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草原》2012,(3):98-98
正诗歌是草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草原人民重要的文学表达形式之一,为推出更多优秀诗歌作品,进一步弘扬草原文化,繁荣草原文学,活跃群众文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为中华文明中三大主源之一的草原文化创造了战略机遇。草原是草原文化的摇篮,草原文化对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提升草原文化功能,向社会主义草原文化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3.
与地理位置天然独厚的中东部地区不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游牧民族地区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并使其脱贫致富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在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今天,特色文化对经济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极其悠远的历史,与我中华文化一道同样光彩夺目,我们应当重视并重新审视草原文化对于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将针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与草原文化建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草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活泼元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游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草原文化,就要给游牧以适当的地位。游牧是人类最早的仿生学,其合理内核可为农业现代化作贡献,不可一概视为落后而废除。草原文化从徒步游牧到骑马游牧,是一大进步,对人类文化的沟通交融作出了的重大贡献。一旦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发生系统耦合效应,将产生生态的、经济的巨大变革,从而导致文化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为‘文化造山运动’。草原文化在华夏文化发展史中始终是活泼元素。人类文明将离不开草原文化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论草原文化建设对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草原文化建设对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草原文化建设是提高人对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认知价值的重要手段、草原文化建设对草原资源环境资本的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草原文化是与农耕文化并列的两大支柱文化之一。中国草原文化在中国文化格局和世界文化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草原文化和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关系及草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的叙述,提出了目前草原文化的传承和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结论: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只有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传承草原文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草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放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与传承草原文化,就应以放牧为核心,建立现代轮牧制度。人、草原、家畜是草原文化的3个基本要素,通过放牧这一基本功能,将草原-家畜-人居耦合成一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系统运行中产生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总体现。其中包含了草原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艺术形式、民族性格等,并延伸到政治、军事行为。在草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放牧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20世纪30年代前后各生产先进国家都完成了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转型。其转型的主要内涵为以划区轮牧为核心,配合定居点、饮水点、围栏、饲草料、牧民合作社等系统建设,建成人-草地-家畜的草原生态系统,这是保持与传承草原文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李欣玉 《草业科学》2004,21(9):38-38
辽阔的草原,是我国远古先民长期繁衍生息的地方。位于大青山南麓的大窑遗址,距今约有50万年,记述了原始先民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反映了以聚落形式定居的农业生活;匈奴建立的草原上第一个统一政权,创造了草原游牧文化的雏形,而后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景观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分析了草原气候带、植被类型、草原物种以及草原民族对草原景观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政府和全社会对草原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为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提出了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三种模式,划分了6类草原生态旅游区,提出了多项发展草原生态文化旅游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草原文化特点及草原文化生态内涵的基础上,并根据当前我区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论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论述了草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与过程,阐述了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草文化,在唐宋时代锦上添花,如今更是丰富多彩了.丝绸之路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的纽带.草文化和草原文化在一代一代的劳动人民中流传下来,并得以发扬光大.草文化无国界,世界各地都能找到丰富多彩的草文化,草和草文化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草原生态学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牧民亲历了草原最华美的风光,领悟到草原的资源价值和环境功能是不可取代的.草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产力,是北方各民族发展的文化摇篮,是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北国疆土的生态瑰宝.国务院近年发布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草原地区在今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首先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求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家生态安全地带.二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区情实际,遵照中央确定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北方草原地带的景观生态多样性与资源禀赋,使草原生态-产业-文化复合系统可以发挥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社会的耦合效应及多项功能.但是,长期以来“草原-畜牧”成为简单的思维定式,单纯地把草原视为天然牧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缺乏完整的理解,特别是草原的巨大环境效益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因此,一定要总结历史经验,发扬草原文化的精髓,走向草原发展的科学创新之路.要因地制宜地治理草原退化,实行休牧与轮牧,实现草原的更新复壮.也要进行草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发适宜的土地,建设节水的人工草地与饲料地.还要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建立草原保育及生态补助的激励机制.总之,要发挥系统耦合效应,构建草原新型农牧产业体系.我们认为,完善对草原生态建设投资的优化管理体制,切实依靠科学技术,严格遵循自然与经济规律,草原地区实行“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休牧轮牧,建设草地,夏牧冬饲,异地育肥,增加投入,集约经营,改善管理,确保安全,系统开放,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发展农牧产业和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同时,保护好草原生态安全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张同吾 《草原》2012,(9):94-96
正大约十年前,由高延青、扎拉嘎胡策划,那顺德力格尔主编的《静谧的秋夜》,即《新时期蒙古族文学丛书·诗歌卷》,布赫副委员长为之撰写了序言,他首先称道:"蒙古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他们不仅长于骑射,而且善于吟咏歌诗。在苍茫辽阔的草原上,史诗和民间文艺哺育着游牧民族善良的心灵。蒙古族十分推崇翰墨华章,把诗  相似文献   

15.
主编寄语     
《草原》2014,(1):F0002-F0002
正马年,马嘶芳草地,耳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作为内蒙古惟一的一份省级汉文纯文学刊物——《草原》,即将步入一个新的历程。她将以敏锐的文学之眼,捕捉时代风云的画卷;以聪慧的文学之耳,侦听发自心底传出的时代回响;以如水的文学之心,感觉社会进步的悸动,在"草原文化"这片热土上,辛勒耕耘、播种收获;进而成为时代文坛的一块"百  相似文献   

16.
盖志毅 《中国草地》2005,27(1):68-71
过去对草原价值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家畜的饲草饲料功能上,近几年人们逐步认识到其生态功能,但都未从多重理论的高度全面、深刻的挖掘其内在价值,这是导致滥垦、过牧、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从多重理论视角如从自然资源稀缺、外部性、生物多样性、土地伦理、草原文化等方面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过去对草原价值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家畜的饲草饲料功能上,近几年人们逐步认识到其生态功能,但都未从多重理论的高度全面、深刻的挖掘其内在价值,这是导致滥垦、过牧、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从多重理论视角如从自然资源稀缺、外部性、生物多样性、土地伦理、草原文化等方面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草原文化传统的生态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民族由于长期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从蒙古草原文化传统对于草原生态功能维护和草地畜牧业发展的贡献入手,分析了蒙古草原文化传统的特点,认为蒙古草原文化中爱护家畜、维护环境的朴素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体现,为当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对于遵循科学发展观,寻求草原地区的发展模式和畜牧业的产业化途径,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书讯     
《草原》2013,(12):77-77
乔欣诗集《草原的记忆》近期出版。《草原的记忆》是我区作家、诗人乔欣的第三本诗集,由作者近些年在全国报刊上发表的以草原为主题的诗歌汇集而成。诗集由《诗歌月刊》主编王明韵作序。该诗集排版简洁,装帧素雅,由安徽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0.
阅读     
《中国草业史》由农业部原副部长洪绂曾教授主编、任继周院士作序,记述了中国草业的诞生、发展和逐步壮大的过程,是一部集草业科技、教育、管理和产业为一体,并囊括了支撑草业发展的学术组织和展现了草原文化的巨著,是几代草业人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真实写照。本书从草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八个方面(草政、草原生态、草地畜牧业、草原科技、草业教育、草原文化、草产业和草学会)详细论述了草业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