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红鲤4群体间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和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花环试验方法,证实兴国红鲤(Cyprinuscarpio.var.singguonensis)、玻璃红鲤(C.carpio.var.wananensis)、荷包红鲤(C.carpio.var.wananensis)及瓯江彩鲤(C.carpio.var.color)的红细胞表面都存在C3b补体受体,均可形成花环;红鲤的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存在着种群间差异,上述2种花环试验的花环率大小的顺序均是: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瓯江彩鲤>玻璃红鲤,差异都极显著(P<0.01);4群体红鲤的红细胞均具有吞噬作用。结果证实,鱼类红细胞免疫功能在机体防御病原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红鲤四群体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起源及分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成辉 《水产学报》2004,28(6):640-644
用13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兴国红鲤、玻璃红鲤、荷包红鲤及瓯江彩鲤4种红鲤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RFLP分析。共产生17种限制性态型,其中5种酶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归结为5种单倍型;兴国红鲤、玻璃红鲤、荷包红鲤和瓯江彩鲤的核苷酸多样性(Ⅱ)分别为0.0087、0.0059、0.0094、0.0286,瓯江彩鲤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瓯江彩鲤起源于单倍型Ⅱ为主的母系祖先,推算分化时间分别约在11.5万年、9.5万年前;玻璃红鲤和荷包红鲤起源于单倍型I为主的母系祖先,推算分化时间分别约为5~5.6万年、2万年前。  相似文献   

3.
三种红鲤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李思发 《水产学报》2006,30(2):175-180
对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瓯江彩鲤及其双列杂交种(F1)在成鱼阶段的体重和10个形态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相关分析发现:(1)兴国红鲤×荷包红鲤杂交,表现出显著的平均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兴国红鲤×瓯江彩鲤杂交、荷包红鲤×瓯江彩鲤杂交的平均杂种优势不明显,也未表现出超越瓯江彩鲤亲本的超亲杂种优势;(2)体重与全长、体长之间加性相关显著(rA>0.9),但显性相关不显著;全长与体长、全长与尾柄长、体长与尾柄长的加性相关及显性相关均显著(rA>0.9;rD>0.9);全长、体长与体高、尾柄高间均呈显著负加性相关(rA<-0.9);体高与尾柄长呈显著负加性相关(rA=-0.896),体高与尾柄高呈显著正加性相关(rD=0.970)。  相似文献   

4.
红鲤4群体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差异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蔡完其 《水产学报》2003,27(2):113-118
应用鱼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IC)基因来探讨鱼类种群间遗传结构,寻找分子遗传标记。根据已报道的鲤鱼MICI类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从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玻璃红鲤及瓯江彩鲤基因组DNA中扩增了编码MICI类分子α2链的基因片段,并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表明,(1)编码MHC I类分子α2链的基因多态性较为丰富,234bp长度中有106个变异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达45.3%;荷包红鲤的基因序列与其它3群体红鲤有显著差异;(2)由编码MICI类分子α2链的基因和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一致,兴国红鲤与团江彩鲤关系较近,属于同一进化支,玻璃红鲤和荷包红鲤分别属于另外两个不同的进化支,荷包红鲤是较为特化的群体;(3)多态性丰富的编码MICI类分子α2链的基因,适宜作为鲤鱼不同群体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鲤生物遗传多样性调查和 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集样本10种,经生物学调查和DNA指纹分析鉴定为6个品种(品系),其中3个样本是荷包红鲤、另外的5个品种(品系)是兴国红鲤、玻璃红鲤、野鲤、建鲤和锦鲤。它们在形态、生态分布、染色体组型及NORs、肉质肉量、电泳同工酶、PCR、对基因探针的反应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和差异。DNA指纹分析还查明,一种来源不清的鲤是荷包红鲤、南昌的一种所谓兴国红鲤的一种混杂了的鲤。江西鲤较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鲤遗传多  相似文献   

6.
分子群体遗传学方法处理鲤形态学数据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鱼类形态学性状的数据处理分析中,主要利用数理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形态学数据的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而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分子群体遗传学数据分析方法和处理软件应运而生。为研究分子群体遗传学方法对鱼类形态学数据分析的适用性,实验以兴国红鲤、玻璃红鲤、荷包红鲤完全双列杂交产生的9个群体形态学数据为对象,比较了传统形态学方法与分子群体遗传学方法对鱼类形态学性状的分析效果。结果发现,两类方法的聚类分析结果一致;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传统形态学分析方法能反映个体间的形态差异,而分子群体遗传学方法则能更好地反映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两类方法的综合判别率相当;利用STRUCTURE软件进行的遗传聚类分析结果也发现,两类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应用传统形态学方法与分子群体遗传学方法分析鲤形态学性状是一致的,分子群体遗传学方法处理鲤科鱼类形态学数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广东粤北地区禾花鱼的形态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从粤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养殖基地随机取禾花鱼67尾,对其形态进行拍照测量和统计分析,依据形态比例数据可将目前养殖的禾花鱼分为偏向修长型和偏向团圆型两类,与目前已有报道的6种鲤鱼(Cyprinus carpio)的形态学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以总体体型为特征的第1主成分中,长体型禾花鱼与兴国红鲤(C. carpio var. Xingguonensis)、镜鲤(C. carpio var. specularis)和建鲤(C. carpio var. Jian)聚在一起,而与和瓯江彩鲤(C. carpio var. color)、荷包红鲤(C.carpio var. wuyuannensis)聚在一起的团圆体型禾花鱼区分开;在以头部形态为特征的第2主成分中,长体型禾花鱼与团圆体型禾花鱼聚在一起,而与镜鲤和欧江彩鲤区分开。形态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长体型禾花鱼与兴国红鲤、镜鲤、黄河鲤和建鲤聚合为一支,荷包红鲤与瓯江彩鲤聚为另一支,而团圆体型的禾花鱼介于两支之间。COⅡ基因测序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禾花鱼为鲤属鲤种的一个群体,2种体型禾花鱼的COⅡ多态位点比例仅为0.33%。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禾花鱼的下一步选育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红鲤生长性状的上位性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研究了兴国红鲤(Cyprinus carpiovar.singuonensis)、荷包红鲤(C.carpiovar.wuyuanensis)和瓯江彩鲤(C.carpiovar.color)的双列杂交子二代F2的体质量和10个形态性状(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尾柄长和尾柄高)的上位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除体高外,其余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加性×加性上位性方差,其中体质量、全长、体长、头长、吻长和尾柄长的加性×加性上位性方差达显著水平(P<0.05);这10项性状的上位性方差占总遗传变异量的百分率为:体质量11.4%、全长22.6%、体长14.0%、体宽8.3%,头长24.2%、吻长17.5%、眼径12.9%、眼间距23.1%、尾柄长5.4%和尾柄高20.1%;通过3种红鲤亲本的遗传育种效应预测发现,瓯江彩鲤的加性和上位性效应能显著增加后代的体质量、全长和体长,而兴国红鲤和荷包红鲤的加性和上位性效应能显著降低后代的体质量、全长和体长。上位性遗传效应在鱼类数量性状的遗传育种中具有较重要作用。[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73-578]  相似文献   

9.
芙蓉鲫(芙蓉鲤♀×红鲫♂)及其原始亲本的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研究随机采集芙蓉鲫及其原始亲本(芙蓉鲤、红鲫、散鳞镜鲤、兴国红鲤),测定了7项可数性状和12项可量性状,研究芙蓉鲫与其原始亲本之间的表型差异。结果表明:芙蓉鲫(Cyprinus capiofurong.♀×Carassiusauratusred var.♂)可数性状稳定,介于父母本之间,可量性状中芙蓉鲫有5项偏向父本,3项偏向母本、4项超父母本。聚类分析显示芙蓉鲫可量性状更接近于父本红鲫,而与另3种亲本差异较远。判别分析结果也显示芙蓉鲫与红鲫形态更为接近,各组判别准确率依次为芙蓉鲫100%,红鲫96%,兴国红鲤87%,散鳞镜鲤81.3%,芙蓉鲤73.1%。  相似文献   

10.
三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形态判别程序的建立和使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李勇 《水产学报》2001,25(2):120-126
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每只幼蟹分别测量30个形态性状参数,用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处理和比较分析。(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瓯江幼蟹形态相近,而辽河幼蟹与上述两者的形态差异较大;(2)用逐步判别筛选出的14个形态参数的判别分析表明:三个种群间的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为81.4%-88.4%(P1)和82.5%-91.4%(P2),判别效果依次为辽河蟹>瓯江蟹<长江蟹,平均拟合概率为85.5%;(3)进一步用上述14个形态参数中对判分析贡献较大的9个形态参数作判别分析,构建了种群判别公式,平均拟合概率虽降至80.4%,但可减少测定和计算工作量的36%,比较实用。  相似文献   

11.
奥利亚罗非鱼(♀)?鳜(♂)杂交后代的形态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俞菊华 《水产学报》2003,27(5):431-435
通过测定美国奥利亚罗非鱼(Ao)、Ao(♀)×鳜(♂)的子代(As1)、埃及奥利亚罗非鱼(Eo)、Eo(♀)×鳜(♂)的子代(Es1)、As1(♀)×Ao(♂)的所谓"回交"子代(As2)、Es1的兄妹交子代(Es2)的形态和框架数据,用卡方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形态异同。可数性状卡方分析表明,这几组实验鱼可数性状无显著差异;形态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了As2与Ao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它都有显著差异,其中As1和Es1与其它鱼的差异最大,Es2与其它鱼的差异其次;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判别效果极显著,判别准确率都在90%以上,判别准确率依次为Es1、As1、As2都为100%,Es2为96.2%,Ao为95%,Eo为90%。综合以上分析,根据亚种75%规则,表明雌性奥利亚罗非鱼与雄性鳜间远缘杂交后代与亲本奥利亚罗非鱼不同;为此通过本课题的远缘杂交也许能产生新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沅江和西江水系大眼华鳊()的形态差异及分化程度,对两个水系5个种群的147个样本进行了测量,共获得9个可量性状和21个框架性状,通过多元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Friedman非参数检验的结果显示,5个种群间的体侧各部分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0.01)。聚类分析将5个种群分为三支,其中西江两个种群为一支,沅江干流和沅江锦江种群为一支,沅江清水江种群单独为一支。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6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81.93%,贡献率大的性状集中在尾柄部、头部和躯干前部。判别分析筛选出头部和尾柄部的10个性状,分别建立了5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成功率在92%~100%。3种多元分析方法从框架形态差异上将沅江和西江水系大眼华鳊的种群有效区分开来,为5个种群的形态差异及资源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域刀鲚形态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选取采于黄海吕泗渔场(吕泗群体)和大沙渔场(大沙群体),长江口崇明岛(崇明群体),长江芜湖江段(长江芜湖群体),钱塘江口舟山东霍山(舟山群体),黄河东营江段(黄河群体)的刀鲚,测量全长、体长等14个可量性状和20个框架结构数据并计算肥满度。针对不同性别和不同水域的刀鲚所测得的形态学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雌雄刀鲚在体长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肥满度上雌性显著大于雄性,在反映躯干纵向长度的性状和框架结构上,雌性也显著大于雄性;两个黄海群体的形态与长江崇明和芜湖群体最为接近,与舟山群体和黄河群体都有显著差别,显示黄海群体最有可能洄游进入长江,与长江两群体间具有关联性;而舟山群体和黄河群体可能较独立于其它群体,关联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采用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方法,对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种(大杂交)(达氏鳇(♀)×施氏鲟(♂))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施氏鲟、达氏鳇及大杂交头部形态差异明显,口唇形状、吻须形状及长度、鳃盖膜形态差异显著。在7项可数性状中,大杂交胸鳍、侧骨板、腹骨板和鳃耙数偏母本性状(HI>55),臀鳍条数明显地偏父本性状(HI<55),背骨板数偏离双亲性状,背鳍条数为中间性状。可数性状的平均杂交指数为74.97,总体上偏向于母本。可数性状中鳃耙数可作为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2)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大杂交与施氏鲟有5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达氏鳇有4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3)聚类分析表明,大杂交与达氏鳇在外观形态上更为近似,二者聚在一枝,然后与施氏鲟聚集;(4)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41.429%、37.809%、7.869%和5.790%,累积贡献率为92.896%,主成分分散图表明大杂交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施氏鲟和达氏鳇;(5)采用逐步判别分析获得5个比例性状构建了区分上述三个种的判别函数,判别函数预测分类总体准确率达96.67%,其中对大杂交的判断准确率达100%。研究认为,杂交鲟在形态上较接近于其母本达氏鳇,但可以通过形态判别分析将大杂交与母本达氏鳇和父本施氏鲟进行区分判别。  相似文献   

15.
不同投喂方式对鳙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分析不同投喂方式对鳙形态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传统形态度量法和框架分析法构建了31个反映体型的形态比例性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4种投喂方式下,施肥(组A)、施肥+1/2投饲(组B)、施肥+投饲(组C)、投饲(组D)总共56尾鳙的这些性状进行分析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间头高/体长、4–6/体长、5–6/体长、5–8/体长等7个比例性状无显著差异,其他24个性状差异显著,但头长/体长在组A、组C和组D中无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分成2支,其中组A单独聚为一支,而组B、组C和组D共同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构建了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4.6%,其散点图显示,组B、组C和组D部分样本重叠在一起,与组A完全分开。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了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不同处理组鳙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2.7%、87.5%、64.3%和87.5%,说明了本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投饲养殖方式下鳙形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但头部相关的主要比例性状无显著差异,头部至背鳍躯干部距离显著增大,形成了头部偏小的假象。本研究首次以数据结果阐释投饲养鳙仍符合人们喜食的大鱼头特征,为该养殖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7个不同翘嘴红鲌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三种多元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7个不同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群体分为三支,南湾、兴凯湖、太湖和养殖群体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首先聚为一支,梁子湖和三溪口群体聚为另一支,而浮桥河群体则相对独立为一支。三个分支中浮桥河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主成分分析显示,可量数据和框架数据等31项形态特征中头部和尾部的长度对各群体间的差异贡献率最大,其中,太湖、梁子湖和三溪口群体间的差异最为显著。以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函数,对7个不同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90%。分析结果显示翘嘴红鲌7个不同群体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应用三种多元分析方法可以将各群体有效地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贵州境内沅江、柳江和乌江水系野生斑鳜外形差异,基于形态学和框架结构测量数据,运用多元分析法比较3条水系斑鳜种群的形态特征,经数据标准化和参数选择后12项比例性状和12项可数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中9项可数性状之间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中提取了前6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72.668%,前3项主成分对种群间外形差异贡献较大,主要受其尾柄长、眼间距和体宽等性状影响。应用逐步判别方法建立了这3个种群的特征判别函数,其交互验证判别准确率为81.5%。形态学聚类图结果显示,沅江和柳江种群形态关系较近先聚为一支,之后再与乌江种群相聚。差异系数分析表明,乌江种群与沅江和柳江种群在尾柄长/体长性状上的差异达到亚种水平(差异性系数>1.28)。综上可知,贵州3个斑鳜种群在形态学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柳江与沅江形态差异较小,乌江与其差异较大,建立的判别方程可对3个种群进行区分。本研究结果可用于3个水系斑鳜种群的识别,也可为种群保护和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额尔齐斯河银鲫形态学及COI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对额尔齐斯河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两个群体的形态和遗传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通过对8个可量性状和20个框架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可以看出,两个群体分别占据两个不相重叠的区域,两个群体在形态上存在明显分化。COI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两群体之间遗传距离为0.012,群体间遗传距离是群体内最大遗传距离的4倍,两群体间在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上出现了一处替换,群体遗分化指数值为0.96078,基因流值为0.01,表明群体间缺乏基因交流,群体间有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已成功利用鳙(Aristichthys nobilis)(♀)×兴国红鲤(Cyprinus carpio Var.Xingguo)(♂)远缘杂交诱导鳙异源雌核发育的基础上,测定了鳙异源雌核发育子代及其母本鳙和父本兴国红鲤3组实验鱼的7项可量性状,计算其框架系数,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三组鱼框架系数的差异和距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组鱼多项框架系数间均具显著差异,雌核发育子代较母本表现为体型更高,头更长。判别分析能将3组鱼明显判别分为3个区域,其中雌核发育子代和兴国红鲤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母本鳙群体判别准确率为94.4%,总判别准确率为97.9%。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可提取2个主成分,其中主成分1能解释64.504%的变异,主成分2能解释21.292%的变异,二者合并能解释85.796%的变异。聚类分析表明雌核发育子代形态学可量性状指标更接近于母本鳙,与父本兴国红鲤距离较远。本研究结果表明雌核发育后,鳙异源雌核发育子代主要可量性状与双亲产生显著差异,但更接近于母本。  相似文献   

20.
团头鲂与三角鲂或长春鳊杂交后代的生长及形态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解鳊鲂鱼类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状况及形态差异,对鲂属(Megalobrama)团头鲂(AA)、三角鲂(TT),鳊属(Parabramis)长春鳊(PP)自交群体及其杂交子代(AT、TA、AP和PA)共7个群体进行了生长对比,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繁殖后代的生长性状、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的形态学差异进行分析。在实验组1中,AA绝对增重率最高(0.36 g/d),分别是TT(0.15 g/d)、AT(0.30 g/d)和TA(0.27 g/d)的2.4倍、1.2倍和1.3倍,且AT和TA绝对增重率显著高于TT(P0.05)。在实验组2中,AA绝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分别是PP(0.14 g/d)、AP(0.17 g/d)和PA(0.15 g/d)的1.7倍、1.4倍和1.6倍。结果表明,团头鲂(AA)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三角鲂(TT)和长春鳊(PP)自交群体(P0.05),AT、TA、AP和PA这些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基本介于双亲之间,即低于团头鲂而高于三角鲂或长春鳊。对9项可量性状和20项框架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主要形态特征较为接近母本,即TA与TT的亲缘关系较近,AT和AP与AA的亲缘关系较近,PA与PP关系较近。对7个群体进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其综合判别率为86.30%。主成分分析获得了表示形态差异的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95.81%,主成分1特征向量绝对值较大的各性状大多集中在鱼体的纵轴,即背腹轴方向,而主成分2性状大多集中在尾部,反映了尾部的体型特征。本研究为鳊鲂鱼类的杂交育种以及种质鉴别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