发展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以河北省143个市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适合区域内多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合理值标准;根据指标量化及测算所得综合分值,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划分为集约利用、适度利用、低度利用和粗放利用等4个级别,在分析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河北省不同类型的城市采用相同指标与不同合理值标准进行评价,反映了区域内各种类型城市之间的差异,可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重庆都市圈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对重庆都市圈2003-2007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都市圈耕地集约利用呈良好发展态势,但总体水平较低,且各区集约利用水平差异很大.根据集约利用水平分级标准,目前都市圈处于适度利用状态,未达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0.
官新华  关欣  孟海涛 《湖南农机》2011,38(3):129-131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以前我国建设用地粗放利用方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已经成为必然选择.文章以沙洋县为例,利用BP神经网络对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情况,评价其集约利用程度,然后根究沙洋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的特点,提出相关的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内江市为范本,运用内江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通过能值理论对工业生产要素、劳动力集约度、复种指数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研究内江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水平.运用能值理论分析法,选取2010~2017年间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地图直观展示.得出结论,内江市耕地利用集约度整体水平高于四川省.内江市自2010...  相似文献   

12.
农用地分等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的综合评定.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是农用地等别计算中两个重要参数,它们的计算与确定直接影响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为此,以惠州市惠城区为例,探讨了两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划分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金华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总体评价和地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金华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根据金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结合现有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金华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评价标准,并采用专家法对各评价指标分配权重。利用2006年金华市和其所属9个县(市)的有关统计数据,计算出金华市及各县(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最后,结合金华市实际,给出了提高金华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田帅  王利军 《农业工程》2017,7(6):57-62
以1991、2004和2015年3个时相的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保定市植被覆盖度,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1—2015年,保定市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且不同区域存在差异现象。低植被与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而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呈降低趋势。在4个研究分区中,保定市主城区植被覆盖度下降最为明显,1991—2015年的25年间,植被覆盖率下降了12.76%,平均每年下降约0.5%。研究发现,城市开发与建设及其导致的农用地减少等是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分析现有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有关文献,建立和确定了浙江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以及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利用2005年浙江省和其所属11个地(市)的有关统计数据计算出全省和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结果表明,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为加强农业机械化的宏观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规模扩大、建设用地需求增加、粮食问题突出的情况下,无论是从保护土地资源、完善土地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协调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看,集约利用土地与科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对土地集约利用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简要说明了土地集约利用与评价今后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是土地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水库移民集镇安置区这一特殊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目前相对较少。通过构建PSR模型,对Z集镇移民安置区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Z集镇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不集约,属于粗放型用地模式,土地低效利用现象较为严重。进一步利用障碍因子分析法,找出了影响Z集镇移民安置区土地集约的主要四个障碍因子:单位面积商铺营业额、土地人口承载量、地均建设总投资额和移民人均收入。对于水库移民集镇安置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移民商铺单位面积营业额;(2)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土地人口承载力;(3)加大后扶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地均投资额。  相似文献   

18.
开展农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可厘清农用地生产和生态功能限制因素,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分区开展整治并分类施策,进而提高区域农用地的可持续利用水平。以环渤海区域的黄骅市为例,构建“土壤资源—水资源”复合农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单指标评价与分层次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农用地生态适宜性的限制因素及程度;综合评价结果,并按照改良技术措施一致性原则,划分农用地整治分区,对应提出改良措施。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用地化肥施用量、有机质含量、土壤含盐量生态适宜性较差,不适宜级分别达到87.47%、99.62%和25.34%;全域农用地地下水矿化度过高,东部地下水埋深浅,69.54%农用地灌溉保证率不足;此外,其他指标呈适宜状态;研究区农用地主要限制因素为:化肥施用量、有机质含量、土壤含盐量、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埋深及灌溉保证率;限制因素组合类型分为两类:“主导限制因素(重度)+次要限制因素(轻度)”的复合类型、仅有轻度限制因素的单一类型,二者占比分别为91.9%、8.1%;划分“土壤培肥区”“盐渍化土改良区”两类整治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治提升措施。为生态系统状况复杂的滨海区农用地改良和整治利用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以安徽省为例,首先,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分别评价安徽省2000—2017年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绩效水平,研判两者的绩效水平及其子系统变化趋势;然后,运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基于耦合作用系数的取值变化,探讨不同情形下安徽省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及变化趋势;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安徽省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0—2017年,安徽省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均呈逐年上升态势,稳中趋好。2000—2017年安徽省土地集约利用绩效水平从0. 053 6增至0. 958 7,年均增长18. 49%;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从0. 271 5增至0. 8180,年均增长6. 70%。从土地集约利用各子系统来看,经济绩效子系统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贡献最大,生态绩效子系统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贡献最小,权重分别为0. 352 6和0. 130 8;从城镇化各子系统来看,经济城镇化子系统对城镇化水平影响最大,生态城镇化子系统对城镇化水平影响最小,权重分别为0. 416 0和0. 137 7。在不同耦合作用系数取值情形下,安徽省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变化趋势除2005年和2012年略有不同外,其余16年两者协调发展变化趋势和协调类型完全相同,说明耦合作用系数对两者协调发展关系的影响十分有限。2000—2017年安徽省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呈逐年增长态势。从各子系统障碍度来看,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子系统对安徽省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最大,年均障碍度为16. 48%;生态城镇化子系统对两者协调发展的影响最小,年均障碍度为6. 60%。从各指标障碍度来看,2011年及以前,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地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 2012年及以后,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包括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和城镇人口密度。从各年份前5位障碍因子变化来看,各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2000—2013年)以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为主,第2阶段(2014—2017年)以城镇化的影响为主。本研究为研判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及诊断障碍因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为促进安徽省及同类省域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客观地评价保定市中心城区水资源安全状况,在充分分析保定市中心城区水资源特点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概念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的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了基于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ANFIS)的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对保定市中心城区2009-2018年的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