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调查了多效唑(PP333)对塑料大棚栽培香蕉(Grande Naine 品种)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花前2个月土施颗粒肥或叶面喷施1克 PP_(333)有效成分(a.i.)/株。显著降低株高、叶片大小和果穗长度,增加果实大小和果重。而对假茎围径、片叶数、吸芽抽生量、产量和果实成分没有影响。花前6个月土施(颗粒肥)0.5和1.0克 PP_(333)a、i、/株,明显降低株高、假茎围径和叶片大小,缩短果穗,降低产量,而对叶片数或吸芽抽生量没有影响。在不同施用方式和用量试验中,PP_(333)均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树冠内光强。PP_(333)对果实品质和成分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戊唑醇在香蕉全蕉、蕉肉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测定了戊唑醇在香蕉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 残留.试样经乙腈提取,Carbon/NH2 固相萃取柱净化后,HPLC测定,并于云南、海南两地进行了田间试验.在0.025 ~0.2mg/kg添加范围内,戊唑醇在香蕉果、肉、土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107%,变异系数为0.7%~3.3%;方法 最小检出量为2×10-10g,最低检出浓度为0.025mg/kg.戊唑醇在云南和海南两地香蕉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3d, 16.9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3d,19.1d.施药后60,75d收获的香蕉中戊唑醇残留量均低于0.05mg/kg.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喷雾和灌根施药方式下吡虫啉在烟草植株的吸收传导分布规律.[方法]进行温室盆栽试验,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施药不同时间烟草根、茎、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中吡虫啉含量.[结果]灌根施药方式下吡虫啉能被烟草根部吸收并转运至植株各个部位,而喷雾施药在烟草叶片上原始沉积量较大,通过内吸作用传导至烟草其他部位的含量较低.[结论]灌根施药在烟草植株内输导分布更加均匀,持效期更好,喷雾施药能较好的作用于叶片部位,速效性更好.  相似文献   

4.
张月  张群  林靖凌  吕岱竹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4173-4174
对比了4种不同套袋方式下丙环唑在香蕉上的残留降解情况.按推荐施药剂量1.5倍施用1次,不同时间间隔多次采样并测定丙环唑残留量.套袋方式下施药,丙环唑无初始沉积量;不套袋方式下施药,施药后也不套袋,丙环唑的降解半衰期是12.7d,施药后套袋,丙环唑的降解半衰期是17.1d.香蕉套袋可以有效阻挡农药在蕉果上的附着,从而降低丙环唑在香蕉上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戊唑醇与唑醚代森联复配对草莓苗期徒长及病害防效的影响,为陕西省设施草莓的种植及其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温室试验方法,以清水为对照,研究戊唑醇与唑醚代森联不同配比对章姬和红颜株高、新叶叶柄长、根状茎直径、叶片数的影响及其病害的发生情况.[结果]不同处理章姬和红颜的株高、新叶叶柄长、根状茎直径和叶片...  相似文献   

6.
腈菌唑在香蕉上的降解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残留动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腈菌唑在香蕉果肉和香蕉皮上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腈菌唑在香蕉上施用以后降解较快,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消解遵循指数型降解规律,在香蕉果肉和香蕉皮中半衰期分别为10.4和7.7 d.残留量与腈菌唑施药量、施药次数相关,施药量对残留量影响更大,残留量随着施药量增多而增高,而在不同施药次数处理时无显著差异.以推荐剂量施用,施药次数为4次,最后一次施药20 d后腈菌唑在香蕉果肉中的残留量为0.239 mg·kg-1,安全间隔期为20 d.分析结果表明腈菌唑对香蕉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腈菌唑在香蕉上的降解残留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残留动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腈菌唑在香蕉果肉和香蕉皮上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腈菌唑在香蕉上施用以后降解较快,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消解遵循指数型降解规律,在香蕉果肉和香蕉皮中半衰期分别为10.4和7.7 d。残留量与腈菌唑施药量、施药次数相关,施药量对残留量影响更大,残留量随着施药量增多而增高,而在不同施药次数处理时无显著差异。以推荐剂量施用,施药次数为4次,最后一次施药20 d后腈菌唑在香蕉果肉中的残留量为0.239 mg.kg-1,安全间隔期为20 d。分析结果表明腈菌唑对香蕉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残留动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腈菌唑在香蕉果肉和香蕉皮上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腈菌唑在香蕉上施用以后降解较快,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消解遵循指数型降解规律,在香蕉果肉和香蕉皮中半衰期分别为10.4和7.7 d。残留量与腈菌唑施药量、施药次数相关,施药量对残留量影响更大,残留量随着施药量增多而增高,而在不同施药次数处理时无显著差异。以推荐剂量施用,施药次数为4次,最后一次施药20 d后腈菌唑在香蕉果肉中的残留量为0.239 mg.kg-1,安全间隔期为20 d。分析结果表明腈菌唑对香蕉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25%戊唑醇乳油在香蕉上使用的安全性,于海南、云南两地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析法研究了戊唑醇在全蕉、蕉肉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戊唑醇在全蕉和土壤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分别为海南18.9 d和15.5 d,云南19.8 d和14.1 d。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450 mg·kg-1施药3次和4次,在距最后1次施药后第42天收获的全蕉、蕉肉和土壤中戊唑醇的残留量均未超过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05 mg·kg-1)。通过计算得出每人每天从香蕉中所摄入的戊唑醇仅为0.002 285 mg,风险商值(RQ)为0.12,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不同药剂及施药方式对防治烟草赤星病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药剂、不同施用方式的研究表明,顶端戴帽、茎基部施药、叶面喷雾等化学药剂的施用方式对赤星病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随时间的推移,顶端戴帽、茎基部施药方式的相对防效均呈降低趋势;菌核净(40%)叶片喷雾3~4次后,防效达80%以上,持续时间较长,基本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顶端戴帽方式以含10%宝利安防治效果最好,其浓度对防治效果影响不大。不同处理的赤星病阶段性病情指数与旬平均温度、旬最高温度呈显著负相关,4次喷雾40%菌核净处理的相关系数最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气候对赤星病的影响。在烟叶生产中可采用4次40%菌核净叶片喷雾方式提高对赤星病防治效果,10%宝利安顶端戴帽方式也能达到一定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香蕉MaPRMT1基因的分离及表达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he aim of experiment was to lay molecular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maturity mechanism of banana after harvest. [Method] The combined method of suppressing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and cDNA micro-array were used to obtain cDNA segment of one PRMT gene in banana and the whole cDNA sequence of the gene was cloned.The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was operated on it,in addition, the expression profil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in different organs and different mature periods of banana.[Result] The whole length of cDNA in MaPRMT1 was 1 158 bp and possessed a complete open reading frame,which could encode 385 amino acids.It had high homology with PRMT in plant,containing one Methyltransf1 domain.The MaPRMT1 gene was expressed in root,stem,leaf and fruit of banana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s in stem and leaf were relatively high.As the increase of days after harvest,the expression level declined gradually,however it reached maximum when ethylene release was biggest,then it declined.[Conclusion] MaPRMT1 belonged to the first kind of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and it was expressed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organs and fruits at different mature periods.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研究香蕉果实采后成熟机理奠定分子基础。[方法]通过抑制差减杂交和cDNA微阵列相结合的方法分离获得1个香蕉PRMT基因的cDNA片断,并克隆了该基因全长cDNA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在香蕉不同器官与果实不同成熟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MaPRMT1基因cDNA全长1158 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85个氨基酸,与植物中的PRMT的同源性较高,含有1个Methyltransf-11结构域。在香蕉根、茎、叶和果实中均有表达,且在茎和叶中的表达量较高。随采后天数的增加,表达量逐渐下降,但至香蕉乙烯释放高峰时最大,后又开始下降。[结论]MaPRMT1属于第1类精氨酸甲基转移酶,在香蕉不同器官和果实不同成熟期呈差异表达。  相似文献   

13.
几种药剂防治香蕉叶斑病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几种常用药剂防治香蕉叶斑病的效果。[方法]用80%好意粉剂、50%依普同粉剂、43%治粉高悬浮剂、25%爱育宁乳油、12.5%欧得悬浮剂、80%新万生粉剂和43%治粉高悬浮剂、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和25%治粉高悬浮剂7种药剂及组合进行香蕉叶斑病防治试验。[结果]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和治粉高组合处理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效最好。[结论]在病害发生期,治疗性杀菌剂的防效要明显高于预防性杀菌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叶面肥对香蕉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为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香蕉果指反梳期对其果指喷施氨基酸、海藻酸和微量元素类叶面肥,跟踪分析各处理香蕉果皮色差、果实特征、果实养分含量和产量等指标.[结果]香蕉果指喷施氨基酸和海藻酸类叶面肥后果皮亮度显著提高(P<0.05,下同),果指长度分别为22.03和21.01 cm,显著高于对照(喷施清水,CK)13.50%和8.24%;喷施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类叶面肥香蕉果实的氮、钾养分含量分别为4.04和2.87 g/株及4.51和2.78 g/株,显著高于CK,产量分别为19.39和21.74 kg/株,显著高于CK.[结论]在香蕉反梳期对其果指喷施氨基酸和海藻酸类叶面肥可显著提高香蕉果皮的亮度,喷施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类叶面肥可显著提高香蕉果实氮钾含量和产量.因此,香蕉生产中可有目的地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叶面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改善烟叶内在品质,提高烟叶种植经济效益。[方法]以烤烟品种"K326"为试验材料,通过苗期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浓度叶面肥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在苗期喷洒叶面肥可促进烟苗的生长发育和物质的积累,利于壮苗的培育,以喷洒叶面肥浓度为0.3%的处理效果最佳;在大田生育期喷洒叶面肥可促进烟株的干物质合成;喷洒不同浓度水平叶面肥均可提高烤烟的产量和产值,以喷洒叶面肥浓度为0.2%的处理效果最佳,不仅可大幅提高烤烟产量和产值,还可提高烤烟均价及中、上等烟比例;喷洒叶面肥对各部位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有明显影响;综合分析上部位、中部位、下部位烟叶的评吸结果,以喷洒叶面肥浓度为0.2%的处理效果最佳。[结论]烤烟苗期喷洒叶面肥以0.3%浓度水平为宜,大田期以0.2%浓度水平为宜。  相似文献   

16.
吴琼  林靖凌  张月  谢德芳  吕岱竹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79-14781,14813
[目的]建立戊-唑醇在香蕉中的GC-MS分析方法。[方法]试样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选择离子监测/全扫描(SIM/SCAN)采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香蕉及土壤中戊唑醇残留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方法检出限为0.005 mg/kg,戊唑醇在香蕉全蕉中的添加水平回收率为80%~120%,相对标准偏差为2.4%~11.0%;在香蕉蕉肉中的添加水平回收率为80%~118%,相对标准偏差为1.9%~9.7%;在土壤中的添加水平回收率为82%~120%,相对标准偏差为4.0%~13.5%。[结论]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特点,可用于测定香蕉及土壤中的戊唑醇残留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滴灌施硼对香蕉生长及矿质养分吸收的影响,为香蕉生产中高效合理利用硼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通过滴灌施肥系统滴施H3BO3,探讨硼对香蕉生长、农艺性状、根系参数和矿质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滴施不同硼处理对香蕉叶片数和叶片宽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对香蕉叶片长度、假茎高度和假茎围长度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规律性不明显;适宜的硼施用量有利于提高香蕉植株的生物量,增加根系的根长和根表面积;滴灌施硼处理对香蕉叶片、假茎和根系等各部分对氮、磷吸收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能显著增加叶片和假茎中的硼含量。[结论]在滴灌施肥条件下,适宜的硼施用量有利于香蕉生长,增加根系的根长和根表面积,显著增加叶片和假茎中的硼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外源钙对干旱胁迫下葡萄叶片光合及荧光的影响,探讨钙在干旱胁迫下对叶片光系统的保护机制。[方法]以两年生红地球葡萄为试材,设置干旱、干旱喷钙、CK、CK喷钙4个处理,测定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喷施外源钙处理减缓了干旱胁迫下叶片叶绿素的降解,保持了较高的SPAD值;显著提高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等光合参数,维持了干旱胁迫下光系统Ⅱ(PSⅡ)较高的活性,光化学猝灭系数(q P)、PSⅡ的天线转换效率(Fv’/Fm’)、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电子传递速率(ETR)均显著高于对照,初始荧光(Fo)显著小于对照。外源钙通过调节气孔开闭,保持较高的气孔导度;减缓叶绿素的降解,增加光合电子传递,维持较高的ФPSⅡ,进而有效缓解了干旱对葡萄叶片光合作用的抑制,维护了干旱胁迫下光系统Ⅱ的活性。[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葡萄的抗旱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残留消解规律。[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30%乙酰甲胺磷乳油在辣椒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中的初始沉积量因不同施药剂量存在较大差异,施药剂量越大,初始沉积量越高;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1 000倍液和500倍液2种施药量的降解速率基本相似,半衰期分别为1.6和1.7 d;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最大残留量(MRL值)推荐值为1 mg/kg,1 000倍液和500倍液茎叶喷雾后,农药残留量降解到该值时所需时间分别为1.5和2.3 d,符合蔬菜质量安全标准。[结论]为乙酰甲胺磷在甘肃河西走廊及相似地区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叶面肥的营养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综合评述了植物叶面营养机理以及叶面肥应用的研究进展。植物叶片与根一样可以吸收利用养分,叶片对养分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叶面气孔和表皮亲水小孔进行的,还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主动吸收。植物种类及其生长状况、叶面喷施液的组成与养分元素的性质以及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都影响叶面养分的吸收与利用。叶片类型及叶表蜡质层结构与组成的不同造成双子叶植物叶面施肥效果好于单子叶植物,甚至同种类不同品种的植物叶面养分吸收也不同;植物生长时期不同叶面肥施用效果也不同;表面活性剂等助剂因可以提高叶面喷施效果而成为叶面肥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通常沿用农药中常用的活性剂种类,由于成分间相溶性差而影响叶面喷施效果。叶面营养机理的研究推动了叶面肥的发展与应用,叶面施肥逐渐成为现代农业中一项重要的施肥措施,但因其施肥量有限只能作为土壤施肥的一种有效辅助措施而不能代替土壤施肥。近年来,中国叶面肥产品数量和种类增长迅速,但产品质量较差,使用技术也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叶面营养机理以及助剂等物质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施用效果,强化专用叶面肥研究,优化和推广叶面肥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