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山东杨树溃疡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系统报道了对山东省杨树溃疡病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溃疡病种类、分布、危害、三种主要病原菌的致病性、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和溃疡病综合防治技术。山东境内杨树上发生的溃疡病共有8种,对林木造成严重危害的为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杨树烂皮型溃疡病和杨树大斑型溃疡病,其他几种溃疡病常与上述3种混合发生。在同一条件下,3种病原菌的致病强弱依次为杨树烂皮型溃疡病病原菌、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病原菌、杨树大斑型溃疡病病原菌。杨树品种和水分状况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研究提出了选育抗病品种、注意苗木检疫、加强营林管理和适时药剂防治的一、二级综合治理杨树溃疡病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林业实用技术》2021,(10):76-77
通过对杨树不同品系感染水泡型溃疡病[Botryophaeria ribis(Tode)Grossenb et Buggar]情况的田间调查发现:‘16-02杨’‘欧美107杨’‘46杨’3个品系抗水泡型溃疡病,‘豫抗杨’‘16-10杨’‘16-06杨’3个品系极抗水泡型溃疡病,‘16-07杨’‘16-08杨’高度感水泡型溃疡病。  相似文献   

3.
罗泳加 《湖南林业》2010,(10):33-33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干枝病最主要的一种,过去以北方发生为主,近年在南方大面积发生,特别在新栽植的杨树林地发生严重。溃疡病主要有水泡型真菌性溃疡病、斑枯型真菌性溃疡病、烂皮型真菌性溃疡病和肿瘤型细菌性溃疡病4种。  相似文献   

4.
杨树溃疡病又名水泡型溃疡病,是河南省清丰县树木的主要病害之一,受害树种主要是各类杨树、刺槐、泡桐、苹果、柳树、核桃树等,是杨树上发生最普通、危害严重的干部病害,也危害枝条,常引起幼树死亡和大树枯梢,对生长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正>杨树溃疡病是杨树干枝病最主要的一种,过去以北方发生为主,近年在南方大面积发生,特别在新栽植的杨树林地发生严重。溃疡病主要有水泡型真菌性溃疡病、斑枯型真菌性溃疡病、烂皮型真菌性溃疡病和肿瘤型细菌性溃疡病4种。  相似文献   

6.
杨树溃疡病、腐烂病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溃疡病、腐烂病是杨树的重要枝干病害。两种病害发生范围广,危害严重,常能引起树干皮层腐烂、坏死,导致造林失败和林木的大量死亡。1杨树溃疡病1.1症状幼树时溃疡病斑主要发生于树干的中、下部,大树受害时枝条上也出现病斑。初期在树干的皮孔边缘出现褐色、水渍状很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有时病斑呈水泡型,树皮凸出,大小不等,这是该病  相似文献   

7.
<正> 一、杨树溃疡病概况世界已发表的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菌共有20余种(见表1),我国有8-9种(见表2)。其中严重发生于欧洲、亚洲、北美各国的世界性溃疡病有杨树腐烂病(Cytospora chrysosperma、Valsa sordida)、杨树疡壳孢溃疡病(Dothichizapopulea)等,据目前了解,有些杨树溃疡病还  相似文献   

8.
<正>杨树溃疡病又名水泡型溃疡病,是一种杨树常见病害,多发在新栽树木和苗圃里。由于杨树溃疡病病菌的寄主范围非常广泛,且其寄生性弱,再加上检疫措施的不得力,导致大量病菌随着苗木的调运而扩散,致使杨树溃疡病发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栽植初期的苗木和幼树的危害更  相似文献   

9.
杨树水泡型溃疡病(Dotliorella gregaria)是我国杨树干部的重要病害,发生面积较广,到目前已遍及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危害性较大,是发展杨树人工林的主要威胁之一。当前,很多人都在进行抗水泡型溃疡病杨树品种的筛选工作。但很少有对杨树  相似文献   

10.
用截头法栽植杨树防治溃疡病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大鹏  刘春静 《林业科学》1993,29(2):182-185
由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引起的杨树大斑型溃疡病在辽宁、河北和山西等省为害严重,它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一致肯定树皮含水量的增加能提高对皮部溃疡病的抗性。钟兆康曾认为,由Dothichiza populea Sacc.etBr.所致的杨树溃疡病的发生还与树干失水有关。我们的试验表明,由D.gregaria引起的大斑型溃疡病受木质部相对含水量的影响最大。因此使用截头法栽植杨树,对防治溃疡病、提高幼树成活率和生长量均有显著作用。这一结论已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所证实。本文着重对这种栽植技术的防病机理是否与提高了树体含水量有关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不同组植原体检测和鉴别的特异性探针已有报道,为了筛选出适合于我国不同组植原体检测和鉴别的特异性探针,建立管芯片检测和鉴别植原体技术,并对我国发生的疑似植原体病害进行鉴别。[方法]通过PCR扩增结合管芯片杂交技术,对收集到的15种植原体侵染的植物样品及其健康对照进行检测和鉴别。[结果]建立了管芯片检测和鉴别植原体技术体系。15种病害样品中,13种获得显著的阳性杂交信号,并且所有的健康对照都呈现为阴性。13种植原体病害依16Sr DNA直接测序可分为16SrⅠ、Ⅱ、Ⅴ、XIX四组植原体。在所有探针中,植原体的通用探针(Pp-502)可以检测到所有确定的植原体样品。16SrⅠ组特异性探针(PpⅠ-465)可以确定16SrⅠ组的泡桐丛枝、苦楝丛枝、桑树萎缩和莴苣黄化4种植原体样品。16Sr II组特异性探针(PpⅡ-629)仅可以确定16Sr II组的花生丛枝、甘薯丛枝和臭矢菜丛枝3种植原体样品。但16Sr V组的枣疯病、樱桃致死黄化和重阳木丛枝及16Sr XIX组的板栗黄化皱缩植原体与其他组专化性探针皆有明显的交叉杂交信号。相比于PCR扩增的凝胶电泳检测,管芯片检测的灵敏度提高了1 000倍。对疑似植原体病害的诊断结果显示河南濮阳的红花槐丛枝的病原应为16Sr V组植原体,福建福州的长春花黄化丛枝应为16SrⅠ组植原体;而北京戒台寺牡丹黄化皱叶和内蒙古包头柳树丛枝未出现任何植原体专化的杂交信号。[结论]管芯片杂交技术作为一种检测和鉴别植原体的方法,可应用于我国植原体病害调查和诊断,并为植原体的鉴别和分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实现杨树叶片水分高光谱信息进行快速、准确估算,[方法]将实测杨树叶片等效水厚度作为水分含量表征量,并测定叶片高光谱数据,同时,利用辐射传输模型模拟不同等效水厚度条件下的叶片尺度和冠层尺度的高光谱反射数据,通过分析常用水分植被指数对等效水厚度的敏感性,利用植被指数比值的方法构建新等效水厚度植被指数(GVMI/MSI)。通过GVMI/MSI、全球植被水分指数(GVMI)、水分胁迫指数(MSI)分别对杨树叶片尺度和冠层尺度等效水厚度估算精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GVMI指数、MSI指数以及新建GVMI/MSI指数的叶片尺度杨树叶片等效水厚度估算模型的精度R2分别为0.997、0.995、0.998;冠层尺度杨树叶片等效水厚度估算模型精度分别为0.837、0.836、0.973,其中,新建GVMI/MSI指数为杨树叶片等效水厚度估算最佳指数。[结论]GVMI/MSI构建的杨树叶片等效水厚度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是杨树叶片等效水厚度的最佳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13.
粉色果实花楸母本起源的分子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河北驼梁山自然风景区内形态介于花楸树和北京花楸之间的粉色果实花楸的起源。[方法]本研究调查了花楸树、北京花楸和粉色果实花楸的海拔分布格局及生长状况,并通过叶绿体DNA序列分析3个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北京花楸主要分布在海拔1 300 2 000 m,花楸树分布于1 500 2 200 m,粉果花楸出现在两者重叠分布区内;粉果花楸叶绿体单倍型有70%与北京花楸相同,10%与花楸树相同,其余20%为其特有。[结论]表明:粉色果实花楸是花楸树和北京花楸之间的天然杂交种,是多起源的类群,在自然分类系统中应作为独立的种来处理;花楸树和北京花楸均可作为母本。  相似文献   

14.
基于桤木属转录组测序的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基于转录组数据开发适用于桤木属树种的SSR标记,揭示其在转录组序列中的分布类型及特征,为桤木属树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有利工具。[方法]利用Micro SAtellite(MISA)软件对所有转录组序列进行SSRs搜索,并对SSR位点的数量、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设计100对SSR引物,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分离检测方法对3种不同倍性桤木属植物(12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确定引物多态性及通用性。[结果]85 769条Unigenes序列中发现8 678个SSR位点,分布在8 298条Unigenes中发生频率为9.67%,转录组序列中平均每14.04 kb长度就有一个SSR位点分布。其中,二核苷酸重复类型数量最多,占65.87%。根据转录组Unigenes序列,利用Primer 3软件共设计出4 531对符合要求的引物,挑选出的100对SSR引物中,获得18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SSR引物。[结论]本研究可扩增出多态性位点的引物重复单元以二、三核苷酸重复为主。基于桤木属转录组序列的SSR标记开发是可行的,开发的引物为桤木属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育种、遗传图谱构建和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丰富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5.
油茶不同品种(系)对茶黄蓟马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茶黄蓟马又称茶黄硬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属缨翅目蓟马科(Thysanoptera:Thripidae)[1],在国内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台湾、河南等省区;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2-3]。主要寄主有茶叶(Camellia sinensis O.Ktze)、葡萄(Vitis vinifera L.)、芒果(Mangifera indica L.)、花生(Arachis hypogaea L.)、  相似文献   

16.
基于UAV高分影像的杨树冠幅提取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无人机高清影像为数据源,结合样地实地调查数据,研究杨树冠幅提取及其与胸径和林分蓄积量的相关性,为无人机森林调查技术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方法]基于无人机高分影像及实地调查数据,采用面向对象法,对杨树林木冠幅进行分割与提取,通过实地测量数据建立冠幅-胸径模型,利用一元材积表计算样地蓄积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与精度检验。[结果]影像分割效果良好,但提取得到的冠幅比实际值偏小,研究区最适宜的杨树冠幅分割尺度为10,平滑度0.1,紧致度0.5。杨树冠幅与胸径建立相关模型,其中一元线性方程拟合效果最好,相关系数为0.75。通过模型计算的样地蓄积与实测样地蓄积进行双侧T检验,结果 sig=0.0580.05,两组数据差异不显著。[结论]采用面向对象法,通过无人机高分影像能自动分割并提取了杨树林木冠幅信息,提取效果良好;利用影像提取林木平均冠幅,通过冠幅-胸径相关关系模型得到林木胸径,进而推算林分蓄积的方法可以满足森林资源调查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克隆马尾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研究。[方法]采用RACE技术克隆基因c DNA序列,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在马尾松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花序浸泡法转化拟南芥,并对转基因与野生型拟南芥的生长表型和根系生长进行分析。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对转基因拟南芥不定根进行GFP荧光检测。[结果]克隆到1个871 bp的GPX基因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Pm GPX6。Pm GPX6包括51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70个氨基酸残基。Pm GPX6蛋白与油松Pt GPX蛋白同源性达95%。Pm GPX6在马尾松根中高表达,茎、叶中表达量低。在干旱胁迫下,Pm GPX6在根、茎、叶中的表达量均在第15天达到最大,随后出现下降趋势。过表达Pm GPX6与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在正常水分条件下表型与根长差异不大,但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植株根系更长。转基因拟南芥根在蓝色光激发下能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表明Pm GPX6基因能高效表达。[结论]推测Pm GPX6可能参与马尾松干旱胁迫应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出对重金属镉(Cd)具有强富集作用的植物,以修复被镉污染的土壤。[方法]以湖南常见的25种藤本植物为参试样本,采用室内水培和室外盆栽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镉溶液处理参试植株当年生扦插苗,定量测定供试植物根部、茎部和叶片三部分的镉含量及生物量,分析参试植物对重金属镉的耐性和富集特性。[结果]水培筛选试验表明:蔓长春花对Cd污染的耐性较强,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均大于1,具备了镉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盆栽浓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中Cd投加浓度为25、50 mg kg-1时,蔓长春花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明显下降,且地上部分Cd含量均大于其根部,叶片中Cd含量均大于Cd超积累植物应达到的临界含量标准(100 mg·kg-1)。[结论]从25种参试植物中筛选出的蔓长春花具有重金属镉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新的镉超积累植物,建议在重金属镉污染土壤中进一步测试。  相似文献   

19.
Fungal pathogens causing poplar canker diseases are cosmopolitan in species,and have a wide range of hosts.These pathogens have diverse anamorphs and their morphology overlaps with each other;Their teleomorphs are hardly discovered in nature.Furthermore,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pathogens is usually limited by the geography,host and taxonomic knowledge.Therefore,a culture-independent method used to identify determine pathogens is expected to be developed for field diagnostics.Through amplifying,sequencing and analyzing multiplex nucleic acid templates and genetic marked target sequences,a multiplex PCR technique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used to directly detect various environmental samples.In this study, four pathogen strains and environmental samples were amplified using fungal universal primers ITS1/ ITS4 and EF1-728F/EF1-986R by general PCR and multiplex PCR.The amplicons were sequenced,and then aligned in GenBank.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multiplex PCR was able to successfully amplify the target gene and identify the pathogens from environmental samples in the condition of an annealing temperature of 55.6℃and primers final concentration of 0.2μmol·L-1.The multiplex PCR could amplify the target at the concentration level of approximately lng of genomic DNA.This method would provide a useful too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nker pathogens by the multiplex PCR and the high-throughput DNA microarray detection of environmental samples.  相似文献   

20.
卷荚相思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16年生卷荚相思优树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方法]以16年生卷荚相思优树的当年新生枝条带腋芽茎段为材料,对卷荚相思外植体进行消毒、初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和移植等。[结果]表明:通过对16年生卷荚相思成年优树采条进行扦插,以扦插苗建立采穗圃,选取采穗圃中当年生健康无病虫害枝条的中段为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为75%的酒精处理0.5 min和0.1%的升汞处理18 min,其存活率达69.33%,芽诱导率达86.67%;最佳初代培养基为改良MS+蔗糖40 g·L-1,出芽率为91.33%。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5 mg·L-1+NAA 0.1 mg·L-1+蔗糖30 g·L-1,35 d增殖倍数可达3.50倍;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0.25 mg·L-1+NAA 0.5 mg·L-1+蔗糖40 g·L-1,15 d生根率为96.11%;将生根苗移植至以沙为基质的营养杯中,存活率为71.11%。[结论]研究解决了16年生卷荚相思成年优树外植体污染率高和芽诱导率低等问题,建立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对今后加快卷荚相思良种选育及优质苗木大量扩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