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生态退耕前后农牧交错带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方法]以宁夏盐池县为案例区,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的年转移率、耕地适宜性特征和能值分析,定量分析在生态退耕前后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变化特点。[结果]建设用地扩展占用耕地的趋势逐渐增强;生态退耕后,耕地面积仍然大于宜农地面积;耕地农业化学物质的投入逐渐加大,单位种植业能值产出所需的农业化学物质能值投入不断增加。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波动降低。[结论]监管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深化生态退耕政策,根据降雨量控制单位种植业能值产出所需的农业化学物质能值投入是提高农牧交错带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及驱动因素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基于山西省1995、2005、2015年三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1)山西省土地利用主要为耕地、草地和林地。20年来耕地先增加后略有降低,林地与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草地则表现为降低趋势。(2)1995-2005年,山西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林草地开垦与退耕还林(草)并存、耕地开发为建设用地与土地复垦并存的特点,土地利用动态度高。2005-2015年土地利用转换量很小,集中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其次为草地向建设用地转化。1995-2015年山西省各个时期土地利用程度呈增加的趋势。[结论]20年来,山西省经历了气候暖干化,人口尤其是非农业人口快速增长,经济飞速发展。在自然、社会、经济三因素协同作用下,土地利用发生了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3.
土地开发工程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开发土地潜在的使用价值,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可利用土地空间,挖掘深层土地利用,以补充土地资源紧缺状况的过程。按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主要可分为林地、耕地、牧地、水域、城乡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和工业用地。充足的耕地保证了粮食的产量,是人类社会生产中的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土地利用的深度也在不断的开发,要使土地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保持平衡,对未开发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土地开发也就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土地利用规划视角,探索适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县级对乡级土地利用的调控模式,缓解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尖锐矛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法]以系统论为依据,初步提出土地利用调控体系框架,并对塔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土地利用方向,划分主体功能区,定量分解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结果]该调控体系在塔城市得到良好运用,能够合理配置市域土地,统筹城乡发展.[结论]功能分区、方向分类和指标分解的“三分”模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转移矩阵、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基于1990和2008年2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对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下降速度不同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除建设用地数量增加外,黄淮海平原区的其他地类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2)各地类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在不同分区具有一定规律性,城镇用地的动态度最大,表明其扩张速度最快;3)各地类的相互转化中,耕地向其他地类转化是主要的转化方式,快速下降区最为突出。耕地是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用地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4)水田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呈负相关,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动态度与之呈正相关,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扩张对地下水位下降具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建议在不同地下水位下降程度区域内,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强度进行适宜的调整、优化,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西北干旱地区LUCC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机制。[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2005、2010、2015年3期遥感影像及统计年鉴数据,基于RS、GIS软件提取土地利用类型的信息,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单一土地动态度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过程,建立经济社会驱动力因素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相关关系矩阵。[结果]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明显增加,而未利用地和水域在减少,天然植被基本保持不变;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结论]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的发展应加强土地保护的措施、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东山岛绿色空间景观格局进行分析,为东山岛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通过ArcGIS 10.5、ENVI 5.3、IBM SPSS Statistics和Fragstats 4.3等软件,提取景观格局核心指数,根据相关性指数筛选后,从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水平2个层次分析了研究区7年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岛内整体景观格局2011-2017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耕地、草地这两类绿色空间用地,四类评价指标(面积、密度、形状、聚散性)变化明显.岛内城镇建设扩张速度大于绿色空间的增长速度,斑块形状水平和破碎度均呈上涨趋势;岛内城镇建设以中心城区往耕地周边扩张,建设用地的聚集程度在不断增加.岛内景观多样性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绿色空间斑块的连通度降低,生态阻力加大,给保护生态系统安全带来困难.[结论]东山岛在后期的国土空间规划中需注意对耕地和草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切实加强对绿色空间优质廊道的保护和修复,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上找到可靠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辽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对分析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2010年辽河流域16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对辽河流域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信息熵与均衡度均呈现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系统混乱度增加,均衡性减弱;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及变化幅度均大于0。[结论]该流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利用差别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基础,为使土地利用分区更好地反映区域耕地保护压力差异,采用耕地保护内压力即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与耕地保护外压力即耕地非农化胁迫相关联分析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 2003年-2010年重庆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逐步降低,耕地保护内压力整体上升,区域差异性有所扩大;2以耕地资源承载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为表征的耕地保护内外压力关联进行土地利用分区,能很好地反映耕地供需矛盾的区域差异,各类型区具有相似耕地资源承载力与耕地非农化胁迫,且具有明显的空间聚合性;3分区结果与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布局有较高的空间吻合性,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区内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策略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生态冲突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生态冲突是指耕地、建设用地对生态用地的占用,包括耕地冲突、建设用地冲突和综合土地利用生态冲突3类。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基于生态安全视角,对其2015年的土地利用生态冲突进行强度测度、进行分区并提出分区调控对策,以期为研究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结果表明:(1)冲突强度分为重度冲突、高度冲突、中度冲突和轻度冲突4级,耕地冲突强度大致以长江干流为中心,冲突强度呈现出由河流向周边递减的趋势;建设用地冲突强度以重庆市市中心为圆点,冲突强度呈现出由内向外的圈层式递减分布模式;整体上来看,三峡库区(重庆段)大部分区域属于轻度与中度冲突,重度与高度冲突所占面积较小;(2)采用主导标志法、二阶聚类分析法等把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生态冲突分为2级:得到4个一级土地利用生态冲突区和9个二级土地利用生态冲突区。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建设对耕地保护的驱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涛 《甘肃农业》2005,(12):90-90
一般来说,城市化建设对耕地具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占用耕地,二是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促进耕地的保护。基于从耕地保护的角度考虑,以江苏省为例,深入分析城市化建设有利于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因,并对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土地利用问题提出相应的耕地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不同时区的遥感影像解译成果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支持下,分析西昌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及变化速率等。研究表明,自2009-2018年这9年间,西昌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林地、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研究区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减少;工矿居民土地的主要来源是耕地。林地的主要来源是未利用地;从土地利用稳定性来看,工矿居民用地相对不稳定;应该加强未利用地的使用,盘活存量土地避免盲目占用其他土地。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基于2000、2010和2020年GlobeLand30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对2000—2020年土地利用演变进行剖析,采用Markov-PLUS模型对2030年土地利用的多情景变化趋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2000—2020年,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转入,其他用地面积减少。Markov-PLUS模型模拟总体精度为0.89,Kappa值为0.80,模拟效果较好。自然发展情景延续历史发展趋势,建设用地持续增长,以市辖区和闽侯县扩张最为突出,其他区(县、市)建设用地侵占周边耕地且集聚特征明显;城镇发展情景下,耕地、林地和草地均大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重心分别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偏移,空间集聚特性进一步增强;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主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化,面积缩减的态势得到有效控制,重心迁移幅度较小;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显著增加,建设用地增速得到有效控制,此情景更符合研究区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诉求。研究可为福州市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情景预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西安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ArcGIS 10.5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特征,并利用Fragstats 4.2计算景观指数研究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200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为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建设用地明显扩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497.54 km2,建设用地增加532.36 km2;各地类相互转化,其中耕地的转出率较高,建设用地的转入率较高,且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2000—2018年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最高但有所降低,耕地和林地破碎化程度升高,草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升高后降低,景观类型趋于复杂化、多样化、异质化.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西部地区,必须注重生态保护,降低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干扰强度.  相似文献   

15.
周厚侠  望勇  徐同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23-15326
[目的]弄清密云县耕地整理潜力,为下一期整治规划服务。[方法]基于密云县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1∶50 000地形图以及密云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用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田块调查分析法分析密云县耕地整理潜力状况。[结果]全县耕地整理区面积21 286.23 hm2,通过耕地整理可增加有效耕地1 482.09 hm2,耕地利用率提高潜力为6.9%,其中一级潜力区主要分布在密云县的西南部,面积10 930.61 hm2;二级潜力区面积主要分布密云的西南和东北部,面积为6 479.97 hm2;三级潜力区面积为3 875.65 hm2。[结论]密云县耕地整理潜力较大,空间分布上以西南部为主。  相似文献   

16.
苏欣  杨华  贾静涛  嵇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32-6935
以1993、2001和2010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几何校正、监督分类等技术手段进行图像处理,获取潼南县各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1993~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潼南县的建设用地增加显著,而耕地和旱地基本保持不变,证明潼南县作为农业重点县,应注重保护耕地,努力保持耕地占补平衡,保障潼南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潼南县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鄱阳湖地区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布规律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人口密度、农用地比例、林业用地比例、建设用地比例、水域比例、办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山地比例、丘陵比例、低丘岗地比例和平原比例11个因子作为分区的指标,然后以县(市、区)为分区单元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分区,最后根据鄱阳湖水面小气候影响进行了区域调整,形成四个土地利用区域;北部农林旅游用地区,中部农业城市用地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缘贡嘎山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 8.1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贡嘎山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 主要结果如下:①1995—200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中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下降,而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②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度均增加;③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优势度变化不大,耕地和林地的优势度减小,草地和水域优势度增加, 表明研究区景观格局由耕地、林地向草地和水域转变; ④交通干线(公路)附近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加强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崇左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萍  周寅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79-4381,4383
以广西崇左市为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过程和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00年前后崇左土地利用变化存在差异,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控制下,近年来耕地数量在减少,林地数量增加,交通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过程变化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向农用地转化和农业用地内部调整;预测建设用地比例2010和2015年将分别达到3.13%、3.69%。为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应科学规划、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开发未利用地,发展生态用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土地环境的整治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干旱区绿洲县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及预测。[方法]以新疆拜城县为例,ArcMap 10.3为技术支持,2009和2016年的遥感影像为信息源,构建了拜城县的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ERI)并借助GIS进行空间插值,由此分析了拜城县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动态演变以及不同等级的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马尔科夫预测模型预测拜城县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揭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对新疆典型干旱区绿洲县域生态风险的影响。[结果]2009—2016年拜城县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明显下降。通过预测所得,与2016年相比,2020年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明显增加,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减少。2009年拜城县ERI为0.024,2016年增长为0.026,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2020年增长至0.031。[结论]在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过程中,人们应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拜城县构建良好的生态用地格局,提高全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