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藤苗生长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白藤和单叶省藤的苗木生长过程,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藤苗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排序。分析结果表明,两藤种排序相同,即温度(月均气温和地表均温)是藤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次要因子的排序为相对湿度、蒸发量、降雨量。  相似文献   

2.
毛白杨嫩枝全光雾插育苗技术的应用杨心田(安泽县林业局)毛白杨嫩枝全光雾插,具有育苗周期短、成苗率高、成本低和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借鉴外省经验,1992年6月上旬,我们初次生产性试验育苗24万株,平均成苗率为91.2%;移栽后,平均成活率为90.7%。穗...  相似文献   

3.
竹刺瘿螨种群消长及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三明中村毛竹林内竹刺瘿螨(Aculus bambusae Kuang)种群的系统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竹刺瘿螨种群数量年周期中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7月和10月,8月为明显的低谷期.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所选择的8个林分因子对竹刺瘿螨种群动态的影响大小序列为林下植物盖度>竹林坡度>立竹密度>新竹高度>新竹胸径>2 a竹胸径>2 a竹高度>小年竹与大年竹比例;7个气象因子对竹刺瘿螨种群动态的影响大小序列为平均相对湿度>月降雨天数>月极端高温>月日照时数>月平均温度>月降雨量>月极端低温.  相似文献   

4.
气象因子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东省多年的马尾松毛虫林间发生面积和气候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气象因子对马尾松毛虫种群的影响,模拟广东省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在年气象因子中,主成分因子是年总降雨量,但其与马尾松毛虫年发生面积的相关性不显著;在月份气象因子中,3月的月均温度、4月和6月的月均湿度、7月的月均温度和月总降雨量、10月的月均温度和月总目照时数与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1年生苗木,大树基部1年生萌条和大树1年生枝条进行短穗扦插育苗试验表明,苗木和大树基部萌条的扦插成苗率高,苗木质量好,大树枝条扦插成苗率较低,苗木偏冠。扦插苗成活率和生长量与插穗类型、穗长、插穗留叶量、插期等因子有关,苗木扦插苗的生长量比大树萌条扦插苗大,顶芽扦插苗的生长量比无顶芽的大,在1—6cm穗条范围内,插穗越长成活率和生长量越大,对4cm长的穗条以12—15片留叶量为宜,插期以清明前后为好。大树枝条扦插还与无性系、树龄、生长调节剂使用与否密切相关,不同的无性系成苗率差异极显著,树龄越大成苗率越低,使用浓度10%椰汁可以有效地提高成苗率。  相似文献   

6.
1987年与本市嘉树乡杉仙村专业户汪笛鸣合作,用水田培育湿地松苗1.7亩,进行优质高产试验。当地平气温17.6℃,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8.2℃,年降雨量1442毫米,日照1674.6时,无霜期285.8天,相对湿度80%。由株洲市林业局和醴陵市科委有关负责同志检验,于10月10日播种2.75公斤,翌年总产苗83255.8株,平均亩产48974株,每0.5公斤种子出苗15142株,成苗率82.7%.平均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了辽宁东部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和树干迳流情况。结果表明,森林对降雨的截留率为17.2%~33.1%。其中,油松林为33.1%,落叶松林26.9%,红松林为23.9%,杂木林为17.5%,柞木林为17.2%。树干迳流较少,占降雨量的1%以内。同时对不同降雨强度和不同月份林冠的截留率也做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秋季飞播造林时间进行评价,分别以影响飞播成效的降雨量、降雨天数、气温以及幼苗生长期等因素作为评判因子,构造评判因子与飞播期优劣的关系矩阵,结合实例利用模糊运算得出秋季播种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芭蕉溪小流域2003年降雨特征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芭蕉溪小流域2003年降雨131次,降雨量为1388.5mm,汛期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78.37%;根据降雨类型划分,流域内全年小雨出现的次数为83次,中雨为37次,大雨为12次,暴雨和特大暴雨均为0次,大暴雨出现的次数为1次;次降水时间以6~12h频率出现最多;相当暴雨日为12个,主要集中在4-9月份;各月日平均降雨量以8月份最大,降水强度以9月份最大;流域内月降雨量与其月降雨侵蚀力呈逻辑斯蒂函数关系,次降雨侵蚀力与次降雨量呈现为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
油茶无性系鲜出籽率变化规律与气象因子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赣油茶24个优良无性系连续3年的鲜出籽率变化规律,并运用灰色关联度研究了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油茶无性系的果实鲜出籽率变化受生长各阶段气温与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影响;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在品种与不同时间段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各无性系的鲜出籽率于不同年度间存在一定的波动,但其差异不显著,而同年度不同无性系间鲜出籽率差异显著;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对油茶鲜出籽率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分别是最低气温、目降雨量、十分钟风速及日均气温.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气象资料及已知的胡杨、铃铛刺、黑果枸杞、甘草的物种分布情况,采用Arcgis与MaxEnt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胡杨等4种植物在新疆生长的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胡杨、铃铛刺、黑果枸杞、甘草的适生区面积分别占新疆总面积的40.79%,38.54%,41.99%,30.55%。对胡杨分布预测贡献率最高的两个气象因子分别是平均相对湿度与平均昼夜温差;对铃铛刺与黑果枸杞分布预测贡献率最高的两个气象因子分别是等温性与最冷月最低温;对甘草分布预测贡献率最高的两个气象因子分别是等温性与年均昼夜温差。经ROC曲线验证,显示该预测结果准确。结合刀切法对各因子贡献率的分析结果,总结出4种植物共同适生的气象条件为:平均湿度60%以上,年均昼夜温差25.5℃以下或27.25~27.5℃,等温性介于36~36.5之间,最冷月最低温大于-20℃。  相似文献   

12.
白蚁危害桉树与生态环境因子关系十分密切,林地的营养物质状况是主导因子。营养物质丰富危害轻,营养物质缺乏危害重;低温阴雨季节危害轻,高温干旱危害重;危害率与造林后的降雨量、降雨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沙土危害轻,壤土和黏土危害重。白蚁主要危害造林后1~3个月内的幼树。选择春天阴雨季节造林,清理林地和抚育时适当保留白蚁营养物质可减轻白蚁危害。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1~2009年黑龙江省夏季林火资料和同期林区气象观测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月降水量和月无雨日数、月平均温度及14时月平均风速是影响夏季林火的关键因子,其中降水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次是温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夏季的温湿状况以及动力条件是决定夏季林火是否发生的关键;根据温湿因子综合分析发现,夏季林火多发生在暖干型气候背景下,即气温高降水少的月份,而且这种形势下发生的火灾往往持续时间长、过火面积大、造成的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4.
对沙地五角枫近6年红叶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出枫叶变色率及变色规律;结合气象要素 资料,研究不同变色期的气象阈值条件;利用不同气象要素与枫叶变色率的相关性对枫叶变色率短 期、长期预报方法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地五角枫初红日序为10月1日,大部分枫树在 10月上旬处于斑红,正红日序为10月15日,枫叶进入斑红和正红的时间受逐日气象条件影响较 大;日最低温、日最高温、日均温、日均湿度、日最低地面温度越低,枫叶变色率越高,变色率与日降 水量、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呈微弱相关;近10 d 累积气温越低、日照时数越多、累积湿度越小、累 积降水越少,枫叶变色率越高;长期预报因子为6月平均湿度和9 月平均气温、平均日照时数、平均 最高温度;根据温度阈值建立了枫叶变色因子方程,结合赏枫天气因子建立了枫红气象指数及服务 产品,经检验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华北地区35个国家气象站点的2011~2012相对湿度日值和气温日值,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用反距离加权法、张力样条函数法、克里格和趋势面4种方法对不同时间尺度的相对湿度与气温进行空间插值,并交叉验证。结果表明:4种方法都能较好的反映出华北不同时间尺度的相对湿度以及气温的空间分布情况;年尺度插值总体优于月尺度插值结果;克里格是最适合于华北年平均相对湿度插值的一种方法,月尺度相对湿度空间插值反距离加权法最优;气温的不同时间尺度的插值结果都是克里格和反距离加权法较优。  相似文献   

16.
以郑州市居住区为例,采用手持式路昌LM-8000四合一环境测量仪,对郑州市区中不同方位、不同高度、不同布局形式分类的6个居住区微气候环境进行观测,对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并探讨绿色空间布局形式影响空气温湿度的机制。结果表明:居住区白天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高于温度;测量日内,高层小区和多层小区的温湿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不同;在静风条件下,植物蒸散和阴影影响的范围为10~50 m,相对湿度的影响范围为10~50 m;居住区相对湿度最小值、均值分别与测点10 m范围内绿色空间的分形维数有关;相对湿度最大值与50 m范围内绿色空间的形状指数有关;白天时段,湿度的变化与50 m范围内的形状指数和连接度指数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嫩芽微扦插育苗技术中,试图探索出多种因子对嫩芽扦插的影响,结果发现6种不同生根调节剂对桉树嫩芽微扦插生根影响有显著差异,而使用L1号生根粉平均生根率高达94.67%;不同季节气候因子显著影响嫩芽微扦插生根率,高温高湿季节的夏季生根率最低,而干旱的春秋冬季生根率最高;覆盖薄膜能显著提高嫩芽微扦插生根率,它是解决季节性气候造成嫩芽微扦插生根率偏低的重要方法,它为一年四季桉树嫩芽微扦插工厂化育苗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The main objective of our clonal propagation program is the production of high quality timber and faster tree growth. Teak (Tectona grandis Linn. f.) is an important plantation species in the tropics but the demand of teak timber is increasing globally. Teak planting stock is still produced from seeds of unselected elite genotypes which may lead to poor stand establishment. The number of seeds per fruit and their germination ability are also variable and limited by several factors. Therefore an alternative method i.e., clonal propagation is required for mass multiplication of elite trees. It is an established fact that the clonal propagation or adventitious root formation in cuttings is markedly affected by several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Considering these,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leafy soft wood shoot cuttings of 3-year-old hedged teak stock plants grown in a hedge garden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ranch position and auxin treatment on adventitious root formation. A factorial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was used for experimentation. Coppice shoots were collected from basal, middle and upper positions of the hedge garden; and mono-nodal leafy cuttings were prepared. These cutting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IBA and NAA; and were cultured in a mist chamber for rooting where the relative humidity was maintained at 85 ± 2% with maximum and minimum day-night temperature at 32 ± 1°C and 26 ± 1°C respectively. After 45 days the cuttings were removed from the rooting medium and observations were made.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rooting parameters viz., percent rooting and percent sprouting, mean number of leaves, mean number of shoots and length, and mean number of roots and length per cutting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branch position and auxin treatment. Treatment with 4000 ppm IBA increased percent rooting and percent sprouting whereas NAA suppressed it. Treatment with 4000 ppm IBA also increased the mean number of leaves and shoots, and the length, and the mean number of roots per cutting. The highest mean number of roots and length were observed in cuttings taken from the branch emerging at the upper position followed by branches of middle and lower position. Cuttings of branches at a middle position showed the highest values of percent rooting, percent sprouting, mean number of leaves and shoots and mean shoot length per cutting. Furthermore,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branch position and auxin treatment on rooting and sprouting response was also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Overall, the findings of this investigation suggest that middle branch position in hedge plants and 4000 ppm IBA can be made to induce maximum rooting and to produce high quality planting stock material for clonal forestry program of teak.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内蒙古大兴安岭1990—2019年森林火灾历史档案和同期气象因子的数据,对该地区林火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火发生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密切。林火发生次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减少呈上升趋势;研究区日均相对湿度范围在58%~62%,火灾发生次数最多;林火发生次数与日照时数、日均温、日最高温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过火面积与日均相对湿度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日照时数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西双版纳大范围的橡胶种植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利用1957—2017年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气候资料以及1980—2017年橡胶种植面积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估计、滑动t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分析方法,研究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橡胶种植的关系。结果表明,1957—2017年勐腊县多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降水量≥0.1 mm日数分别为21.5℃、29.0℃、17.6℃、83.7%、1528.78 mm和160.7 d;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则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降水量稍有增加,但增加不明显;西双版纳气候呈现显著的干热化趋势,且干热化趋势在1980年代明显增强,至2000年代中期以后进一步增强;1980年以来,橡胶林种植面积快速增大,且其随时间增大的趋势与当地干热化趋势基本一致;西双版纳橡胶种植面积与气候要素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大范围橡胶种植在当地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减小的变化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