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粉虫幼虫中抗菌肽的诱导及其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前次以鞘翅目拟步甲科昆虫黄粉虫幼虫为实验材料,分别用超声波和饥饿后饲喂大肠杆菌的方式进行诱导,对诱导前后0 ̄4d内获得的抗菌肽进行了平板测活。实验表明抗菌肽含量在诱导后第4d最高,且在4d内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两种诱导方式诱导出的抗菌肽具有相似的抗菌活性,都能较好地抑制大肠杆菌079和沙门氏菌5015,且收集的抗菌物质经100℃处理20mm后抗菌活性基本不变。本文前次采用了饥饿后饲喂含菌食物的  相似文献   

2.
诱导源及其诱导剂量对黄粉虫幼虫血淋巴抗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紫外线、超声波、菌液饲喂、菌液注射等方法对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进行抗菌肽的诱导,每种诱导方法分别采用不同诱导剂量,以确定最佳的诱导方法和最适的诱导剂量。结果表明:不同诱导方法的黄粉虫幼虫血淋巴抑菌活性大小为菌液注射紫外线菌液饲喂超声波。菌液注射法适宜的注射剂量为104cfu/头,诱导后培养48 h抑菌效果最好。采用琼脂糖孔穴扩散法进行测定,其对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等6种动物病原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猪致病性大肠杆菌和猪链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黄粉虫不同生长阶段所提取的抗菌肽抗菌活性及抗菌肽组分差异.通过针刺使黄粉虫各虫态感染大肠杆菌产生抗菌肽,经过研磨、离心等步骤提取抗菌肽,用药敏试验检测这些抗菌肽的抗菌效果,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分离其蛋白及多肽条带.药敏试验的结果表明处于蛹期和成虫期的黄粉虫所产生抗菌肽的抑茵效果不如处于幼虫期所产生抗菌肽的抑茵效果明显,但差异不显著;电泳图谱显示黄粉虫幼虫有8条带,成虫有5条,蛹有5条,说明黄粉虫蛹期和成虫的抗菌肽种类较幼虫期的少,但是它们都还有更多的小肽段未被分离开.  相似文献   

4.
黄粉虫幼虫抗菌肽的诱导特性及电泳组分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黄粉虫幼虫分别进行空白对照、菌刺、菌饲、热激和超声波四种处理,并于处理后1d、2d、3d、4d、5d分别提取黄粉虫幼虫体内的抗菌肽,做抗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试验及交叉抑菌试验,测定其抑菌圈大小,确定其抗菌活性和诱导特异性,同时还进行抗菌肽热稳定性及电泳试验。结果表明:水浴后提取的抗菌液抑菌效果明显,四种处理的黄粉虫幼虫均能产生抗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物质。其中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要略好于抗大肠杆菌效果,其抗菌效果显著性依次为:菌饲、对照、热激和超声波、菌刺,而抗大肠杆菌效果显著性则依次为:菌饲、菌刺、热激和超声波、对照。交叉抑菌试验表明黄粉虫幼虫体内抗菌肽的产生不具有诱导特异性。电泳图谱显示黄粉虫抗菌肽含有5种肽组分。  相似文献   

5.
陶淑霞  韩静菲  李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167-14170
[目的]探索黄粉虫抗菌肽的生物学性质。[方法]通过菌液注射对黄粉虫幼虫进行抗菌肽的诱导,对其热敏感性、反复冻融的稳定性、抑菌活性的适宜pH值及部分抑菌谱进行测定,并对黄粉虫血淋巴抗菌肽进行了初步的分离纯化。[结果]黄粉虫抗菌肽热稳定性好,反复冻融对其活性影响不大,显示出一定的抗酸碱性能,在pH为5时抑菌效果最佳,对测试的6种动物病原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猪致病性大肠杆菌和猪链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经SephadexG-25凝胶过滤柱层析分离得到3个活性峰,表明黄粉幼虫血淋巴中有多个抗菌活性组分。[结论]该研究为黄粉虫抗菌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黄粉虫幼虫抗真菌物质的诱导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用真菌诱导黄粉虫幼虫表达抗菌物质及其对真菌的影响。[方法]用黄粉虫幼虫从土壤中诱捕真菌,培养出2种病原真菌作为诱导源分别对黄粉虫幼虫做诱导试验,每种试验分别进行对照、菌刺和菌饲3种处理,并于处理后1、2、3、4和5 d分别提取抗菌物质,用平板琼脂打孔扩散法测定其抑菌圈直径而确定其抗真菌活性。[结果]结果表明,黄粉虫幼虫受真菌诱导后抗真菌活性比对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不同真菌诱导表达样品对于相应的诱导真菌均表现明显的抗真菌活性。说明不同真菌诱导产生的抗真菌物质与诱导源有关,抗真菌物质为黄粉虫幼虫体内固有成分,诱导增加了抗真菌物质的表达量,同时刺激新的抗真菌物质的产生。[结论]用真菌直接诱导黄粉虫幼虫可以产生抗真菌物质。  相似文献   

7.
黄粉虫幼虫抗菌物质的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昆虫抗菌物质是昆虫免疫系统受到外源异物刺激后,为清除这种异源刺激所产生的一类具有抑菌或杀菌效应的肽或多肽类物质。昆虫免疫系统不同于高等脊椎动物免疫系统,后者的免疫球蛋白与抗原有特异结合能力,而昆虫抗菌物质的抗菌作用具有广谱性[1,2]。自Boman等1980年首次从大肠杆菌诱导的惜古比天蚕(Hyalopheracecropia)滞育蛹免疫血淋巴中分离到昆虫抗菌物质———天蚕素(cecropin)至今,已从柞蚕(Antheraeapernyi)、烟草天蛾(Manducasexta)、果蝇(Drosophilamela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经不同菌源诱导黄粉虫产生的免疫物质——抗菌肽对病原菌是否存在活性差异。[方法]通过饲细菌、针刺饲真菌法诱导饥饿处理过的黄粉虫幼虫产生免疫反应,研磨、冷冻离心法获得抗菌肽提取物,采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26种病原菌抑菌活性,利用三等分法划分4种类型评价抑菌活性及抑菌谱。[结果]经不同菌源诱导黄粉虫所产生的抗菌肽抑菌活性及抑菌谱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生防菌源在诱导昆虫体液免疫物质——抗菌肽表达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经不同菌源诱导黄粉虫所产生的免疫物质——抗菌肽对病原菌是否存在活性差异。[方法]对饥饿后黄粉虫幼虫通过饲细菌、针刺饲真菌(放线菌)法产生诱导免疫反应,研磨、冷冻离心法获得抗菌肽提取物,采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26种病原菌抑菌活性,利用三等分法划分四种类型评价抑菌活性及抑菌谱。[结果]经不同菌源诱导黄粉虫所产生的抗菌肽抑菌活性及抑菌谱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生防菌源在诱导昆虫体液免疫物质——抗菌肽表达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经不同菌源诱导黄粉虫所产生的免疫物质——抗菌肽对病原菌是否存在活性差异。[方法]对饥饿后黄粉虫幼虫通过饲细菌、针刺饲真菌(放线菌)法产生诱导免疫反应,研磨、冷冻离心法获得抗菌肽提取物,采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26种病原菌抑菌活性,利用三等分法划分四种类型评价抑菌活性及抑菌谱。[结果]经不同菌源诱导黄粉虫所产生的抗菌肽抑菌活性及抑菌谱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生防菌源在诱导昆虫体液免疫物质——抗菌肽表达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黄粉虫幼虫免疫血淋巴最佳制样条件的确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正交设计L27(3^13)的方法对大肠杆菌诱导黄粉幼虫的免疫血淋巴最佳制样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每虫10^5菌量诱导较小的虫体后72h取样后得到的样品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2.
发酵灵芝粉中肽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相似文献   

13.
以中药材丹皮、泽泻及其混和物为饲料对黄粉虫幼虫体内蛋白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丹皮能显著抑制幼虫体内的蛋白酶活性,在处理5d后,也抑制幼虫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丹皮泽泻饮片混和物与泽泻相比,幼虫体内蛋白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没有受到显著影响,但与面粉相比,在一定时间内幼虫的蛋白酶活性受到了影响,说明丹皮影响了幼虫对蛋白质的水解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对幼虫的神经传导也有影响;而混和物在一定时间内可影响幼虫对蛋白质的水解作用而对幼虫的神经传导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粉虫人工饲料优化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四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分别建立了以幼虫存活率及幼虫重为目标函数的四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藻粉(X4)与麦麸(X1)是影响幼虫存活率及幼虫重的主要因素,并且分析了葡萄糖(X2)及藻粉(X4)之间交互作用对幼虫存活率的影响;通过模型优化,提出了获得较高幼虫存活率及幼虫重的优化配方  相似文献   

15.
就中药材丹皮、泽泻及其混和物饲料对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影响和体内淀粉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丹皮处理组幼虫的日均增长量为负值,与其余各处理组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2)混和物处理组幼虫本内淀粉酶活性与庆皮处理组、泽泻处理组和面粉处理组比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说明丹皮物质对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秀明显抑制作用;丹皮、泽泻两种中药材均对黄粉虫幼虫体内的淀粉酶活性有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药材对  相似文献   

16.
在家蚕(Bombyx mori L.)进入五龄时,添食氚标记睾丸酮(H-TP),用显微放射自显影技术调查其在体内的分布与积累及雌雄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添食后3小时,中肠、后肠的细胞结构和血液中有大量的~3H-TP 分布,脂肪体只有少量~3H-TP 的印迹,马氏管、雌雄性器官和中、后部丝腺等几乎没有~3H~TP 的踪迹。添食后72小时,中肠、后肠和血液里~3H-TP 的分布量急速减少,脂肪体和中、后部丝腺已能观察到少量的~3H-TP,马氏管的管壁细胞、睾丸的生精囊、精原细胞和卵巢的卵巢管、受精囊里均有较多量的~3H-TP 分布。添食后144小时,血液和后肠中~3H-TP 分布量呈继续减弱趋势,而中肠几乎不见其痕迹。脂肪体和中、后部丝腺里~3H-TP 的放射活性与五龄中期相比,无显著变化,基本处于动态平衡中;在马氏管和雌雄性器官中,~3H-TP 的积累量仍然是有增无减。~3H-TP 在蚕体内的分布和积累,除睾丸明显多于卵巢外,其他各组织器官雌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