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对采自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六个未知红菇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标本CFSZ13020鉴定为Russula atroglauca Einhell.,CFSZ 10356鉴定为佩拉妮娅红菇Russula pelargonia Niolle.,CFSZ 10391鉴定为非白红菇Russula exalbicans MelzerZvára.,苋菜红菇Russula depallens Fr.,CFSZ 13005鉴定为菱红菇Russula vesca Fr.,CFSZ11336香红菇Russula odorata Romagn。非白红菇R.exalbicans MelzerZvára.和苋菜红菇R.depallens Fr.为内蒙古新记录种,其中R.atroglauca Einhell.和佩拉妮娅红菇R.pelargonia Niolle.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
利用形态学结合ITS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采自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4份红菇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标本CFSZ10294、CFSZ10247、CFSZ10066和CFSZ10077分别鉴定为铜绿红菇(Russula aeruginea)、细弱红菇(R.gracillima)、斑点红菇(R.maculata)和触黄红菇(R.luteotacta)。  相似文献   

3.
红菇属菌类是一类具有重要食(药)用价值和生态功能的真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物种多样性高.秦岭地区的红菇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加之现有的研究手段只局限于形态学,使得秦岭地区红菇属物种的数量、系统分类学地位等尚未明确.通过梳理秦岭地区红菇属分类的现状及问题,为后续研究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红菇及其多糖对小鼠失血性贫血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菇是一类药食兼用的大型真菌 ,闽南一带妇女坐月子时常要服食。鉴于此 ,我们通过建立小鼠失血性贫血模型 ,研究红菇及其多糖对失血性贫血小鼠的影响。试验结果认为 ,红菇提取液灌胃剂量为 1 .935g/ kg.d对小鼠血红蛋白 (Hb)含量和红细胞(RBC)数目的恢复有显著作用 ,而红菇多糖注射剂量为 30 mg/ kg.d对小鼠失血性贫血则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2015,(1)
<正>福建省三明市是红菇主产区之一,十二个县(市、区)均有丰富的红菇资源。目前全市产红菇林地约5333 hm~2,年产量近40t,其中宁化、明溪、大田县分布较多。红菇价格逐年攀升,采摘并销售野生红菇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红菇是共生真菌,目前还无法实现人工栽培。怎样让山上的红菇高产、稳产?这不仅是食用菌科研人员长期感兴趣的课题,更是广大老百姓迫切想知道的答案。三明市大田县著名的"红菇村"——大田县桃源镇东风农场盂坂村的八峰天然菌业合作社经过多年探索,研创红菇人工促进增殖的经  相似文献   

6.
红菇属于红菇目红菇科,是药食两用的野生菌。红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多糖、脂肪酸、甾醇和多种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不仅具有美容养颜、滋阴补肾、产后补血之功效,而且具有抑菌、抗氧化、抗癌等功效,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发展前景广阔。综述了红菇的生长特性、种植方式、药用价值、食用方式和开发利用现状等方面,可为今后综合开发利用红菇资源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红菇提取液对提升运动员体能作用的量化评估,提高红菇提取液对提升运动员体能恢复和量化评价能力,从而科学制定训练计划。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模糊自适应决策和定量回归分析的红菇提取液对提升运动员体能作用评估方法。构建红菇提取液对提升运动员体能作用指数大数据分布模型,采用统计分析和分组样本检测方法分析红菇提取液对提升运动员体能作用量化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进行红菇提取液对提升运动员体能作用量化决策,构建红菇提取液对提升运动员体能作用评估的模糊决策函数;结合红菇提取液对提升运动员体能作用评估数据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进行信息融合和特征匹配,实现量化评估和模糊决策。结果:红菇提取液对提升运动员体能作用效果明显,在纤连蛋白增长与肺功抑制的相关性驱使下,红菇提取液能实现蛋白激酶的活性激发,提高运动员的体能。结论:通过摄入一定量的红菇提取液,提升运动员体能,改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红菇的地理分布及其依存的植被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俐 《食用菌》2006,28(4):4-6
福建省红菇主要指正红菇(RussulavinosaLindbl.),分布于闽西北的南平市、三明市和龙岩市,处于闽西大山带———闽西纵谷———闽中大山带之间。红菇主要依存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植被类型有米槠[Castanopsiscarlesii(hemsl)Hayata]林、格氏栲(CastanopsiskawakamiiHayata)林、苦槠[Castanopsissclerophylla(Lindl.)Schott.]林、栲树(CastanopsisfargesisFranch.)林、红锥(CastanopsishystrixA.DC.)林、甜槠[Castanopsiseyrei(champ.exBenth.)Tutch]林等。人们应当重视对亚热带阔叶林和珍贵红菇资源的保护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王俊燕 《食用菌》2003,25(4):6-6
阿尔泰山 ,夏天的阿尔齐斯河野马般咆哮着奔向北冰洋 ,唤醒了岸边森林里沉睡着的一种美味食用菌———壳状红菇。1 形态特征 壳状红菇 (壳表红菇 )RussulacrustosaPeck ,(图 1 :1~ 4)。我国西南地区与变绿红菇混同在市场出售“均称之为‘青头菌’” ,隶属红菇科。菌盖直径 4~ 1 1cm ,幼时扁半球形 ,后伸展中凹 ,表面心部以外布龟裂斑块 ,盛长期略粘 ,后期盖缘具条纹 ,浅黄褐色 ;菌肉色白、味柔和生嗜味酸 ;菌褶先白色、晚期暗乳黄色 ,少数分叉 ,径向近柄处渐窄 ,直生或凹生 ;菌柄白色 ,近柱状或中部略粗 ,2 .4~ 6 .8cm× 1 .2~ 2 .9c…  相似文献   

10.
中国红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综述了近年来中国红菇的研究概况 ,包括红菇生态、营养和功能性成分、人工培养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展望开发利用红菇资源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利用刚果红杯碟快速筛选法对大白菇、金针菇、香菇、竹荪、磷盖红菇、杏鲍菇6种食用菌产纤维素酶能力进行了比较,同时对高产纤维素酶食用菌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磷盖红菇出现透明圈最大,直径为20 mm;磷盖红菇产纤维素酶最佳工艺条件为摇床转速105 r/min,培养初始pH5.4,培养时间72 h,培养温度26℃.  相似文献   

12.
福安市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自然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67.9%,森林植被类型多样,野生红菇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葡酒红菇、大红菇、菱红菇等。生长季节在7月中旬~9月中旬,主要共生树种为米槠、福建青冈。林中温度25℃~30℃,腐殖层p H值为4.5~6.0,海拔在300 m左右野生红菇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的培养基配方对正红菇母种进行培养试验,同时设计了5种不同配方的培养基进行对比试验,CPDA培养基比较适合于正红菇的母种培养,小麦琼脂培养基比较适合于正红菇的菌种保藏。  相似文献   

14.
邵武市红菇资源及生态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永清 《食用菌》1999,21(1):5-5
红菇是世界上珍贵的野生食用菌,目前还无法人工栽培。为了探明我市红菇资源的分布和生态条件,为开发、利用、研究红菇提供依据,我们历经三年,对我市15个乡镇林区着重考察了红菇资源及生态环境。现将考察情况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2014,(6)
<正>红椎菌,也叫红菇、正红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红菇目、红菇科、红菇属。国际上已报道的红菇有300多种,是一种和椎木、楮、栲等树木的根系共生的菌根真菌,是在天然红椎林或白椎林里特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生长的野生食用菌。正红菇色泽鲜艳,菌盖表面呈鲜红色,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A、B、C、D、E、V和18种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畅销日本、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正红菇多产于我国的辽宁、江苏、福建、广西、四川、云  相似文献   

16.
广东封开的一种野生可食红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生长在广东省封开县境内的一种野生可食红菇——美红菇(Russula puellaris Pr.)的生境、子实体的形态特征、菌丝体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美红菇为我国稀有红菇资源中一新型优质食用菌,其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周期短、产量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乳菇与红菇是两大类菇,共同归属于红菇目(Russulales)中。在粤北山区的森林地上,也常发生乳菇,但种类不及红菇。我们现已发现的仅15种,它们的分种检索如下: 1.乳汁流出时红色,或流出时黄色后转绿色……2 1.乳汁颜色非如上述……3 2.菌盖具同心环纹,幼时土黄色;菌盖、菌肉及菌褶伤变绿色…1.红汁乳菇L.hatsudake(可食) 2.菌盖不具同心环纹,乳白色;菌盖、菌肉及菌褶  相似文献   

18.
红菇的组织分离实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菇是名贵的野生食用菌。近些年来由于野生资源减少,价格暴涨。为了探索红菇的人工栽培,笔大曾在1974年7月做过红菇母种分离,后因原种培养基不适而失败。1994年7月又进行了野生红菇的组织分离,获得优质红菇母种。现将实验结果初报于下: (一)培养基质 用马铃薯250g提取液800ml;红菇地腐殖土300g加水400ml,煮沸20分钟,冷却取澄清液200ml。糖25g,VB_12片,琼脂23g,制成培养基装入试管180支,高压灭菌后制成斜面试管180支。  相似文献   

19.
德化戴云山脉,有天然栲、楮等壳斗科植物林地4 992hm2,环境条件非常适合野生红菇生长.为此,我们配合德化县农办、食用菌开发办对戴云山脉红菇生长环境条件进行了多次考察,现将考察结果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红菇的生态学、人工培养、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红菇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研究、保护和开发红菇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