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黑土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东北黑土区中部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黑土肥力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与供试前土壤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表现为增加,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处理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表现为增加,而全钾、速效钾则减少,长期无肥处理的土壤除全氮和全磷表现为增加以外,均呈减小的趋势;各处理土壤C/N均表现为减小,在11.32~12.01之间波动;长期施用有机肥能使土壤的pH稳定在一个适合作物生长的范围内;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不同处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表现为:化肥+高量有机肥(NPKM2)化肥+低量有机肥(NPKM1)化肥(NPK)无肥(CK);不同处理玉米和大豆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NPKM2NPKM1NPKCK,各处理的玉米产量年际间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大豆产量年际间变化不显著。生物耗竭试验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提高黑土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
长期施肥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的绿洲农田养分循环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90年)为研究平台,研究了无施肥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NPK)、有机/无机配施处理(NPKM)和秸秆还田处理(NPKS)下,土壤无机碳(SIC)和有机碳(SOC)在剖面和各施肥年限的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剖面层次和施肥年限对SOC与SIC含量变化影响显著(P<0.01)。在各施肥处理中,与CK相比,NPK、NPKM和NPKS的SOC与SIC含量明显增加(P<0.05),并且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下的SIC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模式;在剖面层次间,SIC含量从0~20 cm 的9.12 g/kg 增加到40~60 cm 的9.94 g/kg,而SOC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表明合理施肥能够增加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有机/无机配施会使耕层以下土壤无机碳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全膜垄作对黄土高原旱作马铃薯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克新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全膜双垄垄上播(A1)、全膜单垄垄上播(A2)、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A3)和露地平作(CK)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土壤含水量、温度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垄作可明显地提高马铃薯株高、茎粗、冠幅和叶片叶绿素SPAD值;显著地影响了全生育时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0~30cm土层土壤温度、0~60cm土层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显著地增加马铃薯产量,降低马铃薯青薯率和烂薯率;同时,全膜垄作处理中以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表现最好,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节水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轮作7 a的蚕豆/玉米/甘薯旱三熟种植模式下的蚕豆农田(Vicia faba L)为研究对象,设置平作(T)、垄作(R)、平作+秸秆半量覆盖(TS1)、垄作+秸秆半量覆盖(RS1)、平作+秸秆全量覆盖(TS2)、垄作+秸秆全量覆盖(RS2)6个处理,测定了不同耕作模式下蚕豆各器官的碳氮含量、碳氮储量以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平作(T)相比,垄作、秸秆覆盖均能提高蚕豆的碳储量和氮储量,蚕豆单株碳、氮储量以垄作加秸秆覆盖(RS2)处理最高,较平作(T)分别增加了52.05%和59.99%;垄作(R)较平作加全量秸秆覆盖处理(TS2)的籽粒氮含量提高5.9%,平作(T)较平作加全量秸秆覆盖处理(TS2)的籽粒氮含量提高了10.25%;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RS2TS2RS1RTS1T;垄作、秸秆覆盖均显著提高蚕豆产量,RS2的产量较T处理显著提高了51.97%,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蚕豆平均产量为2 619.15 kg·hm~(-2),且产量与农艺性状指标都呈显著正相关。综合所有指标来看,在不同耕作模式中,以垄作加全量秸秆覆盖(RS2)处理对于增加蚕豆各器官碳氮储量及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效果最明显,进而促进蚕豆增产。  相似文献   

5.
于2012—2014年在宁南旱塬区布设旱地冬小麦垄膜沟播试验,研究了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水平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置集雨(R)和传统平作(B)两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置高(N+P:270+180 kg·hm~(-2))、中(N+P:180+120 kg·hm~(-2))、低(N+P:90+60 kg·hm~(-2))和不施肥4种施肥水平。结果表明:集雨种植模式在冬小麦生育前期可以显著提高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两年的平均产量较平作提高了10.57%(P0.0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83%,肥料农学效率提高了54.99%(P0.05)。施肥对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有明显影响,冬小麦生育前期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土壤贮水量呈增加趋势,生育后期土壤贮水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无论是集雨还是平作种植模式,各施肥处理的冬小麦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但相邻肥力梯度间增幅随施肥量的增加逐渐降低,高肥处理虽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较中肥处理增产幅度不显著(P0.05),集雨种植中肥处理的肥料农学效率最高,两年平均为3.91 kg·kg~(-1)。由此认为,集雨种植模式配合中量施肥(N+P:180+120 kg·hm~(-2))可显著提高半干旱区旱作冬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灌淤土农田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对施肥措施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施肥对灌淤土水旱轮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特征,寻求合适的土壤增碳措施,在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春小麦-春玉米轮作体系中,通过3 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平衡施用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化肥+玉米秸秆(NPK+S)和农民习惯施肥(CON)6个不同施肥措施对0~20 cm耕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等氮素供应水平下,无论水田或旱地,NPK、M、NPK+M和NPK+S处理都能达到土壤增碳效果,3年的土壤培肥后,其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达10.03~10.60 g·kg~(-1)和3.00~4.35 g·kg~(-1),与试验前(9.92 g·kg~(-1)和2.48g·kg~(-1))相比分别提高了1.2%~6.8%和20.8%~75.2%,M处理显著高于CK。施用有机肥3 a以上,才能显著提高土壤碳库、碳库活度、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因此,从土壤总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提升的角度考虑,应在平衡施用NPK的基础上,提倡水旱轮作农田长期增施有机肥来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相似文献   

7.
在怀安县前所堡旱作示范区以南瓜为试材,采用窄土垄沟、宽土垄沟、窄膜垄沟、宽膜垄沟4种不同沟垄处理方式,常规平作为对照,研究不同的沟垄措施对南瓜地土壤水分含量、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栽培可使水分聚集于种植沟中较小有效栽培面积中,改善土壤水分分布状况,不同处理间效应大小依次为:宽膜垄沟>窄膜垄沟>宽土垄沟>窄土垄沟>平作,且覆膜效应大于垄的宽窄效应;沟垄处理对土壤水分在表层影响大,在较深土层影响小.沟垄处理均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土垄与平作差异不明显,而膜垄水分利用率宽膜垄沟(40.85 kg·hm-2·mm-1)、窄膜垄沟(39.03 kg·hm-2·mm-1)均显著高于平作(30.27 kg· hm-2· mm-1)(P<0.05),宽垄比窄垄水分利用率高,但差异不显著.不同沟垄处理对南瓜的产量影响较大,产量增加4.23%~32.39%,增产效益176.2~1 210.4元·hm-2,两膜垄组南瓜产量与对照平作差异显著(P<0.01),尤以宽膜垄沟增产效益为最高.综上所述,宽膜垄沟的栽培方式对南瓜水分利用和增产增效作用显著,是目前坡耕旱地南瓜生产中较为理想的田间沟垄微型集雨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沟垄集雨种植技术在灌区对作物光合作用和产量的调控及节水效果,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两种宽度的沟垄集雨种植结合不同补灌量处理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集雨处理下Pn较平作不灌水处理(CK)提高57.1%~84.4%,较平作灌水处理提高25.3%~50.3%;Fm、Fv、Fv/Fm、Fv/Fo、q P和籽粒产量也均高于平作处理,q N低于平作处理;两种宽度沟垄集雨种植较CK增产74.6%~124.9%,沟垄集雨补灌处理较平作灌水处理增产0.3%~18.9%,随灌水量增加产量增加,宽垄沟优于窄垄沟;在降雨较少的年份,60 cm沟垄集雨种植在灌溉量减少50%的条件下,光能转化效率比平作灌水处理提高44.1%,说明沟垄集雨种植可显著提高光能的转化效率及其量子产额,提高光合效率,维持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
沟垄覆膜栽培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沟垄覆膜种植模式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覆膜种植能显著提高马铃薯根际的温度、株高、开展度、主根长以及相对生长率(RGR).与传统平畦不覆膜(T1)相比,平畦覆膜(T2)、全膜双垄沟播(T3)、全膜双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和半膜沟垄垄播(T6)种植分别增产36.29%、59.68%、60.49%、47.58%和45.97%,其中T3和T4的产量最高.沟垄覆膜种植有利于马铃薯产量性状的改善,提高了大薯率和中薯率总和,其中以全膜双垄垄播(T4)最为显著.在该区采用全膜双垄垄播(T4)最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及产量性状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对蚕豆成熟期干生物量、籽粒产量、养分吸收量以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施氮、磷水平下(N180.0kg/hm2、P2O5120.0kg/hm2),有机无机配施以及单施有机肥的肥效均高于无机肥配施以及单施无机肥.羊粪+氮磷配施(MNP),籽粒产量、全株吸氮量、籽粒吸氮量、全株氮肥吸收利用率、全株钾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钾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达到6557.6kg/hm2、227.36kg/hm2、162.73kg/hm2、45.49%、173.74%、5.47 (kg/kg)、20.78 (kg/kg),其中籽粒产量,比对照(CK)、秸秆+氮磷配施(SNP)、氮磷钾配施(NPK)、羊粪+氮配施(MN)、羊粪(M)分别增产17.67%、6.86%、4.57%、1.75%、4.99%.羊粪+氮配施(MN),籽粒吸钾量、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籽粒磷肥吸收利用率、籽粒钾肥吸收利用率、磷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达到81.33kg/hm2、34.80%、12.38%、81.95%、12.11(kg/kg).羊粪(M),全株干生物量、全株吸磷量、籽粒吸磷量、全株吸钾量、全株磷肥吸收利用率均最高,分别达到15043.73 kg/hm2、33.85kg/hm2、27.00kg/hm2、194.23kg/hm2、20.55%.  相似文献   

11.
The relative potency to target and nontarget insects of ester pyrethroids and the analogous oxime ethers, and the degree of synergism of the esters with tributyl phosphorotrithioate, provide a useful guide to the importance of esterase detoxification in species specificity. These criteria indicate that esterase detoxification is a mor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yrethroid tolerance in Chrysopa carnea and 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larvae than in Exochomus flavipis larvae and Musca domestica adults. Studies with 3-phenoxybenzyl 2-(4-chlorophenyl)-2-cyclopropylacetate and the corresponding 2,3,4,5,6-pentafluorobenzyl ester, their oxime ether analogs, and permethrin and its thiol ester and amide analogs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high insecticidal activity of some ester and E-oxime ether pyrethroids, relative to that of the corresponding thiol ester and amide, is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ipole moment and polarizability of the central linkage and its resistance to esterase detoxification than with bond lengths or lipophilicities conferred by a specific linkage. Pentafluorobenzyl tetramethylcyclopropanecarboxylate is very effective in the vapor state for house fly control.  相似文献   

12.
于2020年在新疆喀什新糖区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4个处理,其深松深度分别为:35 cm(S35)、45 cm(S45)、55 cm(S55),及未作深松处理(CK),研究不同深松深度对甜菜植株形态、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将甜菜形态特征与产量性状指标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45、S55处理能提高甜菜单株绿叶数1.67~2.67个,且S55处理与CK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甜菜最大叶片长34.29%、最大叶片宽16.6%及最大叶柄长12.71%,为甜菜植株提供了较大的源,促进了甜菜根直径、根围、根体长、根尾长及根尾质量的增长或增重,有效促进甜菜地下部生物量的积累,从而增加甜菜根冠比10.17%和生物量积累的15.15%。S45、S55处理单根质量和含糖率与CK处理相比分别增长了12.67%和10.20%,5.26%和8.33%,从而使S45、S55处理的甜菜产量和产糖量分别增长了14.71%和15.85%,20.75%和25.48%。主成分分析表明,深松条件下甜菜生长的主要指标为叶柄长、根冠比和生物量地下分配比例。在喀什新糖区深松深度为55cm可有效增加甜菜产量和产糖量。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育期土壤水分下限调控和施肥对陕北榆林地区滴灌马铃薯生长、品质和水肥利用的影响,以期探寻马铃薯优质高产的水肥调控模式。以马铃薯紫花白为材料,分别在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期设置3个土壤水分调控下限水平:W1(55%、60%、65%、55%、55%)、W2(65%、70%、75%、65%、65%)、W3(75%、80%、85%、75%、75%),4个施肥水平N-P_2O_5-K_2O (kg·hm~(-2))分别为F1(100-40-150 kg·hm~(-2))、F2(150-60-225 kg·hm~(-2))、F3(200-80-300 kg·hm~(-2))、F4(250-100-375 kg·hm~(-2)),共12个处理,在生育期内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等指标进行观测,分析马铃薯各指标对水肥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在同一施肥水平下,W2灌水处理的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水肥利用效率(WUE)均显著高于W1和W3处理。W2处理的平均产量为43 187.15 kg·hm~(-2),比W1和W3分别增加了24.59%和5.26%,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了15.32%和6.37%,8.04%和4.66%,WUE分别增加了15.53%和7.54%,肥料偏生产力(PFP)分别增加了21.65%和4.41%。(2)在同一灌水水平下,F3施肥处理的马铃薯生长、产量、WUE均显著高于F1、F2和F4处理,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在F2处理最高。F3处理的平均产量为44 691.32 kg·hm~(-2),比F1、F2和F4处理分别增加了41.79%、10.98%和6.34%。WUE随施肥量的增加均呈抛物线变化趋势,PFP随施肥量增加呈减小趋势,F1处理的PFP平均为108.69 kg·kg~(-1),比F2、F3和F4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7.41%、41.06%和87.50%。(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马铃薯品质表明,F3W2处理排名第一,是榆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的最优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14.
广西忻城县山银花病虫害及其天敌昆虫种类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广西忻城县山银花病虫害及其天敌昆虫种类,为当地山银花病虫害防治和天敌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2008年-2010年系统调查了广西忻城县山银花病虫及主要病虫天敌发生情况,并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广西忻城县山银花害虫有35种,病害11种,天敌昆虫28种,其中主要害虫的捕食性天敌有24种,寄生性天敌2种,取食白粉菌的瓢虫有2种.此外,本文还综述了广西忻城县山银花主要病虫害‘三虫一病’的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不同食料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室内研究了红玉苹果、红元帅苹果、张掖2号苹果、沙果、苹果梨、早酥梨、杏对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食料对苹果蠹蛾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雌成虫寿命、雌成虫产卵量等有显著影响。幼虫取食沙果、早酥梨、红玉苹果最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取食红元帅苹果和张掖2号苹果的影响居中;而取食杏和苹果梨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表现出明显的不利性,主要表现为幼虫死亡率增加,幼虫期延长,蛹期延长,蛹重减轻,雌成虫寿命缩短,单雌产卵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初步研究了共存重金属Cd、Pb、Zn、Ni在干旱区绿洲土壤-芹菜系统中的吸收积累和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d、Pb、Zn、Ni四种共存重金属元素在芹菜不同部位的吸收量均为根部地上部,累积率大小顺序依次为CdZnNiPb;供试绿洲土壤原状土中Pb、Zn、Ni均以稳定的残渣态为主要存在形态,Cd以铁锰氧化态为主要存在形态,随着重金属元素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的Cd主要以碳酸盐态存在,Pb主要以碳酸盐态和铁锰氧化态存在,而Zn和Ni主要以铁锰氧化态存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干旱区绿洲土壤中Cd的可交换态对芹菜地上部Cd含量的贡献最大,Ni的铁锰氧化态对芹菜根部Ni含量的贡献最大,而对芹菜地上部和根部吸收Pb和Zn量贡献最大的形态分别为Pb和Zn的可交换态。  相似文献   

17.
和田地区大气降尘对土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通过野外定点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和田地区降尘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降尘对土壤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市限用农药的经营、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限用高剧毒农药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二氰蒽醌在几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吸附和移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二氰蒽醌在国内3种典型土壤江西红壤、东北黑土和太湖水稻土中的降解、吸附和移动特性。结果表明,25℃下二氰蒽醌在江西红壤、东北黑土与太湖水稻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614、1.939、4.767d,其在土壤中化学稳定性较弱,易于降解,且pH越高,降解越快。二氰蒽醌在江西红壤的吸附等温线可以Freundlich方程很好地拟合,在东北黑土和太湖水稻土中的则可用线性方程拟合,吸附系数Kd值分别为36.4、114.6和51.9,Koc值分别为3 661.9、6 741.1、4 119.0,二氰蒽醌在土壤中具有中等或较强的吸附性能,在环境中迁移扩散的能力较弱。采用土壤薄层试验得到二氰蒽醌在这三种土壤中的移动分配系数Rf均<0.1,属于难于淋溶的农药,对地下水影响较小。二氰蒽醌在我国的几种典型土壤中均表现出了易降解性,难迁移以及难淋溶的特性,在目前的使用情况下,二氰蒽醌的环境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20.
揭膜对土壤温湿度及棉花根系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缓解残膜污染对棉田生态的影响,在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1~2号试验地进行了棉田揭膜试验,研究头水后揭膜和2水后揭膜对土壤温湿度和棉花根系发育的影响,以期为新疆滴灌棉田揭膜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头水后(6月14日)和2水后(6月23日)揭膜两个处理,以正常覆膜为对照,连续测定头水后到灌溉结束棉田土壤温湿度的变化,同时测定棉花根系发育及干物质积累动态,成熟期进行产量测定。结果表明:7月5日之前,揭膜会降低土壤温度且幅度随着深度增加逐渐减少;4水前揭膜会降低土壤湿度,降低幅度随着浇水后天数增加逐渐变大。揭膜可促进棉花根系提前建成,增加干物质的积累量及侧根数的发生。揭膜处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线性增长期较CK缩短8.54~12.72 d,根系干物质积累时间缩短9.91~11.68 d。揭膜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较CK增加12.34%和11.67%,产量较CK增加6.0%~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