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疆棉花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棉花NDVI与气象因子的分析为及时、有效地开展棉花生产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利用2000—2012年棉花生长期的MOD13Q1数据和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棉花NDVI的变化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棉花NDVI的影响。结果显示:棉花NDVI随着生长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先迅速增大后逐渐减小;由于研究区是灌溉农业区,棉花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较小,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棉花NDVI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强相关,相关系数在0.7750~0.9500之间,考虑不同温度因子积温与棉花NDVI相关系数大小和其平均值,平均气温积温呈现较好的相关性及稳定性,最高气温积温相关性较低,最低气温积温相关性最大。总之,棉花NDVI能较好地反映棉花长势,与降水量无显著关系,最低气温的积温是影响棉花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SFE-GC/MS技术的敌敌畏在柳树中的传导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气质联用(SFE-GC/MS)技术测定树干注药后柳树中敌敌畏残留量的分析方法。超临界CO2萃取柳树组织中敌敌畏的适宜条件为:温度40℃、压力34.48MPa、静态萃取时间20min、动态萃取CO2体积为20ml(1.0ml/min)、夹带剂甲醇(添加量0.15ml/g)、收集液丙酮。通过上述方法对柳树体内各组织中敌敌畏含量动态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敌敌畏经树干注药可在柳树体内经木质部长距离传导,分布于树体各组织中。树干注药后不同时间,敌敌畏在柳树树冠内不同部位的传导、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药剂进入木质部后,首先沿注药孔上方输导组织随蒸腾流纵向传导,进入注药孔上方的叶片中。树干注药24h时,树体各部位叶片内药剂含量差异最大,随着时间的延长,药剂在树体内逐渐降解,含量逐渐降低,各部位叶片内药剂含量差异也逐渐缩小,96h后在树冠各部位趋于均衡分布。树干注药初期叶片内药剂含量大于树体其他部位,随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下降。注药7d后,药剂在树体各部位趋于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近年来生产上广泛推广的胡麻新品种晋亚1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2015—2017年、2020—2022年相关气象资料的采集整理,对晋亚12号产量与产量构成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产量构成相关性状与整个生育期5—8月间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月日照时数、以及每月的旬平均气温、旬降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分茎数与5月上旬平均气温呈极显著相关(r=0.929),单株粒重与5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相关(r=0.940),千粒重与7月下旬降雨量呈极显著相关(r=0.950),产量性状与5月的平均气温(r=0.855)、7月降雨量(r=0.816)以及7月上旬降雨量(r=0.874)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在各生育期内影响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气象因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应用辽宁省西部地区1981—2010年30年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主要发育期资料和相应台站气象因子观测资料,结合玉米单产历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各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与玉米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辽西6个地区30年气象产量的变化特征具有高度相似性,且影响6个测站玉米生长发育的气象因子波动表现的极具区域性;(2)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变化构成影响的主要发育阶段为拔节-抽雄期,该阶段内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日照时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辽西6个地区拔节-抽雄期最高气温大于30~ 31℃及降水量小于10 mm出现日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旨在为樱桃园灌溉管理和土壤水分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实测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气象资料,分析其土壤水热特征、相互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樱桃园各层土壤水分在降水和蒸散共同作用下,呈波浪式补给与消耗且变化特征不一致;土壤温度年内变化大致呈倒"V"型。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稳定性提高。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同步,基本表现为水热同期现象。不同时间尺度下,旱、雨季影响土壤水分的主要气象因子不同;随时间尺度增大,土壤温度对气温响应越显著。土壤水热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存在累积效应,为土壤水分挑选预报因子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气象因素对中长绒陆地棉农艺性状及纤维品质特征的作用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法与二次多项逐步回归数学建模结合的方式,研究21份中长绒陆地棉性状特征与气象因素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中长绒陆地棉的生育期、果枝始节、子指、皮棉产量和断裂伸长率均受气象因子不同程度影响。因而以棉花农艺性状及纤维品质性状为因变量,气象因子为自变量,建立二次多项逐步回归数学建模,在成功建立的12个模型中,选出符合二次曲线方程的6个,进一步采用边缘分析法考察气象因子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期、果枝始节、子指、皮棉产量和断裂伸长率的边际效应,发现最低温度的波动对中长绒陆地棉有较大影响,日照时间的波动对中长绒陆地棉影响较小。筛出10个综合评价最佳的种质材料,分别为:3D02、3D03、3D05、3D08 、3D10、3D13、3D16、3D17、3D18和3D19。  相似文献   

7.
针对华北地区种植春玉米面临的灌浆期高温胁迫问题,2011-2012年在河北省吴桥县开展了2个春玉米品种(郑单958播种于2011年,金海5号播种于2012年)的播期试验,以探讨气象因子与玉米产量间的关系,为通过调整播种期减轻春玉米灌浆期的高温胁迫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初步表明,不同播种期使春玉米灌浆时期发生变化,因而灌浆期气象因子特征表现出差异。4月上旬播种与其他播种期处理相比,春玉米灌浆期光水资源丰富,降雨量增加5.0~47.4 mm,日照时数增多41.0~70.0 h、气温日较差大0.2~0.6℃,但是,高温胁迫严重(≥33℃天数多达15 d,日均温高达28.4℃);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轻(≥33℃天数仅有8 d,日均温平均26.0℃),而光水资源相对充足;4月中旬、4月下旬和5月上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相对严重;5月下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相对较轻,但阴雨寡照严重。两年的籽粒产量由高到低的播种期依次是,4月上旬、5月中旬、5月上旬、4月下旬、4月中旬、5月下旬;郑单958和金海5号在4月上旬播种的产量分别达9912 kg hm-2和11 046 kg hm-2,在5月中旬播种的产量分别达9906 kg hm-2和10 852.5 kg hm-2,其他4个播种期的产量比前两个播种期低6.0%~28.2%。通径分析表明,4月上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气温日较差大、光照时数长,对千粒重和穗粒数的直接正效应大,从而缓解了高温胁迫负效应;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产量较高是因为躲避了灌浆期高温胁迫,但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正效应比4月上旬播种期的低,因此比4月上旬播种的产量低;4月中旬、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下旬各播种处理的千粒重和穗粒数受高温胁迫或阴雨寡照影响较大,且气温日较差和光照时数正效应较小,产量下降明显。针对华北地区种植春玉米面临的灌浆期高温胁迫问题,2011-2012年在河北省吴桥县开展了2个春玉米品种(郑单958播种于2011年,金海5号播种于2012年)的播期试验,以探讨气象因子与玉米产量间的关系,为通过调整播种期减轻春玉米灌浆期的高温胁迫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初步表明,不同播种期使春玉米灌浆时期发生变化,因而灌浆期气象因子特征表现出差异。4月上旬播种与其他播种期处理相比,春玉米灌浆期光水资源丰富,降雨量增加5.0~47.4 mm,日照时数增多41.0~70.0 h、气温日较差大0.2~0.6℃,但是,高温胁迫严重(≥33℃天数多达15 d,日均温高达28.4℃);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轻(≥33℃天数仅有8 d,日均温平均26.0℃),而光水资源相对充足;4月中旬、4月下旬和5月上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相对严重;5月下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相对较轻,但阴雨寡照严重。两年的籽粒产量由高到低的播种期依次是,4月上旬、5月中旬、5月上旬、4月下旬、4月中旬、5月下旬;郑单958和金海5号在4月上旬播种的产量分别达9912 kg hm-2和11 046 kg hm-2,在5月中旬播种的产量分别达9906 kg hm-2和10 852.5 kg hm-2,其他4个播种期的产量比前两个播种期低6.0%~28.2%。通径分析表明,4月上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气温日较差大、光照时数长,对千粒重和穗粒数的直接正效应大,从而缓解了高温胁迫负效应;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产量较高是因为躲避了灌浆期高温胁迫,但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正效应比4月上旬播种期的低,因此比4月上旬播种的产量低;4月中旬、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下旬各播种处理的千粒重和穗粒数受高温胁迫或阴雨寡照影响较大,且气温日较差和光照时数正效应较小,产量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不同气象因子与黔草1号种子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个不同气象因子与黔草1号种子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气象因子与种子产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相关作用差异明显。其中,春季均温与种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10℃的积温和秋季均温与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春季均温高、≥10℃的积温多、秋季均温较高对黔草1号增产较显著;在与黔草1号种子产量呈负相关的气象因子中,冬季日照时数与种子产量关系较大,说明冬季日照时数少对增产有利,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品种草莓大田育苗效果及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通过描述性统计和LSD多重比较分析对浙江省慈溪市4个草莓品种进行大田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红颊’子苗植株最矮,叶片SPAD值最高,子苗数达114.0株/m2;‘梦晶’子苗叶片SPAD值最低,子苗数为90.3株/m2,但生长后期易发褐角斑病;‘越秀’的子苗生发能力与‘梦晶’接近,母株死亡率最高,更易感染炭疽病和褐角斑病;‘梦香’子苗形成最晚,子苗数仅为65.5株/m2。匍匐茎生发能力‘红颊’>‘越秀’>‘梦晶’>‘梦香’,‘梦香’的匍匐茎发生比其他3个品种偏迟约20 d左右。随着外界气温升高,匍匐茎的数量在经历一个快速爆发的阶段后趋于稳定。随积温累加,匍匐茎生发的速率降低,子苗进入旺盛萌发阶段。降水量对匍匐茎生发起抑制作用,但可促进子苗生发速度,对‘梦晶’、‘越秀’的影响更显著,‘越秀’匍匐茎的生发需要相对凉爽和干燥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阳泉市玉米生育期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M-K突变检验、Spearman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2002—2021年阳泉市4—9月6个气象要素的日数据、逐年玉米产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玉米气象产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及作用程度。分析发现,玉米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日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2018年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增温显著;相对湿度、光照时数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均不显著。2002—2021年阳泉市玉米实际产量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趋势产量表现为先快速增加再缓慢减少,气象产量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但年际间差异明显。平均相对湿度和最高气温对气象产量影响最大,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其次为降水量和平均气温,为显著性相关;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与气象产量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本地农业资源结构、促进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重庆北碚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8):88-93
为了深入了解重庆北碚地区大气污染物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进而为改善北碚大气污染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重庆北碚地区2009—2014年空气质量数据及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综合采用线性回归、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北碚地区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以及大气污染物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北碚地区PM10浓度平均值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呈上升趋势;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月变化特征呈"V"型,7月最低,12月最高;北碚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浓度主要随温度、风速、降水的增加而减小,静风时PM10浓度更容易出现较大值。北碚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在冬季最高,与北碚地区冬季所处的大气环流形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效率。笔者利用1961—2010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逐日日照及年总云量、低云量、降水、相对湿度、沙尘日数和平均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线性系数法系统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各县区近50年来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及强度特征,然后采用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回归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了影响日照时数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以及天气系统等影响,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低海拔地区大于高海拔地区。除凉州外,各地年、年代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趋势,民勤、永昌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年日照时数的时间序列存在5~8年的准周期变化;各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不太一致,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春季增加最显著;月日照时数变化也存在差异,除天祝外,6月为1个高峰,9月和12到次年1月为2个低谷。各强度日照时数的日数变率较大,随着日照时数长度的增长,各地日照日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总云量和低云量,其次是相对湿度和沙尘日数,降水和平均风速的影响最弱。日照时数与低云量和平均风速呈正相关,与总云量、降水、相对湿度和沙尘日数呈负相关,影响各地日照时数的主要因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valuate the effect of air pollution countermeasures on visibility , based on the 15 year monitor data in chongqing,this paper analyses the variation trend of visibility. And the inter relationship among visibility ,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air quality factors was also discussed by means of bivariate correlation and partial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asonal and annual variation of visibility is very obvious. The variation trend of visibility was first down and then up since 1980's.Wind speed can increase visibility by accelerating the transportation and dilution of pollutants and vapour; however, the increase of relative humidity, precipitation , TSP,NO X and SO 2 decrease the visibility.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认识云的辐射反馈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影响,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1—2013年总云量和低云量及其他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云量的时空分布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总云量和低云量自东北向西南递增。年、年代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呈增多趋势,总云量、低云量的时间序列分别为5~7、5~6年的准周期,突变年份分别在1997、1987年。各季节总云量和低云量呈增多趋势,总云量的高峰在4—6月和9月,低谷在12月;低云量的高峰在7月,低谷在12月到次年1月。总云量和低云量与平均气温、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日较差、平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环县近60年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陆面水分循环特征以及干旱致灾过程和机理,利用甘肃环县1958—2014 年的气象资料,分析环县57 年来蒸发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趋势、阶段性突变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蒸发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年及四季最大蒸发量均出现在20 世纪50 年代后期,最小蒸发量出现在2000 年后。通过相关分析发现,蒸发皿蒸发量与平均风速、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具有较显著的负相关。分析发现环县蒸发量出现减少趋势的原因主要是风速减小,其次是日照时数的减少和降水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了解耕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土壤养分有效利用和农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与GIS相关方法,研究土壤空间分布及变异规律,并基于DEM数据提取相关地形因子,分析流域尺度下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区耕层全氮和有机质处于较低水平,速效钾和有效磷处于中等水平,pH呈弱碱性,空间变异大小依次为速效钾>有效磷>全氮>有机质>pH。构建的土壤养分指标半方差函数决定系数均大于0.6;土壤pH空间分布最为破碎;土壤速效钾和pH块金系数小于25%,主要为结构性因素影响;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机质具有中等水平的块金效应,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作用;其中有效磷块金系数最大,人类活动对其空间变异影响更大。全氮与有机质分布规律由西北向东南先递增后递减,速效钾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波浪形递减的分布格局,有效磷整体分布趋势表现为由中游向上下游降低,土壤pH沿某一方向变化的趋势不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情况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相一致。在地势较低且平坦的区域内,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土壤养分较为充足;在高海拔、地形起伏较大区域养分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西省109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日照时数资料,笔者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M-K突变检测和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山西省平均日照时数在年代、年、季尺度上都呈减少趋势,年平均减少幅度为64.16 h/10 a;四季日照时数中,夏季日照最多,冬季最少,各季变化中夏季减幅最大,春季最小;月变化为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山西省日照时数年、季都存在由多到少的突变,年突变在1987年。山西省日照时数空间差异明显,表现为由南部到北部逐渐增加,南部地区少于北中部地区;大部分地区表现减少趋势,个别地区为增加趋势,其中年日照时数以潞城减幅最大,减幅为207.7 h/10 a。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三江源地区低云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利用三江源地区同德气象局1961-2010年50年的低云量观测资料,分析低云量的变化特征及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61年以来该地平均低云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四季平均低云量均呈增加趋势,春季、夏季和冬季低云量增加趋势显著。月平均低云量分布呈双峰型,6、7月是一年中低云量最多的月份,12月为最低值。突变分析表明,年、春季平均低云量分别在1964年、1965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2002年、2001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突变;秋季低云量在1963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冬季低云量在2000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夏季低云量未发生突变。对低云量影响最大的是平均气温、水汽压因子;其次是日照时数;再次平均风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主要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利用黄土高原丘陵区12 个红枣种植县所在气象站1971—2010 年降水日资料,分析了近40 年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花期阴雨、幼果期干旱、成熟期阴雨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枣花期阴雨、幼果期干旱均呈增加趋势,成熟期阴雨呈减少趋势;各灾害年代际变化较为平稳;主要气象灾害多发区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花期阴雨以枣区中东部和西南部发生率高于其他地区,幼果期干旱以黄河西岸发生频率较高,成熟期阴雨灾害南部重于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