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晏妮  胡晓红  陈椽 《湖北农业科学》2014,(13):3019-3021
为筛选具有产油潜力的能源微藻,从贵州不同淡水环境中分离纯化了10种淡水微藻(4种绿藻,4种硅藻,2种蓝藻)并对其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种含油淡水微藻的总脂含量为2.92%~20.82%,有3种总脂含量超过10%;脂肪酸组成上,均以C16和C18脂肪酸含量丰富,其中蓝、绿藻门C18∶4脂肪酸含量最高,均超过50%,其次为C18∶1脂肪酸和C18∶2脂肪酸,硅藻门除舟形藻外,C16∶0和C16∶1脂肪酸含量较高,针杆藻属检测出少量C22∶0和C20∶4脂肪酸。10种淡水微藻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50%以上,蓝、绿藻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8%以上。  相似文献   

2.
不同变种及种源紫苏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萃取和GC-MS法,对5个变种11个种源地的17个种质的紫苏种子样品开展了种子油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的比较和分析。GC-MS结果表明,紫苏油中共发现14种脂肪酸,按相对含量高低划分为6种高含量脂肪酸(>0.8%)和8种低含量脂肪酸(≤0.2%);其中14-甲基-十六烷酸(C17∶0)、十八碳二烯酸(C18∶2n3)、二十三碳酸(C23∶0)3种低含量脂肪酸为首次在紫苏油脂中被报道;高含量脂肪酸中α-亚麻酸的相对含量最高,达51.92%~62.98%;α-亚麻酸、亚油酸与油酸之间存在一定代谢转化相关性。脂肪酸含量外标法计算结果表明,5个变种中白苏变种的含油率和α-亚麻酸含量较高,作为紫苏油生产原料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山核桃仁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473-2474
[目的]分析山核桃仁油的脂肪酸组成,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核桃仁油、红松籽油、接骨木油和橄榄油为材料,利用GC/MS对各油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找出山核桃仁油的特色。[结果]共鉴定出山核桃仁油中的5中化合物,即亚油酸、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含量分别为63.48%、19.90%、11.96%、3.31%和1.35%;山核桃仁油中n-6:n-3脂肪酸比例为5.31,与我国推荐的n-6∶n-3脂肪酸比例(4-5)∶1非常接近;山核桃仁油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4.3∶1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偏高,但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和a-亚麻酸,均为人体必须脂肪酸。[结论]山核桃仁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n-6∶n-3脂肪酸比例合理,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牛、羊乳及其制品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牛、羊乳及其酸乳、奶酪脂肪酸组成及变化特点,并进行特性评价。【方法】将牛、羊乳及其酸乳、奶酪样品进行甲酯化处理后,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进行脂肪酸组分及其含量分析比较。【结果】①牛、羊乳及其酸乳、奶酪的脂肪酸均包括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3大类,其中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的含量之和均超过60%;②牛、羊初乳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高达36.91%和33.06%,牛初乳、羊奶酪和羊初乳的SFA∶MUFA∶PUFA分别为5.58∶2.86∶1,9.20∶3.77∶1,9.34∶3.93∶1;③羊乳的特征脂肪酸是辛酸(C8∶0)和癸酸(C10∶0),其含量明显高于牛乳,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羊乳及其制品的脂肪酸质量优于牛乳及其制品;牛、羊乳加工后长链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短链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模拟不同烹饪温度处理后的红松籽油为材料,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和理化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烹饪温度预处理后的红松籽油通过气相质谱(GC-MS)联用测定脂肪酸组分。根据国标测定热处理前后的红松籽油理化性质。利用SPSS 19.0软件对不同温度处理后红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红松籽油的羰基价和酸值显著上升(P < 0.05),过氧化值先升高后降低,180 ℃达到最大值9.79 mmol/kg,碘值和皂化值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31.78%、22.86%。高温加热后红松籽油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出现显著变化,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亚油酸和皮诺敛酸含量下降,而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随烹饪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加热过程中共生成5种新的脂肪酸(9t-C18∶1(反式油酸)、(9c,11t)-C18∶2、(10t,12c)-C18∶2、14-甲基-C16∶0、10c-C17∶1)。对不同温度处理后红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2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3.80%、10.43%。结论升高温度会降低红松籽油品质和改变脂肪酸组成。低温热处理时,红松籽油的理化指标及其脂肪酸不发生显著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红松籽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通过投喂添加卵磷脂和深海三文鱼油的饲料,研究了2种油脂对雌蟹卵巢发育及脂质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种油脂均能够明显增加河蟹体重,显著提高河蟹的卵巢指数、卵母细胞直径、卵巢及肝胰腺总脂含量;添加卵磷脂后C16∶0和C16∶1脂肪酸含量明显下降,C18∶1脂肪酸含量明显上升,C18∶2脂肪酸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添加鱼油后,显著升高C20∶5和C22∶6脂肪酸水平;卵磷脂和鱼油同时加入,C16∶0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C20∶5和C22∶6脂肪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充分说明了这2种油脂均能明显促进河蟹的卵巢发育。  相似文献   

7.
日粮中添加月苋草油与胡麻油对蛋黄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 2个试验研究了蛋鸡日粮中添加月苋草油和胡麻油对蛋黄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选用 6 4只健康、36周龄罗曼产蛋母鸡进行试验。Ⅰ :日粮设 4个处理组 ,月苋草油添加水平分别为 0、2 %、3%和 4 %。Ⅱ :日粮中胡麻油和月苋草油添加总量为 3% ,设 4个比例处理 :1∶4、2∶3、3∶2、4∶1。结果表明 :增加日粮中月苋草油 ,蛋黄中亚油酸 (LA)含量显著提高 (P <0 0 5 )且γ 亚麻酸 (GLA)含量和n 6脂肪酸总量以及n 6和n 3脂肪酸比值均有上升 ,α 亚麻酸 (ALA)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含量以及n 3脂肪酸总量变化不明显。随日粮中胡麻油对月苋草油比例的增加 ,蛋黄中LA和GLA含量、n 6脂肪酸总量以及n 6和n 3脂肪酸比值均下降 ,ALA和花生四烯酸含量以及n 3脂肪酸总量显著上升 (P <0 0 5 ) ,DHA含量变化不规律。说明 ,日粮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影响了蛋黄中脂肪酸的沉积 ,且呈正相关 ,通过改变日粮中油脂添加水平可以调整鸡蛋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  相似文献   

8.
松籽油的精炼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籽油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松籽油精炼的工艺和条件,同时对精炼松籽油理化指标及其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脱胶最佳工艺条件为加热温度40℃,加酸量4.0%,搅拌时间30 min;脱酸最佳工艺条件为碱炼温度80℃,碱液浓度8%,超碱量0.25%,碱炼时间40 min;脱色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炭与活性白土复合脱色剂(1∶1),脱色剂用量7%,脱色温度70℃,脱色时间30 min;精炼后松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主要脂肪酸为9种,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约为87.58%,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在46.32%。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野生与养殖斑鱯(Mystus guttatus)肌肉生化组成的差异,采用常规方法对野生与养殖斑鱯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野生斑鱯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养殖斑鱯(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斑鱯(P0.05)。野生与养殖斑鱯肌肉中均检测到17种氨基酸,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在野生与养殖斑鱯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野生斑鱯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7.20%)显著高于养殖斑鱯(5.86%)(P0.05)。野生和养殖斑鱯群体的氨基酸营养价值差别不大,且必需氨基酸含量符合WHO/FAO和鸡蛋蛋白标准模式。野生和养殖斑鱯肌肉中均检出16种脂肪酸,其中野生斑鱯肌肉中检出C15∶0和C20∶3n6而未检出C20∶0和C22∶6n3,而养殖斑鱯肌肉中检出C20∶0和C22∶6n3而未检出C15∶0和C20∶3n6。将野生斑鱯肌肉中的各种脂肪酸含量与养殖斑鱯相比较,发现除C20∶0、C20∶3n6、C15∶0和C22∶6n3外,其他各种脂肪酸含量在两种群体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野生斑鱯肌肉中的C22∶6n3含量为0,显著低于养殖斑鱯(1.16%)(P0.05)。大类脂肪酸中,野生斑鱯的∑PUFA及∑n-6PUFA均显著高于养殖斑鱯(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9种野生鲳鱼肌肉脂肪酸的含量,并对各脂肪酸组成进行相关性分析,为鲳鱼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0.5%硫酸-甲醇处理各种鲳鱼肌肉,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其脂肪酸组分,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9种野生鲳鱼肌肉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4.52%~48.29%,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5.35%~35.91%,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8.45%~37.26%,其中C16∶0含量稳定且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MUFA与∑PUFA呈负相关,∑SFA与∑MUFA、∑PUFA相关性小;主要脂肪酸C20∶4(6)(AA)和C22∶6(3)(DHA)分别与ω-6和ω-3呈极显著正相关,而EPA与其他脂肪酸的相关性小。聚类分析可将9种鲳鱼分成3个组群,其中中国鲳、珍鲳和银鲳等3种鲳属鱼种的脂肪酸组成含量相似。【结论】9种鲳鱼的EPA+DH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或医用价值;鲳鱼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为其脂肪酸代谢和鱼类分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开发优质大黄鱼肝油,探究其在精制过程及不同脱臭处理时的品质变化。本研究对大黄鱼肝粗提油采用四个过程精制(脱胶、脱酸、脱色、旋蒸脱臭)以及不同脱臭方法(旋蒸、固相吸附、脱臭液、GTP)处理后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四个精制阶段的理化性质方面,精制鱼油的酸价与粗鱼油相比降低了63.50%,碘值提高了1.19倍,过氧化值降低了39.02%,其理化性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优化效果明显,大黄鱼肝油的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20倍、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71倍以及EPA、DHA含量增加了1.84倍。粗鱼肝油中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重,精制可以改善其风味,脱胶、脱酸对风味影响较小,脱色对风味有一定改善,但主要影响鱼油风味是脱臭工艺,可以显著降低其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在不同脱臭方法的比较中,脱臭液脱臭可使鱼肝油酸价达到最低0.24±0.07 mg KOH/g,而绿茶多酚(GTP)脱臭可有效降低鱼肝油氧化值(1.56±0.19 mmol/kg),且在风味中还会形成愉悦的清香味,总体效果更佳。该研究为大黄鱼肝开发,生产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且风味品质均佳的鱼肝油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植物油[m(豆油)∶m(菜籽油)=3∶1]替代不同水平(0%、50%和100%)的鱼油,制成3种等氮等脂饲料(F1、F2和F3)喂养3组成体雌蟹70 d。结果显示,3组蟹的体肉、性腺和肝胰腺的粗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饲料的脂肪酸组成有所不同,体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占比约50%,其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性腺中n-6 PUFA含量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肝胰腺受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的影响最大,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及PUFA总含量都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与F1、F3组相比,F2组3个可食部位的EPA+DHA含量均较高。综上所述,使用50%植物油替代鱼油饲料喂养雌性中华绒螯蟹对其可食部位的脂肪酸组成有正面作用。本研究为优化育肥饲料中鱼油替代源配比以及进一步改善中华绒螯蟹品质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精制鲽鱼油和豆油分别作为n-3及n-6系列脂肪酸源,配制5种不同n-3/n-6脂肪酸比值的饲料,进行连续8周饲喂军曹鱼幼鱼试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的n-3/n-6脂肪酸比值为2.57时,军曹鱼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最高;饲料中不同n-3/n-6脂肪酸比值对军曹鱼血清5项生理指标的影响不显著,但随着n-3/n-6脂肪酸比值的降低,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固醇含量表现出下降趋势;饲料中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军曹鱼肌肉和肝脏的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统计分析表明,军曹鱼饲料中适宜的n-3、n-6脂肪酸比例为2.98∶1。  相似文献   

14.
运用GC/MS,GC分析了鱼油与多烯脂肪酸(PUFA)的脂肪酸组成,建立了鱼油与DHA制品中DHA,EPA的定性与定量方法,鱼油经脱胶、脱酸和脱色处理,色泽大为改观,由原油深黑色、褐色改良为清亮的黄橙色;气味亦大为改善;同时鱼油精制后,其DHA,EPA含量有所提高,精制鱼油的贮藏性能亦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罗非鱼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罗非鱼油,以包埋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包埋壁材两种淀粉配比、载油量、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喷雾干燥进风温度、进料速度进行优化,并探讨添加不同抗氧化剂[维生素E、芝麻酚、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的精制鱼油与微胶囊化鱼油氧化稳定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鱼油微胶囊化最佳工艺条件为:烯基琥珀酸酯淀粉Mira CAP与烯基琥珀酸酯淀粉Mira mist SE比例2∶3(w/w)、载油量30%、均质3次、均质压力25 MPa、进风温度170℃、进料速度10 mL/min,包埋率达95.9%±0.73%。微胶囊产品的感官及理化指标(水分含量:1.93%、表面含油量:0.59%、过氧化值2.10 mmol/kg)均达到SC/T 3505-2006《微胶囊化鱼油水产行业标准》。通过扫描电镜可观察到微胶囊化罗非鱼油表面光滑平整、无裂痕,具有较好包埋效果。鱼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结果显示:罗非鱼油微胶囊的氧化稳定性最好,其在(65±1)℃条件下贮藏12d后,过氧化值仅为5.22 mmol/kg,低于行业标准(6 mmol/kg),硫代巴比妥酸值(TBA)也明显低于精制鱼油。推测此微胶囊产品在常温条件可保持其品质达1年以上。在添加抗氧化剂的鱼油中,添加TBHQ的精制鱼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好,经烘箱加速试验推测精制鱼油在常温条件下可贮藏8个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鱼油乙酯的制备、纯化及其降血脂功效。[方法]以鱼油为原料,采用碱催化制备了鱼油乙酯,优化了条件并对其进行纯化,将产品配成饲料进行动物试验,研究其降血脂功效。[结果]试验表明,乙醇-鱼油6∶1(摩尔比),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2h,碱催化剂Na OH加入量为油重的0.30%;在此条件下鱼油脂肪酸乙酯得率最高,经分子蒸馏后达95%;硝酸银最佳浓度为75%,提取得到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浓度96%~99%;高含量EPA和DHA鱼油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可有效改善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脂水平。[结论]研究可为鱼油的深加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淡水鱼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及淡水鱼油的提取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采用酶解法对白鲢腹部进行鱼油提取,研究酶的种类、液固比、酶解温度、p H和酶用量等因素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并对得到的粗鱼油进行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试验表明,碱性蛋白酶对腹部鱼油的提取效果最好,在液固比1.0∶1 m L/g的条件下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的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54℃,加酶量8 200 U/g,p H 8.6,此条件下酶解3 h得到鱼油提取率为64.32%,鱼油过氧化值为5.48 mmol/kg,碘价为1 204.20 g/kg,皂化价为169.21 mg/g,酸价为3.56 mg/g,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分别为6.54%和4.53%,n-3/n-6值为2.89。[结论]所得鱼油的各项指标符合1级粗鱼油标准,营养价值较高,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用批次培养法研究了体外条件下添加鱼油对山羊瘤胃培养液中共轭亚油酸及氢化中间产物累积规律的影响,鱼油的添加量为50 mg·瓶-1.结果表明,鱼油组c9,t11-CLA含量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培养8 h含量达到最高,为6.05 mg·g-1干物质;t10,c12-CLA含量低于对照组,但是差异不显...  相似文献   

19.
植物油部分替代饲料中鱼油对大黄鱼脂肪及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植物油部分替代饲料中鱼油对大黄鱼(Lar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肌肉和肝脏总脂肪及脂肪酸的影响,以鱼油含量6%组(A组)为对照组,菜籽油替代16.67%(B组)、33.33%(C组)、50.00%(D组)、66.67%(E组)及混合植物油(棕榈油∶紫苏油∶菜籽油=3.6∶2.5∶1)替代66.67%(F组)鱼油为实验组,共6种等氮等能饲料饲养大黄鱼幼鱼[初重(0.65±0.11)g]50 d。结果表明,植物油处理组(B、C、D、E和F组)的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C组,D组和E组的存活率显著低于A组;各处理组间饲料系数无显著性差异。植物油替代鱼油显著影响肌肉粗蛋白含量,A组的粗蛋白含量最低(58.9%±0.41%);各组粗灰分无显著性差异;植物油替代鱼油不影响肌肉与肝脏的总脂肪含量,但显著影响肌肉与肝脏的脂肪酸组成。随着菜籽油替代水平的提高,肌肉中18∶3n3以及肝脏中18∶1,18∶2n6,18∶3n3的绝对含量显著提高,而EPA和DHA绝对含量均显著下降。与相同水平的菜籽油替代组相比,混合植物油替代组肌肉中EPA、DHA以及肝脏中18∶3n3的绝对含量显著升高,而肝脏中EPA和DHA的绝对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66.67%的菜籽油或者植物混合油替代鱼油饲养大黄鱼幼鱼6周不影响其生长但降低鱼体的脂肪酸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5个沙棘(Hippopha觕rhamnoides L.)品种的果实为试材,建立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沙棘果肉油和种子油主要脂肪酸成分的方法。果肉油和种子油采用氯仿-甲醇法提取,甲醇钠-甲醇法甲酯化衍生后进行定性和定量。结果表明,十九烷酸甲酯是气相色谱法测定沙棘果实中脂肪酸成分含量的理想内标物。果肉油和种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果肉油中棕榈油酸(36.25%)和棕榈油酸(28.92%)含量高,α-亚麻酸含量低;种子油中亚油酸(33.65%)和α-亚麻酸(32.95%)含量高,棕榈油酸含量低。5个品种沙棘的果肉油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亚历山大12号果肉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4.84 g/100 g油;无刺丰种子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8.39 g/100 g油。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适合沙棘油脂样品中脂肪酸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