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天女木兰种子休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天女木兰(Magnolia sieboldiiK.Koch)种子的形态、种皮电镜观察、种子各部分抑制物质的生物测定和种子成熟过程中激素含量的变化等方面研究种子的休眠特性。结果表明:天女木兰种子秋季采收后其种胚尚未发育完全,是导致天女木兰种子深休眠的主要原因,但其种皮透性良好;种子不同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芽抑制物质,主要存在于假种皮和胚乳中;种子成熟时胚乳中高浓度的ABA、IAA及低浓度的GA3是导致种子休眠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2.
天女木兰组织培养中有效获得无菌外植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天女木兰组织培养中无菌外植体的有效获得,将天女木兰外植体分为种子和其他3种(侧芽、带侧芽的茎段、顶芽)外植体进行研究.天女木兰种子分为3种不同类型消毒,进行材料污染率、萌发率及成苗率的统计.其他3种外植体(侧芽、带侧芽的茎段、项芽)采用L9(34)正交设计,统计无菌率.结果表明:天女木兰种子消毒时间为4 min的Ⅲ型试材为最适外植体,成苗率可达70%.采用正交设计的3种外植体的最优水平组合为A1B2C3,即外植体为侧芽,消毒剂为0.1%HgCl2,消毒时间为12 min.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境天女木兰叶片解剖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对不同生境下天女木兰叶片解剖结构的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揭示:天女木兰叶片的原始特征表明其在系统演化上处于原始地位。较干旱生境中的天女木兰与较湿润生境中相比,其叶片单位长度下表皮气孔数减少而栅海比和单位叶宽叶肉组织中油细胞数目增加。在其他环境因子相同的情况下,光照强度增大可使天女木兰叶片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主脉维管束枚数和单位叶宽叶肉组织中油细胞的数目增加;土壤含水量较低、树龄较大的天女木兰与土壤含水量较高、树龄较小的天女木兰相比,其叶片厚、栅栏组织厚、海绵组织厚、栅海比以及单位叶宽叶肉组织中油细胞的数目值均较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样地调查、固定样地观测和室内试验分析,系统研究了滇西地区4个三棱栎种群的生殖特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不同生境的种群都具有结实能力,海拔1 020~1 730 m之间三棱栎坚果的产量较高;各种群坚果主要分布在树冠中上部和东、南、西方向;三棱栎种子千粒重为13.07 g,其中具有生活力者占9.25%,人工播种条件下,苗圃内种子萌发率高于天然条件,中低海拔高于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下,由种子转化成幼苗的过程是三棱栎种群生活史的脆弱环节.三棱栎林经营管理要以就地保护为主,促进种群生殖;要通过森林经营措施,为林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创造条件;种子脱落后,要及时扰动林下灌木、草丛,使种子能顺利落地,促其发芽成苗;种子大年要注意采种、育苗,扩大人工种群.  相似文献   

5.
在生长季节,对天女木兰幼苗采取四个遮光率处理(A(CK):0;B:30%;C:60%;D:90%),采用Lcpro+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天女木兰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同时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天女木兰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在不同的遮光处理下均呈现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日最大值为B>A>C>D;在四种遮光处理中,叶绿素含量为D>C>B>A.综合得出:苗期采取30%遮光处理是最适宜的遮光率,适度遮光可促进幼苗生长.本研究为天女木兰在吉林地区的育苗、绿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采自吉林省通化石湖林场的天女木兰叶片为研究材料,对天女木兰色素提取工艺及色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纯乙醇作为提取剂提取干叶中的色素效果最好;运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天女木兰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40℃、时间4 h、m(固)∶V(液)为1∶30(g/L);在色素稳定性试验中发现天女木兰色素受光、温度和pH的影响都很大,而在常用山梨酸钾防腐剂中可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天女木兰色素在不同浓度的糖溶液中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天女木兰组织培养的抗褐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欢  杜凤国  张志翔  齐翠翠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3107-3109,3118
从外植体类型、外植体预处理方法、培养基类型、抗褐化剂类型及培养条件等方面研究了天女木兰(Magnolia sieboldiiK.Koch)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问题.结果表明,B5培养基对防止外植体褐化效果好,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褐化严重.外植体的取材部位与天女木兰的褐化程度密切相关,侧芽褐化率相对较低,其次是顶芽,带芽的茎段褐化率最高.在B5+0.5 mg/L 6-BA+0.3 mg/L IBA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抗氧化剂、吸附剂有利于抑制天女木兰的褐化,抗褐化效果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维生素C(VC)>活性炭(AC).用1 g/L VC浸泡外植体4·h可有效减轻褐化.培养初期一定的低温和暗培养可以减轻天女木兰的褐化.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米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基本属于进展型或稳定型,幼龄级个体多,中老龄级个体少.不同海拔的种群密度存在差异,其中C种群密度最大;静态生命表显示,种群在Ⅰ、II径级时死亡率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但到了Ⅳ、Ⅴ径级,由于生理衰老死亡率又上升;种群期望寿命在II、Ⅲ、Ⅳ径级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期望寿命逐渐下降;不同海拔的米槠种群的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 Ⅲ型.米槠种群动态是环境因素与生物学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大气湿度、光照和土壤有机质等影响较大.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应该以保护为主,适当抚育的措施,促进群落持续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枣树害螨在树冠上发生的时空动态,筛选高效低毒的杀螨剂.[方法]2011年2月25日至9月20日在新疆和田皮墨垦区(兵团农十四师224团)枣园统计记录田间枣树害螨自然种群各螨态的总数,并选用5;噻螨酮EC等杀螨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皮墨垦区枣园害螨5月中旬开始发生,至8月中旬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约30 d.在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上随时间的推移分布动态时有变化,发生早期以东向和南向为多,至发生高峰期,各个方向叶片上分布数量差异逐渐减小;在树冠上、中、下层中的数量分布起初以树冠下层种群密度较高,而后经繁殖扩散,树冠上层种群密度增加,成为害螨在枣树树冠上的主要分布空间.6.8;阿维菌素·噻螨酮EC、5;噻螨酮EC和240 g/L螺螨酯SC等药后7d均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均达到了90;以上,在生产上可与常用杀螨剂轮换使用.[结论]枣树害螨8月中旬达到高峰,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武夷山香果树自然种群生殖构件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武夷山香果树自然种群生殖构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香果树种群始花时间变异较大,可相差7 d左右,始花时间为7月中旬,8月下旬结束,花期约33 d;(2)生殖构件的数量与生境和树冠位置有一定关系,香果树纯林中生殖枝数显著高于其他种群,针叶林和毛竹林中香果树生殖构件分布相当。不同冠层之间生殖构件以中、下层显著低于上层,南向树冠显著高于其他各方向生殖构件数;(3)香果树花期和果期败育率高(81.45%和58.12%),并在不同生境和树冠位置产生显著差异,结实率低是其濒危主要原因之一;(4)主成分分析显示香果树生境中光照、坡向、乔木层盖度对其生殖构件生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