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水土保持植物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见的很多植物都具有水土保持效应。近些年,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的重视,很多具有水土保持效应的植物种被广泛地应用到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治理中。合理地选择水土保持植物种及水土保持植物种的配置模式,是水土保持措施中植物措施成功的关键。文章通过对常见的具有水土保持效应的植物种进行列举,使人们能对水土保持植物种有正确的认识,并提出在选择水土保持植物种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风蚀坑活化形成的流动沙地直接危害草场,使土地逐渐丧失生产力。结合风蚀坑内风速变化特征,采取风蚀坑及边坡、风蚀坑积沙区沙障固沙技术,恢复风蚀坑植被。结果表明:风蚀坑及边坡设置黄柳沙障3 a,植被覆盖率达到27.0%,植物种为7种;PE纱网沙障植被覆盖率为31.0%,植物种为11种;PLA沙障植被覆盖率达到15.6%,植物种为4种;黄柳+PE复合沙障植被覆盖率达到75.3%,植物种为6种,而对照植被覆盖率为1.6%,植物种2种。在风蚀坑积沙区,设置沙障3 a后,PE纱网沙障植物种达到10种,黄柳+PE沙障为8种,PLA沙障为4种,黄柳沙障6种,而对照为1种;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50.3%、50.7%、22.7%、40.0%,而对照为4.0%。采取网格或带状PE沙障,带状黄柳+带状PE沙障对风蚀坑植被恢复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野外调查资料,运用种群生态学数量分析方法,研究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群落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坝区固沙植被以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群丛为主,具有超旱生特征;泉山区固沙植被主要是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蒿-五星蒿(Bassia dasyphylla)群丛,以沙堆天然灌丛为主;湖区固沙植被以白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群丛为主,以湿生耐盐碱植物种为主。(2)坝区固沙植被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最高;泉山区固沙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3)坝区植物种总体上呈现显著正联结关系,泉山区和湖区植物种总体上呈现不显著负联结关系,种间联结性不强;坝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植物种为沙拐枣,泉山区、湖区均为白刺。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空间分异明显,未来区域植被管理应重视对乡土优势植物种的精准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4.
蒙古扁桃是戈壁荒漠地区特有种,耐干旱和贫瘠,可作为干旱地区水土保持植物种,是蒙古高原古老残遗植物,其对于了解蒙古高原植被演替以及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对亚洲中部干旱地区植物区系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2011年7月,在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中,工作人员于包头市青山区的二老虎沟、达代沟和城塔汉沟发现了国家珍稀濒危Ⅱ级  相似文献   

5.
针对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活化形成的风蚀坑问题,采取工程固沙和植物治沙技术,重建风蚀坑植被。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材料、不同规格沙障,当年风蚀坑风蚀得到控制,植被盖度平均达到14.7%;3年后风蚀坑内植被覆盖率平均为35%~65%,并且植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随治理年限的延长而增加,促进风蚀坑植物种趋于正向演替过程,巩固了治沙成果。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石质山地植被结构优化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太行山石质砂岩区山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在对典型植被类型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山地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10项指标,并通过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效能指标测定和径流小区泥沙对比分析,认为人工-天然复合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乔木林最适郁闭度为0.6~0.7。阐述了突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的植被优化结构建设是太行山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的根本途径和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荒漠地区生态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南缘巴隆地区的11种主要植物进行生态位研究,通过测定各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生态位重叠,对各植物种生态位的生态学意义进行分析,目的是为此地区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陕北能源开发区主要固沙树种及防护效益进行了调查、观测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本区主要固沙植被为沙柳和沙蒿为主的两种植被类型,植物种单一。这些植被虽然起到了明显的防风固沙和改良土壤的作用,但病虫害严重,生长衰退。  相似文献   

9.
对研究区植被组成的区系特点、植物生活型特点及22个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定量评价了22个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效益,并根据水土保持效益的大小划分成Ⅰ、Ⅱ、Ⅲ、Ⅳ、Ⅴ共5个级别。结果表明,本区植被区系特征为偏旱型,应营造人工-天然复合植被型的水土保持林,充分利用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次生植被。不同植被类型的贮水公益效能约为119~560(t/hm ̄2)。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选择合理的指标与方法,对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可为水土流失风险辨识与预防、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阐述了植被的主要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及常用指标,总结了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评价的主要方法及其实际应用,并对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展望。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