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研究紫薇观赏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性。以紫薇品种‘Dynamite’和福建紫薇杂交获得的F_1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亲本和F_1代植株花径、花序长、花朵数、株高、冠幅等若干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双亲相比,杂种F_1代的花径表现出减小趋势,花期表现出明显的偏母性遗传特点,花色多表现为双亲的中间色;杂种F_1代的株高、地径、冠幅、叶长、叶宽等生长性状的平均值分别相当于中亲值的140%、143%、139%、140%、192%,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杂交F_1代表型性状发生广泛分离,表型变异系数的变异范围为8.17%~43.84%,并且出现大量超高亲个体,有利于选择生长快、花色鲜艳、抗性强的优良单株。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生长性状间、观赏性状间以及生长性状与观赏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籼粳稻杂交后代易产生超亲变异和优势,蕴藏着巨大的遗传潜力.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寄希望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但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解决途径有赖于对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机理的深入研究.对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籼粳稻分类的方法与评价、籼粳稻杂交育种的历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籼粳稻杂交后代中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的关系及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为超级稻选育中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比较了转化春小麦与原始冬小麦品种、转化春小麦与典型春小麦和典型春小麦与冬小麦品种间杂交 F_1代的表现。结果表明:转化春小麦与原始冬小麦品种杂交,F_1代中春性表现为显性,但在冬高加索×春高加索组合中,冬性却表现为显性。转化春小麦与原始冬小麦品种杂交,F_1代的抽穗期晚于转化春小麦。转化春小麦与典型春小麦杂交,F_1代抽穗期晚于典型春小麦,但早于典型春小麦与冬小麦杂交的 F_1代。转化春小麦与原始冬小麦品种杂交,F_1代的农艺性状不仅显著优于转化春小麦,有的也优于典型春小麦与冬小麦杂交的 F_1代。转化春小麦与典型春小麦杂交的 F_1代,多数农艺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但转化春小麦较高的千粒重不但稳定遗传,还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超过转化春小麦。在春小麦的杂交育种中,用转化春小麦作亲本,对提高现有春小麦品种的千粒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4个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后代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百粒重外,杂种F_1代各农艺性状优势表现普遍存在。F_2代性状分离广泛,类型丰富,出现了大量超亲植株。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茎粗、一荚粒数遗传力较高。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每节荚数遗传力居中,分枝数最低。各性状的遗传进度绝对值都比较大,选择效果明显。半野生大豆利用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对家蚕和野桑蚕远缘杂交后代茧丝遗传分析表明:两亲本茧丝性状差异远远大于家蚕品种间差异;全茧量、茧层率、丝长、纤度杂种F_1代偏向野桑蚕,没有杂种优势存在;回交一代接近家蚕,F_2代呈中间类型,各性状的趋势表现为野桑蚕相似文献   

6.
大豆新品种多采用系谱法经多年加代选育而成。从人工去雄授粉获得杂交后代材料至决选出各性状基本稳定的株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栽培管理和选育技术的要求极高。以大豆杂交F_2、F_3一年两选为例,对江汉平原春大豆加代选育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粳、糯高粱杂交后,糯质表现为单基因隐性遗传,其 F_1代籽粒的支链淀粉含量比梗高粱增加,可改进酿酒品质.1989年采用4个梗质不育系与5个糯质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20个组合,对其 F_1的性状及遗传参数进行了观察统计.1 杂种优势在各组合的 F_1中,穗粒重的优势均超过了大值亲本,95%的组合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超过高亲值。75%组合的株高和穗长优势大于高亲值,95%组合的生育日数优势低于中亲值.说明梗糯间杂交 F_1代产量性状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可能培育出高产梗糯型杂交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亲本差异明显的黑麦材料种间杂交F1代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以栽培、野生黑麦种间3个杂交组合的90个F1代单株及其亲本为研究材料,对其11个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麦种间杂交F1代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1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7.00%~38.40%;性状的中亲优势率为-51.77%~24.48%,超亲优势率为-60.59%~19.23%。不同组合性状的杂种优势差异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1个性状中分别有18、10对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其中穗宽与穗粒质量、穗粒数与穗粒质量间的影响较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0.796。研究结果可为麦类作物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本研究第Ⅰ报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估算性状间遗传协方差和遗传相关系数的五种方法,即F_2P法(利用亲本和F_2代资料)、F_3P法(利用亲本和F_3代资料)、F_2F_3法(利用F_2、F_3代资料)、F_2F_3P法(利用亲本和F_2、F_3代资料)及方差-协方差分析法,並给出了这些估计的理论值。以三个小麦杂交后代群体资料为例,用这些方法估算了若干性状间的遗传相关。F_2F_3P法是狭义遗传相关的无偏估计,而其余四种方法中,从估计的精确性、试验工作量及统计检验方法等方面综合比较,以方差-协方差分析法为优。  相似文献   

10.
籼粳稻杂交能产生巨大的杂种优势。对籼粳稻杂交F1代主要形态和解剖性状的杂种优势及正反交差异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杂交组合F1代的杂种优势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呈正向优势 ,有的性状呈负向优势 ;不同性状间正反交差异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不显著。在育种实践中要根据不同品种各个性状间F1代杂种优势的表现进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1.
对萌发24小时的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共48份材料的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进行同工酶酶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a.三种类型大豆的 PGM 同工酶谱带清楚,并且存在差异;b.野生、半野生大豆都呈现 B 型谱带,栽培大豆既呈现 A 型谱带,也呈现 B 型谱带;c.A 型谱带有5条带,B 型谱带有4或5条,但迁移率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2.
Five selection procedures for seed coat and hilum color were studied with F4 progenies in two interspecific crossing of soybeans.The seed coat and hilum color indicated that pedigree,5% and 10% mass selection method were equally successful,and were better than picking-pod and 25% mass selection in cross S17.However,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ed coat and hilum color were found in cross G18.  相似文献   

13.
以3种不同类型大豆杂交组合F2至F4代为材料,采用混合选择和系谱选择按成熟期及种粒大小进行集团定向选择,以比较两种方法的选择效果及其与组合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野生或半野生组合中,混合选择法选的材料成熟略晚1~2日,平均百粒重较大,且变异系数高;而在栽培组合中系谱法选的材料有成熟略晚、种粒较大倾向,但是两种选择方法均能选出相似的生育期类型及种粒大小类型。大豆种间杂交后代随着向大粒方向选择,植株变矮、茎秆增粗、倒伏性降低、分枝数减少,产量性状得以改善。在F2代根据植株个体表现进行熟期或种粒大小分组定向选择,这种趋势能有效地保持到高代。在野生或半野生组合中,混合选择法易于选取高产高蛋白个体;在栽培组合中,系谱法易于选取植株形态与产量性状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野生大豆(G.soja)脂肪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中国1598份野生大豆和1595份栽培大豆的脂肪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野生大豆的脂肪含量为9.94%,明显低于栽培大豆的(19.05%)。对来自中国不同纬度的174份不同进化类型大豆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发现随着大豆进化程度的提高,亚麻酸、棕榈酸含量逐渐降低,油酸含量逐渐增加。探索了日照长度,昼夜温度对大豆脂肪酸形成与积累的影响。发现了一批特异基因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40年来世界大豆生产形势的变化,主要论述了40年来大豆遗传育种科学的进展及东北农学院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6.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品种改良的基因来源。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是未来大豆新种质增加的有效途径。野生大豆具有高蛋白、多花多荚和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研究证明大豆育种上通过种间杂交方法创造出具有野生血缘的育种中间材料,可以选育出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深入探索野生大豆高蛋白资源在大豆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规律,可以为大豆特异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豆冠层透光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1979—1981年在东北农学院进行。通过20个无限结荚习性及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顶荚形成初期的不同冠层叶面积指数(LAI)、不同冠层光截获率(RLI)、全冠层光合生产率(RDMP)等光合生理生态性状对株荚数(NPP)、株粒数(NSP)、株粒重(SWP)、粒茎比(SSR)、主茎荚数(PMS)以及主茎荚/节(PNMS)等产量性状进行多元回归方程集合的分析,明确了该光合生理生态性状对此等产量性状形成的效应。进而,在哈尔滨地区大豆生育期、结荚习性、叶形、种粒大小、化学品质及抗病虫性等生态类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哈尔滨地区亩产450斤左右的无限和有限结荚习性大豆的顶荚形成初期的理想株型优良冠层模式。为大豆理想株型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6个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及9个回交组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主要表现在产量性状上,百粒重的杂种优势及超亲优势为负值,超亲优势的表现与杂种优势的表现基本相同。杂种后代植株高、分枝多、籽粒小是半野生大豆在育种工作中利用的障碍。以有限性品种做回交亲本对种间杂种后代降低株高效果最佳,亚有限品种次之,无限品种效果最差。为克服杂种后代的小粒性,必须用大粒亲本进行回交并进行定向选择。在蛋白质含量上用高蛋白品种进行连续回交,可逐年提高杂种后代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9.
施用硒、硫肥提高大豆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1987~1989年施用微量元素硒,及硒、硫配合施用对提高大豆品质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氮、磷、钾做肥底的基础上,每亩土壤施硒5.3 g,可使低硒地区大豆籽粒的含硒量从0.065 ppm 提高到0.365 ppm,达到正常水平;每亩土壤施硒5.3 g,硫40kg,不但可使低硒地区大豆的含硒量达到正常水平,还可使大豆籽粒中蛋氨酸的含量比对照增加8.6%,胱氨酸的含量比对照增加6.9%,方差分析都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东农42号大豆灌溉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3年自然降水及温度条件下试验,东农42号大豆各产量性状对灌水处理反应敏感,不同处理间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有极显著的差异,株高差异显著,产量亦有较显著的差异。最佳灌水处理(B处理)产量达5033.3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