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范红霞  钟天华  田国卫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52-14853,14901
将濮阳市30年冬小麦产量序列分解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用气象产量与历年冬小麦生育期间光、温、水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普查,得出一批影响冬小麦气象产量优势相关气象因子,并建立冬小麦气象产量趋势预报和订正预报模式,统计检验和试报结果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为濮阳市冬小麦产量监测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气象因子是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重要因素。南充市是四川东北部重要的小麦生产区域,小麦是南充第二大粮食作物,对成渝经济区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1998—2019年气象数据和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数据,较为系统地分析日照、温度、降雨三大气象因子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照和降雨是影响川东北冬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该结果可为使用栽培和育种手段调控川东北地区小麦的生长发育使其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气象因子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分析2015年山东省临邑县夏玉米生育期气象因子,并提出夏玉米丰产管理技术,以供种植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连云港市近30年冬小麦产量数据以及相关年份气象要素数据,使用5年直线滑动平均方法,分离出气象产量,将气象产量与各种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检验,根据研究结果,选取相关性显著的气象因子,设计气象指数产品.结果显示,不同生育期内,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因子不同,因此可以设计出多种农业气象指数产品,对冬小麦气象指数与相对气象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处理,计算出不同相对气象产量范围内所对应的气象指数临界阈值.根据长时间序列气象指数的数据,计算出连云港市农业气象指数各等级灾损的风险概率,同时建立关于冬小麦产量的灾损模型,并且分别得出不同免赔额下各气象指数的保险纯费率.结果显示,在免赔率为0%时,各农业气象指数产品保险纯费率在2.35%~5.66%之间,研究结果可为连云港市冬小麦开展政策性气象指数保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气象因子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分析,得出冬小麦产量和气象因子的密切关系,以及灾害性天气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防御对策,从而为农民科学种植小麦,趋利避害,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烟台小麦产量预报模型中的气象影响因子,对2014年冬小麦生长发育期间的气象因子对冬小麦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不利影响的防治措施,结论可为地方农业生产决策及服务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空间插值技术在冬小麦单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冬小麦单产农业气象预测方法研究中,将空间插值技术应用到单产预测中,即对降水量、温度等农业气象因子进行空间插值。不仅将单产预测区域的气象因子从点数据插值成面数据,而且解决了单产预测中农业气象模型空间外推问题,从而提高了冬小麦单产预测的精度,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气象因子影响度的概念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气象因子影响度的概念,为选择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提供理论依据,并用积分回归和影响度分析了商丘地区冬小麦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得出了有实际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上蔡县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需求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上蔡县1971—2007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1年以来的冬小麦作物观测资料,运用农业气象统计学和气象统计学原理,分析上蔡县小麦生长季内自然气象条件特点和作物生育需求,寻找出上蔡县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气象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3-2014年菏泽市冬小麦农业气象资料,分析了冬小麦主要发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较好,冬小麦达到增产效果。冬小麦播前农田墒情较好,为丰产奠定了基础;播种期气象条件适宜,冬小麦适期播种;播后光、温适宜,农田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冬前生长及分蘖,冬小麦苗齐、苗全,大多带蘖壮苗越冬。越冬期积雪覆盖,冬小麦安全越冬,积雪增加农田墒情,有利于冬小麦返青生长。春季气象条件使冬小麦长势整体良好,苗情转化升级快,一、二类麦田达90%以上。在冬小麦生长后期持续低温,有利于冬小麦灌浆,千粒重增加,使冬小麦增产。5月降水使农田墒情较好,降低干热风对产量影响。同时利用MODIS卫星遥感植被指数对比分析,2014年菏泽市春季气象条件有利于冬小麦返青生长,苗情较好,生长情况良好,为冬小麦丰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总体评价了气象因素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指导农业生产趋利避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伊犁河谷区域1994~2004年气象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遴选出影响伊犁河谷冬小麦锈病发生与流行的主导气象因子,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组建冬小麦锈病预测模型,可在伊犁河谷冬小麦锈病发生前的1~1.5月内做出预测,预测和实际拟合程度较高(相关系数为0.976 6)。  相似文献   

12.
主要气象因子与冬小麦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客观评价气象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鲁南地区小麦产量。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鲁南地区2008—2017年冬小麦产量和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鲁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10℃积温,关联系数0.4721;其次是生育期的降水量,关联系数0.4201;其余依次为≥0℃积温、冷量、≥20℃积温、日照时数,关联系数分别是0.3992、0.3756、0.3621、0.313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一致,≥10℃积温是影响冬小麦产量主要因子,其次为降水量,且均为正效应;所得回归方程(P=0.0408, R 2=0.9811)可以适用于鲁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雪霉雪腐病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冬小麦的主要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随着气象条件的变化形成了发病周期。通过搜集1996—2018年病害资料与田间调查,分析冬小麦雪霉雪腐病发病率与冬季最大积雪深度、≥20 cm积雪日数、≥30 cm积雪日数、3月中旬降水量、3月下旬平均气温等19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筛选出强相关性气象因子,建立了冬小麦雪霉雪腐病发生气象等级预报模型,通过应用检验,有比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兵  李洲  王政权 《现代农业科技》2009,(11):152-152,155
干旱对一个地区来说.主要是受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风向风速和蒸发等气象因子的影响,通过分析这些因子对连云港地区冬小麦生长的影响,指出相应的防旱措施,以期为生产上趋利避害,实现冬小麦稳产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0—2016年滁州市冬小麦产量与气象数据,运用直线滑动平均模拟趋势产量,结合调和权重法预测趋势产量并分离出冬小麦气象产量。依据冬小麦生育普遍期的出现时间,以旬为单位选取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得到气象产量预测模型。经检验,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和实用性,可作为滁州市冬小麦产量定量预报的有效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滕州市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20个区域自动观测站的冬小麦生长阶段气象数据、土壤、地形资料及地理信息,选取冬小麦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区划指标,并结合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将全市划分为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和一般适宜种植区。结果表明,滕州市冬小麦气候因子适应性整体水平比较高,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从地形因子的角度看,滕州市大部分地区处于适宜和最适宜种植区;考虑土壤因子则发现,滕州市冬小麦种植适宜程度均较好,中部和西南部高于其他地区。综合考虑3个因子,并结合河流及土地利用类型得出,冬小麦精细化综合农业区划,即冬小麦适宜性南部高于北部,西南部适宜性最强,最适宜、适宜等级占全市面积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30年(1979~2009)的冬小麦产量和生育期温度资料为依据,分析冬小麦生长发育期旬均温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相对气象产量的关系,确立冬小麦生育期可能出现的低温风险。结果表明:胶东丘陵生态区冬小麦生育期间,两个旬均温对相对气象产量的影响显著,分别为1月中旬均温和3月上旬均温,相关系数分别为-0.44和0.37;模型中的温度因子类型共有5个,模型的相关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利用根区水质模型(RZWQM2),结合过去56年(1956~2012年)基本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研究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关键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在过去56年中,冬小麦生育期内"暖干"趋势明显,冬小麦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和有效积温(GDD)均呈增加趋势,增幅每10年分别达0.2℃、44.5℃·d,1983年以后增加趋势更为显著,每10年分别达0.52℃、140.7℃·d,而降水量和太阳辐射整体随着时间变化呈缓慢减小趋势。冬小麦生育期内GDD的增加,显著缩短冬小麦生育期时间,1983年以后,冬小麦返青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历时每10年分别缩短4.7、5.6和5.7d,出苗-越冬期缩短的时间占整个缩短时间的80.7%,返青-开花期缩短的时间占整个缩短时间的17.5%。冬小麦营养生长期缩短使得小麦植株干物质累积时间和累积量相应减少,进而影响冬小麦穗的形成和籽粒对氮素的吸收,导致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减小。降水资源是该区域冬小麦生长的决定性气象因子,同时太阳光热资源的变化则进一步限制冬小麦产量潜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溃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确定渍害指标,建立冬小麦渍害风险评估的技术体系.对多种气象资料、地理背景资料、冬小麦产量资料的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逐年的相对气象产量值,构建冬小麦渍害减产率,分析江淮地区冬小麦渍害孕灾环境和渍害基本特征进行.结果表明,渍害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淮河以南区域冬小麦减产率≥10%的情况有80%是渍害引起的.综合考虑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照的作用,基于灾损率和致灾因子确定了冬小麦渍害灾害分级指标,构建了反映冬小麦渍害程度的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20.
樟子松是东北林区更新造林和绿化的重要树种,掌握和利用樟子松的生物学特性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完善人工林的人工培养技术,指导生产作业,促进林木速生丰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