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国内关于轮虫高密度培养过程中,不同环境条件对轮虫培养的影响,重点介绍了轮虫培养过程中温度、光照、盐度、p H值、溶氧等环境条件对轮虫培养影响的一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褶皱臂尾轮虫高产培养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笔者2000年秋季美国红鱼和黑鱼免苗,就轮虫高产培养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利用制备维生素C所产生的发酵废液培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可行性,并制定合理的投喂方案,在温度为(29.0±1.4)℃、盐度为23.0±1.1的海水中接种轮虫,密度为20 ind./mL,分别用微拟球藻(A)、发酵废液(B)、裂殖壶藻(C)、微拟球藻+发酵废液(D)、微拟球藻+裂...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利用制备维生素C所产生的发酵废液培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可行性,并制定合理的投喂方案,在温度为(29.0±1.4)℃、盐度为23.0±1.1的海水中接种轮虫,密度为20 ind./mL,分别用微拟球藻(A)、发酵废液(B)、裂殖壶藻(C)、微拟球藻+发酵废液(D)、微拟球藻+裂殖壶藻(E)、微拟球藻+发酵废液+裂殖壶藻(F)、微拟球藻+发酵废液固型物(G)7种饵料投喂7组轮虫,每组设3个平行,连续培养7 d。结果表明:混合投喂微拟球藻+发酵废液固型物的G组轮虫密度最高,为211 ind./mL,其抱卵率、日均增长量、日均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69.4±7.1)%、(27.3±4.6)ind./(mL·d)和(33.5±2.6)%/d;只投喂发酵废液的B组轮虫密度最低,为11 ind./mL;各组轮虫密度依次为G>E>D>F>A>C>B;饵料中含有发酵废液的B、D、G组水中总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浓度均较高,其中,仅投喂发酵废液的B组氨氮浓度最高,为13.81 mg/L;各组水体中pH均有下降,其中B、D组下降趋势明显,试验结束时分别降至7.13、7.17,而C组全程无显著性变化。研究表明,以制备VC的发酵废液培养海水褶皱臂尾轮虫具有可行性,建议施用前将其进行固液分离,配合微藻等其他饵料混合投喂。  相似文献   

5.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典型的盐水种,因其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及对毒物具有高度敏感性等特点,常被用作生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等试验中的重要模式生物.本文综述了褶皱臂尾轮虫对极端环境因子的抗逆性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其对温度、 盐度、pH、 紫外线耐性,以及在受到氧化和有毒污染物及其他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6.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典型的盐水种,因其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及对毒物具有高度敏感性等特点,常被用作生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等试验中的重要模式生物。本文综述了褶皱臂尾轮虫对极端环境因子的抗逆性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其对温度、盐度、pH、紫外线耐性,以及在受到氧化和有毒污染物及其他不利因素胁迫下的抗逆机制,介绍了其应对食物缺乏和抵御捕食者的适应策略,以期为高效培育褶皱臂尾轮虫及作为模式生物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幼体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了聚维酮碘对轮虫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幼体的24 h LC50为2.25 mg/L,48 h LC50为1.99 mg/L,应用Turubell公式得出其安全浓度为0.47 mg/L;褶皱臂尾轮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总生殖量、平均生殖次数和每次生殖个数均随聚维酮碘浓度的升高而减少,产前发育期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这些种群增长参数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禀增长率(rm)、净增值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世代周期(T)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rm、λ、T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0.1 mg/L低浓度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产前发育时间影响不大,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其种群增长、繁殖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8.
通过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幼体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了聚维酮碘对轮虫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幼体的24 h LC50为2.25 mg/L,48 h LC50为1.99 mg/L,应用Turubell公式得出其安全浓度为0.47 mg/L;褶皱臂尾轮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总生殖量、平均生殖次数和每次生殖个数均随聚维酮碘浓度的升高而减少,产前发育期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这些种群增长参数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禀增长率(rm)、净增值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世代周期(T)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rm、λ、T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0.1 mg/L低浓度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产前发育时间影响不大,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其种群增长、繁殖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9.
利用电镜对冷冻前后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休眠卵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冻卵比未冻卵卵壳厚度增加,结构疏松,电子密度较低,孔隙呈无规则的破碎状,并可与内外相通;卵壳内的胚胎膜变化次之,冻卵胚胎膜结构宽松,表面观褶皱较大;气室与胚胎变化不甚明显。作者对冻卵、未冻卵及新鲜休眠卵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探讨了各种形态结构与上浮率、萌发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种群生长的影响。[方法]先观察单一食物条件下轮虫的成活状况,再用混合食物喂养轮虫,研究混合食料中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单一食物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以小球藻、酵母菌为食时种群持续增长,铜绿微囊藻Ⅰ组轮虫的种群密度能保持6 d以上,铜绿微囊藻Ⅱ组褶皱轮虫仅能存活4 d,而对照组轮虫能存活7 d。在混合食料的培养试验中,当轮虫处于低浓度铜绿微囊藻(1.0×10~4cells/m L)的环境时,种群密度的增长前3 d不受明显影响,第4天后轮虫种群增长受到一定抑制,而处于高浓度铜绿微囊藻(1.0×10~6cells/m L)的环境时轮虫第6天死亡。[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研究微球藻对生态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镜对冷冻前后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休眠卵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冻卵比未冻卵卵壳厚度增加,结构疏松,电子密度较低,孔隙呈无规则的破碎状,并可与内外相通;卵壳内的胚胎膜变化次之,冻卵胚胎膜结构宽松,表面观褶皱较大;气室与胚胎变化不甚明显。作者对冻卵、未冻卵及新鲜休眠卵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探讨了各种形态结构与上浮率、萌发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批量培育法研究了在面包酵母悬浮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脂溶性维生素对褶皱臂尾轮虫增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面包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繁殖是有营养缺陷的。在面包酵母悬浮液中,中添加维生素A为0.02 ̄5.00μg/ml时,随着添加浓度的增大,轮虫的种群增殖率R值也增大,以添加5.00μg/ml为最佳,第4天的R值达0.75,是对照组的5.6倍。添加维生素D0.005 ̄0.20μg/ml对轮虫的增殖有一  相似文献   

13.
郭恩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9879-9880
[目的]应用组织切片方法来研究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方法]运用连续石蜡切片及HE染色技术,用光学显微镜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管管壁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结缔组织纤维膜或浆膜,上皮的游离端往往着生有长而密集的纤毛。除了在口沟部位有类似于骨骼肌的肌肉分布以外,其他各段都没有肌肉层,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结论]石蜡切片技术可作为判断轮虫生理生长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几种不同金属离子浓度和不同 pH范围内研究了褶皱臂尾轮虫 (Brochionuspli catilis)的增殖速率 ,并根据增殖速率值确定最适宜褶皱臂尾轮虫增殖所需的Zn2 +、Co2 +、Ca2 +质量浓度分别约为 0 4、 4 0、 1 50 0mg/L ,pH值约为 9 0 0。  相似文献   

15.
pH和几种金属离子对褶皱臂尾轮虫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几种不同金属离子浓度和不同pH范围内研究了褶皱臂尾轮虫(Brochinonus pli-catilis)的增殖速率,并根据增殖速率值确定最适宜褶皱臂尾轮虫增殖所需的Zn^2+、Co^2+、Ca^2+质量浓度分别约为0.4、4.0、150.0mg/L,pH值约为9.00。  相似文献   

16.
土池生态育苗是目前江苏沿海河蟹育苗的主导模式。通过敞水池塘开放式培养天然饵料(微藻-轮虫)达到生产河蟹苗种的目的。敞池培养海水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即在生物饵料培育过程中,通过添加培育天然饵料微藻和补充外源性饵料按照一定配比提高轮虫生产密度,延长轮虫高峰期持续时间,实现河蟹"饵料微藻-轮虫-河蟹幼苗"的土池生态育苗良性生产。通过在露天培育土池中,加入经过发酵的酵母悬液和无机氮肥(尿素)溶解液的方式,使轮虫的高峰期(1 200 ind./mL)时间维持5~6 d,最大密度达到3 320±35.78 ind./mL,比对照池最大密度(1 023±53.30 ind./mL)高出近2倍,由此可见,酵母加无机肥培养生物饵料的方式能相对缩短褶皱臂尾轮虫达到峰值的时间,并能明显提高种群的密度和延长轮虫高峰期时间。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甲醛、次氯酸纳、次氯酸钙、孔雀石绿、碘对蒙古裸腹 (Moinamongoli caDaday)和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plicatilis)的急性毒性。得出 5种药物对蒙古裸腹的 2 4hLC50 值和 48hLC50 值分别为 :甲醛 ,1 1 5 5 0 ( 77 81~ 1 71 83)mg/L和 73 5 8( 5 1 1 4~ 88 72 )mg/L ;次氯酸钠 ,0 74( 0 5 8~ 0 94)mg/L和 0 38( 0 31~ 0 47)mg/L ;次氯酸钙 ,0 67( 0 5 5~ 0 83)mg/L和 0 5 8( 0 48~ 0 71 )mg/L ;碘 ,0 348( 0 30 3~ 0 398)mg/L和 0 2 7( 0 2 2~ 0 32 )mg/L ;孔雀石绿 ,0 97( 0 69~ 1 2 6)mg/L和 0 37( 0 2 5~ 0 5 4 )mg/L。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相应抑制浓度为 :甲醛 ,1 0 86 ( 9 0 0~ 1 3 0 8)mg/L和 2 98( 2 391~ 3 71 1 )mg/L ;次氯酸钠 ,0 87( 0 67~ 1 1 1 )mg/L和0 39( 0 1 3~ 0 46)mg/L ;次氯酸钙 ,0 78( 0 5 9~ 1 0 5 )mg/L和 0 5 5 ( 0 47~ 0 64)mg/L ;碘 ,0 41 ( 0 2 6~ 0 63)mg/L和 0 0 9( 0 0 5 5~ 0 1 41 )mg/L ;孔雀石绿 ,0 84( 0 64~ 1 1 1 )mg/L和 0 2 3( 0 2 1~ 0 2 6)mg/L。并将不同 龄的蒙古裸腹对甲醛的抗药性同褶皱臂尾轮虫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8.
添加沼气发酵残留物养猪技术云南省红河州农科所胡云云南大学省微生物研究所张无故通过对沼气发酵全过程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在沼气发酵残留物中含有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多种维生素和经发酵后更利于动物利用吸收的十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对动物体有一定刺激作用的植物...  相似文献   

19.
比较了不同地理品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形态和同工酶差异,并结合生活史参数初步探讨了不同地理品系轮虫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品系褶皱臂尾轮虫形态差异显著,并且在同工酶上也有明显的变异;基于形态测量和同工酶分析的两次聚类结果较为一致,表现为内蒙和西藏品系轮虫亲缘关系较近,辽宁、大连、天津和山东品系轮虫亲缘关系较近;基于生活史参数的聚类分析与以上结果有较大出入,表明生活史参数在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于 2002年 7月至 12月对大连一沿海混盐水体中褶皱臂尾轮虫复合类群的种类组成和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根据轮虫被甲的形态特点和测量结果, 鉴定出该复合类群中的 5个轮虫同胞物种: Bra chionusplicatilisYamamoto、B plicatilisMüller、B rotundiformisTschugunoff、B ibericusDalian、B hepato tomusDalian, 它们分属于L、SS和SM三大类群。对轮虫种群季节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水体中褶皱臂尾轮虫复合类群的种群分布符合重叠模型假说, 通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 拟合计算出不同轮虫种群的增长率。文中讨论了轮虫复合类群形成的原因, 以及水体中生态因子对轮虫分布的影响。此外,文中还给出了这 5种轮虫形态分类的Fisher判别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