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管氏硬皮肿腿蜂的寄生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了管氏硬皮肿腿蜂对3种天牛和虫源较为丰富、取材较为容易的黄粉虫、家蚕、蜜蜂、松阿扁蜂、粘虫的寄生选择性,在不同寄主上的寄生特性以及寄主不同处理、寄主大小对其寄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管氏硬皮肿腿蜂对不同供试昆虫的麻痹率和寄生率不同;在不同寄主上,管氏硬皮肿腿蜂的发育和繁殖特性不同。该蜂除偏爱寄生天牛幼虫和蛹外,对黄粉虫幼虫和蛹的寄生产卵率也较高,分别为80%、50%,可作为寄主繁蜂;对松阿扁叶蜂幼虫的麻痹率和寄生率均达65%以上,作为繁蜂替代寄主具有一定的潜力。用氯仿:酒精为1 :10混合液处理桑虎天牛幼虫2h对肿腿蜂寄生率、单雌产卵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寄主体重增加,可延长肿腿蜂雌蜂的产卵前期,增加单雌产卵量,提高子代蜂性比,但对各虫态发育历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替代寄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作为替代寄主成功繁殖出了管氏肿腿蜂,且繁殖出的成蜂寄生率、生活力都较强.繁蜂时各种主要条件因子的最佳组配为:温度26℃,相对湿度60%,接蜂的蜂蛹比2:1.在该条件下繁蜂,寄生率为72.83%,出蜂率为47.83%.每头意大利蜜蜂雄蛹平均可繁殖出管氏肿腿蜂成蜂32头.观察了用替代寄主繁殖出的管氏肿腿蜂成虫的寿命:在20℃条件下,雄蜂和雌蜂的平均寿命分别为5.5d、28.4d;寿命超过一个月的雌蜂比例占65.45%.全年可以繁蜂5~8代.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和用青杨天牛幼虫为寄主繁殖出的管氏肿腿蜂成蜂在个体大小、生活力、寄生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繁蜂成本较低,仅为青杨天牛的7.44%.  相似文献   

3.
管氏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是天牛类蛀干害虫的寄生蜂[1],目前各地广泛用于防治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及其他天牛类蛀干害虫[2,3].人工大量繁育管氏硬皮肿腿蜂是解决生产实践所需蜂种的主要途径.由于管氏硬皮肿腿蜂是一种具有学习能力的寄生蜂[4],利用林间采集的松墨天牛幼虫繁育的管氏硬皮肿腿蜂,不仅可提高寄生率,同时也降低林间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但在繁蜂过程中寄主被病菌感染和虫体干瘪降低了繁蜂率.如何减少寄主受感染和干瘪现象,提高寄主的利用率,是目前繁蜂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张卫光等[5]用酒精对寄主桑脊虎天牛(Xylotrechus chinensis Chevrolat)幼虫消毒,寄生率比不消毒的对照组低16.0%,产卵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用氯仿 酒精混合液(1:10)、乙醚的处理较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1981~1985年甘肃省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果树主要蛀于害虫梨眼天牛的结果。用梨眼天牛幼虫或初蛹为寄主,在试管内繁殖管氏肿腿蜂,在室温22~28℃、相对湿度65~80%条件下,35天左右出蜂,在苹果园按每1活天牛虫孔放蜂2.9~4.4头,平均寄生率可达55.5~60.8%,放蜂量减少,寄生率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5.
管氏肿腿蜂繁蜂寄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从1973年先后在广东、山东等省陆续发现了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并进行了移殖和释放,用来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horus bifascialus、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等。由于繁蜂寄主等尚未解决,使管氏肿腿蜂的应用与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几年我们对繁蜂寄主的特点与范围、贮存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袋蛾繁殖管氏肿腿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大袋蛾的雄性幼虫繁殖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类害虫,每雄虫可繁蜂30~39头,蜂的寿命较长,寄生习性不变,比用天牛繁蜂省工省钱,林间放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和松褐天牛肿腿蜂S.alternatusi是天牛和吉丁类害虫的重要天敌?本试验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蛹为替代寄主, 研究了两种肿腿蜂寄生意大利蜜蜂蛹时其子代的发育过程和数量?结果表明, 利用意大利蜜蜂蛹能成功繁育白蜡吉丁肿腿蜂和松褐天牛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对蛹的寄生率和羽化出蜂的寄主比例与松褐天牛肿腿蜂无显著差异?以意大利蜜蜂蛹为寄主时, 两种肿腿蜂的产卵前期?卵期?幼虫期?蛹期和卵-成蜂发育历期均无显著差异?单头肿腿蜂雌蜂寄生1头蛹时, 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子代雌蜂数(17.61头/窝)和子代总数(18.83头/窝)均显著低于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子代雌蜂数(25.10头/窝)和子代总数(26.52头/窝)?两种肿腿蜂的子代性比均具有显著的偏雌特征, 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子代雄性比分别为6.83%和6.35%, 其子代雄蜂数和雄性比例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 意大利蜜蜂蛹可作为白蜡吉丁肿腿蜂和松褐天牛肿腿蜂人工繁育的替代寄主, 这为两种肿腿蜂的规模化繁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人工条件下研究了白蜡吉丁肿腿蜂适宜保藏温度和喂食材料以及寄主选择因子对其保存时间和扩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1℃,RH=75%条件下,经过60 d保藏,其雌蜂的存活率仍达80%以上;在此条件下保藏,其产卵量[(40.78±4.98)粒]、幼虫数量[(29.22±3.57)头]、仔代蜂数量[(21.25±2.50)头]等扩繁指标都高于5、8、14℃保存的指标。试验结果显示,用青杨天牛作寄主扩繁的雌蜂比用黄粉虫蛹扩繁的雌蜂更耐低温保藏,前者保藏90 d后存活率为60.7%,而后者仅20.0%;保藏期间饲喂青杨天牛血淋巴效果最好,经过60 d保藏,饲喂组存活率达91.8%,而对照组仅为74.5%,由此证实以替代寄主进行人工扩繁肿腿蜂,需要定期对种蜂进行人工复壮。  相似文献   

9.
不同虫蜂量对管氏肿腿蜂繁育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均单管出蜂量、子代蜂的平均千头重和平均体长是评价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人工繁育效果的三项重要指标。试验测定并分析了利用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幼虫作为中间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时,在不同虫蜂量条件下对这三项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接蜂时选用的种蜂与寄主的量对繁蜂效果存在不同影响,种蜂量对出蜂量无显著影响,对子代雌蜂千头重和体长均存在显著影响;寄主量对出蜂量、子代雌蜂千头重和体长影响显著。繁蜂生产中,采用规格为12mm×50mm指形管繁蜂时,多选用5只青杨天牛幼虫和4~5头种蜂。也可以根据防治实际中目标害虫的虫口密度及单株放蜂数量来确定每管的接入寄主数和种蜂数。  相似文献   

10.
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证明肿腿蜂可有效防治天牛类蛀干类害虫,但还未见利用肿腿蜂防治云杉花墨天牛试验。为了验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尽快筛选出控制云杉花墨天牛的有效肿腿蜂种类,本文在室内将云杉花墨天牛幼虫接入红松木段来模拟天牛生长的自然条件,设置了不同的益害比(4:1、2:1、1:1和1:2)来释放肿腿蜂,测定了3种肿腿蜂(管氏肿腿蜂、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寄生效果。同时利用以上3种肿腿蜂中全国应用最广泛的管氏肿腿蜂对该天牛开展了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相同益害比的三种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寄生率差异不显著;当三种肿腿蜂的益害比为4: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其中管氏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95.65%,松褐天牛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71.43%,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61.90%;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的益害比为2: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平均为39.20%。根据结果可知管氏肿腿蜂是三种肿腿蜂中防治效果较好的蜂种,可尝试用于野外防治实践;建议在野外释放以益害比为2:1为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1984—1988年在果园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巷叶蛾的试验示范,放蜂面积7万余亩,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达92.41和87.29%,虫果率仅2—3%,效果好于化学防治。果园放蜂以每亩设8—12个点,放蜂4次,总蜂最12万头,效果较好。P~(32)标记证明,赤眼蜂的扩散距高,在6小时内有61.96%的蜂分布在5米范围内,而24小时后则比较均匀地分布到30米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玉米螟微孢子虫在寄主玉米螟体内,孢子的数量增殖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影响增殖的因子有接种剂量、接种虫龄和温度等。26℃下,以1×10~6孢子/虫接种三龄幼虫,19天后收获,得到最大产孢量,6.3×10~3孢子/虫。以3.2×10~7孢子/ml液涂卵接种一龄幼虫,15天后收获,得到最大产孢量为1.2×10~3孢子/虫。70%的产孢量是从幼虫丝腺、马氏管和唾腺获得的。  相似文献   

13.
黄色花蝽对杂拟谷盗的模拟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粒小麦及半碎小麦中,黄色花蝽对杂拟谷盗的控制效果较好,但在小麦粉中无控制作用。在半碎小麦中,益害比1:20时,控制效果可达97.65%;在整粒小麦中,采用益害比1:1、1:2、1:4、1:8所得到的控制效果均无显著差异,但随着容器增大控制效果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亚洲玉米螟赤眼蜂种类及优势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调查了全国13省、市寄生于亚洲玉米螟的赤眼蜂种类及优势种,共鉴定雄性赤眼蜂1.5万余号,发现在我国寄生于亚洲玉米螟的赤跟蜂种类有两个属共16种,其中已定名的有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跟蜂和广赤眼蜂等12种。除黑龙江和贵州省外均以玉米螟赤眼蜂为优势种,在东北辽宁、吉林两省的优势种随年份而异,70年代调查以玉米螟赤眼蜂的数量为多,80年代则以松毛虫赤眼蜂为多,黑龙江省的优势种明显为松毛虫赤眼蜂。  相似文献   

15.
八斑球腹蛛对褐飞虱的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田间日捕食量为0.25~1.88头。试验室内,其功能反应可用Ⅱ型和Ⅲ型反应模型拟合;当空间容积增大时,为典型的S形Ⅲ型。为此,虫蛛比应是随褐飞虱密度、龄期结构和防治指标等变化的函数。  相似文献   

16.
二化螟绒茧蜂以低龄幼虫在滞育的二化螟幼虫体内越冬。实验条件下还可寄生芦苇螟和荻蛀茎夜蛾。该蜂行两性生殖和产雄孤雌生殖。雌蜂平均产卵119粒,在寄主体内的出蜂量与寄主龄期呈线性正相关,寄生在4龄寄主体内的发育速率最快,蜂体大小与寄主出蜂量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长突毛瓢虫以成虫在植物枯叶、土缝等处越冬,翌年4月了蛰活动,在慈菇、荷藕、红萍等水生植物上捕食蚜虫,在扬州一年可完成11~12代。长突毛瓢虫对猎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偏嗜水生植物上的蚜虫,日捕食蚜量最大为66头,捕食功能与蚜虫密度关系符合Holling Ⅱ型,捕食功能与瓢虫密度符合Beddington模型。寻找效应随寄主密度和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呈双曲面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中华卵索线虫对粘虫自然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属我国粘虫一代常发区。根据1975~1989年在上蔡和新蔡县的田间多点调查,证明中华卵索线虫是粘虫幼虫的重要寄生天敌。58%的点对粘虫的寄生率达40%以上,最高超过90%。被寄生的粘虫食叶量平均减少38%。在18~20和22~27℃室温下,14天和8天后死亡。1984年为粘虫大发生年,上蔡县东岸村麦田粘虫密度达30.3~119.5头/m~2,由于线虫寄生率高达35.0~45.5%,未进行化学防治,小麦被害很轻。根据1979~1985年资料初步分析,线虫对一代粘虫常发区(新蔡县)的自然寄生率与二代粘虫常发区(锦州、公主岭、哈尔滨市郊)6月份诱蛾数有较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采取措施,保护利用中华卵索线虫,对压低粘虫迁飞基数是可行的。当地4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雨日、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是影响线虫对粘虫寄生率变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豚草卷蛾的寄主专一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2年在北京对从澳大利亚引进原产地为北美的豚草卷娥,对有代表性的15科37种主要经济作物、粮食作物、观赏植物及与豚草近缘或形态上相似的植物,进行了食性测定,特别对菊科植物中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向日葵,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多种选择、诱导、强迫性等产卵、取食试验。结果表明:(1)常规方法的测定:无论选择性试验还是非选择性试验,豚草卷蛾只在豚草、三裂叶豚草、银胶菊和苍耳上产卵,并完成发育;而在供试的其它寄主上均未发现成虫产卵,也未发现幼虫企图咬食或钻蛀的痕迹。(2)特定方法的测定:豚草卷蛾不选择向日葵植株产卵;仅在混栽区诱导实验中,发现低龄幼虫可转移到茎秆较细或倒伏的向日葵上蛀食并形成虫瘿,并能完成发育,但向日葵不是豚草卷蛾的适口寄主植物。对影响豚草卷蛾取食行为的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后,作者认为该天敌可在我国长江以南非向日葵作物区释放,在北方向日葵作物区能否释放,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