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分别在云南威达元宝枫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元宝枫种植基地(位于昆明市晋宁县)的山脊、坡地和平地,对元宝枫1年生和2年生苗木群体的株高、地径及叶片数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各苗木群体在此3个生长性状上均存在极丰富的变异。其株高变异系数为47.838%~70.890%,地径变异系数为42.505%~57.497%,叶片数变异系数为60.698%~68.140%。苗木经移栽消除植株的密集生长竞争和环境差异后,该苗木的生长性状依然表现出“优者更优,劣者更劣”的趋势,表明元宝枫苗木生长性状所存在的丰富变异主要是基因型差异造成的。据此,对元宝枫进行早期优株选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引种的46株元宝枫的果实为研究材料,对其果实的9个性状变异和各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果实性状的株间变异较株内变异显著;(2)果实各性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空壳比率、果实厚度、种子千粒重、果实千粒重、着生痕长度、种子厚度、果实宽度、带翅果实长度、果实长度;(3)果实千粒重与种子千粒重呈高度正相关,与果实宽度、种子厚度、果实厚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带翅果实长度、着生痕长度及果实长度呈低度正相关。种子千粒重除了与果实千粒重呈高度正相关外,还和带翅果实长度、种子厚度、果实厚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且和果实宽度呈低度正相关。以此评选出引种地果实性状优良、产量高的元宝枫单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种子是植物繁衍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探究元宝枫种子形态特征和萌发规律,以期揭示元宝枫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变异,为培育元宝枫优质种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松树山母树林元宝枫种子为研究对象,精确测定其长径、宽径、纵径、形状指数、大小指数、千粒重等形态特征指标,利用标准主轴估计法分析种子形态特征的异速生长关系;并通过培养皿纸上发芽方法进行种子萌发规律研究。【结果】元宝枫种子平均长径为10.20±0.76mm、宽径为6.77±0.40mm、纵径为4.32±0.58mm、形状指数为1.51±0.12、大小指数为69.10±0.51、千粒重为154.02±4.50 g,长径、宽径、长宽比以及大小指数均符合正态分布,种子宽径和纵径变异系数分别为6%和13%,其他性状变异系数均未超出10%。种子长径、宽径和纵径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即随着长径的增大宽径相对增长速度下降;随着长径的增大纵径相对增长速度上升;随着宽径的增大纵径的相对增长速度上升,种子长度在种子形态特征中发挥相对主导的作用。元宝枫种子发芽率为90.75%±1.89%,种子发芽势为47.50%±4.80%,发芽指数为18.94...  相似文献   

4.
引种栽培是丰富当地树种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元宝枫引种栽培多年的调查研究和经验,主要从幼树培育和移植后的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元宝枫栽培的主要技术,为该树种在引种栽培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引种元宝枫抽梢年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引种的元宝枫生长情况在定点观测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元宝枫大树和留床苗3~4 月份是高生长的主要时段。1 a中,高增长量呈单峰曲线,粗增长量呈双峰曲线;当年播种苗和移栽苗在3~5月份生长缓慢,6~7月份生长迅速;有长枝和短枝的分化,短枝在5月底停止高生长,高度不超过30 cm,长、短枝粗增长保持同步,呈双峰曲线。  相似文献   

6.
元宝枫叶数量变化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除整株叶片的1 3、2 3、3 3叶量对元宝枫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采叶量和采摘时间显著影响着元宝枫的株高、地径、叶面积和叶生物量干质量,而对冠幅影响不显著。随着采叶量的增加,对元宝枫的影响显著加强;采叶时间的影响依次是6月>4月>8月。4月采叶3 3显著抑制株高、地径、叶面积和叶生物量干质量增长;6月采摘对株高和地径的生长影响显著,但对叶面积和叶生物量干质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引种在厦门地区9个樟树种源的生长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的樟树生长差异较大,综合地径和树高生长的情况,总体生长表现比较好的种源是广东揭阳(GD1)、广东和平(GD2)、广东梅州(GD3)、福建南靖(FJ1),地径平均值达3.1~3.4cm,树高平均值为221.7~236.6cm,这些种源适于厦门地区栽培和推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樟树不同地理种源各生长性状差异显著。选择种源时,应尽量选择同一种源区内的地理气候因子相近的地区作为种源区进行引种,以保证引种后幼树生长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8.
元宝枫是一种多用途的经济树种,有较高的引种栽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昆明地区引种栽培的元宝枫林为对象对其林木的开花结实习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昆明引种地元宝枫的花期主要集中在3月份;树冠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开花结实量基本无差异;上层树冠开花结实数是下层树冠开花结实数的3倍左右;结实数与开花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42 8;从坐果到果实开始成熟期的落果率约为50%;果实各性状的株间变异特别大,变异系数8.20%~50.55%,但同一植株的果实形态和大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评价不同品种小盆栽月季间的性状差异及应用推广前景,该文对引种的6种不同品种小盆栽月季1年生扦插苗,分别在生长旺盛期观测记录株高等4个生长性状指标,比较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在开花期观测花径等11个观赏性状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果汁阳台、海神王阳台2个品种为I级优良品种,可进行引种和工厂化大量生产;火烧云、梦幻褶边和蜜桃雪山为较优种,可适当引种,适度进行扩繁生产;丘比特为Ⅲ级品种,可作为育种资源库材料。  相似文献   

11.
福建柏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福建柏人工林树高、胸径生长随坡面升高而呈下降趋势,但至坡面近顶部,差异才达显著;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8年生,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0~12年生之间;直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6年生;材积连年生长量在20年生达到最大值,到32年生为止材积平均生长量未达到最大;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福建柏生长发育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4年生为幼林期,第二阶段4~14年生为速生期,第三阶段14~24年生为杆材阶段,第四阶段24~32年生为近成熟期。  相似文献   

12.
鸡腿菇菌丝生长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影响鸡腿菇菌丝生长的主要因素,比较了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温度和不同pH的等条件下菌丝生长的情况。结果表明:鸡腿菇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是淀粉和乳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和牛肉膏;最适温度是27℃;最适pH值是6.0。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火炬松人工林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省火炬松人工林生长特性以及不同栽培区火炬松的生长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Richards函数是福建省火炬松优势木生长的最佳模型 ;对树高曲线方程而言 ,h=a0 da1 最符合火炬松树高随直径变化的规律。随着栽培区适宜程度的降低 ,火炬松胸径生长量随之降低 ,胸径平均生长量、材积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的年龄也随之提早。  相似文献   

14.
杨树叶面积与生长指标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奉觉  郑世锴 《林业科学》1989,25(4):370-374
树冠叶面积与树干材积的关系,反映着林木叶部光合产物的供应与干部材积生长需要之间的供需关系,表现为叶面积与林木生长指标、尤其是与材积的关系。对这些关系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林木材积形成过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协调程度,还可用于一定条件  相似文献   

15.
武陵毛竹竹株生长规律分析及经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武陵毛竹竹株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经济用材长与竹径相关密切,直径越大,材长越长;枝下高与自然用材长也有密切关系。武陵毛竹有筒溥,轮枝少,营养区小,枝下高小的特点,所以主杆利用率相对较低;单株叶总面积比湘南等地略小,故光合效率低;竹杆纤维化程度较高;叶面积与竹重之比为4.24cm2/kg。还对竹杆利用率、适生条件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Richards生长函数为木模型,根据安徽省贵池市林场的29块意大利场树无性系临埋标准地和标准木调查材料,拟合出林分生长预测模型,对其生长量和生长率进行估测。并对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分别用拟合样本,检验样本以及拟合数据与检验数据并组成的样本数据进行了拟合效果检验。  相似文献   

17.
四川香樟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香樟树高、胸径、材积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香樟生长适应性较强,27 a树高平均可达15.80 m,胸径可达35.1 cm,材积可达0.6790 m3;香樟造林初期生长相对较缓慢,在10 a~12 a时树高和胸径连年生长量到达峰值,之后开始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的年生长量;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呈持续增长趋势,27a时,仍维持较快的增长速度;Logistic曲线对香樟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动态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35.4356/(1+11.59×e-0.1942x),y=16.429/(1+12.6749×e-0.1906x),y=0.9639/(1+107.5×e-0.2043x)。  相似文献   

18.
生长模型是根据林木生长理论建立的理论性的模型,在各个地区实际操作时都会有些误差,分析各个地区差异情况,可以得出这种生长模型的适用范围,以Botkin等人建立的林木生长模型为例研究林木生长模型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引种9种阔叶树种种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马占相思、大叶相思、海南红豆、海南蒲桃在该地方生长速度较大,是该地区营造生态林的优势树种。  相似文献   

20.
High levels of growth stress are implicated in causing end splitting of logs, deflection during sawing and deformation of boards as stresses are released during sawing operations. Level of stress is a function of strain and 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wood (MOE). Levels of peripheral strain can be measured on standing trees and, if the MOE is known, stresses can be estimated. The validity of using peripheral strain measurements relies on underlying theoretical models that relate strain to expected patterns of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levels of board deflection.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s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s by determining relationships of stress and strain with board deflection, end splitting and a range of wood properties.

Peripheral strain levels were extremely variable within the bottom log and little evidence was found for consistent patterns of variation, although measurements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height above ground. Sampling on two sides of the standing tree at breast height appeared to be a suitable strategy, with the mean for these strain readings having a correlation (r) of 0.86 with the average strain in the bottom log.

Growth strain was not a reliable predictor of board deflection and cannot be recommended as a non-destructive sampling method. Overall there was a poor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strain and board deflection. No consistent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a range of wood properties and growth strain or board deflection across both sites. Stress levels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tree as the product of growth strain and modulus of elastic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lculated stress and mean board deflection determined.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at either site with correlations being very close to zero.

The underlying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ess and strain were examined and several questions raised about the validity of such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