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和激光雷达监测资料,对聊城市2018年11月21—22日一次持续重污染天气过程中天气形势、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重污染过程发生近地面受弱气压场控制,大气层结相对稳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物累积速度快、污染物浓度峰值高,有明显的日变化。聊城上空单站点激光雷达图与相应时段能见度变化相符合,可以区分雾与霾的出现时段,21日入夜后,聊城由霾转雾。  相似文献   

2.
利用欧洲中心数值产品中高空、地面等气象要素资料、本溪市环境监测站AQI指数、本溪市气象观测站的能见度资料,分析了此次霾天气过程的气象条件及污染物浓度变化与霾天气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霾天气过程期间,辽宁上空以平直纬向环流为主,没有明显的冷空气南下影响本溪地区,对流层中低层盛行暖湿的西南气流,地面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层结稳定、风速小,地面上空出现逆温层,边界层内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差,污染物逐渐积累,造成此次霾天气,污染物浓度变化与霾天气过程存在密切关系。在霾发生前期AQI指数存在升高趋势,在霾发生、消散过程中与能见度呈显著相反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农技服务》2017,(14):57-5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污染物浓度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L波段探空资料分析了2015年11月6~10日沈阳地区持续性霾天气的环境背景场、地面气象要素演变、大气层结特征。得到以下结论:本次重污染过程出现的西侧低压阻碍冷空气东移吹散污染物,地表风速持续较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地面相对湿度在55%到90%之间有利于污染物颗粒的增长,当PM2.5浓度在50μg/m~3以下并且地面相对湿度大于85%时能见度达到5km以下。通过分析水平风垂直切变发现,水平风垂直切梯度的减小减弱了天气尺度扰动的发展和大气的垂直混合,导致大气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混合动力不足,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相似文献   

4.
霾天气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天气现象,辽宁省近几年霾天气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空气污染程度日益加重,大气能见度水平越来越差,加强对霾天气形成发展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研究辽宁地区霾污染天气的成因,以2015年11月6~10日辽宁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范围霾天气过程为例,综合利用环境监测数据、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结合HYSPLIT4模型后向轨迹模式,分析此次大范围霾天气过程中的污染来源、污染气体的输送方向和路径、环境和气象要素的变化以及霾天气的形成发展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吉林地区大范围秸秆焚烧产生的气体污染物(CO、NO2)和颗粒物(PM2.5、PM10)是本次辽宁地区霾天气过程的主要污染来源,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污染物在偏北风作用下吹向辽宁地区。霾天气发生期间,辽宁地区受弱高空槽控制、近地面存在深厚逆温层、地面受稳定低压天气系统控制、大气层结稳定、近地面风速小,维持在2m·s-1、相对湿度大,使污染物垂直和水平扩散能力受到抑制,污染物在辽宁地区不断积聚。加上辽宁地区大范围弱降水过程使空气湿度变大,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污染物吸湿增长,加重了空气污染程度。同时,对霾天气期间6种污染物和3种气象要素与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污染物(PM2.5、PM10)和气体污染物(CO、NO2)浓度与能见度呈现显著相关,在气象要素中,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相关性最高。说明颗粒物浓度升高、相对湿度增大是导致此次大范围重霾污染过程能见度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利用环境监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2014年6月13日长沙发生的空气重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空气污染是人为与气象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是由于北方地面秸秆焚烧产生大量烟雾颗粒在中低层东北气流作用下向长沙地区输送;气象因素是高空天气形势配置有利于在中低层形成污染物输送通道,长沙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大气低层有稳定的等温层结,地面处于均压场中,静稳天气条件使污染源输送到长沙地区后不能得到有效稀释、扩散和清除,从而导致了重污染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天气气候条件对大气污染物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燕  王友强  刘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781-1782
大气污染过程与局地的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结合济宁天气气候特点,通过分析风、大气温度层结、大气湍流扩散、天气形势以及城市小气候对大气污染物分布的影响,指出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以帮助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合理利用气象条件可以减轻大气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7.
2013年1月开原市持续性雾霾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辉 《北京农业》2013,(27):156-157
笔者结合辽宁省开原市2013年1月持续性雾霾天气,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是形成此次雾霾天气重污染的直接诱因,其中阿留申强度和位置的异常对出现雾霾有重要影响,近地层出现逆温层有利于雾霾生成并维持;东北地区高低空环流形势呈纬向型,地面弱辐合不宜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前期降水致使空气湿度偏大,更有利于雾霾天气的发生和维持;城市特殊地形及污染物排放大均是空气重污染、污染物难以扩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德安  王凤娇  刘慧  徐玲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117-1120,1131
利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对滨州市2011年12月3-7日和2012年3月16-17日2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大雾天气产生的环流形势及其形成的大气层结特征、垂直运动特征、温湿条件等。结果表明,稳定的环流形势及地面较弱的气压场是大雾形成的有利天气形势;风力小,空气湿度大,有利于雾的形成;低层西南气流是大雾形成并维持的主要水汽来源;近地层形成逆温层,使大气层结处于稳定状态,是大雾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条件;低层垂直运动较弱,对水汽的扩散不利,有利于雾的维持。  相似文献   

9.
2017年1月份初,在静稳的天气条件和弱冷空气带来的北方输入污染物的影响下,咸宁市出现了大范围、长时间的霾天气和重污染天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危害人体健康。本文通过分析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天气特点和预报服务情况,探讨气象因素对于重污染天气的影响,分析目前咸宁市重污染天气气象服务的经验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利用MICAPS 2.0资料对2007年4月22日浙南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西南急流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4月20—21日温度偏高,有利于大气不稳定能量的积累,浙南地区大气层结不稳定;弱冷空气渗透,850 hPa切变线以及地形抬升作用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对陕西2007年11月12~16日大范围持续性大雾产生的天气背景、温湿条件和大气层结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500 h Pa陕西为西西北气流,地面为均压场控制,辐射降温有利于近地层水汽凝结成雾;后期陕西处于高压前部等压线较密集区,形成锋前雾;1~4 m/s的地面风速、低层弱的垂直速度是这次雾形成的动力条件;上干下湿的高低空配置是大雾发生的水汽条件;大气层结稳定,低层有逆温、稳定少动的暖盖,阻碍低层水汽向上扩散,有利于大雾发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锡林郭勒盟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表明高空槽配合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在渤海水汽通道建立、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使锡林郭勒盟南部产生大雨天气。  相似文献   

13.
王红兴 《北京农业》2013,(33):203-204
雾霾是河南省郑州市秋冬季危害性很大的天气之一,可对气候、环境、人体健康以及交通等方面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其中汽车尾气、燃煤锅炉、扬尘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污染源,秋季秸秆焚烧加剧了大气污染。在静稳的天气条件下,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稀释极易形成雾霾。针对秋冬季雾霾天气频发情况,必须减少污染排放量,加大环境监管,加强雾霾天气与重污染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建立应急减排机制。关键词雾霾天气;形成原因;节能减排;监管治理  相似文献   

14.
应用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结合韩国实况天气形势图及辽宁省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2019年1月辽宁省发生的2次持续性大范围重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均呈现西部城市先污染,随后向辽宁省范围扩散,西部城市污染相对较重的特征;天气系统配置为高层暖脊,地面低压或均压,静稳的环流背景是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较长的重要原因,对重污染天气发生和维持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污染期间的相对湿度较大、风速较小、温度偏高;第2次污染过程的弱冷空气扰动对西部城市污染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但助推了东部城市污染,局地气象要素的分析对不同城市重污染天气发展的预报有很好指示性。  相似文献   

15.
2015年9月12日莱西市出现雷阵雨天气,综合分析天气形势、不稳定条件、垂直速度和雷达资料等,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主要受东北冷涡影响,高空辐散与低空辐合相配合,水汽条件充沛,大气层结不稳定,伴随冷空气的南下,莱西市出现间歇性雷阵雨天气,局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和小冰雹。  相似文献   

16.
2009年6月5日安徽致灾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劲  顾松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443-7445,745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红外卫星云图,结合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6月5日发生在安徽的致灾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此次大风过程是由发展强烈的强对流系统引起的,其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大范围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高空冷平流和低空暖平流产生的对流不稳定是强对流天气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低层存在干线和风向辐合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触发机制。对流风暴下部强烈冷性下沉气流形成了地面雷暴高压,雷暴高压与周边低压区之间较大的气压梯度是形成地面大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江苏省宿迁市气象观测资料和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分析了霾与清洁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霾天气过程的污染物特征以及两者的气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宿迁市2000年之前霾日相对平稳,之后突增,2008—2010年为下降期。10月至翌年1月及6月霾日较多,由于夏收秋收期间秸秆燃烧的影响,导致6月、10—11月霾日和污染事件增多。2006—2009年清洁天气较多,2010年以后清洁天气相对较少。夏季清洁天气最多,冬、秋季次之,春季最少。(2)霾天气过程发生时空气质量良至严重污染,空气质量越差,出现频率越小。10月至翌年3月及6月出现霾天气过程时,空气质量能达到中度污染及以上级别,其他月份出现霾天气过程时,空气质量均为良或轻度污染。霾天气过程首要污染物有PM_(2.5)、PM_(10)、O_3和NO_2,PM_(2.5)贡献最大,其次是PM_(10)和O_3。(3)静风出现霾的频率最高,其次为SE风,NE风出现清洁天气的频率最高,其次为ENE风。风速越小,霾出现频率越高,风速大,清洁天气出现频率高。降水日与霾日的变化基本呈反位相,而与清洁天气日数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对湿度90%时,相对湿度越大,霾出现频率越高,相对湿度大,清洁天气出现频率也高。(4)宿迁地区出现重度霾时,高空多受西北或偏西气流控制,地面处于均压场中。77.3%的重度霾伴有低层逆温,逆温层的高度很低,对污染物的扩散起抑制作用,其他5、6月的重度霾低层多为相对稳定的等温层结。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1~2013年泰安大气成分资料和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泰安地区冬半年空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空气污染物浓度1月最高,11月最低;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二氧化氮质量等级最好;气温、湿度、风速、逆温厚度和强度等气象要素和空气污染物浓度密切相关;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由于风速低,污染物的扩散慢、稀释小,容易发生重污染。  相似文献   

19.
利用环保监测站数据和能见度自动观测数据,对2017年12月扬州市一次持续霾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持续霾天气是在重污染、高AQI值背景下产生的,本地污染物有一定的作用。利用NECP再分析数据分析天气尺度背景发现,高低空均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天气类型,长时间维持风速较小或者静风的状态,导致污染物的持续积累和霾的形成与发展。利用ECMWF的ERA-Daily再分析资料诊断边界层气象要素,发现大气扩散能力较差,风速偏小,逆温层的存在均有利于污染物在低层的积累,近地面风向和风力的变化是霾结束的重要原因。通过HYSPLIT模式模拟不同高度层气团后向轨迹后发现,污染物随冷空气经西北路径自北向南输送,外界污染源主要是中低层的污染物输送与沉降带来的。  相似文献   

20.
安英玉  张剑侠  陆英状 《农技服务》2011,28(12):1705-1706
利用气象探空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天气学原理和诊断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次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雷达回波强度、有界弱回波区、风暴顶辐散等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