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求冬小麦高产生产中氮肥合理施用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及基追比对冬小麦子粒和蛋白质产量、氮素积累量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冬小麦施氮增产6.62%~12.57%,基肥氮∶返青追氮∶拔节追氮质量比为1∶3∶2时增施氮肥冬小麦子粒和蛋白质产量显著增加,基肥氮∶返青追氮∶拔节追氮为1:1:1时增施氮肥对子粒和蛋白质产量影响不明显;施氮120 kg·hm-2时,增加基肥比例具有增产效果,施氮180 kg·hm-2时,增加追肥比例显著改善品质,对子粒产量无影响.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追肥比例增加,返青期前氮素积累量降低,返青期后增加.施氮120 kg·hm-2时整个生育期内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缓慢下降,以施氮180 kg·hm-2,基肥氮∶返青追氮∶拔节追氮为1∶3∶2运筹氮肥可维持土壤氮素平衡.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及土壤氮素平衡,施氮量180 kg·hm-2,基肥氮∶返青追氮∶拔节追氮为1∶3∶2是本地区冬小麦生产较好的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2.
氮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豫西半干旱地区烤烟氮肥合理施用方式,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不同基追肥比例对豫西半干旱地区烤烟农艺性状、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烤烟的农艺性状各指标、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有增加趋势,相同施氮量不同氮肥施用方式相比,以基肥加追肥的方式好于全部基施。相同施氮量不同氮基追肥比例下的经济性状比较,产量以氮肥基∶追=1∶1的方式较高,其中氮肥85.2kg/hm2即N3(1∶1)产量达3 265.5kg/hm2;从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分析,相同施氮量不同氮肥施用方式之间相比以基∶追=3∶1的方式较高,其中氮肥60kg/hm2即N2(3∶1)处理产值达38 085.0元/hm2,上等烟比例达25.8%,均价为13.95元/kg。相同基追比例下,N3水平与氮肥37.5kg/hm2即N1水平之间叶片净光合速率差异显著,而N2和N3水平间差异则不显著。综合来看,在豫西半干旱地区,烤烟施氮量以60kg/hm2,施用方式以基∶追=3∶1为宜。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基追比例及施用量,增加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追肥时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基追比(6∶4和5∶5)和施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下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追肥时期、基追比例和施氮量均影响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并且存在互作效应;追肥时期、基追比例和施氮量对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基追比6∶4基追比5∶5以及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最大;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减。冬小麦适宜的追肥时期为拔节期、基追比为6∶4、施氮量225 kg/hm~2,该氮肥运筹方式下,其籽粒氮素积累量最高,为250.3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冬小麦合理施氮和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对氮肥的替代作用,推进秸秆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土壤质量,通过连续4年定位试验,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设置5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60、120、180、240 kg/hm~2,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下,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施氮量为0和60 kg/hm~2时,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为120和240 kg/hm~2时,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秸秆全量还田下,施氮量为0 kg/hm~2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下降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增加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适宜南方多雨烟区的氮肥用量和施用方式,以粤烟97为材料,通过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不同的基追肥比例对烤烟产量、质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施氮量设5、9、13 kg/667m2 3个水平;基追比例设10∶0(全部基施)、7∶3、3∶7三个水平;以不施化肥处理为参照,计算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降低烤烟总糖、还原糖含量,但能提高烟碱含量;施氮量增加,施氮方式对氮素利用率无显著影响;氮施用量及化学氮基追比主要影响上部叶的化学成分;在南雄烟区,以9 kg/667m2的施氮量结合7∶3的基追比例进行施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稻麦两熟制水稻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可用方程y=-0.00002x~2+0.0095x+9.0384(r=0.993~(**))来描述,当施氮量为237.5 kg/hm~2时,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10.17t/hm~2.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的积累量都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氮肥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高肥处理432 kg/hm~2和540 kg/hm~2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的积累量都较高,但因大量氮素滞留在茎鞘中而导致产量不高.土壤各层全氮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60cm各层土壤全氮含量增大,而60~100 cm各层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当施氮量较高(大于324 kg/hm~2)时,土壤氮素累积与下渗,土壤各层全氮含量提高,易造成氮肥奢侈吸收与氮肥污染.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济麦22(JM22)为材料,于2015—2016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测定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处理:秸秆还田(S1)与无秸秆还田(S0);副区为氮肥处理:设置施氮水平分别为0(N1)、180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N4),基追比例均为1∶1。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同一时期SPAD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单施氮肥相比较,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增幅为0.24%~6.75%,增加施肥量有利于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的提高。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氮效率,增加了穗粒数及千粒重最终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渭北旱地麦田配施有机肥减量施氮的作用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陕西渭北旱地冬小麦有机无机配施的减氮效应及机理,于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进行了连续三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探究不同氮肥用量(0、75、150、225、300 kg N·hm~(-2))与有机肥(猪粪30 t·hm~(-2))配施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NUE)、土壤硝态氮残留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明确当地最适宜的有机无机配施比例。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的产量、地上部吸氮量和NUE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6.9%、29.3%和34.3%,且以有机肥与150 kg N·hm~(-2)氮肥配施处理效果最佳;有机无机配施显著改善0~20 cm土壤养分状况,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较单施化肥处理提高6.1%、8.2%、90.4%和94.8%,但当施氮量大于150 kg N·hm~(-2)时,配施有机肥显著增加0~200 cm硝态氮残留量(43.7~188.8 kg·hm~(-2)),加大硝态氮淋溶风险;有机肥分别与75、150 kg N·hm~(-2)氮肥配施相比单独施用150、225 kg N·hm~(-2)氮肥处理在产量上无显著差异,却显著提高了NUE(27.4%和45.3%),并降低60 cm土层以下硝态氮含量。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在渭北旱地冬小麦生产中,在有机肥(猪粪)30 t·hm~(-2)的基础上配施75~150 kg N·hm~(-2)的氮肥(有机氮∶无机氮=1∶0.46~0.91),可以保证小麦高产优质,并降低氮素淋溶风险。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季不同氮肥用量与基追比的土壤活性碳氮变化特征,为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在湖北省荆门市田间试验中设置施氮量、秸秆配施氮肥和施氮时期3个大田试验。施氮量:不施氮(N0),推荐施氮(165 kg·hm -2,N165),习惯施氮(195 kg·hm -2,N195);秸秆配施氮肥:秸秆移除(CK),秸秆还田(移栽前将上季小麦秸秆全部还田,S),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腐解菌剂(SM);施氮时期:基施﹕拔节期﹕抽穗期氮肥施用比例为7﹕3﹕0(R1),5﹕3﹕2(R2),10﹕0﹕0(R3)。【结果】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但是其成熟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DOC)显著降低。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DON)。腐解菌剂的施用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DON含量,拔节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ROC)也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下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土壤速效氮含量(AN);推荐施氮处理(165 kg N·hm -2)的DON和AN含量显著升高;农民习惯施氮处理(195 kg N·hm -2)降低了DON和AN含量;增加追施氮肥比例对土壤SMBC和DOC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提高了水稻拔节期SMBN和ROC含量。【结论】施氮量及其基追比是影响秸秆还田下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的主要因素,合理配施氮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速效氮及水溶性有机氮等活性碳氮组分含量,增加追肥比例也能提高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活性碳氮含量。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对晋麦84号产量及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晋麦84号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对小麦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适宜施氮量(N 180 kg/hm~2)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穗数、穗粒数,产量比对照提高34.7%,穗粒数、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千粒质量与产量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施氮量在120~180 kg/hm~2时,有利于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各处理麦收后,1 m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在240 kg/hm~2以下时,麦收后土壤硝态氮主要集中在耕土层,且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当施氮量在240 kg/hm~2以上时,硝态氮主要积累在60 cm以上土层,最高峰值在30 cm,淋失的风险增大。施肥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在不同土层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表层土壤的铵态氮积累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铵态氮含量逐渐降低。因此,在晋南生产水平和管理方式下,综合考虑产量、经济和生态效益,主栽品种晋麦84号的氮素用量为180 kg/hm~2,其相应的产量水平为7 680 kg/hm~2。  相似文献   

11.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陇春33号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3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陇春33号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270 kg/hm~2范围内,陇春33号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大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低的趋势,当氮肥施用量为237.6 kg/hm~2时产量达最高。在相同施氮水平下,随着氮肥后移量的增大,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合理的氮肥运筹中,基肥、拔节肥、孕穗肥质量比为60∶25∶15时产量和氮肥的利用效率均达最佳。综合研究结果,采用高中氮量(N 195 kg/hm~2),并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分2次追施(基追比60∶25∶15)可协调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关系,有利于实现春小麦陇春33号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2.
为高效合理地进行熟化垫料的大田利用,在相同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以猪发酵床熟化垫料不同比例替代化肥(不施肥对照、施化肥、熟化垫料1/2氮量替代、熟化垫料3/4氮量替代和熟化垫料全氮量替代),研究其对小麦当季产量、当季土壤养分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量熟化垫料不同替代量下,小麦当季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株高及穗长差异显著(P0.05),产量依次为氮素化肥处理(7 365.3 kg/hm~2)熟化垫料1/2氮量替代处理(7 225.1 kg/hm~2)熟化垫料3/4氮量替代处理(6 293.3 kg/hm~2)熟化垫料全氮量替代处理(5 160 kg/hm~2)不施肥对照(3 676.8 kg/hm~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随熟化垫料施用量增加而增加;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随熟化垫料替代比例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肥偏生产力与氮肥农学效率则呈现降低趋势。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土壤养分状况以及氮肥利用率,熟化垫料1/2氮量替代可以达到单施化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过量施用氮肥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氮肥合理使用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索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为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在北京市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50、100、200和300kg·hm~(-2))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氮平衡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春玉米在施氮量为200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为9 006.4 kg·hm~(-2),不同氮肥水平的氮肥利用率在19.7%~25.8%之间,在100 kg·hm~(-2)时的利用效率最高,达到25.8%.(2)作物吸氮量随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盈余主要以土壤残留为主,表观损失在氮盈余中的比例虽小,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更加明显.(3)硝态氮在180cm土层中的累积量随氮素输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300 kg·hm‘2时达到最高值,为195 kg·hm~(-2),在施氮水平为100 kg·hm~(-2)时作物生长的需要就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而在高施氮水平下(200和300 kg·hm~(-2))时土壤中的硝态氮出现富集现象,对环境形成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季不同氮肥用量与基追比的土壤活性碳氮变化特征,为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在湖北省荆门市田间试验中设置施氮量、秸秆配施氮肥和施氮时期3个大田试验。施氮量:不施氮(N0),推荐施氮(165 kg·hm-2,N165),习惯施氮(195 kg·hm-2,N195);秸秆配施氮肥:秸秆移除(CK),秸秆还田(移栽前将上季小麦秸秆全部还田,S),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腐解菌剂(SM);施氮时期:基施﹕拔节期﹕抽穗期氮肥施用比例为7﹕3﹕0(R1),5﹕3﹕2(R2),10﹕0﹕0(R3)。【结果】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但是其成熟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DOC)显著降低。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DON)。腐解菌剂的施用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DON含量,拔节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ROC)也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下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土壤速效氮含量(AN);推荐施氮处理(165 kg N·hm-2)的DON和AN含量显著升高;农民习惯施氮处理(195 kg N·hm-2)降低了DON和AN含量;增加追施氮肥比例对土壤SMBC和DOC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提高了水稻拔节期SMBN和ROC含量。【结论】施氮量及其基追比是影响秸秆还田下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的主要因素,合理配施氮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速效氮及水溶性有机氮等活性碳氮组分含量,增加追肥比例也能提高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活性碳氮含量。  相似文献   

15.
研究减氮配施有机肥对燕麦氮素积累量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探索减氮50%配施有机肥实现燕麦高产和品质提升的可行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7个处理。结果表明,减氮50%(氮肥45 kg/hm~2)配施等量氮的有机肥(7 500 kg/hm~2)处理,燕麦中后期茎鞘、叶片和穗氮积累量达到常规氮肥水平;配施有机肥达到15 000 kg/hm~2时,对燕麦地上部各器官氮积累量有促进作用;减氮50%(氮肥45 kg/hm~2)配施足够有机肥(15 000 kg/hm~2),燕麦产量才能达到常规氮肥效果;而减氮50%(氮肥45 kg/hm~2)配施等量氮的有机肥(7 500 kg/hm~2)有显著提高燕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β-葡聚糖含量的效果,比常规氮肥分别显著增加10.83%和6.17%。  相似文献   

16.
以优质强筋小麦皖麦38为材料,研究土壤基础肥力和氮肥施用量、基追比例和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 ̄300kg/hm2范围内,施用量、拔节期追氮比例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适当增加施氮量和拔节期追氮比例及适期追肥可显著地提高产量,并可使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与产量同步增加。在该试验条件下,较低土壤肥力的最高产量的临界施氮量为238.6kg/hm2,拔节期追氮比例35.1%,氮肥施用以基肥 拔节肥为宜;较高土壤肥力施氮量临界值为274.2kg/hm2,拔节期追氮比例47.2%,氮肥施用以基肥 拔节肥或结合挑旗肥为宜。氮肥对较低肥力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高于较高肥力,但较低肥力土壤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调性差,主要品质指标难以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的技术关键是以优质品种为前提,在较高地力基础上合理运用氮肥。  相似文献   

17.
以玉米品种隆平20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不同器官氮素吸收积累量、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器官氮含量、氮积累量和干物质量显著提高;施氮量高于300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不再显著增加。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显著增加,不同处理较对照产量提高30.7%~104.3%;施肥量达225 kg/hm~2后,产量无显著增加;氮肥施用量与产量存在线性加平台的关系。氮肥用量提高,氮素偏生产力显著下降,较对照下降34.7%~70.9%。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拜城滴灌春小麦生长及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规律,寻找适宜生长及土壤养分积累的施氮量,为科学合理、高效施用氮肥、保护麦田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在拜城农业试验站试验田进行,以春小麦(宁春44号)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0 kg/hm~2,CK)、低氮(105 kg/hm~2,N1)、中氮(210 kg/hm~2,N2)和高氮(315 kg/hm~2,N3)4个施氮量水平,分析各处理对春小麦生长(SPAD值、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和不同器官氮、磷和钾的吸收和分配)和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积累的影响差异。【结果】(1)春小麦在拔节、抽穗、开花和灌浆期的SPAD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315 kg/hm~2较利于春小麦SPDA值的积累。(2)春小麦产量与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有显著性相关性(P0.05),施氮量105、210和315 kg/hm~2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7.2%、27.6%和42.1%,其中,施氮量315 kg/hm~2增产约114.08 kg/667 m~2。(3)不同施氮量春小麦籽粒、茎的氮、磷素分配量为籽粒茎(P0.05),而钾素的分配表现为茎籽粒(P0.05);施氮量的增加促进了春小麦对氮、磷和钾素的吸收,施氮量315 kg/hm~2较有利于氮素的吸收,施氮量210 kg/hm~2较有利于磷、钾吸收。(4)垂直方向上,各处理土壤养分随着土壤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水平方向上,距滴管带0 cm,施氮量315kg/hm~2较有利于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积累;距滴管带15、30 cm,施氮量315 kg/hm~2较有利于土壤速效氮的积累,施氮量210 kg/hm~2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积累。【结论】综上所述,315kg/hm~2可作为新疆适宜小麦生长的施氮量,为小麦滴灌施肥技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新饲玉13号’为材料,研究在滴灌春小麦-青贮玉米一年两作体系下的复播青贮玉米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在滴灌条件下设置5个施氮水平(N1:104.4 kg/hm~2,N2:174.0 kg/hm~2,N3:243.6 kg/hm~2,N4:313.2 kg/hm~2,N5:382.8 kg/hm~2),以未施氮为对照(CK),分析施氮量对复播青贮玉米鲜草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青贮玉米的植株干物质重、氮含量、氮累积量和鲜草产量呈增加趋势,而青贮玉米的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呈下降趋势;收获期在0~100 cm土层内,不同施氮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但施氮量大于243.6 kg/hm~2时,土层深度100 cm处硝态氮大量积累,有向下淋洗的风险。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产量与施氮量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在该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青贮玉米鲜草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44 kg/hm~2,经济施氮量为238 kg/hm~2。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黄壤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高产稳产、环境友好的氮肥施用量,减轻农业施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6个小麦氮肥用量(0,90,120,150,180和240 kg/hm2)和6个玉米氮肥用量(0,146,195,244,293和390 kg/hm2),研究了土壤高残留氮条件下黄壤旱坡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对氮素的环境承受力及合适的氮肥投入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和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玉米季施氮量达210.9 kg/hm2、麦季施氮量达150.9 kg/hm2,玉米、小麦有减产风险;土壤中残留矿质氮以NO-3-N为主,其残留量、土壤氮素表观盈余率(SNASR)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相关;玉米季施氮量在102.2~120.0 kg/hm2,籽粒产量为4067.5~4131.9 kg/hm2,0~100 cm土壤中积累NO-3-N在146.9~151.3 kg/hm2,小麦季施氮量在93.0~113.2 kg/hm2,籽粒产量为1354.6~1395.7 kg/hm2,0~100 cm土壤中积累NO-3-N在141.1~153.4 kg/hm2,此时玉米、小麦分别达到最高产量的95.0%~96.5%和95.0%~97.9%。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和环境效应,土壤高残留氮条件下,黄壤坡地玉米季推荐施氮量为102.2~120.0 kg/hm2,麦季推荐施氮量在93.0~113.2 kg/hm2,可以在兼顾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