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海南省菠萝蜜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菠萝蜜发病严重,症状表现为果柄表皮呈水浸状腐烂但不脱落,有时能看到明显白色霉层,后逐渐向果实部位蔓延,果蒂逐渐变褐色,在田间,常可发现感染该病的病果果蒂脱水干枯而悬挂于树枝上,这与已经报道的可可球色单隔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引起木菠萝球二孢叶斑病及果腐病明显不同,故命名为蒂腐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该病样中分离出菌株,经柯赫法则验证后,通过形态学鉴定、ITS、GAPDH、ACT、CHS-1和TuB-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菠萝蜜蒂腐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类群中的Colletotrichum siamense。  相似文献   

2.
果炭疽病是果最主要的病害之一 ,国内外果产区均有分布。除为害果外 ,还侵染柑桔、番荔枝、番木瓜和香蕉等。对果主要为害新梢、嫩叶、花和果实 ,侵染采下的果实后在贮藏期易引起果实腐烂。果炭疽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更易发生 ,在云南省元江低海拔干热河谷区为害也很大。1 病原、症状和发病规律1.1 病原 病原为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 .Glomerella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Schrenk ,属子囊菌亚门 ,球壳目。无性世代较为常见 ,分生…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杧果炭疽病、蒂腐病、畸形病等病原菌对查尔酮的敏感性,并以杧果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代森锰锌和三唑酮的敏感性作为参照。结果表明,查尔酮对供试病原菌均具有明显抑菌效果,其中查尔酮对杧果小穴壳蒂腐病病原菌菌株PZ5(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EC50最小,为4.958 5mg/L,对杧果畸形病病原菌菌株MMD27(Fusarium proliferatum)的EC50最大,为148.688 6mg/L。查尔酮对杧果胶孢炭疽菌的抑制效果要比代森锰锌强,但比三唑酮的抑制效果稍弱。  相似文献   

4.
1 果花期和幼果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果花期和幼果期最主要的病虫害有炭疽病、白粉病、扁喙叶蝉和横线尾夜蛾等。果炭疽病是有潜伏侵染性的病害 ,为害果嫩叶、嫩梢、花和果实 ,是果生长期和后熟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菌在旧病部越冬 ,由雨水、风或昆虫传播 ,从植株气孔或伤口侵入 ,高温高湿时易大量发生。花穗感病后先出现小斑点 ,后变黑腐烂 ;幼果感病后呈畸形 ,变黑脱落。幼果期入侵的病菌可潜伏至果实后熟期才引发病变。因此 ,该病的早期防治十分重要。果白粉病主要为害花序、幼果和嫩梢。感病部位最初出现分散的白粉状小…  相似文献   

5.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是中国乃至世界主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在广西百色右江河谷地区大面积种植。炭疽病和蒂腐病是引起杧果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但不同杧果品种对炭疽病、蒂腐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分析杧果病害相关的研究进展,如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病害的综合防治、抗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杧果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等,探讨了目前杧果采后病害抗性相关分子机理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细菌性果腐病(BacterialFruitBlotch,BFB)在1989年美国首次报道以来,已给西、甜瓜生产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犤1犦。但在我国该病的危害和对西、甜瓜生产的潜在威胁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在某些地区还未得到正确的诊断,如不及时采取充分有效的措施,西瓜细菌性果腐病将有可能给某些地区的西、甜瓜生产造成毁灭性损失。这决非危言耸听,在美国等国已发生过,故美国将其视为西瓜的“瘟疫”或“癌症”,许多西瓜生产农场、育苗场与种子公司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本文简述了细菌性果腐病在世界发生的过程与危害程度,描述了细菌性果腐病的病原菌、症状、…  相似文献   

7.
青霉病(Penicillium italicum)和绿霉病(Peniciplium digitatum)是所有柑桔产区常见的病害。若不加控制会造成严重损失。这两种病基本上是严重的采后病原菌,且经常从伤口侵入果实。青霉病有时果实也会接触传染。黑蒂腐病(Diplodia natalensis)和褐色蒂腐病(Phomopsis citri)在一些潮湿产区是普遍存在的,但在半干燥产区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两种病原菌在果园里都引起树体发病。采前果实会产生于树体病斑土的孢子侵染。在半干燥地区也发现黑腐病(Alternaria citri)虽然这种病害的发生率非常低,但由于有时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杧果蒂腐病可可球二孢(B.theobromae)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及评价杧果品种的抗病性,为杧果蒂腐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24个B.theobromae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并针对11个杧果品种进行抗病初步测定。【结果】B.theobromae菌株之间致病力有较大差异,强致病力菌株占28.23%,中等致病力菌株占66.93%,弱致病力菌株占4.84%。同一品种资源分别接种5个不同菌株,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通过接种B.theobromae后的平均病情指数进行抗性分级,对多个菌株的抗病性进行综合评价发现,‘象牙’为高感(HS)材料,而其余10份材料均表现为感病(S)。【结论】杧果可可球二孢是引起杧果蒂腐的优势病原菌,强致病力和中等致病力菌株在海南分布广泛;供试11份杧果材料中没有对B.theobromae菌株表现抗病的杧果品种。  相似文献   

9.
贮藏期柑橘果实蒂腐病、黑腐病、炭疽病、褐腐病等一类病害(下面简称?蒂腐等病害)是贮藏橘果防腐保鲜工作的难点。采用柑橘防腐保鲜剂浸果主要?用于防治采后由伤口侵染引发的柑橘青绿霉等病害;然而对采前采后均可侵染?,但以采前侵染为主的柑橘蒂腐等病害的防治效果甚差。为寻找防治此类病害?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生长期使用大生等杀菌剂对预防贮藏期柑橘果实蒂腐等病?害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柑橘品种和试验地  供试的温州蜜柑品种试验地在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林特综合实验场;贮…  相似文献   

10.
苹果在腐病是恶霉菌引起的果实病害,发病初期果面上产生不规则的边缘不清云状淡褐色斑。以萼洼和梗洼附近病斑较多,以后迅速扩展,5—6天即可发展到全部果面,颜色随之变深,呈深褐色。病变亦沿果梗扩展,使果梗部分或全部变褐。剖开果面局部变褐的病果,可见以果心为中心的果肉组织大部已变褐。树上少数病果果面长出白色菌体,多数病果脱落,落地果保持原形.不软腐。恶疫霉菌还可侵染极颈(叫颈腐病)和地.面以上的主干(叫环腐病),引起根颈和主干腐烂,最终将导致整株死亡. 苹果疫腐病的病原菌存在于土壤中,由雨水溅到近地面的果实上而引起发病.树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