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开垦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Biolog生态平板法,分析开垦前后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布及团聚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变化,从而评价人为开垦对弃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弃耕地开垦增加了各土层0.25 mm团聚体的含量,增加范围在3%~18%。弃耕地开垦前后土壤均以0.25~0.053 mm团聚体比例最高,与其它各粒径团聚体差异显著(P0.05)。开垦后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显著高于弃耕地。弃耕地0.053 mm团聚体微生物群落AWCD显著高于0.25 mm各粒径团聚体,开垦后各粒径团聚体微生物群落AWCD关系为:2~1 mm0.25~0.053 mm1~0.25 mm(0.053 mm)(5 mm)5~2 mm。开垦增加了0.25 mm团聚体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指数,而0.25 mm团聚体却相反;开垦后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微生物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弃耕地,而土壤微生物优势度指数均低于弃耕地,其中在5~2、2~1、1~0.25 mm和0.25~0.053 mm四个粒径中更为显著。开垦前后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对6大碳源利用强度存在着差异,弃耕地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对多聚物的利用率最高,开垦后其优势碳源转变为碳水化合物。主成分分析表明,开垦前后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在PC1上出现差异。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影响土壤团聚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主要碳源。总体来说,开垦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免耕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位于黄河流域半干旱区清水河县,设置免耕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对免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团粒结构、总孔隙度、水热变化及作物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3 a的免耕+轮作后,土壤团粒结构,总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留茬覆盖处理尤为明显。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团聚体在0.25~0.5 mm之间含量最高;常规耕作与留茬不覆盖在0.1~0.25 mm之间达到最高值。说明,留茬覆盖有利于形成大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留茬不覆盖处理对于土壤微结构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土壤总孔隙度在不同年际间均表现为留高茬覆盖留低茬覆盖留高茬留低茬常规耕作,可见,免耕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实施免耕的前2 a,作物产量不稳定,甚至造成减产,第3年免耕增产效应有所显现。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吕梁山区红枣经济林不同生态转型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试验选取该地区5种主要的生态转换模式,分别为枣林撂荒(AF)、枣林补种黄芪-柴胡(MM)、补种苜蓿(AL)、补植油松(CP)、补植侧柏(PO),并以清耕枣林为对照(CK),测定并分析各样地0~20 cm土层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与CK相比,除AF模式外,其他生态模式提高了>2.0 mm及>0.25 mm团聚体含量,增量分别为3.75%~9.31%和1.68%~10.36%;同时提高了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增量分别为0.05~0.19、0.03~0.10 mm, CP模式提高幅度最大;(2)所有生态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量为0.24~4.72 g·kg-1,提高幅度为9.25%~182.10%,同时提高了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3)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主要来自于>0.25 mm团聚体,所有生态模式均提高了土壤>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增量为4.20%~22.96%;(4)土壤...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蓄水保墒耕作方式下旱地麦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及碳组分和全氮及氮组分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组分中的分布特征,深入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碳氮固持机制,以连续3 a(2017—2020年)实施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深松、深翻)后冬小麦收获期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算土壤团聚体的构成与稳定性(R0.25,>0.25 mm团聚体含量;MWD,平均重量直径;GMD,几何平均直径),并测定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SOC)和碳组分(重组有机碳,HFOC;轻组有机碳,LFOC;易氧化有机碳,EOC;可溶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全氮(TN)和氮组分(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分析了碳氮组分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免耕和深松处理>2 mm团聚体土壤比例较深翻处理分别提高8.8%和22.1%,免耕有利于增加<0.053 mm粉黏粒比例,较深松和深翻处理分别提高46.4%和27.7%。深松处理较深翻...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板栗燕山早丰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处理:空白对照(CK)、等养分无机肥(WJ)、等养分栗蓬栗叶-菌渣-秸秆-鸡粪混合堆肥(BYZ)、菌渣鸡粪堆肥(ZF)和栗蓬栗叶-菌渣-鸡粪堆肥(BZ),研究有机物料深施对山地板栗园褐土(分0~20 cm和20~40 cm两个土层)团聚体分布、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势及板栗产量的影响,为产区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团聚体均以0.5 mm和0.053~0.25 mm为主,含量分别为31.46%~41.87%、34.63%~49.98%,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势均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在7月初均最低;(2)与CK和WJ处理相比,有机物料处理0.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7.10%~33.09%、1.10%~25.84%,而0.053~0.25 mm微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分别较CK和WJ处理降低13.58%~30.72%、5.08%~19.83%,板栗产量及各土层土壤平均质量直径(MWD)、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显著增加,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土壤总孔隙度总体表现为BZBYZZF,与产量大小排列一致;(3) 20~4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率和平均土壤水势与板栗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4)整体研究表明,栗蓬栗叶-菌渣-鸡粪堆肥(BZ)不仅能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保水性,而且板栗增产效果最显著,是产区好氧堆肥原料体系和山地板栗园深施实践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休闲,常规,覆草,垄沟覆盖)和施氮量(N0,N120,N240)条件下西北旱地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土壤水分、产量等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干筛法0.25~10mm团聚体含量垄沟覆盖显著低于常规和覆草栽培模式,而>10mm的大团聚体显著高于常规和覆草模式,垄沟覆盖栽培促进0.5~5 mm团聚体向更大级别进一步团聚;干筛法0.25~10mm团聚体总量N240处理显著高于N0。湿筛法>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覆草和垄沟覆盖栽培显著高于常规,不同施氮量间无显著差异。干筛法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垄沟覆盖显著大于覆草和常规模式;水稳性团聚体MWD覆草模式显著大于常规,覆草模式GMD显著大于垄沟覆盖模式;不同施氮量下水稳性团聚体MWD差异不显著,N0处理的GMD显著大于N120、N240。覆盖栽培可以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不同施氮量间团聚体稳定性差异不显著。历年2m土层土壤贮水量平均值与水稳性团聚体GMD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栽培模式主要通过影响土壤水分来影响土壤团聚体状况;历年平均产量与水稳性团聚体GMD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直径应较小,利于提高土壤保水和水分有效性,进而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连续3 a有机肥施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半干旱旱作区土壤团聚体各层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设计为高肥H(有机肥90000 kg/hm2)、中肥M(有机肥60 000 kg/hm2)和低肥L(有机肥30 000 kg/hm2)3个施肥水平,每个层次设3次重复,供试作物为小麦,品种为西峰26;土壤团聚体的各个粒径分布状况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与试验开始时土壤相比,施肥处理0~10 cm和30~40 cm土层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大增幅分别是35%和75%;0.5 mm以上各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5 mm和2~5 mm大粒径团聚体的增加幅度最明显,0.25~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不显著。不同处理间5 mm土壤团聚体与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干筛结果表明,土壤中的团聚体主要以5 mm土壤团聚体为主,且处理之间差异性主要表现在0~20 cm土层。施肥处理使3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稳定率平均较0~10 cm土层高87%。施肥处理平均重量直径均大于对照,且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可显著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比例,改良土壤中团聚体的结构;适宜的施肥量在600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8.
冻融对伊犁草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伊犁托乎拉苏大草原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0~20 cm草地表层土壤混合样品多点采集,实验室内依据干筛法取得各粒级大团聚体,模拟不同含水率、冻融试验,利用湿筛法获得每种粒级的水稳性大团聚体质量,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草地土壤在冻融环境条件下其水稳性大团聚体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初始水分含量是影响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关键因素。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提高,5 mm、5~4mm、4~2 mm、2~1 mm四个粒径组水稳性团聚体,呈现出逐渐降低、或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1~0.5 mm、0.5~0.25 mm呈现先降低后增加、或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2)冻融循环次数是影响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重要因素。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各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表现出的规律性不尽相同,1 mm水稳性团聚体整体有降低趋势,1~0.5 mm、0.5~0.25 mm两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则整体呈现增加趋势。(3)冻结温度是影响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5 mm与5~4 mm水稳性团聚体有降低的趋势,1~0.5 mm与0.5~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有升高的趋势,4~2 mm与2~1 mm两个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并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增加沼液中养分在土壤中的滞留量,提高沼液利用效率,采用室内土柱试验,设置不同沼液配比(沼液∶水(体积比)分别为1∶4、1∶6、1∶8)、生物炭混掺量(0.0%、0.5%、1.0%、2.0%(土壤质量分数))和生物炭混掺厚度(5、10、15、20 cm),探讨生物炭配施沼液对土柱渗出液电导率、土壤全氮、土壤容重、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土壤总孔隙度、pH值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配比为1∶8时,生物炭配施沼液对全氮淋失无明显作用,沼液配比为1∶6时,渗出液全氮淋失幅度为34.49%~66.79%,沼液配比为1∶4时,渗出液全氮淋失幅度为4.17%~71.67%,即生物炭配施沼液能有效地提高土壤中的全氮含量。随生物炭混掺量的增加,土壤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所增加,而随沼液配比的减小均逐渐降低,土壤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较CK增加幅度为8.47%~31.99%,土壤总孔隙度增加幅度为0.76%~3.72%,土壤有机质增加幅度为4.83%~37.17%;土壤容重随土壤中生物炭混掺量和沼液配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降低幅度为2.22%~8.15%,表明生物炭配施沼液有益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团聚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塔里木沙漠公路5个不同种植年限防护林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干筛处理下,各土层0.25 mm风干团聚体含量在33.35~280.48 g·kg-1,其中5 mm粒级在土壤风干团聚体占主导地位,其含量占41.56%~70.09%;5~2 mm粒级次之,占6.58%~34.88%;1~0.5 mm粒级含量最少,仅为1.66%~5.46%。湿筛处理下,各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21~72.54 g·kg-1,不同粒级含量占水稳性团聚体总量的比例基本随粒径的减小而降低。2在0~20 cm土层中,流沙地没有形成团聚体,但随着种植年限从7 a增加到18 a,土壤风干团聚体含量从69.94g·kg-1增加到159.88 g·kg-1,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0.41 g·kg-1增加到60.84 g·kg-1,防护林的种植促进了流动风沙土的成土过程。3随种植年限的增加,0.25 mm风干/水稳性团聚体含量〔SDA/WSA(0.25 mm)〕、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都有增加的趋势,且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可分别用2 mm风干团聚体含量和1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来表征防护林土壤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防护林的建设有利于流动风沙土地区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使团聚体在土体内均匀分布,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得到提高,促进流动风沙土的成土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甜菜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永镇甜菜种植基地,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连续3 a进行了不同比例羊粪与化肥配施对土壤质量及甜菜含糖率和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100%羊粪比其他处理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甜菜含糖率,与100%化肥比较,土壤容重、pH值和全盐降低10.45%、15.14%和15.35%,孔隙度和团聚体增加5.29和5.81个百分点,总持水量、CEC、有机质、有机碳和有机碳密度增加10.69%、16.85%、29.90%、29.93%和16.33%,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8.93%、27.27%、21.74%和17.95%,甜菜含糖率增加2.74个百分点;施用100%化肥比其他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全盐和氮磷钾含量,与100%羊粪比较,全盐含量提高18.14%,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1.23、1.78倍和1.22倍;施用50%羊粪+50%化肥比其他处理更有利于提高甜菜产量和经济效益,与100%化肥比较,甜菜叶丛高度、根体长度、根直径、单株根重、根产量、施肥利润和肥料投资效率增加6.40%、8.75%、19.00%、6.96%、5.33%、0.10万元·hm~(-2)和0.02元·元~(-1)。  相似文献   

12.
在温室内进行了畜禽粪便生态肥对灌漠土肥力质量及人参果品质和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畜禽粪便生态肥适宜施肥量比例为畜禽有机肥45.00 t?hm-2、人参果专用肥1.50 t?hm-2、聚丙烯酰胺0.09 t?hm-2;施用畜禽粪便生态肥与传统化肥比较,土壤容重和pH值降低5.39%和9.11%,总孔隙度、团聚体、CE...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长期施用传统化肥温室土壤环境质量和番茄品质下降以及有机物料对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以玉米秸秆、牛粪、食用菌渣、番茄专用肥和生物菌肥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筛选配方,在室内合成有机物料组合肥,开展了有机物料组合肥对温室番茄土壤环境效应和番茄品质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组合肥配方组合比例为秸秆粪便菌渣肥∶番茄专用肥∶生物菌肥=0.9709∶0.0243∶0.0048,最大利润施肥量为60 t·hm-2。有机物料组合肥施用量与温室番茄种植田总孔隙度、>0.25 mm水稳性团聚体、饱和持水量、阳离子交换量、可溶性盐、有机质、有机碳、有机碳密度、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番茄株高、茎粗、单果重、单株果重和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容重和pH值呈负相关关系。连续3 a施用有机物料组合肥与传统化肥相比,温室番茄种植田容重、可溶性盐、pH值、真菌分别降低7.91%、12.34%、9.22%、10.26%,Hg、Cd、Cr、Pb分别降低16.28%、27.12%、16.60%、20.05%,番茄硝酸盐、可滴定酸、施肥成本分别降低6.64%、19.57%、11.02%,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阳离子交换量分别增加8.73%、8.96%、8.45%、16.87%、17.89%,田间持水量、自然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贮水量分别增加12.57%、10.51%、8.73%、8.96%、8.45%、5.30%,有机质、有机碳和有机碳密度分别增加17.28%、17.27%、8.25%,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Mn、Zn、Mo分别增加1.74%、1.31%、0.95%、1.82%、1.96%、9.09%,细菌、放线菌数量、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14.35%、6.80%、7.56%、5.71%、11.73%、10.43%,番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Vc、可溶性固形物分别增加6.68%、8.96%、10.76%、17.29%,单果重、单株果重、产量、增产值、施肥利润、肥料投资效率分别增加6.67%、5.26%、5.43%、27.80%、38.30%、55.14%。施用有机物料组合肥改善了温室番茄种植田质量和番茄品质,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酶活性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依据施用有机肥(腐熟牛粪)年限的不同,共设置4个不同处理,分别为:施用有机肥13 a(13A)、19 a(19A)和24 a(24A),以未施用有机肥的盐碱土作为对照(CK),采集各处理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物理性状和盐碱性质,旨在探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措施下苏打盐碱土壤的肥力状况及其促进玉米产量提升的机制。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0~20、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田间持水量(P<0.05),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和土壤密度(P<0.05),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P<0.05)。0~2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以19A处理最高,分别达39.31 g·kg-1和1.30 g·kg-1;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以24A含量最高,较CK分别提高了89.31%、81.07%和107.64%,土壤孔隙度以24A含量最高,较CK提高了54.56%,各处理土壤容重和土壤密度平均较CK下降率达31.91%和6.29%,处理间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有机肥对酿酒葡萄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施用不同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酶活性和微生物以及酿酒葡萄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设计,以5 a生赤霞珠酿酒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有机肥对土层0~20、20~40 cm和40~60 cm中土壤有机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以不施用有机肥为对照(CK),设置沼渣(BR)、羊粪有机肥(SMOF)、牛粪有机肥(CMOF)、猪粪有机肥(PMOF)、牛粪+沼渣有机肥(CMOF+BR)5个处理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施用后与CK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6.79%~44.97%,土壤微生物碳增加19.78%~91.53%,微生物氮增加2.22倍~3.93倍,碱性磷酸酶增加57.78%~512.55%,过氧化氢酶增加53.45%~240.48%,增产15.12%~46.89%。不同土层施用牛粪有机肥相对于其它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长8.49%~33.29%;土壤中微生物碳、氮的含量分别增加5.30%~42.46%和6.12%~49.65%;碱性磷酸酶增大8.01%~184.63%,过氧化氢酶增加5.14%~84.27%,脲酶提高25.58%~410.70%,蔗糖酶升高6.00%~107.65%;微生物总数增多5.99%~56.56%。施用牛粪有机肥相比较其它有机肥增产7.08%~27.60%。说明在宁夏地区施用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增加土壤酶活性,促进酿酒葡萄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其中以牛粪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马铃薯种植基地,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了有机改土生态肥配方筛选及对土壤性质和马铃薯经济效益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配方因素顺序为:马铃薯专用肥豆粕有机肥5406抗生菌肥聚乙烯醇;有机改土生态肥最佳配方为聚乙烯醇:马铃薯专用肥:豆粕有机肥:5406抗生菌肥=0.0124:0.7453:0.2050:0.0373。有机改土生态肥施用量与马铃薯产量间的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式为:y=40.91+3.9110x-0.3882x~2,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2.40 t·hm~(-2),马铃薯理论产量为48.06 t·hm~(-2)。施用有机改土生态肥与传统化肥比较,土壤容重和pH降低5.30%和3.08%;总孔隙度和团聚体增加5.26%和11.75%;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增加3.26%、1.08%、1.25%和1.38%;真菌、细菌、放线菌和菌体总量增加6.28%、36.07%、21.94%和29.59%;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增加14.46%、5.64%和13.95%;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地上部分干重增加7.45%,14.93%和14.36%;块茎重、单株块茎重、产量和施肥利润增加5.13%、5.05%、3.80%和556.89元·hm~(-2)。在马铃薯种植田上施用有机改土生态肥,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施肥利润。  相似文献   

17.
在甘肃省进行了连续4 a施用农业废弃物组合肥制种玉米田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和重金属变化特征研究。 结果表明:农业废弃物组合肥施用量比例为秸秆组合肥18 t·hm-2∶畜禽粪便组合肥36 t·hm-2∶废渣组合肥15 t·hm-2。施用农业废弃物组合肥4 a与不施肥比较,制种玉米田容重、pH值和真菌数量分别降低6.77%、6.20%和26.19%;总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总持水量、EC值、可溶性盐和CEC分别增加6.63%、18.95%、6.62%、5.23%、5.36%和36.10%;有机质、有机碳、有机碳密度、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23.72%、24.10%、15.48%、28.44%、49.92%和27.97%;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蔗糖酶、 脲酶、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38.20%、86.60%、63.46%、38.89%、61.48%和58.82%;Hg、Cd、Cr、Pb和Zn含量分别增加21.74%、30.00%、24.49%、27.55%和31.81%。农业废弃物组合肥施用年限与制种玉米田容重、pH值和真菌数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CEC、EC值、可溶性盐、总持水量、有机质、有机碳密度、速效氮磷钾含量、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酶活性、重金属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虽然连续4 a施用农业废弃物组合肥重金属含量比不施肥高,但重金属含量小于土壤污染临界值,说明研究区域农业废弃物组合肥重金属含量较低,不会对作物造成风险。  相似文献   

18.
菌肥与有机肥配施对拱棚西瓜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宁夏半干旱农区地力薄弱、西瓜连作土壤障碍等问题,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和菌肥配施对拱棚西瓜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菌肥有利于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增加田间持水量,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并显著降低土壤p H值,尤其生物有机肥配施菌肥和豆饼粉配施菌肥使表层土壤的p H比CK分别下降5.66%~9.45%和2.24%~2.54%。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相应提高土壤水溶性盐含量,表层土壤中养分平均增幅为有机质84.98%,碱解氮68.05%,速效磷586.11%和速效钾80.11%。施用有机肥和菌肥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其中生物有机肥配施菌肥的表层土壤分别提高了180.00%~220.00%、467.80~703.39%、190.91~245.45%和18.46%~21.80%,豆饼粉配施菌肥分别提高90.00%~150.00%、154.24%~174.58%、0.00%~163.64%和19.30%~20.97%。有机肥配施菌肥有利于增加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生物有机肥配施菌肥和豆饼粉配施菌肥的表层土壤细菌数量增幅分别为303.92%~339.23%和135.29%~203.92%,放线菌增幅分别为225.00%~270.00%和30.00%~92.50%,真菌降幅分别为54.12%~56.47%和44.71%~45.88%。通过比较,各施肥处理以生物有机肥配施解淀粉芽孢杆菌为改良培肥瓜田土壤的最优配施方案。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连续6年定位试验,探究较长时间施用生物炭对土壤保水作用的影响,以期为塿土区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参考。田间试验于2011年开始,设4个生物炭施用梯度:对照,不施生物炭(B0);5 t·hm-2(B5);10 t·hm-2(B10);20 t·hm-2(B20)。在2017年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和水分累积蒸发量等。结果表明:生物炭能够显著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且随着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各指标变化幅度也增大,B20与B0处理相比,土壤容重减少了8.28%,毛管孔隙度增加了20.17%,饱和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分别增加了22.17%和14.86%;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B20与B0处理相比,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19.00%,团聚体破坏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分别降低了11.34%和9.61%;生物炭还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B10和B20处理的土壤累积蒸发量分别比B0处理减少了7.45%和10.18%。结合逐步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发现,生物炭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是其促进土壤持水能力的主要原因。土壤孔隙度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饱和含水量的主要因子,影响土壤毛管持水量的主要因子为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毛管孔隙度,而毛管孔隙度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则解释了绝大部分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变化。研究表明生物炭施用可以显著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塿土持水性能,增加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多功能复混肥对甘肃河西内陆灌区制种玉米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随着多功能复混肥施肥量的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团聚体、EC(电导率)、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随之增大,而容重和pH在降低.多功能复混肥施肥量与玉米植物学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呈正相关,与单位肥料增产量呈负相关.随着施肥量增加,玉米边际产量、边际利润呈递减趋势,施肥量在1875kg· hm-2的基础上,再增加施肥量,收益出现负值.多功能复混肥与玉米产量间肥料效应回归方程是:y=3043+1.0109x-0.0002088x2,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x0)为1875 kg.hm-2,玉米预测产量(y,)为5672 kg· hm-2.在风沙土上施用多功能复混肥,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提高了制种玉米的施肥利润和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