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度测度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度测度理论和模型,包括功效函数、协调函数和协调度的变化范围和协调度等级,建立了农业生态系统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为例进行了农业生态系统自协调发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1990—2002年系统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1990—1998年呈弱度失调在5级以下、1999—2002年呈弱度协调在6级以上;系统协调度的变化主要受子系统影响,1990年的系统协调度低主要是因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太低,1998年系统协调度低的主要原因是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度太低;从研究时段看,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系统协调度主要随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度变化而改变,通常表现为经济子系统是提升协调度、生态子系统是降低协调度,揭示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是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把它分成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简写为EES系统),建立了关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的指标范畴;同时依据协同发展原理构建了协调度评价的功效函数、协调度函数和协调等级理论,并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为例,从系统指标体系中共筛选出21个代表性指标对该系统的协调度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资阳区在1995-2001年间,系统的协调度呈现下降趋势,表现为弱度协调状态,协调等级为6级,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度是降低趋势,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是上升趋势,社会子系统协调度在平缓中略降,生态子系统协调度降低是导致整个系统协调度降低的根本原因,可见在资阳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3.
采用频度分析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选取了22个指标构建了陕西省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功效函数,采用加权平均法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对1990-2008年陕西省农业系统协调度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1990-2008年,陕西省农业生态子系统协调度呈明显波动态势,协调度水平较低,处于低度失调和弱度协调之间;经济子系统协调度水平快速提高,由1990年的极度失调状态演进为2008年的高度协调状态;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总体趋好,但后期波动明显.农业系统协调度总体上呈增长的态势,但后期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4.
关天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关天地区2000~2008年农村社会经济指标数据为依据,构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关天地区与其各地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等级。结果表明:(1)2000~2008年,关天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上表现为2000~2006年持续上升,2006~2007年有所下降,之后呈上升趋势,生态子系统协调度在波动中下降,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表现为稳定的上升趋势,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处于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2)关天地区各地市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上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天水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的协调度上升最快,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区次之,西安、铜川市上升较慢;(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子系统对地区农业系统协调度有抑制作用,经济子系统表现为促进作用,社会子系统处于波动增长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对现有研究现状进行简单评述的基础上,以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黑河中游的民乐县和临泽县为典型研究单元,以2000~2010年农村社会经济指标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包括功效函数、协调函数、协调度以及协调度等级在内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测度理论和模型,结合研究区实际,建立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表明:2000~2013年,研究区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一种极度失调状态。民乐县的区域协调度虽然2000~2004年略有上升,但此后又开始了波动式的下降,其协调度等级也相应地经历了由"严重失调—极度失调—中度失调—低度失调—严重失调—高度失调"的发展过程。同样,临泽县的农业生态经济区域协调度和协调等级也大致呈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2000~2013年子系统的测度结果再次表明,除了经济子系统从原来的严重失调优化为中高度协调外,民乐县和临泽县生态子系统依次为2级和3级、社会子系统分别为4级和3级,均处于高度和低度失调状态。在此基础上,就进一步优化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定西地区农业系统协调度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考现阶段国内外众多农业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定西市的自然和经济状况,建立了该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农业系统协调度模型,包括功效函数、协调函数,计算得出定西市农业系统以及子系统的协调度,并确定各系统在不同年份的协调等级。定西市农业系统协调度主要是受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协调度变化的影响。系统内部要素协调度低,严重影响农业系统的整体协调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实施有效协调控制,实现良性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的适应度进行评价,以期为湿地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推动湿地的可持续建设。【方法】选取湿地水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作为盘锦湿地适应度评价的子系统,并据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适应度。【结果】盘锦湿地2000-2012年整体适应能力一般,处于中等水平状态,呈波动增长趋势,各子系统适应能力差距较大。其中生态子系统与整体发展类似,受不利因素影响程度很大;水资源子系统适应能力较弱,处于中等偏差状态,受不利因素影响程度较大;社会经济子系统处于逐步适应状态,发展较好,受不利因素影响程度较小。【结论】盘锦湿地亟须加强适应性管理,提高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对1995—2009年间西藏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农业经济系统协调度在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推动下由1995年的极度失调状态发展到2009年的弱度协调状态。(2)生态子系统对整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变化有抑制作用。1995—2009年15年间,生态子系统协调度呈现出倒"V"字形的变化趋势,该子系统协调度的下降极大地影响了本区农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近年来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方法】本文基于能值理论,构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能力综合评价体系,运用ArcGis软件分析2016年山西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其区域差异。【结果】①2016年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占据主导地位,对传统资源的依赖性过大;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资源储量的差异,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在社会、经济和自然3个子系统的能值指标测度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③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来看,忻州市对外经济贡献最大,晋中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运城市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状况最好。【结论】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开发潜力较大,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政策措施,致力于提高系统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相似文献   

10.
王进  李宁 《广东农业科学》2022,49(10):164-172
【目的】构建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西北地区“生态 - 经 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为促进“生态 - 经济”系统及其要素协同共进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基于西北 5 省 区 2008—2020 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 利用聚类分析将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统耦合程度划分为 6 个等级。【结果】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 统耦合协调度时序特征在考察期内稳定增长,协调水平逐步由轻度失调、低水平协调向优质协调过渡。空间特 征表现在“生态 - 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陕西 > 甘肃 > 新疆 > 青海 > 宁夏的特征,西北 5 省区于 2016— 2020 年间均达到并保持在 V 类基本协调水平,其中陕西于 2020 年率先进入Ⅵ类优质协调水平,宁夏和青海“生 态 - 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波动增长。【结论】西北地区内部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应从内源创新、消费升 级与政府推动 3 个方面完善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统及其要素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