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虚劳证是家畜精气不足时所表现的以食欲减退、渐进性消瘦和机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记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元亨疗马集*八证论>也有"夫虚者,劳伤之过也".凡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正气损伤,久虚不复,表现为各种虚弱症候的,均属于"虚劳"的范畴.此病各种家畜均可发生,常因病因、病性不同,类型不一,症状错综复杂,辨证不准,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2.
虚劳症是家畜精气不足时所表现的以食欲减退、机能障碍和渐进性消瘦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疾患。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记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元亨疗马集·八证论》有“夫虚者,劳伤之过也。……因乘饥渴负重而骑,地里寪远,且又失其饮喂;或喜小马超群异众,奔走过多,多骑少  相似文献   

3.
秦艽鳖甲散出自元·罗天益著《卫生宝鉴》,为治疗虚劳骨蒸,潮热盗汗、阴虚内热的专门方剂,现常用于因传染病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的诸虚不足,机体逐渐消瘦,生长发育受阻等。“虚劳”即虚损劳伤的意思。也就是五脏诸虚不足而产生的多种疾病的概括。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久病失养,正气损仿,久虚不复,表现各种虚损证候的都属虚劳范围。其病变过程大都由久积而成。久病体弱则为虚,久虚不复则为损,虚损日久则成劳。  相似文献   

4.
仲景立桃仁承气汤,主治太阳病一蓄血症。其病机为太阳病经邪未解,随经入腑,结在膀胱血分。中医辨证以症为主,太阳蓄血证为:其家畜如狂或发狂,肚腹急结或硬满;而西医所谓之肾病,有肾炎与泌尿系统感染之不同,但其尿中均见红细胞。若是肾炎,则属水肿腰痛,虚劳等病的范畴;若是泌尿系感染多属五淋范畴;多伴有尿频、尿急或艰涩不利的症候,亦有病久无淋痛者,总之俱为水道之病。其治疗方法,即可从太阳腑证中求之。  相似文献   

5.
中兽医诊疗疾病的主要特色是辨证施治。其治法中所谓"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均以证为凭,随证转移。施治之时,据证议法,立方遣药,无不随病畜之具体证情而加减化裁。《临证指南医案》云:"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类证治裁》日:"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解决识证难与辨证难,最好的办法是:临证须辨因,辨治须定位,治病必求本,无效试反思。  相似文献   

6.
家畜有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的统一整体。中兽医在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辩其病之所在,从正、邪、表、里,寒、热、虚、实八证之法推求病之属性,然后立法处方,对症施治。《元亨疗马集》有“皮毛者,肺之合也”这样的记载,说明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皮毛是家畜之体被,由肺输送卫气保护,肺脏正常则皮毛润泽,肺脏受病  相似文献   

7.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也就是说该辨证方法是以伤寒六经辨证为基础,依据温热病发生与传变快的特点,把温病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划分为卫分、气分、营分和血分四个阶段,用来说明温病证候传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芦惟本 《猪业科学》2023,40(3):114-114
经过十多年对现代猪群的观察发现,“平猪”是现代猪群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平猪”这一概念是稼接而来的。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三》:“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相似文献   

9.
家畜直肠脱出 ,阴道脱出和子宫脱出在中兽医范畴内统称脱症〔1〕。由于其证候直观、很易识别 ,但其致病原因和证型则复杂多变 ,要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临证也是一件难事。如中医古籍。清·叶天士著《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就指出 :“脱肛一症。其因不一。有因久痢久泻 ,脾肾气陷而脱者。有因中气虚寒 ,不能收摄而脱者。有因酒湿伤脾 ,色欲伤肾而脱者。有因肾气本虚 ,关门不固而脱者。有因湿热下坠而脱者。又肛门为大肠之使。大肠受寒受热。皆能脱肛。老人气血已衰。小儿气血未旺。皆易脱肛〔2〕”。实践证明 ,实行中西兽医结合辨证施治的理论和…  相似文献   

10.
家畜出汗症,在临床上较多见,西药治疗本病疗效较差.如能够按中兽医辨证治疗,灌服中药,疗效较好.如诊疗不及时或辨证不清,延误诊疗,就会给养殖业造成危害及损失.笔者多年来采用《和剂局方》的牡蛎散,随证加减辨证治疗家畜出汗症,收到了满意疗效,现介绍于后供同仁及养殖户参考. 1 病因 1.1阴阳失调,阳邪过盛,阴不胜阳,表现粪干尿少,舌红苔黄,呈现阴虚内热,表现出汗或夜里盗汗,谓之阴虚之证.  相似文献   

11.
中兽医群体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兽医学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西周时代即有“兽医疗兽病,疗兽疡”的记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辨证论治。中兽医辨证论治源于中医,以明代《元亨疗马集》中记载的“八证论”为核心,兼有病因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  相似文献   

12.
对中兽医的辨证纲要,目前认识和看法不一。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八证,即正、邪、寒、热、虚、实、表、里,它的来源和依据主要是《元亨疗马集》中的“八证论”;另一种意见是八纲,即阴、阳、寒、热、虚、实、表、里,这是近年来从中医理论中借鉴和引用过来的。在中兽医界,有人主张八证,有人主张八纲。这两种意见的主要争议点,在于  相似文献   

13.
1、望神望神是中兽医牛病诊断第一步,它通过对“神”的观察以判断病牛机体精气盛衰、脏腑功能状态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神”是机体精神意识和生命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征象。《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意指先天的精气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五脏精气充足,机能协调则表现为神气充沛,反应灵敏,行动迅捷;若五脏发生病变,脏精衰竭,机能紊乱,则表现为精神涣散萎靡,身体衰弱,反应呆钝,行动迟缓。中兽医望神,一是通过观察眼神以判断脏腑机能状态、疾病…  相似文献   

14.
马少阳证1例     
少阳证属于东汉著明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辩证体系中的一种证候。在《伤寒论》中有证有方,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在家畜的外感病中是否也有少阳证,还未得到临床验证。最近收治了一匹病马,其临床表现具有少阳证的基本征候,应用小柴胡汤治疗也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脾阴虚在家畜普通病中占有一定比例,但在典籍及现代资料中,尚未见有专论。因此,讨论这一问题无疑对中兽医脏腑学说是个有益的探索,并为消化、血液系统及部分疑难病证的诊疗将另辟门径,大有裨益。1981年以来,笔者收治脾阴虚病畜135例,其中牛63例,马类72例,治愈126例,治愈率为93.3%,现就多年的临症治验,谈谈个人体会,供同仁参考。(一)辨证施治《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营者阴血也。因此,脾所藏之营即脾阴。故脾阴的含义一是指脾所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中兽医所称的“虚劳”系指因饥、劳过度和病久身体瘦弱的马骡。元亨疗马集、虚证论指出:“夫虚者,劳伤之证也,真气不守,卫气散乱……因乘饥渴负重,……失其飮喂,……以致伤其脏腑”,“劳伤心血,饥伤元气,根本而伤也……代其根,逆其本,五脏而衰也”……等。表现在症状上呈现劳力减退或丧失,行走无力,毛焦臁吊,身瘦如柴,严重时臥地不能起立,脉象迟细等等和虚证论中所  相似文献   

17.
和解法即八法中的和法,其方剂用于伤寒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之证。在内伤杂病中如辨证准确,亦可得心应手,广泛应用。和解剂最早始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64条“少阳中风……不可吐下”和265条“少阳不可发汗。”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指出:“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  相似文献   

18.
"阳明之腑,乃阳明胃及阳明大肠也".家畜阳明腑温病是以大便秘结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外感、内伤均能引起该患.<伤寒论>云:"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病多属热证、实证,概为阳证".而在中兽医临床上,阳明腑温病多属半虚半实之证.<温病条辨>说:"阳明温病不大便,不外热结、液干二途,必先辨明而施治之".然在临床上又不乏医者不究机理,一概当作实证以承气之法寒下之,以致液亏津涸而亡.笔者现就对家畜阳明腑温病(除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太阳阳明并病而重证在表者)的认识与治疗体会作一简述,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19.
八纲初探     
八纲,是辨证的基本纲领。任何疾病,无论外感还是内伤,都必须首先进行八纲辨证,否则其它辨证也无从着手。八纲的临床实施,涉及辨证的全局。若八纲比较完善,辨证就细致确切;若八纲尚有疏漏,辨证就粗略笼统。中兽医的八纲,是近年来在《元亨疗马集·八证论》的基础上又一次移植中医八纲形成的。它虽较《八证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还不完全符合辨证实际。为此,仅就个人临床上的点滴体会,对八纲试行探讨。是否恰当,尚希同道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20.
八法即汗、下、温、清、补、攻、消、和。是在八证辨证的基础上,应用中草药进行内治,根据方药的主要作用归纳起来的中兽医临床基本治疗法则。早在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症论》中已提出,在清代钟龄《医学心悟》中指出“表应汗,里应下,寒应温,热应清,虚应补,实应攻,滞应消,中应和”,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家畜患病常为多邪同犯,且病证变化多端,对于复杂的病证,若单独采用某一种疗法,疗效往往欠佳,因此,需要八法配合使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各具有只治单证、单因的特性,“汗、吐、下、和”是针对病邪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