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确定合理的捕捞强度,保证有充足的资源繁衍量人为的捕捞强度,对水域中的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影响极大,尤其对一年生的银鱼来说,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银鱼成鱼捕捞大多在性成熟前几个月,甚至1~2个月前进行,若捕捞强度过大,实际等于过度捕捞了尚未产卵繁殖的产卵...  相似文献   

3.
4.
游有松 《内陆水产》2004,29(12):38-38
大银鱼是一种适应范围广、生长迅速、繁殖力强、世代交替快、经济价值高的小型名贵经济鱼类.是大水体优良的移植、增殖品种。喜鹊湖1999年移植大银鱼,2000年获得生物学效果.2001年取得渔业效果.近两三年捕捞大银鱼年均产量30t。喜鹊湖大银鱼移植后.能够形成稳定的捕捞产量.主要在于采取了有效的资源保护与增殖措施:  相似文献   

5.
自1985年开始移植大银鱼以来,一些移植水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频繁出现产量低谷,甚至绝迹。本文认为大银龟不是顶极物种,虽然繁殖力极强,极易形成“爆发”性种群,但也容易受密度制约因子的影响,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的变型,但受环境阻力的影响,又会形成剧烈的下降,成为数量波动激烈的类型,且下降后不易恢复,因此,大银鱼移植增殖在产量上低谷的出现也是很自然的,大银鱼移植驯化的技术措施卜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低谷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分析南海北部渔业生物在不同水层(表层混合层和底层冷水层)间声学密度的差异, 并探讨这种差异与 41 种非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 以期为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渔业声学方法, 使用 Simrad EY60 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在南海北部进行声学数据采集。通过 Echoview 渔业声学数据处理系统分析声学数据, 计算表层和底层的声学密度(NASC)。采用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和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建模分析 41 种非生物因子对声学密度差异的影响, 并评估因子的重要性。研究发现, 底层渔业生物声学密度明显高于表层, 底层平均值为 106.00 m2 /nmi2 , 表层为 43.39 m2 /nmi2 。极限梯度提升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建模效果相似, 重要性分析显示, 温度因素(底层 2 m 温度、表–底温度差、表层 2 m 温度)和水深是影响声学密度差异的最关键因素。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表层多、底层少的负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周边。温度和水深是影响渔业生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 而人类活动对磷酸盐、叶绿素等因子的调节也可能对声学密度差异产生影响。这些发现为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实际设计经验及有关设计资料,论述了小型冷库的围护结构及制冷系统的维护管理与技术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8.
二、欧洲贝类市场现状1.主要养殖品种及市场消费特点欧洲的贝类养殖品种主要以贻贝和牡蛎为主,初步预计占到整个贝类养殖产量的90%以上。养殖贝类产量、规模、品种与中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市场上消费的贝类品种比较单一,主要以鲜活贝类为主,价格较高。在法国市场上,直径约8厘米的扇贝可卖到6欧元/个,5~10厘米的牡蛎根据规格、产地和品种的不同,可卖到8~18.5欧元/打(12个),大西洋蛤22欧元/千克;在荷兰市场上,贻贝最低卖到2.25欧元/千克。市场上有限的贝类品种,在消费方式上也有其自己的特点,一些贝类加工厂开发了多种快餐型产品,简单加热即可食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鳖稻鱼菜(草)种养模式主要环节及该模式对水质主要指标的影响,分析了该模式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正>北方地区随地理纬度的增高,养殖鱼类的越冬期也逐渐延长。尤其是黑龙江省,大部分是静水池塘,封冰期从11月初开始至翌年4月末,冰厚最高可达120厘米。长达半年之久的全封闭环境对越冬生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冰下水体缺氧是造成越冬鱼类死亡的普遍原因。近些年利用光照透过冰层使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氧的生物增氧技术被普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养殖水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变化,研究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混养系统中沉积物的生态效应。混养试验在20个养殖桶内(水体积550 L)进行,方格星虫(1.2±0.1 g)养殖在桶底沙层中,其放养密度为0、50、100和150条/桶;鲻(24.5±0.5 g)的放养密度为3尾/桶,养殖在水体中的网箱中(直径0.8 m、高度0.6 m)。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T0、T50、T100和 T150),每个处理组各设5个重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0)相比,方格星虫组底层(6–8 cm)沙中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随着试验的进行,4个试验组的间隙水中硝态氮(NO3-N)、氨氮(NH4-N)以及活性磷(SRP)浓度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试验结束时,T100和 T150组各层间隙水的 NO3-N 浓度均低于T0组(P<0.05),且底层间隙水的 NO3-N 浓度随方格星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T0组表层 NH4-N 浓度高于方格星虫组,而底层氨氮却显著低于高密度方格星虫组(T100和 T150)(P<0.05)。结果表明,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沉积物表层的有机质向底层转移,从而影响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转化和释放。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精养池塘中的底质修复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采用模拟实验与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添加3种微生态制剂及碳水化合物作为碳源,研究了其在生物絮团形成与水质调节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其对水中无机氮含量、悬浮物、细菌总数及幼参生长的影响,为阐明生物絮团在刺参工厂化苗种培育中的生态环境调控作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亚硝态氮易于在培育池水体中累积,可高达0.25 mg/L;添加芽孢杆菌后,水中总悬浮物含量和细菌总数均为最高值,且未检测到弧菌和大肠菌群;第20天,仅添加蔗糖组幼参增重与特定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复合碳源组和对照组(P0.05),分别为44.34 g和2.19%/d;而添加蔗糖和芽孢杆菌组增重与特定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分别为66.60 g和3.01%/d;复合碳源组幼参增重与特定生长率随着玉米淀粉含量增加而逐渐降低,但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显示,以蔗糖为碳源,添加芽孢杆菌形成的生物絮团不仅可以改善水体水质和微生态结构,还可以明显促进幼参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1年及2013年6个航次的调查,结合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莱州湾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及二者敌害生物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的长期变化,研究了目前二者的饵料生物密度以及饵料生物与敌害生物的数量分布。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以及二者敌害生物的CPUE均呈历史低位水平。放流期间,莱州湾浮游植物饵料等级为Ⅴ级(很丰富),底栖动物饵料等级为Ⅳ级(丰富);中国对虾的饵料生物密度分别以莱州湾东北部(5月)和中东部(6月)最高,敌害生物密度分别以中西部(5月)和东南部(6月)最高;三疣梭子蟹的饵料生物密度均以莱州湾西南部和东北部最高,敌害生物密度分别以中西部(5月)和西北部(6月)最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养殖水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变化,研究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混养系统中沉积物的生态效应。混养试验在20个养殖桶内(水体积550 L)进行,方格星虫(1.2±0.1 g)养殖在桶底沙层中,其放养密度为0、50、100和150条/桶;鲻(24.5±0.5 g)的放养密度为3尾/桶,养殖在水体中的网箱中(直径0.8 m、高度0.6 m)。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T0、T50、T100和T150),每个处理组各设5个重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0)相比,方格星虫组底层(6–8 cm)沙中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随着试验的进行,4个试验组的间隙水中硝态氮(NO3-N)、氨氮(NH4-N)以及活性磷(SRP)浓度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试验结束时,T100和T150组各层间隙水的NO3-N浓度均低于T0组(P<0.05),且底层间隙水的NO3-N浓度随方格星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T0组表层NH4-N浓度高于方格星虫组,而底层氨氮却显著低于高密度方格星虫组(T100和T150) (P<0.05)。结果表明,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沉积物表层的有机质向底层转移,从而影响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转化和释放。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精养池塘中的底质修复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模拟实验与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添加3种微生态制剂及碳水化合物作为碳源,研究了其在生物絮团形成与水质调节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其对水中无机氮含量、悬浮物、细菌总数及幼参生长的影响,为阐明生物絮团在刺参工厂化苗种培育中的生态环境调控作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亚硝态氮易于在培育池水体中累积,可高达0.25 mg/L;添加芽孢杆菌后,水中总悬浮物含量和细菌总数均为最高值,且未检测到弧菌和大肠菌群;第20天,仅添加蔗糖组幼参增重与特定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复合碳源组和对照组(P0.05),分别为44.34 g和2.19%/d;而添加蔗糖和芽孢杆菌组增重与特定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分别为66.60 g和3.01%/d;复合碳源组幼参增重与特定生长率随着玉米淀粉含量增加而逐渐降低,但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显示,以蔗糖为碳源,添加芽孢杆菌形成的生物絮团不仅可以改善水体水质和微生态结构,还可以明显促进幼参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主要对标记枪注射法植入电子标记的水温条件与鱼种规格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本文通过对大、小两种规格的虹鳟,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电子标记过程中生长和存活情况进行了评估,以期获得利用该方法植入电子标记的最佳时机。研究结果表明:12℃水温条件下,大规格鱼种在生长、成活率上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别;小规格鱼种在成活率上与对照组差异显著。7℃水温条件下,大规格和小规格鱼种在成活率上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水温12℃,体重50g,体长16cm以上的虹鳟是电子标记最佳的植入时机。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5—2017年每年5—11月对莱州湾招远海域扇贝养殖区进行的水质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藻类的空间分布、群落结构及年际变化特征。共鉴定浮游藻类7门138种,其中硅藻门最多(86种),在数量与物种组成上均占主要地位;浮游藻类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藻类密度在5—6月和9—10月出现2次峰值,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92~3.57,均匀度指数为0.44~0.87;浮游藻类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种为主,其群落结构呈现出温带海域区系特征,物种较多且分布较均匀,群落结构较稳定。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1年及2013年6个航次的调查,结合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莱州湾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及二者敌害生物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的长期变化,研究了目前二者的饵料生物密度以及饵料生物与敌害生物的数量分布.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以及二者敌害生物的CPUE均呈历史低位水平.放流期间,莱州湾浮游植物饵料等级为Ⅴ级(很丰富),底栖动物饵料等级为Ⅳ级(丰富);中国对虾的饵料生物密度分别以莱州湾东北部(5月)和中东部(6月)最高,敌害生物密度分别以中西部(5月)和东南部(6月)最高;三疣梭子蟹的饵料生物密度均以莱州湾西南部和东北部最高,敌害生物密度分别以中西部(5月)和西北部(6月)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生物絮团系统(BFT)中以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为碳源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养殖水质及对硝化过程反应速率及硝化酶的影响,设置不添加PHBV组(CL组)和挂袋300 g PHBV颗粒组(PHBV组)进行29 d的养殖实验,每4 d检测水质、絮团指标。实验结束检测鱼体生长指标,取实验末养殖水进行10 mg/L NH~+_4降解连续监测,取特征点总氨氮(TAN)最高(A),亚硝酸盐(NO~-_2-N)最高(B_1/B_2)及硝酸盐(NO~-_3-N)最高(C)时的絮团样检测氨单加氧酶(AMO)、羟氨氧化还原酶(HAO)及亚硝酸氧化还原酶(NOR)含量。结果显示:两组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增长率以及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差异,PHBV对斑点叉尾鮰鱼苗生长促进不显著。整个养殖过程中两组TAN、NO~-_2-N均处于安全范围,硝酸盐、磷酸盐、总氮、总磷及总固体悬浮物与絮团体积均呈现不断积累的趋势,且两组将10 mg/L NH~+_4转化为NO~-_3-N均需约28 h,表明两组生物絮团性能良好。硝化酶结果显示,PHBV组的AMO、HAO及NOR含量均显著大于CL组,但其硝化速率并未显著提高。两组游离菌的AMO、HAO、NOR含量均显著低于固着菌,且CL组游离菌中AMO、HAO及NOR含量与PHBV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豹纹鳃棘鲈色素变化过程以及添加剂对其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对豹纹鳃棘鲈的早期色素积累、转变过程进行描述,并采用螺旋藻粉和虾青素两种添加剂对其仔、稚、幼鱼的生长及体色变化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从2 d仔鱼开始,眼点色素增多,并由透明转为黑色,摄食明显;3 d仔鱼其背部鳍褶上的树枝状黑色素扩大,脊椎下方出现1列黑色素细胞丛;22 d的鱼体脊椎上方出现1排黑色素斑点,下方黑色素斑点数量减少,此时口、各鳍基部及沿脊椎两侧黄色素增加;28 d的稚鱼体表黄色素与红色素进一步增多,各鳍沿鳍条均有红色素斑点分布,鱼体呈橘红色,颜色鲜艳;30–33 d的幼鱼体表两侧布满黑色与橘红色斑点,脊椎下方斑点消失,仅在尾椎下方存有1块黑色素斑点。增色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15 d时,螺旋藻粉组与虾青素组全长、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内梯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0 d时,3%和6%螺旋藻粉组较对照组的体重值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9%螺旋藻粉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虾青素组均高于对照组,除与0.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组均差异显著(P0.05)。0.1%实验组体重高于对照组和螺旋藻粉组,并高于组内其他梯度组。经过15 d添加虾青素的幼鱼体色红色素有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显著;30 d时,螺旋藻组没有达到增色效果。结果表明,螺旋藻粉对幼鱼生长初期有促进作用,随着添加浓度与养殖时间的增加其效果不明显,出现负效应;添加浓度为0.1%的虾青素可使全长、体重增长率最高并具有明显增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