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笔者对葡萄避雨栽培控病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实践证明,该技术对葡萄的各种病害都有着较好的控制效果。将这种技术应用到葡萄种植中去,可以减少葡萄的发病率,提高葡萄的种植称量。将这项技术大范围的推广到葡萄种植中,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葡萄是我国重要的栽培水果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我国智慧农业概念的提出和推广,图像处理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葡萄检测中,具有高效、便捷、无损伤的优点。本文综述了图像检测技术在葡萄叶片(病害、营养物质)和果实上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现存的不足,并对未来图像处理在葡萄检测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大粒无核葡萄品种选育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无核葡萄的多倍体诱变、胚珠培养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等方面较系统地综述了大粒无核葡萄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应用的进展,同时展望其发展趋势及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从无核葡萄的多倍体诱变、胚珠培养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等方面较系统地综述了大粒无核葡萄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应用的进展,同时展望其发展趋势及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葡萄砧木苗的优势浅析及砧木嫁接苗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不利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及各种各样不利葡萄生长的优势存在,阻碍了葡萄生产的发展.而葡萄砧木的不同抗性和嫁接技术的应用,使葡萄生产得以稳步发展,应用嫁接苗栽培,还可以降低种植成本。  相似文献   

6.
在葡萄生产中经常会出现果粒偏小或粒径不均一(大小粒)现象,降低了葡萄的销售价值。对葡萄果粒粒径的测定方法、粒径控制的应用背景及控制方法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在葡萄的生产管理中,应"平衡"栽培管理、合理利用药剂、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合理控制葡萄果粒粒径大小,促使葡萄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葡萄白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葡萄白腐病的发生逐年加重.现将该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8.
胚挽救技术在葡萄育种上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胚挽救是指受精后胚在早期的发育阶段退化或败育,然后通过早期胚的离体培养而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胚挽救技术在早熟葡萄育种率的提高、无核葡萄品种的培育、三倍体葡萄的育种以及葡萄远缘杂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胚挽救的概念、影响胚挽救成功的因素、胚挽救技术在葡萄育种中的应用,并提出了胚挽救技术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葡萄三高素”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制的葡萄专用制剂,目前,有许多关于“葡萄三高素”在巨峰、藤稔、早生高墨等葡萄品种上应用的报道,但在红提上尚未见应用报道。为探讨“葡萄三高素”在红提生产栽培中的作用及影响,笔者就“葡萄三高素”影响红提品质作了试验研究,为“葡萄三高素”在红提生产栽培管理技术上提供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4年,河北省晋州市葡萄白腐病发生严重,该病侵害果、蔓、叶,直接影响了葡萄产量,给晋州市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在2004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中,对该病进行了田间调查,现将发病情况及防冶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克罗诺杆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 spp.)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引起的奶粉安全事件和新生儿致病问题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对该菌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分类技术的不断发展,克罗诺杆菌的分类经历了从种到属的变化。但是截至目前,克罗诺杆菌的污染源和致病机制仍不清楚,为了防止易感人群的大规模疾病暴发,对于该菌的检测和预防尤为重要。本文对克罗诺杆菌的生化检测和分子检测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菌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国家葡萄资源圃的葡萄品种为试材,对葡萄扇叶病毒(GFLV)和葡萄卷叶病毒Ⅲ(GLRaV-3)进行了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AS-ELISA)的检测技术的研究。从阴、阳性对照及抗血清或抗体浓度的选择,到不同时期、检测部位对结果的影响,建立了一套完整的ELISA检测GFLV和GLRaV-3程序;通过试验分析,该方法快速,简便,经济且灵敏度高,不失为葡萄病毒检测的一种新方法。通过检测,还了解到GFLV的发病高峰在春季,主要发病部位在上部叶片,而GLRaV-3的发病高峰在秋季,重要发病部位在下部叶片。  相似文献   

13.
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与评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出现的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对公众健康是一种严重的威胁,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种类和数目不断被发现和认识。对健康危害较大的以及新近出现的水源传播病原微生物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其适用检测方法及安全评价标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葡萄最具威胁性的病毒病有扇叶病、卷叶病、茎痘病和栓皮病。本文综述了这四种病毒病的危害症状、鉴定方法与流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细菌性病害达50.00%以上,化学药物仍是防治鱼类细菌性疾病的主要措施,药物滥用现象普遍。鱼类病原菌至少耐受一种抗菌药物,多重耐药现象日益严重。为加强鱼类病原菌耐药性调查研究及抗菌药物药物学、药效学和在鱼类的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对鱼类病原菌的耐药性现状、检测方法和消除方法进行了概述,对耐药性的机制、来源和扩散进行了归纳,以期进而规范养殖用药,保障水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河北省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在种苗繁殖、葡萄育种、栽培管理和病虫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未来葡萄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更是世界上30多亿人的主要食物来源。近几十年,各种病原菌、虫害、气候变化以及其他不利环境因素层出不穷,对全球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对于高产抗病水稻植株的研究需求越发迫切,但传统育种手段过程繁琐复杂、效率不高,因此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推进水稻抗病育种进程成为研究重点。其中以CRISPR系统、锌指核酸酶(ZFN)、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单碱基编辑系统(BE)和引导编辑系统(PE)等为代表的技术,在对水稻进行高效定点基因编辑,在缩短育种周期,培育综合抗性强的水稻品系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并在基因研究、作物遗传改良等方面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本文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抗病基因及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葡萄霜霉病(Downy mildew)是发生最为广泛、危害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于葡萄霜霉病发病盛期,对在陕西省杨凌区新引进栽培的不同葡萄新品种霜霉病抗性进行田间自然鉴定,摸清不同葡萄品种抗病性,为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控和葡萄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新引进的38个葡萄品种叶片的田间发病情况统计,并对霜霉病的抗病指数...  相似文献   

19.
葡萄抗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葡萄抗病研究主要采用田间自然发病调查和人工接种2种方法,病毒病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传统生物学检测。葡萄抗病性分级标准有反应型和严重度2种标准。葡萄抗病性与品种、氮代谢、酶活性变化和叶绿素有显著相关,但与物质代谢、叶幕结构的相关性目前还存在歧义。防治技术主要是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测报、及时喷药。  相似文献   

20.
Uncinula necator is a worldwide serious fungus disease causing annual heavy lost on grapevine production. In order to get more informations on defense related EST sequences and help breeding program, we constructed and characterized a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cDNA library with artificially inoculated leaves and control Chinese wild Vitis pseudoreticulata clone Baihe-35-1, which is highly resistant to powdery mildew. In the library, the length of 58 EST fragments known as putative functions varied from 130 to 800 bp, and 60% of the ESTs exhibited high similarity to known sequences in database of GenBank with BLASTX analysis. These genes were involved in stress/defense response, detoxification, signal transduction, disease defense, and etc., and 14 ESTs remained unknown or hypothetical proteins, which may be new genes. The experiment provide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tudying the disease-resistance mechanism and obtaining the genes for the aim of improving grapevine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