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辽河平原区典型区域耕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是研究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分布比较集中,总体分布不均衡,其中生态退耕、建设用地占用、灾毁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对于林地的开垦、未利用土地开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整理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但耕地总体是逐年减少的.本文提出要处理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通过提高耕地质量保证粮食安全;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协调城市化和耕地减少之间的矛盾;通过合理的生态退耕,协调生态环境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理论命题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耕地保护产权不清,不仅导致我国耕地资源大量损失和耕地质量下降,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也是引起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不能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我国耕地保护主要问题的辨析入手,认为以耕地保护产权不清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和地方政府的制度扭曲是耕地保护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两个理论命题:一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其主要表现在耕地保护产权不清、耕地价值不完全、制度没有对耕地保护产权界定和耕地保护制度扭曲;另一是耕地保护机制创新--构建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并对这一机制构建提出了基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根据历史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现状的调查,对黑龙江省的耕地资源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利用意见。认为黑龙江省有耕地约1亿7千余万亩(包括近1千万亩不稳定耕地),其中坡耕地约占59.4%,腐殖质层厚,基础肥力高的耕地约占68.3%,基础肥力较低的耕地约占21.6%,易于发生干旱的土地约占11.3%,易涝地约16.0%,有盐碱斑的耕地约占0.14%,有盐碱化的耕地占1.03%,有石灰反应的耕地占11.8%,白浆土耕地占10.4%。耕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均占有耕地在减少,耕地质量在下降,生产能力较低,多属于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很大,尚有可垦荒地约6千万亩。建议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在治水的前题下,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对那些不稳定耕地,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使其变为稳定的耕地。  相似文献   

4.
孙春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737-2737
目前关于耕地法定判断标准的不具体,造成统计、税收、征用等管理活动的困惑.以耕地判定的法定标准为中心,浅议新的耕地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5.
粤西南丘陵山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粤西南丘陵山地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情况进行研究,以化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用地分等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化州市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和产能的状况.结果显示,化州市2003-2011年耕地总体质量有所提升,平均自然质量有0.21个等别的提升,利用等质量有0.18个等别的提升,经济等质量提升了0.33个等别.耕地总面积净增了1069.86hm2,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过程中,充分完成了耕地总面积不减少的任务,并且耕地的总产能增加了4.08万t,为保障化州乃至全省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新疆耕地利用与保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是人们为保证耕地的永久性利用和持续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所采取的措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我国耕地面临着迅速减少及质量下降等问题,耕地状况不容乐观.从新疆耕地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研究新疆耕地保护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耕地红线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科学合理的划定耕地红线仍是目前研究领域的一个难点.该研究运用“耕地最低保有量”和“耕地压力指数”法,探讨区域耕地红线的划定方法并分析当前赤壁市各乡镇耕地红线状况.结果表明:2003 ~2012年赤壁市耕地面积总体上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和标准人均耕地面积均有降低趋势,粮食总产和单产在波动中有所增加,耕地压力指数先减后增.2010年后赤壁市耕地压力增大,主要原因是新增耕地利用效率较低.赤壁市各乡镇间耕地压力状况差异较大,耕地压力最小的柳山镇只有0.38,而压力最大的陆水湖办事处高达22.59.目前陆水湖办事处、蒲圻办事处、赵李桥镇和官塘驿林场已经越过区域内部的耕地红线,建立区际之间的占补平衡和实施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是减缓区域耕地压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的耕地普遍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不合理地使用耕地造成的。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沈蒙淅 《乡村科技》2022,(3):136-139
过去10年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农业结构调整,而耕地"非粮化"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政府各部门对耕地保护工作职责不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自然资源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耕地管护职责、治理目标不协同,造成耕地保护管控不力.因此,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基础,梳理耕地"非粮化"的逻辑形成,对耕地保护利用目标、管理主体、...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是人类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特别是耕地资源,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首要物质条件,它关系到人们的吃住问题,耕地整理工作是土地整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当前,耕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自然要素,已成为约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文章首先探讨了目前吉林省耕地整理的现状及问题,最后对吉林省耕地资源整理利用的措施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市耕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出乌鲁木齐市耕地分布不均匀,总体质量不高,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保护面临着建设占用耕地占补不能平衡,耕地质量提高困难,基本农田保护率过高,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提出以都市圈内部实现占补平衡,树立可持续耕地保护观念,加强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用地管理,适当调整基本农田,积极推进都市圈整体规划等建议来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2.
耕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但是,我们的耕地现在已经不断地向人们发出了红色警告信号,它的质量在逐渐退化,这就警示人们,不可以不保护耕地了,而保护耕地质量,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3.
耕地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耕地主要由土壤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具有天然肥力和供给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能力.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0.09hm2,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因此,保护耕地,防止耕地污染是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  相似文献   

14.
耕地恢复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广东省目前的耕地恢复工作存在程序标准不明确、经济代价大、群众恢复意愿低等问题,本文对广东省耕地恢复现状进行分析,从规划引领、分类分批分级实施、政策助推、发挥村集体作用等方面对耕地恢复工作提出建议,以期为广东省未来耕地恢复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积极稳妥发展农地金融势在必行.通过分析耕地资本化的重要性,认为耕地资本化的推行还须依托健全的耕地金融组织,结合我国试点地区对耕地金融模式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我国耕地金融组织的设计方案,即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国耕地金融组织应以广泛的初级合作性土地金融组织为基础,以政策性土地金融为主导,辅以部分商业性土地金融,采取“双轨制”组织架构,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和可持续的耕地金融组织.探讨了该组织形式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了耕地金融组织还需完善的配套条件,创造有利于耕地金融业务开展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与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重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基于耕地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构了耕地利用的效益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机制.分析表明,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构建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则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根本途径.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区内经济补偿和区际经济补偿运行机制、补偿体系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丽  侯敬丽 《甘肃农业》2014,(15):49-51
农民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农户的耕地利用行为和保护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并不高,基本处于被动保护状态;农户的耕地保护意识是决定其耕地保护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其耕地保护行为主要体现在对耕地的利用上;耕地资源少、地块破碎、分布零散和农业收益低下是农户保护耕地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只是简单的数量平衡,而且要求质量和环境平衡.文章用人均标准耕地量的变化来衡量某一区域是否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并以酉阳县为例,进行了标准耕地总量动态研究,提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保护耕地是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的和任务之一,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也不例外。因此,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应将促进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耕地保护不仅包括耕地数量与质量保护,而且还应该包括效益保障,即促进耕地利用效益的提高和农民耕作收益的增加,以效益促保护。一、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数量基本稳定和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人口耕地承载力现状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山西省人口耕地承载力,在考虑山西省耕地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同时参照国家1988年提出的2000年小康标准.通过统计分析表明:我省人口耕地承载力现状:按温饱型生活标准,超载537.12万人,粮食缺口21.48亿公斤;按宽裕型生活标准,超载812万人,粮食缺口36.5亿公斤.预计本纪世末,人均粮食占有水平仅是略超温饱型不达宽裕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