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微生物开采稠油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筛选复壮 ,选育出对克拉玛依稠油具有显著降粘作用的微生物菌种 ,室内降粘试验结果表明 ,菌种对稠油的降粘率可达 70 % ,同时菌种改善了稠油的流体性质 ;原油族组分分析结果表明 ,菌种能够降解稠油中的非烃和长链饱和烃。利用选育出的菌种首次在克拉玛依稠油油藏开展了 6口井的微生物吞吐开采稠油矿场试验 ,累计增油 86 5t,其中有效井 5口 ,措施有效率 83% ,投入产出比达 1∶3以上 ,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技术为新疆油田稠油开采提供了一种新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3.
4.
注蒸汽开发后期稠油油藏转火驱生产过程中,汽窜通道是制约火驱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汽窜通道分布、开采特征、火驱储层物性变化,结合火驱油墙构建和运移规律,全面分析汽窜通道对火驱生产效果的影响。汽窜通道影响火驱油墙的构建和运移、火驱见效时间、稳产时间以及累计采油量,在火驱生命周期内单井累计采油量小于600t,最终采收率低于10%,大部分的储量驱到更远的井和运移过程中被烧掉,将会降低火驱试验的最终采收率。研究结论应用到红浅1井区火驱工业化方案中,将推进火驱工业化高效开发,也将对同类型油藏的火驱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井楼油田浅层稠油水平井固井的技术难点,提出了从水泥浆的体系选择、套管的安全下入、现场固井配套施工工艺等方面保证水平井固井质量的技术措施。现场应用效果显著,形成了系统、成熟的水平井固井技术,对今后河南油田浅层稠油水平井及其他类型的水平井的完井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特稠油水平井热采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一些油田从技术上论证了特稠油水平井热采技术的可行性 ,但其经济可行性值得研究。为此提出了一套适合稠油水平井采油特点的经济评价方法 :把边界价格、边界产量和抗风险能力率引入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在稠油水平井开采中提出边界分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将模糊数学原理应用到经济评价方案优选决策中 ,根据一般经济评价的要求和稠油水平井热采经济评价的特点 ,把单一因素优选变为用十个因素综合优选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在常规稠油修井过程中,容易造成井喷污染事故、地层热能损失、洗井液对油层造成污染、部分井热注后溢流放不尽和作业施工周期长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种稠油高温带压作业装置,实现了在高温、高压下修井作业.该装置无需洗压井作业,避免修井液破坏地层温场和污染油层,防止修井液造成的油气层颗粒堵塞、水化膨胀等伤害,保持地层压力,减少地层能量损耗,有效的保护油气层,增加油气层的产出能力,延长油气层的寿命,并可避免井喷事故. 相似文献
9.
河南油田部分稠油热采井层经多轮次吞吐后,亏空严重,压力保持水平降低,出砂十分严重。针对常规冲砂技术无法满足施工要求的问题,提出了氮气泡沫冲砂工艺技术。采用筛选法优选出TFP-2起泡剂和 TXP0401消泡剂,评价得到2种药剂分别具有较好的悬浮性能、携砂性能和消泡性能。在给定的地层压力、出砂粒径条件下,施工时应控制携砂平衡流速≤施工时泡沫流速≤漏失平衡流速。对氮气泡沫冲砂过程进行模拟,根据井筒泡沫流动模拟计算结果进行数据拟合,得到了井口施工参数简化计算公式。2014~2015年,在河南油田采油二厂采用氮气泡沫冲砂33井次,能够有效地冲出热采亏空井井筒沉砂,具有保护地层、延长检泵周期、降低油井排水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NP-1是针对南堡气井高温、含稠油等特征研发的一种新型泡沫排水起泡剂。将NP-1与现场常用XHY-4、UT-5B起泡剂进行抗南堡高温、高压、稠油室内对比试验,结果发现三类起泡剂与南堡液样配伍性好,NP-1起泡剂可抗180℃高温,压力变化对其泡沫稳定性影响小;老化试验表明NP-1起泡剂在140℃温度条件下持续24小时仍能保持良好的起泡性;体积分数为3%的NP-1抗油性能最佳,此浓度下可抗20%体积分数的南堡稠油;NP-1主要成分为具有长碳链、多支链的全氟辛基甜菜碱,使得泡沫稳定性好,携液量明显高于另两类起泡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八面河油田薄层稠油油藏热采实践.通过不断的技术攻关,现场探索试验,完善配套工艺,逐步发展形成了适合八面河油田薄层稠油油藏的热采工艺技术.该技术以优化注汽参数和选井选层为核心,以热采防砂、油层保护等为关键,突破了稠油油藏热采开发的筛选极限,提高了开发效果,对提高其他稠油油藏果收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采油站、供热站、处理站采用高压蒸汽减压供暖存在的热能利用率低、运行管理工作量大、暖气温度高易烫伤等诸多问题,研究采用稠油热采含油污水余热利用技术进行站区保温。介绍了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软水蒸汽相变掺热技术、高温污水换热保温技术和热泵机组保温技术,确定了其技术条件,包括水质条件(采出液余热保温水质要求、其他余热保温技术的水质要求)和采暖热负荷与热源水温要求(采出液余热保温的温度要求、软水相变掺热的温度要求、污水换热技术温度要求、热泵机组保温技术的温度要求),并进行了经济性和安全性评价。研究表明,采暧工艺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且采暖保温与热泵采暖保温都是使用清水作为供暖循环介质,具有安全、适用广泛、使用年限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春光油藏基本特征研究及水平井水窜特征分析,针对春光油田因地层易出砂,大部分热采井下有机械防砂管柱等现状,结合封堵调剖剂可注入性和封堵能力,合成了一种新型地下交联凝胶窜封堵水体系。该体系以丙烯酰胺和N-N二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原料,通过实验对其配方进行逐级优化。结果表明,凝胶窜封堵水体系具备良好的长期稳定性、抗温耐盐性、抗剪切抗压性、封堵能力。2015年至2016年凝胶堵水剂应用于春10Ⅱ2-9-3H井,实施多轮次调堵施工工艺后,日产液量、含水率和日产油量体现出逐渐稳定趋势,效果显著,满足春10井区热采水平井层间窜封堵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发烟硫酸、辽河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采取磺化、氧化、逆烷基化和脱磺、中和反应四步工艺合成出了石油磺酸盐,优化了酸油比、温度、合成时间等参数,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合成物分子结构,评价了界面性能与驱油效率。室内评价结果表明,合成的石油磺酸盐具有磺酸基特征吸收峰,在无碱条件下与非离子表活剂复配油水界面张力可达超低,且具有较强的驱油能力,较水驱提高采收率20.5%。 相似文献
16.
NB35-2油田北区为渤海典型的注水开发稠油油藏,由于原油黏度大,随着不断开发,该油田出现含水上升速度快、层间动用不均衡、存在大量低产低效井及关停井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通过对动静态资料分析,结合剩余油分布规律开展精细注水研究、弱凝胶调驱研究,旨在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控制高渗层注入水突进,增加中低渗透层储量动用程度,减缓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同时利用新的钻完井技术——大曲率中短半径侧钻,对NB35-2油田低产井及关井进行侧钻研究,实现投入成本降低,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提升。通过多种技术方法成功应用,NB35-2油田增加可采储量43.58×104 m3,提高采收率2.2%。在低油价寒冬下为海上稠油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稠油油藏流体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结合非达西渗流理论,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蒸汽吞吐热采物质平衡方法,给出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蒸汽吞吐热采采收率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加热半径、泄油半径对蒸汽吞吐热采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稠油蒸汽吞吐热采采收率随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加近似呈线性规律下降;随加热半径的增加和井距的减小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上热采井打捞筛管出现的穿孔与腐蚀现象,为探求热采筛管损坏因素及机理,在热采高温井底环境下,利用自主研制的冲蚀试验装置,运用冲蚀试验方法,模拟不同阶段井底温度、压力、流量和含砂量等因素,分别对不同筛管基管材质与过滤材料进行冲蚀试验。通过对筛管试验前后微观及形貌分析,得到高温热采井底环境下筛管冲蚀因素影响规律及损伤机理,并提出筛管材质优选、防蚀及结构改进措施。改进后筛管防砂成功率达100%,有效生产时间超过1000d,经受了2轮次热采考验,达到了延长防砂有效期的目的,为热采井增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油田开发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泥,其成分复杂,处理费用高,对油田开发及环境存在很大的隐患。马厂油田最初采用回注的方式对含油污泥进行处理,虽然一定程度上处理了含油污泥,但是时间久了对井筒和地层产生了很大的损害,效果并不理想。马厂油田结合自身含油污泥特性开展新的研究应用,通过分析污泥成分,发现马厂油田含油污泥主要成分为悬浮固体物,含水率在85%左右,含泥率14%,而含油率很小,只有0.19%,将其代替土般土填充到凝胶颗粒中用来调驱,对含油污泥处理提出了新的思路,并对含油污泥填充凝胶颗粒性能进行了评价,发现其在不同矿化度下膨胀性能差别不大,高温稳定性较好,抗剪切能力良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处理了含油污泥实现了环保,又实现了含油污泥再利用增加了产量提高了采收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目前,常规出砂预测模型适用于油田的常规开采方式,无法满足稠油油藏热采的要求,需要研究稠油热采温度对储层出砂的影响规律,指导制定稠油热采井的完井防砂措施及生产工作制度。对于热采稠油状况下容易出砂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对取得的岩心样品分别开展了不同温度蒸汽吞吐后的岩石力学试验,对于储层岩石在注入不同温度蒸汽状况下的岩石力学强度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蒸汽吞吐下温度变化对岩石力学的影响,修正了常规模型,并可以运用于稠油油藏出砂规律的预测。通过相关研究表明注入蒸汽之后储层的强度会降低;蒸汽吞吐在第一轮次的情况下岩石性能已大大改变,出砂可能性大大增加,伴随着轮次次数的增加,影响已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