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浅谈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消费食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产品已成为时尚。为了实现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农业的生产环境,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有机农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而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技术是有机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就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对有限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向有机农业的方向发展。通过大量实践,有机农业及其种植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不但能够提升生产力,还能给市场打造一个更加良性的竞争空间。本文对有机农业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有机农业种植技术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学习经历及从相关部门收集调查的相关数据、文献资料,概述了澳大利亚有机农业系统包括生产成本控制、认证管理和分销渠道管理,可为广西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建议,如有机农业生产、产品分布、有机认证管理.澳大利亚有机农业发展良好,其先进的技术和结构化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可作为参考的技巧和经验.根据澳大利亚的经验,为了促进广西有机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优势,须提高人们环保意识,从而激励农民继续有机农业;须与更多的经销商合作,从而为消费者购物提供一个更便捷的途径;必须发展国际标准化,此外产品市场分布及认证管理等相关政府部门需要被IFOAM认可.  相似文献   

4.
浅谈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敏 《农民致富之友》2013,(16):60-60,157
为了实现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农业的生产环境,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是必然的。有机农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机农业有着与传统农业不一样的目的与技术。本文就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做了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能够使国家的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同时也是改善我们的生存的环境,现代的农业生产技术都是采用先进的有机农业种植技术,这样做的原因也是为了提高现代人的身体素质和食品安全意识。本文就以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为研究论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国外有机农业中有害生物综合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农业是当今世界上正在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和农产品生产模式,它重点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理念.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机农业生产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技术体系.本文从农业、生物措施以及生物农药的技术运用于有机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作物病害、虫害和杂草等有害生物的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总结,并为中国开展有机农业生产和持续而安全管理农作物有害生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环境指标入手,系统分析慈溪市土壤、大气和灌溉水环境的状况。结果表明,慈溪市绝大多数土壤符合生产有机农产品的要求,东部和中部原来种植水稻区域的土壤相对风险高,建议发展有机农业应尽量避开这些区域。东部、南部山区空气质量较好,发展有机农业应优先考虑这些区域。水环境对慈溪发展有机农业不存在较大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措施,即加强对农业生产环境条件的监测和服务工作,规划有机农业发展引导区,依托环境条件发展特色有机农业,扶持针对有机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有机农业好     
解决现代农业所导致的诸多环境问题的办法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成本比常规农业减少40%,而有机农产品比普通农产品的价格高20%~50%——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的概念于20世纪20年代首先在法国和瑞士提出.从80年代起,随着一些国际和国家有机标准的制定,一些发达国家才开始重视有机农业,并鼓励农民从常规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生产转换,这时有机农业的概念才开始被广泛接受.   有机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土地质量下降、农药和化肥大量使用给环境造成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等等,还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在我国,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较为熟悉,而对有机食品比较陌生.有机食品是目前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等.   在中国发展有机农业具有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有机农业的精髓.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等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其次,中国有其地域优势,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尽管中国农业主体仍是常规农业,依赖于大量化肥、农药,但仍有许多地方,多集中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第三,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众多,这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第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日的临近,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会受到绿色非贸易壁垒的限制,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在近几年内将有较大发展,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要发展中国的有机农业,国家要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针对有机农业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并对其发展进行调控,在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期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支持.还要加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因而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好这些技术问题,才能使有机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9.
德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法律基础与扶持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国是有机农业强国,有机食品已有相当规模。2001年,德国有12740个农业生产实体从事有机农业,占全国农业生产实体的2.9%;有机农业土地面积为546023hm2,占全国农业土地面积的3.2%;有机食品品种达7000多种,占全部食品销售总额的2.4%。德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2010年德国有机农业土地面积要达到全国农用土地面积的20%。德国早在1924年就把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引入了农业。其基本观点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高度协调,人类在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实体是人、动物、植物、土壤等组成的有机复合体;…  相似文献   

10.
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机农产品无污染、口味好、食用安全,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和接受。有机农产品生产,选择有机田块是生产的基础。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培肥的理论有根本性的区别,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措施主要为以水控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轮作、精耕细作、种植绿肥等。有机农业要求在最大的范围内尽可能依靠作物轮作、抗虫品种和其他各种非化学手段控制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在上思县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3460个样品统计,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9.93g/kg,高等级仅占总面积10.1%,总体水平较低。分析结果认为:耕地有机肥的投入意识不强和用量极少,耕地质地偏砂、不合理的施用化学氮肥和干湿效应的自然条件等,是造成耕地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原因。建议采用发展冬季绿肥和夏季绿肥,推广秸秆还田,发展间套种粮肥作物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进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  相似文献   

12.
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莠去津在2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探讨有机质和pH值等因素对莠去津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与莠去津的吸附量呈正相关,是有机污染物吸附的主要影响因素;pH值与莠去津的吸附量呈负相关,随pH的升高莠去津的吸附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机农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到2007年我国有机农业面积已达358.6万hm2,居世界第3位。我国有机农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内蒙古等地,有机食品消费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目前国内消费已超过7.5亿美元。有机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适合本地的有机生产技术,在有机认证上不规范。另外,农民素质低、政府支持力度不到位等也制约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全面、准确地掌握淮安市土壤有机质变化规律。[方法]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淮安市27个土壤肥力监测点历年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分析,掌握全市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化。[结果]1982~2008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大幅上升,增加83.2%,平均年递增2.87%;2009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长放缓并趋于平衡,各类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至最高点后基本稳定于22.1~23.7g/kg之间。[结论]该研究可为土壤肥力评价和耕地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黄土高原中部黄陵地区油松,刺槐两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地调查,采样分析等方法对这两种人工林的碳储量和根系、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树龄和不同植被下,根系生物量存在差异,尤其是根粗细度在5mm以上的根系差异性显著(p=0.01),变异系数达到了48;土壤有机碳含量也存在差异,变异系数为27;根系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特征明显,根系生物量层次变化大,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层次变化平缓,表层含量最大;在两种人工林土壤全氮、全磷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研究中,只发现全氮与有机碳含量之间都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崇左市耕地地力现状和特点,提出以绿肥种植为主的有机肥源生产,既可以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促进粮食持续增产,又能确保崇左市粮食安全、农产品食品安全的理念.可采取提高重视、增加投入、广辟肥源和发展休闲农业4条提高地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基因水稻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为评价转基因作物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按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品种设转品1、转品8两个处理及其亲本非转基因水稻七丝软粘作对照处理,于水稻播种前及收获后采集土样测定分析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真菌数目变化情况。【结果】转基因水稻转品1、转品8和亲本非转基因水稻七丝软粘的土壤有机氮组分在种植前和收获后均无明显差异,外源抗真菌基因的引入对水稻田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及其所占全氮比例无明显的影响,土壤有机氮中酸解氮的各组分含量顺序为: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结论】外源抗真菌基因的引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对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方法]以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为研究区,以弃耕地为对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连续23年种植棉花地的土壤0~30、30—60和60~100e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0-30cm土层明显高于30cm以下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亦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含量降低,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并且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月下降趋势,而棉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呈先减少后增加,即棉花生长初期,0—30和30~100cm土层有机碳储量降低,到花期最低;而随着棉花进入生殖生长后期,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趋势;弃耕地有机碳储量因没有植株凋落物的输入而呈现逐月降低的趋势,二者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结论]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且主要发生在0—30cm土层,在30—100cm土层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以天山中部中科院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观测站三种类型草地长期(26 a)围栏封育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长期(26a)围栏封育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围栏外(自然放牧条件下),表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高寒草甸(165.29 g·kg-1)>高寒草甸草原(98.73 g·kg-1)>高寒草原( 83.54 g·kg-1),微生物量碳含量依次为高寒草甸草原(181.70 mg·kg-1)>高寒草甸(146.37 mg· kg-1)>高寒草原( 43.06 mg· kg-1).围栏封育后,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 11.37%、3.26%和2.21%;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草甸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长2.89%和12.04%,而高寒草原降低40.36%.(2)从围栏内外土壤剖面来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依次降低,微生物熵也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3)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速效钾、全磷含量达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速效磷含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速效氮含量正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朱守诚  苗春光  武艳  杨宏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513-1514,1582
[目的]为了实现蓝藻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将蓝藻制备成有机肥,并应用于水稻种植。[方法]将打捞上岸蓝藻藻泥与环境诱导材料以100∶2混合,中温发酵制备有机肥,发酵后的蓝藻有机肥含有较高的养分,经权威机构检测为无毒、无公害环保有机肥。蓝藻有机肥与化肥以10∶1和20∶1的比例在水稻田中进行肥效比较,在水稻生长期间定期测量株高,收割前测量穗长、穗重等指标,收割后测稻谷品质等。[结果]藻肥不仅能够部分提高水稻产量,而且能够显著提高稻米品质,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比化肥种植的水稻高出55.8%,而直链淀粉和胶稠度分别高出9.3%和7.9%。[结论]蓝藻发酵制备的有机肥安全、有效,只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