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发病症状   发病期一般为 6、 7、 8三个月,少数池塘在 5月份就发病。病蟹吃食减少,外表无明显症状,但爬行缓慢,常静伏于池边不动,将其捉起翻身或轻握于掌中,可感觉其爪子不停地抖动,掀开背甲,可见内脏发黑坏损等,病蟹 3~ 5天后会死亡,如不及时治疗,会迅速传染,一周后大批死亡。   二、发病原因   发病池塘多数为连续数年不清塘的老池,且水源不良,水质恶化。平时投喂饲料不新鲜、不消毒而导致病原滋生。进排水系统不独立,多个塘口相连,平时对死蟹不及时捞起深埋,随地乱扔,这样一塘发病迅速传染给其它塘口,造…  相似文献   

3.
余燕  吴小成 《水产养殖》2010,31(8):44-44
<正>河蟹"抖抖病"对河蟹养殖危害极大,该病发病较快,死亡率高,从症状出现到死亡仅2~3 d。河蟹养殖形式较多,发病原因各异。但池塘单养、池塘中水草栽种不足的鱼蟹混养塘发病率较高,相对损失亦较大,稻田养殖、河沟养殖发病率较低。河蟹"抖  相似文献   

4.
《海洋与渔业》2013,(9):65-65
症状 河蟹“抖抖病”的致病菌为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病原。  相似文献   

5.
河蟹“抖抖病”病因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蟹“抖抖病”的症状明显,蟹爪颤抖,行动无力,摄食停止,体表干净,鳃部颜色异常。据调查,该病的易发对象是精养池塘中的二龄蟹,流行季节以8—9月为高峰期,防治以生态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6.
一、病因分析根据我市技术人员的调查结果,认为导致河蟹“抖抖病”发生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或许单独起作用,或许相互作用,现将几点可能因素综述如下:1.内在因素———种质资源退化,抵抗疾病能力减弱(1)人繁场家为了竞争利润,长时间采用近亲交配...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9月5日,笔者接到江苏省泗洪县临淮镇张老板报告其养殖的河蟹出现抖抖病(俗称环爪病)后,经现场诊断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简单介绍如下,以供养殖户参考。一、基本情况该养殖户建有一个8亩的标准化露天池塘,每亩投放蟹苗2000只。2013年7月初,该养殖户发现部分蟹开始出现抖抖病,而且其周边养殖户的蟹也出现了普遍的抖抖病发病现象。由于张老板从发病后采用各种药物对该病进行了治疗,但均未见成效,且对该病的病原不清楚,因而果断进行了问  相似文献   

8.
丛宁  成强 《内陆水产》1999,(11):30-30
河蟹"抖科病"(又名"颤抖病"、"环爪病"等)始见于1994年的池塘成蟹养殖,1995年后迅速蔓延,至1998年已大面积流行。我市该病发生最严重的是宝应县,养蟹池塘SO%以上发病,网围养蟹、稻田养蟹的发病率已分别达30%、10%;江都、邢江和高邮的养蟹水面也有不同程度发病。全市1998年因该病死蟹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0万元。今年该病在我市发病时间提前,市病防中』乙、宝应县病防站的门诊部于4月中旬就曾接诊过该病。现将国内对该病研究的现状及相关的防治信息综述如下,供大家参考。l河蟹"抖抖病"的病因1.l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推上海水大及无…  相似文献   

9.
姜仁良 《科学养鱼》2004,(10):49-49
河蟹“抖抖病”目前仍然是困扰养殖业及其广大专业工作者的一块“心病”,养殖户“谈抖色变”,业内人员难以下手,尤其是每年的盛夏高温季节,针对发病塘口,更是束手无策,用药后,往往适得其反,死蟹数量成倍增长,养蟹户怨声载道。本人自2001年始广泛进行调查跟踪,悉心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特种水产品的偏爱和河蟹高利润的刺激,河蟹养殖在全国遍地开花,与此同时,人为过多的调控和干预,使河蟹疾病越来越多,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尤其是令蟹农谈抖色变的“抖抖病”,更是来势迅猛,损失惊人。笔者在多年的技术推广中认为,只有树立蟹病“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治兼施、防重于治”的原则,重点做好“六消毒”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降低“抖抖病”造成的损失。 1 做好蟹种的消毒工作 生产实践证明,即使是体质健壮的蟹种,或多或少都带有各种病源菌。放养未经消毒处理的蟹种,容易把病源体带进池塘,一旦条件合适,便大量繁殖而引起疾病。因此,在放养前将蟹种浸洗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或减  相似文献   

11.
自1995年首次发现河蟹“抖抖病”以来,到1998年,该病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蔓延,并造成严重损失。该病来势迅猛,危害大,范围广,死亡率高,尤其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精养蟹池最易发生。从仔幼蟹到成蟹都有可能发生此病,尤以仔蟹上岸不下水和8—9月份成蟹大面积死亡两种现象最为严重,目前尚无特效药。  相似文献   

12.
投喂。添加量为15%。2药物添加方法:“蟹健康3号”以15%的量直接添加河蟹抖病及其防治  相似文献   

13.
河蟹“抖抖病”又称“颤抖病”、“环腿病。此病发生面广、传染快、病程短、发病时间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是近年来河蟹养殖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且目前病因、病原尚未完全清楚,也无预防和治疗的特效药物。笔者通过实践总结,采取“四三法”可以控制河蟹“抖抖病”的暴发。一、基础三条件。一是环境。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清新,溶氧充足(5mg/L以上),pH值在7.5-8.5之间;蟹苗种放养前要清除过多的淤泥,严格用药物清塘消毒,并栽培水草,投放螺蜘,混养滤食性(鲢、鳙等)鱼类,以净化水体,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河蟹正常…  相似文献   

14.
15.
宋长太 《内陆水产》1998,23(10):27-27
在河蟹生长旺盛时期,常常出现规格在100g/只左右的“黄蟹”大批死亡的现象。据调查,造成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河蟹着毛病、颤抖病和蜕壳不遂症三病并发,其发病率高达20%-40%,尤以放养上年大规格幼蟹(即“扣蟹”)的发病率最高。1997年7月16日,我县大纵湖乡北宋村宋某承包的蟹塘发生大批死蟹,笔者前去调查诊治。据了解,该池塘为滩面四周挖沟筑堆的“提水养鱼”水面,面积133hm~2,四周沟占总面积的15%,深1.8m,滩面水深0.8m,此塘已养鱼3年,鱼虾蟹混养2年,沟中积存淤泥有0.5m厚。年初在未…  相似文献   

16.
河蟹颤抖病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蟹颤抖病又叫河蟹抖抖病、河蟹环爪病、中华绒螫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病等。主要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引起临宏达等,1999)。病蟹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螫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以至不吃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图1)。这是由于神经受病毒侵袭,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坏死以至解体的结果。在疾病后期常继发嗜水气单胞菌及拟态弧菌等感染临宏达等,待发表),使病情更加恶化,肝胰腺变性。…  相似文献   

17.
养殖河蟹“抖抖病”的病原检验与病理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采自中华绒螯蟹养殖主产区的患“抖肢”症病蟹的病理、病原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病蟹的肝胰腺组织脂肪变性、水样变性至空泡化,乃至组织坏死,并有大量颗粒细胞浸润;鳃组织坏死、水肿,棒状化。临床表现为肝性水肿、肝脓肿与糜烂症状;鳃颜色异常,鳃丝溃烂;胸肢抽搐、颤抖与痉挛。流行病调查结果表明,疾病发生与养殖密度、管理强度成正相关,而与养殖品种、水源和地域无关。该病可基本排除细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以来 ,河蟹已逐渐成为一个高产出、高效益的新的养殖品种。我省近几年也有许多地区开展了河蟹养殖。河蟹养殖虽然效益可观 ,但风险也很大 ,主要是病害的威胁。随着养蟹业的不断发展 ,病害的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所以掌握河蟹的常见病及其防治的相关知识 ,对于河蟹养殖者显得尤为重要。河蟹疾病归纳起来有病毒病 ,细菌、真菌病 ,由原生动物、蠕虫和甲壳动物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寄生藻类病。另外 ,还有由于水质恶化和管理不当而引起的非寄生性疾病。下面就介绍一下河蟹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1 “颤抖病”(又叫“抖抖病”)1 1 该病…  相似文献   

19.
江河 《齐鲁渔业》2004,21(7):28-29
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环境的破坏,病害问题日显突出,其中颤抖病最为常见,是河蟹养殖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该病流行时间长、发病面广、传染快、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给河蟹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河蟹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河蟹颤抖病防治技术,控制该病  相似文献   

20.
纤毛虫病是河蟹养殖中的主要疾病,纤毛虫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苔薛虫、累枝虫、钟形虫等。寄生在河蟹的颚部、步足、背壳及鳃部,蟹壳上的白絮状虫体一般不易刮掉。多发生在不再脱壳的蟹体上。防治方法:预防:使河蟹正常脱壳,最好的办法是不养2龄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