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白粉病免疫的小麦新品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太谷核不育小麦育种组利用新抗源育成了一批冬小麦新品系,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鉴定,其中有3个对小麦白粉病免疫、并且抗锈性和农艺性状都较好,可提供育种单位应用。京核80122:其组合为T10256-3/P30。...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抗穗发芽品系,利用Vp-1基因的STS标记Vp1B3检测了来自河南省新乡市的新麦系列小麦新品系112个,并于收获期进行了室内整穗发芽试验,结果表明,112个小麦品系中Vp-1Ba(感穗发芽)、Vp-1Bb(抗穗发芽)和Vp-1Bc(抗穗发芽)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60.71%,0.89%和38.39%,以Vp-1Ba基因型为主。Vp-1Ba基因型品系穗发芽率(24.42%)极显著高于Vp-1Bc基因型品系(16.55%)。同一亲本组合选育出的品系的穗发芽率有很大差异,但Vp-1基因类型基本一致。同一Vp-1类型品系间的穗发芽率有很大差异,故在使用Vp1B3标记时需要与整穗发芽法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粉病是由禾布氏白粉菌引起的小麦生长的主要病害之一。通过文献收集,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特征、发病规律、发病原因及小麦抗白粉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CH7034是一个兼抗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新种质材料,通过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杂交、回交选育而成.为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机制及抗性基因的染色体位置,用小麦高感品系"SY95-71"与CH7034杂交,所获F1、F2及其双亲在温室用白粉病E09菌系的15号小种接种,对CH7034的白粉病抗性进行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苗期还是成株期,CH7034对白粉病菌均表现为免疫,且具有与其抗性供体小偃7430及野生亲本长穗偃麦草相似的白粉病抗性,F1代抗病反应型为O或O'级,F2代抗感分离比符合R:S=3:1,说明CH7034抗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用307对小麦微卫星引物对一个148株的F2群体进行分析,发现小麦微卫星标记xgwm311与抗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12.4 cM.用中国春缺-四体和双端体材料进一步验证与抗病相关的片段位于2A染色体的长臂上,进而将CH7034所含的抗白粉病基因定位于小麦的2AL上.  相似文献   

5.
7464-87-1-2-2该品系是甘肃省天水地区农科所甘谷试验站于1974年以67-13-88[65-5356B×(阿勃×老芒麦F_5]为母本,高加索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半冬性,千粒重40克左右,株高90厘米左右,茎秆粗壮。在历年试验和大面积试种中从未发生过倒伏现象,对条锈和秆锈免疫,较抗红、黄矮病,不抗叶锈和白粉病。三年品比试验平均亩产513.75千克,比对照天选15号三年平均亩产高33.68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一种多重复测产鉴定品种抗白粉病方法,利用该方法鉴定5072个品种系,并向生产推荐大面积应用12个抗,轻感品种,依据苗期,成株期鉴定结果的差异,提出为了向育种单位提供抗源应采用苗期鉴定,为了向生产推荐抗病品种应采用成株鉴定,对原来抗病后来感病了的品种的去留,认为应先进行多重复测产鉴定,再依其产量因素降低多少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瑞士科学家成功开发出了抗白粉病转基因小麦。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科学家发现许多对白粉病病原体具有抗性的基因,但它们的抗病效果往往不够持久,科学家因此设想是否可以在转基因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改良的系统选育复选法,用当地推广种植的当家品种与引自省内外的最新品种或中间材料进行复合杂交,把多个优异性状聚合在一起,经过4~6代系统选育后,选出生育性状相对稳定的7个新品系TC1~TC7,2005年至2007年将这7个品系以济麦19号为对照(CK),在郯城县良种繁育场进行品系比较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系TC4生育期较对照早熟2天,其平均亩产568.8kg,比对照增产9.4%。该品系农艺性状良好,产量结构三要素合理,适应性强,综合抗逆性好,应予参加省或国家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9.
泰山 98 1 8是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室利用远缘杂交与小麦染色体工程技术相结合创造的种质新 2 1 -1 1与 93 50 2 1杂交 ,通过系统选育而育成的小麦新品系。特征特性 幼苗半匍匐 ,幼苗绿色。分蘖力中等 ,成穗 450~ 52 5万 /hm2 。株高 75~ 80 cm,株型紧凑 ,直立挺拔。长相清季 ,茎秆粗壮 ,穗下茎长 ,下部 1~ 3节间较短 ,茎壁厚。倒二、三、四片叶角度逐渐加大 ,整株叶型呈塔状。叶片功能期长 ,光效高。穗层整齐 ,穗长方型 ,穗长 1 0~ 1 5cm,小穗排列适中 ,结实性好 ,穗粒数 50~ 55粒。长芒 ,白壳 ,籽粒白色、角质、长圆形、腹沟浅…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小麦种质系山农10103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特点,利用山农10103与高度感染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辉县红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辉县红高度感染白粉病,山农10103和山农10103×辉县红F1对白粉病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F2群体抗感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例,证明山农10103的白粉病抗性由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L10103;在2 606对SSR、ETS-SSR和STS引物中,筛选得到7个与白粉病基因PML10103连锁的标记Xcinau188、XCAU127、CFE164、CWM109、SWES231、Xcnl113和SWES1015,它们与抗白粉病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0.4,0.7,4.8,3.0,4.9,3.3,0.9 c M;根据已发表的分子标记图谱,将PML10103定位在6B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1.
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新品系CH5026白粉病抗性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5026是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的抗病新品系,它兼抗小麦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温室抗性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苗期还是成株期,CH5026对白粉病菌系E09均表现为免疫,且具有与其抗性供体TAI7045及TAI7045的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的白粉病抗性,且CH5026和TAI7045的小麦亲本均为中、高感,表明存在于CH5026的白粉病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为进一步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系)晋太170和CH5065分别与CH5026杂交、回交,将其F1,F2,BC1,F3群体及其双亲分别在太原温室用白粉病15号小种的E09菌系接种,并按单株调查其抗感分离之比。结果表明,F1对白粉病的感染分别为0或0;级。F2,BC1的群体中,其抗感分离分别符合3R∶1S和1R∶1S;而且在F3株系中,全抗∶抗感分离∶全感为1∶2∶1,说明衍生于TAI7045的抗病品系CH5026对白粉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们在培育小麦新品种的同时,创造了一些抗病优异材料,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两年在河南南阳点鉴定,抗白粉病,抗吸浆虫,农艺性状都好,可以供育种单位应用。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系抗小麦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与3个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PS5A, PmPS5B, PmY39)连锁的微卫星标记对分别由波斯小麦PS5和(或)小伞山羊草Y39衍生的72个小麦抗病品系进行了抗白粉病基因鉴定。在24个由波斯小麦PS5和小伞山羊草Y39合成的双二倍体Am9衍生的品系中,有2个品系含有PmPS5A的标记,有19个品系含有PmPS5B的标记,有7个品系含有PmY39的标记,还有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真菌性病害,其抗性由多基因控制,抗性机制复杂。type Ⅰ(抗侵入)和type Ⅱ(抗扩展)是小麦抵御赤霉病侵害的2种最主要抗性类型。在抗赤霉病育种中兼顾2种抗性,对于保证生产上抗性的稳定和持久有着重要意义。在前期研究中,作者所在课题组从小麦地方品种望水白中克隆了抗赤霉病扩展的主效QTL Fhb1,精细定位了Fhb4和Fhb5,获得了功能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这些标记,以小麦品系NMAS022作为供体亲本,现代小麦品种百农4199作为受体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方法选育成了聚合望水白Fhb1、Fhb4、Fhb5的小麦新品系百农4299。与百农4199相比,百农4299在2年的田间试验中type Ⅰ抗性至少增加了73%~74%, type Ⅱ抗性至少增加了83%~88%(以病小穗数计),并且产量潜力也得到了提高。上述结果证明了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不同类型抗赤霉病QTL以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可行性。抗赤霉病小麦品系百农4299有望成为一个新的抗赤霉病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抗白粉病材料的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是在张庆勤、戴秀梅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形态学标记和细胞学标记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和探讨小麦抗白粉病材料中抗病基因的来源及其染色体的基因定位.通过26-2三个后代的形态学和细胞学比较分析,得到了一个抗病的含有偏凸山羊草5Mv染色体长臂片段的杂合易位系,编号为26-2-15(2n=42),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18.37Ⅱ Riag 2.58 ⅡRod 0.08 Ⅰ,后期Ⅰ平均有两个(1.91)落后染色体,末期微核数0.5%.由本实验结果推测少数细胞中附加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着丝点发生断裂,后与部分同源染色体臂(5DS)发生融合,形成易位染色体.试验结果显示:来自偏凸山羊草的5Mv染色质经过5代的连续自交,已经能在普通小麦中稳定遗传而不丢失,并且能利用外部形态的某些特征加以选择;在株系26-2三个后代中,在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都可见到不同程度的染色质丢失现象,估计可能是外源染色质带来的未知基因在分子水平上影响了DNA的正常复制所致.  相似文献   

16.
孙智开  王石惠 《种子》1992,(1):19-23
研究10个组合,5个F_1代进行隐性亲本回交测验。结果表明,同一组合在不同年份,F_1代抗性的程度不同,反应了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差异;同一抗亲与不同感亲杂交,F_1代的显隐性不同,表明了遗传背景不同,基因互作的表型亦不完全相同。10个组合中,根据亲本、F_1、F_2的表型分析及回交测验结果,经卡方测定,属单基因支配的一个组合,2基因互作做6个组合,3基因互作的一个组合。另外两个组合,既符合2基因也符合3基因互作,但更符合3对基因的作用。贵麦2号从4个组合分析,至少有2对显抗基因。  相似文献   

17.
小麦抗/感白粉病近等基因系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cDNA-AFLP(cDNA-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对小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Mardler/7*百农3217和百农3217材料的不同处理,于接菌后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进行了表达分析。Mardler/7*百农3217及其感病轮回亲本百农3217在表达上存在差异;利用46对引物在抗/感近等基因系和感病轮回亲本DCINA处理发现283条差异带,对其中42条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同源性分析发现包括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片段、与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相关的基因片段和与过敏性反应相关的基因片段。此研究结果发现其中的一些差异显示片段对小麦的抗白粉病机理的揭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小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的分子标记检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近年来培育的几套近等基因系的遗传背景进行了检测,发现所检测到的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于供体亲本之间,而近等基因系内部已达到很高的遗传一致性;包含Pm4b的近等基因系、包含Pm2/Pm6的近等基因系与轮回亲本遗传上比较接近,其内部选系之间也达到很高的一致性,是理想的近等基因系;发现Pm21中簇毛  相似文献   

20.
傲霜1号山西省农业大学用快中子辐照农大139干种子经4代选育而成。该品系于1982—1985年参加了全国小麦生态试验,分三期秋播和春播,秋播时抗寒性极强,春播又能正常结实,被称为“两性麦”。株高90厘米左右,分蘖力强,成穗率高。黄壳,白粒,顶芒,穗长6.5厘米左右。抗三锈,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