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明确广东佛山某罗非鱼鱼场暴发疑似链球菌病的病原情况,应用脑心浸液培养基、胰蛋白大豆琼脂 培养基对患病罗非鱼的肝、胆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对获得的革兰氏阳性链球菌应用16S rDNA 引物进行基因序列鉴 定,并对被确定的链球菌进行基因进化分析,同时进行阿奇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等10 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 表明,分离获得革兰氏阳性链球菌1 株,经16S rDNA 基因扩增鉴定为海豚链球菌;基因进化分析显示,该菌与海豚 链球菌和禽的副乳链球菌亲缘关系最近;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阿奇霉素和头孢噻肟中度敏感,对其他抗生素 不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鉴定引起黄鳍鲷眼球充血、肝肾肿大等病征的病原菌。[方法]从发病黄鳍鲷肝肾组织中分离致病菌,并结合致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NA基因测序进行鉴定,测定分离菌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对分离菌株敏感的抗生素。[结果]经鉴定分离菌株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回归试验结果证实该分离菌株是引起此次黄鳍鲷发病的病原菌,其对黄鳍鲷的LD_(50)为5.0×10~3CFU/g。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对头孢噻吩、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等抗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黄鳍鲷海豚链球菌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海豚链球菌疫苗对罗非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灭活菌苗为免疫原,通过注射、浸泡、口服3种途径对体重为(100±10)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免疫,在免疫前和免疫后的第3、7、10、14、21天对试验鱼进行尾静脉采血,测定其血液中自细胞的数量、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及其吞噬活性,以及血清的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抗体水平.在免疫后第22天对所有试验鱼按照1.0×107cfu/尾进行攻毒.结果表明:各免疫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的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和抗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SOD活力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的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抵抗力明显增强,其中注射组罗非鱼的免疫能力明显高于浸泡和口服组,加强免疫组的免疫能力均有明显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甘肃刘家峡养殖杂交鲟暴发疑似海豚链球菌病的病原情况.【方法】利用BHI琼脂对自然发病死亡鱼和濒死鱼的肝、肾和心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对疑似海豚链球菌进行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分析、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试验;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技术(RAPD)鉴定疑似海豚链球菌的血清型,对疑似海豚链球菌主要毒力基因特异性进行PCR检测.【结果】分离得到的5株革兰氏阳性链球菌,其生化特性均与标准海豚链球菌ATCC29178基本一致,5株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一致,16S rRNA基因序列以及基于海豚链球菌lctO基因的特异性扩增结果均与海豚链球菌同源性达99%,系统发育树显示与海豚链球菌聚为一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显示海豚链球菌为血清Ⅱ型;分离菌株均含有海豚链球菌scpI,pdi,cpsD,pgmA和cfi 5种毒力基因,人工感染试验显示分离株对鲟鱼的LD50为3.15×106CFU/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卡那霉素、强力霉素、依诺沙星、红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阿莫西林敏感;对链霉素、大观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诺...  相似文献   

5.
以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灭活菌苗为免疫原,通过注射、浸泡、口服3种途径对体重为(100±10)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免疫,在免疫前和免疫后的第3、7、10、14、21天对试验鱼进行尾静脉采血,测定其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及其吞噬活性,以及血清的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抗体水平。在免疫后第22天对所有试验鱼按照1.0×107cfu/尾进行攻毒。结果表明:各免疫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的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和抗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SOD活力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的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抵抗力明显增强,其中注射组罗非鱼的免疫能力明显高于浸泡和口服组,加强免疫组的免疫能力均有明显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2021年北部湾地区养殖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疾病暴发的病原,从广东省湛江市南三镇、廉江市和广西北海市的3个养殖场患病银鼓鱼的脑、肝脏和脾脏中分离细菌,综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毒力基因检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3个养殖场的患病银鼓鱼中,各分离出1株优势菌,分别命名为BBW S1、BBW S2和BBW S3,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是引起银鼓鱼链球菌病的病原菌;根据形态学观察、生化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确定3株分离菌株均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病理学观察发现,银鼓鱼感染海豚链球菌后,可造成脑、肝和脾等多脏器不同程度损伤,表现为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等;3株分离菌株均携带scpI、simA、pdi、sagA、cpsD、pgmA和cfi 7种毒力基因,均对阿莫西林、盐酸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等8种抗菌药物敏感。研究表明,海豚链球菌是2021年北部湾地区银鼓鱼疾病暴发的病原,本研究结果可为银鼓鱼海豚链球...  相似文献   

7.
鲟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后的病理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6月,四川彭州养殖鲟鱼流行一种以神经症状和出血为临床特征的传染病,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发病鲟鱼全身多组织器官都有明显的病理损伤,尤其是在肝、肾、心和脑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出血以及炎症细胞浸润。为明确其病因,从自然发病鱼的内脏进行病原菌分离,根据分离菌的形态、理化特性,结合16S rRNA系统发育分析和特异性PCR检测,将其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病原性。药敏结果显示,其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强力霉素等抗菌药物高度敏感,但对四环素、新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广西南宁市郊三塘镇某养殖场患病罗非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旨在找出罗非鱼的发病原因,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病濒死罗非鱼脑部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用API20 Strep生化鉴定系统和16S rRNA鉴定病原菌,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获得的4株革兰氏阳性球菌(GXN01、GXN02、GXN03和GXN04)对健康罗非鱼均有很强的致病性,是导致罗非鱼发病死亡的病原菌,经API20 Strep生化鉴定和16S rRNA鉴定均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无乳链球菌JQ039365、JQ039376、JQ990156、JQ039366、JF423948、HQ645984、GU217535菌株高度同源,同源性达99.2%~99.7%,4株分离菌株间也高度同源(99.9%)。药敏试验结果发现,4株无乳链球菌对先锋霉素VI、氧氟沙星、先锋必、盐酸沙拉沙星敏感,但对庆大霉素、氟哌酸、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等具有耐药性。【结论】引起广西南宁市三塘某养殖场罗非鱼发病死亡的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可选用先锋霉素VI、氧氟沙星、先锋必、盐酸沙拉沙星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广东省中山市某养殖场的患病濒死杂交鳢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旨在确定病因,为今后生产中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方法】从濒死杂交鳢体内分离致病菌,通过其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濒死的杂交鳢体内分离获得两株优势菌(ZS2013711-1和ZS2013711-2),根据其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可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iniae)。两株分离菌株对杂交鳢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2.7×105和6.7×105 CFU/g。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致病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头孢唑啉、林可霉素等抗生素高度敏感。【结论】杂交鳢是海豚链球菌的一种新发现宿主,生产中可选用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头孢唑啉、林可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准确快速的海豚链球菌鉴定方法,设计合成了海豚链球菌种特异性引物CM1/CM2,进行了其特异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反应条件的优化及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同时还进行了不同检测材料的比较及9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引物CM1/CM2只能从海豚链球菌中扩增到特异性基因片段,供试的其它9种水产常见病原菌PCR扩增均呈阴性;能够检测的最低细菌数在20~30个细菌;方法可直接从病鱼的脑、肝脏、肾脏及脾脏组织检测到该菌;另外,临床菌株检测结果与基于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该方法弥补了传统细菌鉴定很难将该菌鉴定到种的缺点,并显著缩短了检测时间及降低了检测成本,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从发病罗非鱼中分离获得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依据细菌形态、培养、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结合PCR检测、克隆测序及Blast比对分析,进一步确定该分离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具有较高的致病性,能引起罗非鱼发病、死亡,其病理变化与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鱼类赤皮病完全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氟哌酸、氧氟沙星、新霉素高度敏感,但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等不敏感。  相似文献   

12.
猪链球菌2型福建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临床表现为败血症的濒死病猪肝脏、肺脏、淋巴结中分离到一株链球菌,进行形态学、生化特性、小白鼠感染试验及PCR鉴定和CPS2 J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分离菌的形态、培养和生化特性基本符合链球菌的特点;人工感染试验显示,小白鼠腹腔接种0.2 mL分离菌培养物不发病,但接种1 mL能在48 h内致小白鼠死亡,并能从脏器中分离到接种菌;分离菌的PCR扩增产物与猪链球菌2型阳性参考菌株JA070109大小一致、长度为675 bp的特异性条带,其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与GeneBank上公布的猪链球菌2型不同菌株的同源性高达98%-100%.可见,该分离菌为猪链球菌2型,并首次证实福建存在猪链球菌2型.  相似文献   

13.
从患病山羊鼻腔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成对排列或为链状结构,能够发酵麦芽糖、乳糖、蔗糖和甘露醇并能产生碱性磷酸酶。对16S rDNA基因进行测序和Blast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已知多动物链球菌16S rDNA序列(Y18026.1)的同源性为99%。动物回归致病性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对山羊具有较强致病性并命名为SP-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氯霉素、阿米卡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敏感;对阿奇霉素、红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阿莫西林、磺胺间甲氧嘧啶耐药。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 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州增城中新镇发病罗非鱼体内分离到4 株致病菌株,经细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鉴定、特异基因cfb 扩增及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4 株无乳链球菌均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先锋霉素吁、先锋霉素遇、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头孢孟多等敏感。选用其中的ZX1 分离株分别对罗非鱼、小鼠、乳鼠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用活菌数为109个/mL 的菌液腹腔注射罗非鱼,可使受感染鱼100%死亡;用活菌数为108个/mL 的菌液腹腔注射小鼠和皮下注射乳鼠,在72 h内的死亡率为分别为66.7%和100%;表明分离株ZX1 对罗非鱼和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经多重PCR 检测分离株分子血清分型,结果显示分离株均为玉a 型。  相似文献   

15.
以某市售酸奶为材料,用改良M17培养基分离纯化得到嗜热链球菌疑似菌落,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呈链球状或者双球状排列,能发酵葡萄糖和蔗糖,不能发酵麦芽糖,且在45℃能生长,初步确定其为嗜热链球菌。  相似文献   

16.
广西黑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广西某养殖户发病黑山羊的脓肿脓汁中分离获得1株无荚膜、不形成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球杆菌,该菌在含血液或血清的琼脂培养基上,可生长成直径1 mm左右、干燥、中央凸起、不透明呈灰白色、边缘不整齐、伴有β溶血环的菌落,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经生化试验、PCR鉴定及测序分析,证实该菌为伪结核棒状杆菌,动物试验证实该菌为致病菌。最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对发病黑山羊进行治疗,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广东省茂名某猪场暴发猪链球菌病的详细情况及制作灭活疫苗给猪群接种免疫。该研究通过分离细菌、PCR鉴定、生化试验等方法分离、鉴定细菌,并通过动物试验了解该分离菌的致病性。最后通过药敏试验找出高敏药物用于临床治疗及了解该猪场细菌病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广西斑点叉尾鮰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西2处网箱和2处池塘发病斑点叉尾鮰中分离到4株呈β溶血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经细菌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鉴定3株为钻鱼爱德华氏菌、1株为迟钝爱德华氏菌,通过PCR检测、PCR产物核苷酸序列测序及Blast比对,进一步确定3株为钻鱼爱德华氏菌、1株为迟钝爱德华氏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这4株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引起斑点叉尾鮰发生爱德华氏菌病;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株对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氟哌酸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